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联是一双亮晶晶的眼睛

2017-01-26 吴国荣 太原道

过年写春联、贴春联恐怕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重要、最隆重的节庆仪式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小小的一幅春联,沉淀着厚厚的文化内涵:民俗的生活内容、节庆的时序喜气、宗教的祈福驱邪、政治的和谐沟通、文字的抒情礼赞、艺术的飞扬夸张,甚至还有心理的跌宕自省和教育的人文劝勉。由此,无论再贫困的农村,无论在过去和现在,都把春联当作喜庆欢欣的符号,当作吉祥祈福的象征。


█ 2017年春节前夕,太原南站向旅客赠送春联,王瑞瑞拍摄


小时候,记得一到年关,村里的大人、小孩就急着从集市上买来红纸,喜滋滋地到先生家里去请字。所谓先生,就是农村曾经在旧社会当过私塾的夫子,或者是做生意当过账房记账的先生,抑或也有解放后在学校教学并有写毛笔字基础的教师。在这些人的家里,此时铺开摊子,把迎接门前屋后、邻里街坊上门求字,亦作为回报乡亲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热情。这样,一旦开张,家里就络绎不绝,并且一传二、二传四,一天就歇不下来了,连吃饭的工夫也没有。尽管如此,临近年关,凡是上门的还得招呼大家吸吸烟,吃一些过年准备待客的吃头,以尽地主之谊,也预热着农村过年过节的气氛。当然,由于主人忙于写对联,对于一些还没来得及拾掇的杂事和干完的活,上门求字的人,在等待阶段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这叫以工易工也好,或叫相互帮忙也好,都显示出农村的浓厚乡情和过年的淳朴乡俗。如此这般,有时候,一天也写不完,第二天还接着写。有时候,农村的笔、墨都不方便,在写的中间还得和同时写对联的家庭互相凑借。这样,进进出出,入门离户,好不热闹。加上,写完对联的人,有的就高高兴兴地贴起对联,有的开始试放新买的鞭炮,有的开始打扫起门前屋后,整个村子呈现出一幅准备过新年的民俗图。


█ 贴春联,马慧珍拍摄


上世纪70年代,我也冒充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始写对联了。1973年,高中毕业,由于之前上小学写过毛笔字,“文革”后期写过大字报,这时便在村里写写画画,村里人就误认为我能写对联,我也初生牛犊不怕虎,接人待物脸还红,写对联脸皮倒是厚起来了。就这样越写影响越大,越写越有胆量。后来在村里还当了个小干部,不但给村民写,还要给村子里公共场所写,并自觉地于除夕前都贴起来,以共同营造新年气氛,彰显村容村貌。后来,高考上学以及参加工作之后,每年放寒假或者休年假,我回到村里,还是摆脱不了村民的期望和自己自我表现的奢望。一到年关,在家里摆开桌子就写起来。一写就写到年关,把家里的活儿也给耽误了,老母亲就念叨起来,年三十了,家里该干的活儿还没干完。于是,就请来家里求字的发小、同伴帮着干点活,一直到把所有上门求字的对联写完。



再后来,每年回家,不是腊月廿八就是腊月廿九。而我老家的所有老人都已去世,所有房屋都上着锁,一回家第一要务就是打扫卫生,铲除杂草,归置房间,生火起灶,根本没有时间写对联了。好在我有应对的措施,即回来时,我已带回几纸箱写现成的对联,除了自家门上、院子张贴外,凡是到我家请求对联的,一律现场发放,还省得乡亲们买红纸。这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我在工作单位担任办公室主任,一入腊月,就开始给机关同志们写春联。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或晚上,或礼拜天,有空就写,一直写到单位所有的同志都满足,甚至邻居单位的同志也有求即供。最后,我把剩余的、有时也是特意准备的对联和福字打包装箱,以备回老家带上,以免我每年春节回老家因没时间写对联,而伤害村民的感情和习惯。



其实,对联这种文化形式,也是反映时代变革和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对于农民来说,有时反映的是他们最直接的心声。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在村里写对联,来了一位大我十几岁的村民,他一手拿着割好的红纸,一手拿着一个纸条,他恳请我把纸条上的内容写上。我一看纸条就明白,但严重不合对联的韵律。我虽然也不太懂韵律平仄,但名对名、动对动、形容对形容还是知道的。我问改一改还可以吧,他说可以,于是我按自己改动了的内容给他写出来:扬眉吐气干四化,舒心悦目建小康。现在看来仍然不工,但毕竟是宽对,也反映了他的心声。因为他是地主子弟,虽然是第二代,还当过军医,但复员回村后,仍然受成分的压抑抬不起头,现在取消了成分,他和正常人一样政治上平等,试想欢天喜地自不必说。还有一位比我小一两岁,高中毕业爱好文学,1977年开始到1980年连续参加高考,因故都没考上,因此,在农村东奔西跑,但是都找不到感觉。他拟好让我写的对联是:难知天若有情,试问路在何方?从字面上看他仍然迷茫,我也不愿和他商讨联韵的对子,怕引起他的悲情,更无能力为他点拨。在找我写对联的人中,还有一位更有意思,他是我的发小、同学,高中毕业后参军,在基建工程兵部队当兵三年,学会开车,复员后正赶上农村包产到户,由于父母还值盛年,加上他一家几口都是壮劳力,庄稼也种得不错,自己走南闯北也有些见识,于是时不时开始做一些小买卖,日子过得挺好。他让我写的对联是:道可道,非常道,以及人之道;幼吾幼,非常幼,以及人之幼。我一看,似乎是老子的箴言,但又不全面。我问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说你不用管,写出来就行。于是,我只能屈从,但到现在我仍然不理解。无论如何,那个时候在村里写对联,提出要写具体内容的还不是少数,一个是农民重视过年贴对联的这种传统形式,再一个也反映出那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活跃。



后来,我基本上就不写春联了,原因是50多岁以后,姑娘出嫁、年老体衰、无人同行,我也基本上就不回家过年了,在客地,由于忙于庶务,我也没有恬静心情写对联。所以,一到春节,要有同乡回村过年的青年人,家里便把银行、商场等单位赠送的印制对联捎回家,委托他们在除夕前贴在我那家园荒芜、无人居住的门上,以示我们还存在,还在传承着家业。



2015年,我彻底退休了,心无杂务,也无俗事。于是到了腊月廿三,我便到文化商店买好各种现成尺寸的对联纸张,回到我的工作室认真写起来。我不仅为老家的门上写,更多地是给老家邻居写,给本家族写,给我的发小、同庚写,然后让一拨一拨回老家过年的年轻人捎回去,并叮咛他们一到家就分别送给他们,不要耽误人家除夕贴对联,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及早地收获到乡情,收获到欣喜。其时,我却并没有注意到给我居住地的朋友写。因为我感到农村更需要、更重视春节写对联、贴对联的仪式,更喜欢、更热切春节贴对联的形式。

确实,春联对于农村来说,是一种传承文明、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农村临街面巷的一家一户来说,也确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春联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就是一双亮晶晶的眼睛。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那些年,春节要做的事

重温年味儿

山西年俗里的那点讲究,很美好

山西忆旧 | 1978年春节买猪头祭祖的曲折经历

童年春节放炮趣事

腊月的味道,舌尖上的记忆

过年说说“天地爷”

记忆中的“忙年歌”,一部实用的春节生活指南

山西年文化的变迁

小伙伴们,还记得小时候的年么?

山西地域文化与山西春节民俗

隽永的年味,时代的印记

舌尖上的春节,那些挥之不去的美食记忆

美爆了的太原除夕夜景,你一定猜不出这是哪里

大年初一讲究多,赶紧提前学习学习

山西各地除夕民俗,团圆与欢庆的故事

年前年后那些老辈们传承下来的讲究和说道

异彩纷呈的山西春节民俗

年味渐浓,年是什么?什么又是年味?

进了腊月便是年……

山西人的窗花,剪出幸福剪出美

山西年画,用斑斓色彩描绘一年的幸福和希冀

回忆在三线厂里过春节的那些日子

晋源的年味,转眼六十年的回忆

记忆中的年夜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