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晋源的“年气气”

2017-01-26 郝妙海 太原道


小时候,一进腊月门,大人们就会说:“闻到年气气”了。“年气气”,就是年的味道,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年味儿”。中国的年,确乎是有年味儿的。它不仅能闻得见,还能看得见,听得见,尝得见,甚至能摸得着,更能体会得到,感觉得到。

最先闻到年味儿的,无疑是那些游走于街巷的小贩们。当日子尚在矇矇盹盹中进行时,保不准哪一天街上便传来一声“揭红纸来”的吆喝声。于是,大姑娘,小媳妇们仿佛一下子感觉到了年的到来,放下手中的针线笸箩,走出街门,揭几张红纸,再捎带买几张五色纸回来,然后翻出纸样,找出小剪刀,开始铰花花(窗花)……随后,“买画儿来!”“请灶神来!”“请香请蜡烛来!”“卖糖瓜瓜粞蛋蛋来!”“卖核桃柿饼儿来!”“卖小炮儿,二连炮来!”……的吆喝声便一天天热闹起来,年的味道也就越来越浓了。

对年味儿最敏感的,当然是孩子们了。他们从母亲将新衣服缝完最后一针,给自己试一试,然后款款地叠起来,放到箱子里,并流露出一点欣慰,一点满足的眼神中;他们从父亲将瓦盔中的软米尽数倒出,端到门口的碾子上碾成细细的糕面的匆匆脚步中;他们从几乎是多少年都一成不变的送灶神、宰鸡羊、置年货、扫房子、糊窗户、挂年画、贴对联、馏年糕、蒸花馍……的忙碌中,体验着年的一天天临近,品味着那越来越清晰的年的味道。

上了点年纪,便有了回味的资本;有了点阅历,便有了比较的可能。当我们笃然回首,便会发现上述这些有声的、有色的、有形的、有味的年味儿,已经过去了五六十年,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早已经变了。那些至今仍萦绕在脑海中的小贩吆喝声,已永远定格在脑海中。取而代之的,是玲琅满目、熙熙攘攘的超市。那些伴着淡淡硝烟的鞭炮声,也渐行渐远,因为在经历过一番惊天动地和烟雾腾腾的轰轰烈烈之后,禁止燃放已成历史的必然。红火从正月初一闹到二月二,大戏这村唱罢那村接的场景,已很难再现,因为大人小孩更愿意窝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甚至打麻将。那种宰一只羊,熬一小瓮牺汤,便可以心满意足地享受一正月的日子,怕再也难体会,因为不少人家已经都在为年夜饭吃什么才对口味而犯愁……还有那收到5角拜年钱时的欣喜,还有那新衣服穿上身时一刹那的兴奋……都很难再找回来了。年味儿,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每一个人心中的年味儿,又都有不同的记忆。一年又一年,旧的年味儿消失了,新的味儿出现了。当如今的孩子们再过五六十年,甚至再过三二十年,回忆起他们儿时的“年味儿”时,怕就是“网上春晚”、“微信拜年”、“雇人扫房”、“年饭外卖”……与我们儿时绝然不同的“年味儿”了。

古老而悠久的中国年,淳厚而浓烈的年味儿,其实就是乡土百姓心中一种积淀千年的感觉;一个沉甸甸永远也抹不掉的情结;一份对美好生活永恒不变的期盼……当有些年味儿不断改变的时候,有的年味儿,却似乎永远都不会改变,永远都不会淡化。当流散在天南地北的炎黄子孙,或乘飞机,或坐火车,或开汽车,或骑摩托……迈着匆匆的脚步奔向家门。当年三十的晚上,千家万户,举家老幼齐聚一堂时,年夜饭吃什么,在那儿吃,还那么重要吗?当大年初一,走上街头,碰到乡邻;当正月初二,回到娘家,见到哥嫂;当正月初三,偶在街头,遇到同学;当正月初七,走上岗位,看到同事;……点点头,哈哈手,不约而同问出口的是“过年好”时,那“年味儿”何尝不是浓浓的,满在心头。

哦,那年年在变的年味儿,那年年不变的年味儿,都让我喜欢。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那些年,春节要做的事

重温年味儿

山西年俗里的那点讲究,很美好

山西忆旧 | 1978年春节买猪头祭祖的曲折经历

童年春节放炮趣事

腊月的味道,舌尖上的记忆

过年说说“天地爷”

记忆中的“忙年歌”,一部实用的春节生活指南

山西年文化的变迁

小伙伴们,还记得小时候的年么?

山西地域文化与山西春节民俗

隽永的年味,时代的印记

舌尖上的春节,那些挥之不去的美食记忆

美爆了的太原除夕夜景,你一定猜不出这是哪里

大年初一讲究多,赶紧提前学习学习

山西各地除夕民俗,团圆与欢庆的故事

年前年后那些老辈们传承下来的讲究和说道

异彩纷呈的山西春节民俗

年味渐浓,年是什么?什么又是年味?

进了腊月便是年……

山西人的窗花,剪出幸福剪出美

山西年画,用斑斓色彩描绘一年的幸福和希冀

回忆在三线厂里过春节的那些日子

晋源的年味,转眼六十年的回忆

记忆中的年夜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