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腊月的味道,舌尖上的记忆

2017-01-24 太原道

一进入腊月,年的脚步就近了,家家户户散发出年的味道——软糯的腊八粥、醇厚的胡白肉、袅袅茶香……这不仅是年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舌尖生香——有爱就有好滋味

  

腊月是年的序曲。小时候,一进入腊月,心里就多了期盼,盼着年快点到来,年到了,就有好吃的了。这么想着,就禁不住要舌尖生香了。

吃了腊八饭,来把年货办。收拾好腊八的粥碗,父母就开始赶集,今天买几个碗,明天买几双筷,这集买一把葱,那集买几头蒜,陆陆续续把年货买进家。每天放学,看到父母买回来新的碗、筷、勺、盆和烟、花、纸、炮,尤其是看到屋里高挂着的肉和盆里养着的鱼,心里就一阵雀跃。出门见了伙伴,都要忍不住互相炫耀一番自家办的年货。

腊月廿三,小年。这天早早吃过早饭,父亲和母亲就开始打扫灶屋了。先是父亲腰系围裙,头顶草帽,用扫帚把灶屋上上下下打扫个干净。接着是母亲把锅前灶后擦得一尘不染。收拾停当,一小挂鞭炮炸响,父母开始虔诚地拜请灶王爷。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已经放了寒假,就等着灶屋飘香了。

紧接着,父母就按照既定日程忙碌开了,今天粘米花糖,明天蒸馍,后天炸麻叶、馓子,然后一天磨豆腐,一天杀鸡,一天做肉,安排得周详而紧凑。每当这时,我们就都舍不得出门了,期待着能早早吃上母亲做好的美食。母亲却偏偏要把我们赶到外面去玩,以免我们说出亵渎神灵的话、做出不敬神灵的事,而招致诸如面不发、油溅锅等不祥的事。我们磨蹭着在灶屋门口闪来闪去,招致母亲一通训。其实,母亲还是体谅我们的,美味一出锅便招呼着先递出一盘,让我们先尝为快。母亲忙碌完毕,洋溢出的笑容一下子拂去了满脸的烟火色和眼角的疲惫。

做好的美食放在大红陶盆里,盛在塑料袋里。父亲和母亲是舍不得吃的,而我们禁不起诱惑,想吃了就随时拿来吃。所以,对我们来讲,与其说是期待着年的到来,不如说期待的其实是那些过年的美食。记忆中,一年里最美好的就莫过于腊月这一段齿颊生香的时光了。

养儿方知父母心。如今,一到腊月,妻子就念叨着儿子放寒假快要回来了,然后按着儿子的喜好买回来或做出来,美味的食物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儿子一人在外,年龄尚小,一般很少说想家,可是有一年腊八时却说想家了。问他怎么了,他说把学校6个食堂所有的菜品都吃了一遍,想吃妈妈做的饭了,这居然让妻子激动得半宿睡不着。儿子回来了,他大快朵颐,势如饕餮。我问他,和学校食堂里的饭菜比,哪儿的好吃。他非常认真地说,当然妈妈做的好吃喽!

其实,妻子的厨艺是很平常的,我问:“你妈妈做的怎么就那么好吃呢?”儿子想了想,说:“也许里面有太多的爱吧。”

霎时间,我想起小时候腊月里留给我的美好记忆了。儿子的话可谓一语破的,揭开了腊月美味的真谛:有爱,就有好滋味!

 李运明


一碗“百家粥”——有关百家粥的种种美好正越来越清晰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天,我突然就想起老家那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在我们老家,腊八粥又叫“百家粥”。相传,古时一年腊八夜,衣衫褴褛的夫妻带着4个孩子突然出现在村中破庙,看样子是逃荒的却并不讨饭。族长和村中几位掌事者商议,马上过年了,不能让他们挨饿受冷。于是,你家一碗小米,我家一捧黄豆,他家扛来柴火……大家齐心协力为他们支锅煮粥,之后便各自回了家。待第二天再过去,庙里人没了,却多了一堆五谷杂粮和六尊神仙泥像。此后,每逢腊八,乡人集资出力在庙中煮百家粥施于众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后来庙不存在了,百家粥却流传下来。每进腊月,家乡的妇女们就带着自家东西走亲串邻——你家送他家一碗红豆,他家送她家一把红枣,他家送你家一捧高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集齐百家粥的食材。一般谁家的百家粥食材样数越多,说明谁家会过得越好,祝福越多。

熬百家粥很费时,但母亲总是很耐心。头天夜里,母亲先把收到的花生、豌豆、黄豆、红豆、高粱等分别泡在碗里,红枣、大米、小米主料等淘洗干净放在锅沿,再备好生火的麦秸秆和干柴。次日天刚蒙蒙亮,母亲就在昏暗的灯下忙活起来。先在锅里添些井水烧温洗铁锅,舀出废水后重新加水,然后依次放入泡好的食材和主料,待锅烧开后勾芡,将灶膛内的火势减弱,边小火慢煮边用长勺轻轻搅匀。当浓浓的粥香味在屋院里弥漫开来,我们便迅速起床。母亲先盛一碗敬神,接着吩咐弟弟和我给村里的长辈们送些粥以表孝敬。端着烫手的深碗小心翼翼地走,忍不住偷偷喝上一口,热粥打开了舌尖的每处触觉。

快跑回家,百家粥和一碟酸甜爽口的腌菜摆在桌前。激动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端起一碗就甩开膀子大喝大吃起来,因为粥烫得厉害,“吸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母亲笑说:“慢着点,慢着点。喝百家粥,要忆苦思甜,要清清肠刮刮肚,等着过个好年。”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嚼着粥里的粮豆,一边夸赞着母亲的厨艺。而母亲仍站着为我们添粥夹菜,我抬头看见母亲额头、鼻尖沁出来的细密汗珠,顿时心窝里暖暖的,眼睛湿湿的。

如今,我背井离乡异地打拼,很少回家,更难喝到母亲的百家粥。但我的记忆中,百家粥的神话故事、腊月里串门的热闹情景和有关百家粥的种种美好正越来越清晰,这是因为在越靠近腊八时,我越发唱响:“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日;廿五,买豆腐;廿六,切块肉……”时间快点,我要回家过年。

 张翔

     

胡白肉和干胡肉——把普通人家的日子调剂得有滋有味

  

现在还是觉得,一块五花肉在晋东南泽州周村,炒肉片,剁饺子馅,再普通不过。如果这块五花肉,肥瘦层层相间,膘不是那么厚,又恰巧遇到好厨师,它的最佳去处便是“八八”“六六”水席上的胡白肉,或平常人家砂锅里的干胡肉。

从前村里人家办喜事,垒土灶,支大锅。大蒸锅盖檐不停地冒出腾腾热气,刀在案板上叮当直响。八仙桌,大方椅,板凳、长条凳也凑数。大人们互相招呼,谦让着坐下来,孩儿们兴奋地在桌与桌之间穿来挤去。大碗大盘,托盘里满当当吆喝着端将上来,席桌上所有人筷子商量好似的伸向同一道菜……吃罢酒席,有大人拿小孩子逗趣,问哪道菜好吃,答胡白肉。又问,怎么好吃。小眼珠直往上翻,去肠肚里搜刮词语。只一个字,香!大喇叭广播《西游记》,听到猪八戒吃人参果,一下子想起吃胡白肉,囫囵着顺嗓子眼,刺溜一下进了肚的情形。悄悄咂嘴,牙齿缝里还有肉香似的。

多年后回乡,再次吃到胡白肉,在表妹夫妻俩开的饭店。白瓷碗,红亮的肉块,清亮的汤里点缀些翠绿的香菜段。一颗心骤然安静下来,和回忆里细煮慢炖的咸香肥美不同,这次的注意力落在它的汤上,咸、酸、甜、辣,似有若无,唇齿间回旋交融,犹如一个人走过许多路,突然有一天,回到当初的起点,风吹过,暗生细细丝丝的波澜。许是同桌小辈人中,有自己当年的吃相,忍不住有人去逗趣,那孩子倒是爽利,好吃就是好吃,还要问啥咋好吃?!

村口老槐树下,红砖垛子旁,青石台阶上,小孩们过家家,小表妹领头。捡来的树枝草叶做葱姜蒜,小石头子当八角豆蔻丁香,青灰的瓦片充当肥厚的肉块,划一个圈便是圆肚厚底的粗砂锅。“都放进来了啊……”她细声嫩气,拉了长音儿。“盖严了锅盖哦……”一旁的孩子赶紧提高了声调。“哦。”“盖严严的了哦。”一应一和。另有小孩弯腰作扇火状,小表妹假装在灶火边不断挪动砂锅,表情认真。小丫头如今真成了巧厨娘。私下里问起胡白肉的做法,表妹耐心做答:“先把肉切成10厘米大小的方块儿,然后过油,肉至金黄,炒糖色上色。放入香料,大火熬起,改小火慢炖,炖时把浮泛起来的油沫儿慢慢撇出撇净。半成品备用。上席前,蒸笼屉里迅速加热,旺火烩汤。酸甜咸辣,菜出四味,肉入口即化,汤清利爽口。”

因为一个胡字,有人便觉胡白肉和干胡肉,应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肉食传入。胡人骁勇,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豪爽,与两道菜品相合,但猪的豢养却远非游牧民族长项。又有传说,唐开元年间,胡人安禄山盘踞河东(今运城),后成为河东节度使。常兴兵侵扰潞泽(今长治晋城)两地,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安禄山肥头大耳、满肚坏水,人们恨不得吃食其肉以解心头之恨。仇恨感情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美食,差强人意,落肚难免心中不是滋味。至于胡姓师傅一时疏忽,肉烧糊了,灵机一动,将错就错,创新菜品的传闻,也不可信。

《明故鸿胪寺司仪署丞范君暨配卫氏李氏合葬墓志铭》记:明万历年间,周村人范四知(字希扬),十六岁(1593年)“补诸生,入京”,“选授鸿胪寺序班”后为署丞,凡朝中大典,“如经筵等礼,君皆与焉”。其妻李氏,“视上接下,交戚宴宾,悉有规则”。崇祯戊辰年(1628)告病归乡,结合历代宫廷菜肴精华和周村“八八”“六六”筵席之特点,倾心传授厨艺,使周村酒席得以光大传承。再者,周村位于太行山前沿,自古就是通中原、接河东、抵秦陕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晋、陕、豫、皖部分物质交流的集散地,昔日商旅南来北往,周村人包容并蓄,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胡白肉在周村水席里很出名,确也难做。对厨师的技法和火候都是考验。

同样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小时候游戏里经常模仿制作的干胡肉,肉汤里大片大片圆而亮的油花花,像太阳下河面上的波光一样粼粼闪动。村里人家迎来送往,年节时分,多与时令菜一起烩炖,加以海带、本地产的红薯粉条,把普通人家的日子调剂得有滋有味。

母亲做干胡肉的手艺深得家传。一般先将五花肉切成核桃大小的方块,备八角、豆蔻、丁香、肉桂等佐料,以酱油、料酒腌渍入味,加少许香油、醋。葱姜蒜垫底,主料配料一同进砂锅,封严锅盖。小火细煨慢炖,约莫半个时辰,便有肉味徐徐飘出。有一年冬天,舅舅家杀猪,送来一块五花肉,母亲做了一小碗干胡肉,冻在院子里,炒菜时擓一小勺借些荤腥气。前院小堂弟端碗白饭常来我家,母亲夹些菜给他。半月以后,端碗还来,嘟囔着嫌我母亲小气,舍不得再给他吃肉。连煮肉的空砂锅一起端出来,还是不信,小人儿趴砂锅上闻了又闻,还想伸舌头去舔,那神情,由不得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你把俺们家砂锅啃吃了吧。”

 浅月依然


本文转载自山西日报,特此致谢!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文章:

喝在代县

山西最好吃的羊杂都在这了,看完千万不要流口水哦!

山西的面,那是山西女人用心生活的写照

名不虚传的山西面食 | 西行美食

高海平:平遥的面食

高海平:嘴美晋西北,放不下的岚县美食

太原美食密码:被头脑与羊杂割惊醒的清晨,在面条中析出的家常温情

吃货眼中的桃园二巷,没有桃花的小吃半条街

美食旅行作家告诉你:世界顶级杂粮产区在山西!

故乡风物 | 家乡的煮疙瘩,粗粮年代蕴藏在生活深处的一丝安慰

故乡风物 | 家乡的蘸片子,朴拙自由的简约美食

故乡风物 | 家乡的红面糊糊,一天的温馨和实在从它开始

故乡风物 | 家乡的拨烂子,记忆深处成长的一部分

故乡风物 | 汾阳老家的饭食

故乡的麻麻花,清香幽幽的佐餐佳肴

故乡的醋柳柳,多少酸酸甜甜的儿时记忆

腌菜,浸润在岁月中的风味

玉米面糊糊,饥馑年代的记忆与怀旧

腊八蒜中滋味长

记忆深处的腊八粥

莜面栲栳栳,永驻心间唇齿留香的山西记忆

质朴温润味悠长,山西人离不了的小米粥

黄河岸边话枣树,天赐山西的丰厚馈赠

又闻槐花香,那些与之相关的美食和生命场景

你吃过槐花拔烂子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