查看原文
其他

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優教育 優教育
2024-09-05

3月16日,由伊顿纪德《優教育》主办的以“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为主题的優教育思想力沙龙在南京图书馆开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大学人文课程创建者夏中义,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西安市东城第二学校校长、原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冯恩洪,北京中学常务副校长、北京中学一分校校长刘乃忠,携手260余位校长、教育人,回望“大先生”与“人格自圣”,于一堂堂好课中营造教书育人小气候,探讨和生发教师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校本实践行动。

一月,教育部公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深入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第一性原理”,从“传道授业解惑”到学习行为设计、情感关系构建、多元心智协同……教师的本质未改,但具体的分工、所需的技能、思维与行为模式已因时而变,这也呼唤着教师专业生活的重塑。

“‘人师’直面百年变局的教育生态,恪守教育规律,将课堂自觉附着恒准价值,为健全社会摆渡。”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優教育》主编陈忠在致辞中说到。教师走在文化保存、传递与更新、再生的前哨,定义着时代投射未来的光与影,教师“有光”的事业,如同月亮接受阳光,以柔光映照杏坛。陈忠先生解析伊顿纪德品牌十五年来支持的全球近七十个国家青少年参与的DI“课程” 项目:

其一,是真实问题背景、项目任务导向,课题设计侧重乐趣引发,鼓励创意(自己IDEA);其二,学生主体的学玩相融、学玩相长的合作探究方式,事上练替代了题上练,教师只是教练式陪伴;其三,跨多学科知识组织,直到逐步掌握事物整体结构;其四,在猜想、试错、验证的往复教育过程中,由浪漫至精确到综合运用,并感觉到自身的力量,促使真实深度学习发生;其五,表现性评价、协商性评价;其六,在表现理解中发展理解,在复现、复刻、迁移及其延伸拓展中,学生被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大先生与“人格自圣”

夏中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大学人文课程创建者)

每个教师内心都住着一位“先生”。何谓“先生”,夏中义教授围绕“资历”“学识”“人品”,从鲁迅、钱钟书、潘天寿等处探寻,着重着墨潘天寿先生“以我为峰”的生命历程,“高处欲雪”间坚守主体对自我生命设计的信仰,因道德自圣而让人格变得博大。

“先生”之大,“大”在灵魂。自觉于“人格自圣”,将此奉为个人生命史的第一件事,把时间留给心中的那座“高山”,悠悠万世,唯此为大。成为“大先生”是立命,如何成为是安身,“人格自圣”的伦理指令具有自律性,落实为主体的日常人伦践履,在对自我角色之完整的细节中建立,并要直面“善的脆弱性”,愿为“伟大”而承担牺牲,将有限生命过程变成“角色的自我完成”历程。

教师首先是“先生”,其次是培育“先生”。教师的灵魂表达为如何讲课和引导学生,而其内在灵魂引导着他本人。教师的“人格自圣”是对自己的专业选择有一份价值诚意,甚至为教育事业抵押自身的人生,且不因暂时的挫败泯灭内心的期待。王国维《人间词话》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喻,“那人”即是心中的丘壑和星辰,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选择。夏中义教授认为,“先生”并非生而为“先生”,在成为之前,是选择成为,把自己的生命时间用来塑造自己的理想角色,你准备好了吗?

 

跳脱·抵制·超越:走在教育家精神桥梁上

成尚荣(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

课程改革需要讨论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群等技术性策略,更应回归课改动力,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教师创造课堂,也创造自己,成尚荣提到,走在教育家精神的桥梁上,“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引领教师做新时代的“士”,走向精神的再升华。进一步开阔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在于其精神的标高性、文化的渊源性、科学的专业性、生活的扎根性,及风骨、风度、风格的独特性。

如何重塑专业生活,跳脱、抵制、超越正是精神塑造的动因和标示。跳脱,即打开自己,打开格局,建构自己的价值坐标体系,要阅读、做研究、用明日之镜“向山而行”,向未来而行;抵制是一种解放,克服自身弱点、惰性和惯性,抬高自己的天空,生成具体而鲜活的创造;并由此走向自己对自己的超越,以胸怀国之大者、胸怀儿童的智者、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让课改前瞻理念转化为真实实践,让教师生活指向本质上以精神为引领的专业生活。

 

一堂好课的课堂文化,营造教书育人小气候 

冯恩洪(西安市东城第二学校校长、原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

“质量是教育价值,快乐也是教育价值。不能只要质量丢掉快乐,也不能快乐了没有质量。”在当下教育价值的群体性迷失中,何为一堂好课?

冯恩洪校长用15分钟真实的微课演绎一堂好课的发生。一堂好课,教师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自主探究;一堂好课,让孩子怀着求知的幸福和成长的快乐;一堂好课,是让阅读发生、让提问发生、让合作发生、让展示发生、让生成发生;一堂好课,植入问题、合作、合适——以问题链为抓手,诱发合作,寻找最近发展区;一堂好课,既有标准又有创造。

一堂好课的课堂文化,可以营造教书育人的小气候。冯恩洪校长提到,从教书到用书教,从教师带着真理走向学生到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真理,突破传统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让思想找到体系,用体系建成脚手架,并找到工具,当思想、体系、脚手架、工具四位一体,课堂文化、教研文化、评价文化(课堂评价、学生评价)、管理文化也将随之改变。

 

从专业成长走向生命成长,打造深度协同教研共同体

刘乃忠(北京中学常务副校长、北京中学一分校校长)

“志趣是打造深度协同教研共同体的关键”,“自己体验过、自己相信的,才更深刻,才能成为一束光”,刘乃忠校长认为一个深度协同教研共同体,内驱力是关键。教科研是教师从专业成长走向生命成长的重要路径。深度协同的教研共同体是从生活到专业,再到生活的循环。

刘乃忠校长提到,协同教研共同体需要学校组织,更需要自发自愿,学校里若只有官方教研共同体将失去活力。教研共同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教师自己先成为学生,师生才能成为彼此成长的生命共同体。学校要营造志趣相投者在一起的机制,发挥校园不同教研共同体的优势——资源共建共享可互促提质达标,优势互补的创新才能提质达优。


教师立于讲台之上,其他一切紧随其后,一位教师的成长,从专业发展走向精神丰盈,扎根于“合适的土壤”,并自我克服和超越。教师成长离不开环境动因,教育生态取决于社会赋能,一位教师、一堂好课、一个相益生长的师生共同体,我们期盼从“理解教师”,到“生态赋能”,促发课改之路从专业走向生活,成就教师专业发展与生命成长,构筑一个个创造性的生活情境与多元协同的教育场。

十余年间,伊顿纪德《優教育》服膺教育,在各地主办、协办近300场教育思想力讲堂,努力在自身站立处的确切位置上,以行动人的姿势采撷、蓄积、链接、传递优质教育资源,于一体关联的行走中触摸未来。

- END -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 延伸阅读 ——

回答2023:循美的阶梯,拾阶而上,以行动致敬美好教育 | 伊顿纪德·優教育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精彩回顾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優教育·湖上雅集精彩回顾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優教育·DIE教育戏剧论坛精彩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