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星期四】发现鹦哥岭(一)
我们团队成立23年,要数最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工作,非鹦哥岭保护区和海南长臂猿两个项目莫属。两个项目均超过十年,项目内容多样,成效显著。但由于过去网络不发达,有关这些保育故事的报道并不多。这些艰苦但让人回味的陈年旧事,在“怀旧星期四”系列中让我们来一一旧事重提,说不定能带来新的启发。
以下内容出自我们团队在2004年5月编制的杂志《森林脉搏》第七期:“走访鹦哥岭——海南岛上仅存面积最大的原始林” (作者:吴世捷、陈辈乐)
2003年鹦哥岭考察的主要区域——马域岭主峰
黎母山脈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北部平原及南部山脉的交界,连绵不断的山脉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横跨琼中县、儋州市、白沙县、昌江县、乐东县与五指山市。经数百年人为开发活动的蹂躏,黎母山脈低海拔地区的植被早已演化为灌丛或次生林。可是,中部的鹦哥岭却因地势崎岖及地理偏远而幸免于难。海拔1,811米的鹦哥岭是海南的第二高峰,仅次于五指山。鹦哥岭西临乐东猴猕岭,西北与昌江雅加大岭相邻,是南渡江和昌化江两大河系的集水区 。海南野生动植物资源考察队(下称考察队)于1997-1998年进行全岛野生动植物普查时,获知白沙县南开乡有大片原始森林存在,直至2002年考察队才首次踏足这片未知的土地。
在偏远、公路不通的的村落,村民依然过着原始“靠山吃山”的生活
为有效保护鹦哥岭,海南省林业局海南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中心(后来更名为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联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本园)于2003年3月开进未受保护的鹦哥岭林区进行生物多样性考察,初步搜集此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是次考察的重点是位于白沙县和五指山市之间、海拔1,540米的马域岭北坡。调查人员包括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本园、华南农业大学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保育专家,总人数超过50名。
调查队伍包含不同类群的生物学家和经验丰富的管护人员
要到达什付村这条隐世村落,已经是考察队的第一个考验
2003年3月16日,考察队的核心成员预先在海拔约1,300米的森林深处驻扎大本营,其他成员随后到达,并于3月20日前往南开乡海拔345米、黎族人聚居的什付村。我们的吉普车沿着南开河干涸的河谷向前进发,道路蜿蜒曲折,单是涉水过河已不下十数次。什付村是在白沙县方向最接近马域岭森林的村落。当地交通设施匮乏,只有极其颠簸的泥路供少数车辆进入,是个非常偏僻的村落。村内缺乏卫生设施,有些泥房仅以棕榈树叶盖顶,村内不少老婆婆的面上仍旧展示着传统的刺青,村民朴素且亲切。
脸上有传统刺青的黎族婆婆
悉心建造简陋的临时营地
我们翌日随即便展开历时八小时的艰巨旅程,攀山越岭抵达山上的大本营。一众队员在往后的四天分成小队,在营地至山顶一带及往五指山市方向的山坡进行调查。虽然马域岭800米以下的低山植被经已退化,但1,000米以上仍可发现大片原始山地雨林。海拔800至1,000米,植被达40米高,以刺栲、海南木莲、圆果杜英、红毛山楠、海南韶子和黄叶树为优势种。海拔1,000至1,200米间的山地,分布着由陆均松、线枝蒲桃、红柯、杏叶柯、白花含笑和红毛山楠为优势种的原始山地雨林。平均林冠高度达20-30米,胸径达80厘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顶部分,则以红柯、陆均松、米槠、饭甑青冈和隐脉红淡比为优势种。在高山的气候条件下,这里的树林林冠较矮,只有6至15米高,树木胸径为40厘米。
在山里每天要填饱几十号人的肚子也不是容易的差事
红外相机那时候还是很新鲜的玩意
每天野外工作过后,专家们就开始繁琐的记录和鉴定工作
是次调查录得数个具保育价值的植物物种。调查队在海拔1,000 至1,200 米发现数棵伯乐树 (濒危)。虽然它在华南地区分布较广,但这次发现是海南录得的首个记录。油丹 (易危) 在海拔800-1000米的数量颇为丰富,但多为胸径在40 厘米以下的中龄树。于海拔1,000至1,200米的地区发现20棵胸径达20厘米的海南粗榧 (濒危)。土沈香 (易危) 在山地雨林仅有少量树苗。另外,调查队在什付村旁周边海拔800米以下的次生林内发现青梅 (濒危)、坡垒 (极危)、海南大风子 (易危) 和降香黄坛 (易危) 的树苗,同时也发现黏木 (易危)。另外,发现5种珍稀的树蕨,包括桫椤、阴生桫椤、大叶黑桫椤、黑桫椤及海南白桫椤。金毛狗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普遍分布,而钩叶藤在南坡的山地雨林数量亦甚为丰富。
海南山地雨林的指示种——高大雄伟的陆均松
2003年海南首次发现伯乐树,正值是丛花盛开的好时节
马域岭的森林拥有许多依赖森林生活的动物。是次调查发现了不少水鹿的痕迹,松鼠也很常见。其它还有黑白飞鼠(濒危),海南鼯鼠及巨松鼠。考察途中常看到或听到海南山鹧鸪 (易危)、白鹇 、灰孔雀雉、银胸丝冠鸟、淡紫䴓和海南柳莺(易危)等林鸟。
林内山溪水生动物丰富,在营地附近发现平胸龟(濒危) 及Rhacophorus 属的树蛙(后来被确定是科学新种,被名为鹦哥岭树蛙)。虽然是次调查未能寻获长臂猿的踪迹,但从马域岭的森林面积及生境质量看来,这里仍有可能是极危的海南长臂猿的栖身之所,更有什付村村民在近年曾看见过。调查队花了整整四天在营地四周进行调查,在我们眼见所及的范围内满目皆是结构鲜明的原始林,在我国实属罕见。
新发现的鹦哥岭树蛙
爪印证实黑熊还尚存于这片原始林中
濒危的平胸龟,又称“大头龟”
体型巨大的阳彩臂金龟
然而,调查期间也发现大量的人为活动痕迹,森林内清晰的路径,很可能是村民到山上狩猎或砍伐木材及柴薪的路线。同时,我们也发现数个猎人搭建的草棚,而各种大小的捕兽夹也很容易在林下找到。森林内偶尔也发现陆均松和白花含笑被砍伐后留下的树桩。3月24日,我们在马域岭南坡遇到数个非法砍伐者,他们手持乌枪,正在试图把几棵白花含笑的大树锯成木板。纵使马域岭山地雨林的结构仍相当完整,但随着市场需求量日增,木材及野生动物资源的耗取肯定不能持续。较大规模的破坏活动在村寨周边正日趋活跃,什付村的老百姓也开始跟上种橡胶的热潮,因此,这片原始林亟待保护。1997 年考察队调查过后,低地两林已被砍伐一空。连接什付村与南开乡的公路也已在规划当中,势必使非法动物植物贸易情况恶化。
被蚕食的雨林(请留意参照物!)
当时还是常见的猎棚
调查过后,保护中心旋即建议把马域岭纳入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保护马域岭鲜为人知的森林以及邻近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模式,这是刻不容缓的举措。在不损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开展改善居民福祉的社区工作变得非常重要。借着有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及原住民的支持,我们期望能为鹦哥岭的原始林开拓更美好的将来。
2005年,考察队对鹦哥岭开展了更大規模的探索和调查。想知道详情就请留意我们下周四的文章,我们继续一起——发现鹦哥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