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视角展望大湾区发展

城PLUS 城PLUS 2019-05-20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倡议并联合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香港规划师学会以及澳门城市规划学会,于 9 月14-16日在深圳市举办了“第二届大湾区规划论坛”,主要议程包括5个主旨演讲,3个发布和3场圆桌论坛。在“创新湾区”圆桌论坛中,与会嘉宾围绕大湾区在经济、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问题,重点讨论大湾区将来如何创新。



大湾区背景下的珠三角创新发展空间再思考

刘沛: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创规划师


1

大湾区背景与空间响应

空间只是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如何响应创新是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纵观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国际知名湾区无一不是国际知名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知名湾区对比,珠三角创新优在企业创新、科技转化,短在前端的研发尤其是芯片研发。如果把港澳要素加进来,可以弥补整个大湾区创新的短板。粤港澳应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香港与珠三角的优势互补


在国家层面,空间领域对于创新的响应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以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载体,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示范带动的区域);在广东省层面,为解决珠三角创新空间分散失焦的问题,进一步发挥创新优势,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在粤港澳层面,于2018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提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之一。


2

珠三角创新空间格局的再认识

从核心城市分析创新功能,广佛、深港是区域链接全球创新体系门户。深圳是科技巨头全球布局关键节点,以企业创新为主,创新联系呈现出较强的海外辐射扇面;广州是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创新为主的创新门户,与国家重要城市之间的创新联系较为紧密。


↓深圳华为、腾讯、中兴、华大基因等主要创新企业的全球研发中心分布

从国际专利统计来看,深圳在全球层面的企业科技创新明显优于广州,华为、中兴等企业的国际创新能力处于全球前两位。


↓2016年全国论文合作联系网络(自然指数)

基于WOS(Webof Science)国际专利数据库历年统计及2016年全国的论文合作网络联系分析,广州的论文收录量、合作论文数及论文联系均高于深圳。


从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分布分析,广深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较高,企业创新是大湾区不同于北京与上海的重要特点。


区域内创新空间和产业空间紧密关联,创新要素有向产业空间趋近的趋势。珠三角范围内,产业带、服务带、科技带相互交叠,联系密切,交流频繁,为创新提供了充分的基础。


在空间上,飞地式(湾区西岸创新平台和东岸部分外围地区)与连绵式(广深港创新连绵地区)创新空间齐头并进;呈现出多核心的区域城市结构,具有多核心的支柱功能,表现出城市群区域产业集群差异化分工;形成“一廊、四核、五中心、多节点”的创新网络:一廊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四极核分别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五中心为前海、南沙、横琴、松山湖、禅南顺(三龙湾),多节点包括广州科学城、深圳空港新城、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唐家湾新区等。


↓创新要素向内湾集聚示意图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格局结构


3

珠三角创新空间发展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提出珠三角创新空间发展的五点建议:

(1)协同功能:明确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极核分工

(2)构筑主轴,强化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极核功能

(3)织补网络,加强织补湾区东西两岸的创新网络

(4)因类施策,分类加大潜力区块的创新资源供给

(5)提高质量,合理引导创新区域的空间开发建设


↓珠江东西岸创新网络构建示意图


大湾区的枢纽价值:从全球供应链迈向全球创新链

方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


1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湾区价值

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到底有什么价值?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促进全球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方案,顺应了全球经贸格局从环大西洋到环太平洋逐渐向环印度洋变化的趋势;在贸易重心转换的过程中,中国构建起庞大制造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企业集群,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逐渐从廉价采购地转向全球供应链中心,逐渐从目的地走向新枢纽;扮演着链接环太平洋地区和环印度洋地区的两洋中枢、链接海洋和陆地的海陆中介、链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南北枢纽的重要角色。


↓中国在贸易重心转换中角色转变示意


↓大洋转换中的中国角色:南北枢纽


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应依托庞大人口规模、消费市场和经济腹地及高效物流体系,借助与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便利,发挥链接国内和东南亚两大市场优势,应重点打造国内市场和东南亚新兴市场的供应链中转枢纽,体现湾区全球供应链枢纽价值,成为国家产业创新先锋。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地区空间距离关系


2

全球贸易变局下的湾区挑战

中美贸易战引发全球贸易新变局,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存在巨大的贸易差额,美国现将中国视为最大对手,未来国际贸易格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新贸易格局下,大湾区内部成本持续上涨,供应链网络面临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双重竞争;成本与市场再博弈,供应链网络存在转移的风险。同时,大湾区基础与前沿创新缺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珠三角产业链,关键技术一旦被阻断,供应链面临崩溃的风险(中兴事件),难以维护供应链枢纽地位。


↓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分析


3

从供应链到创新链的几点思考

(1)只有更广度的开放,才能推动更深度的湾区合作。贸易战无法逆转大洋贸易格局转换趋势,大湾区在双循环的新贸易格局下,需要通过更广度的贸易开放,才能面向庞大的新兴市场地区,构建更加完备的全球供应链枢纽。为构建更加完备的全球供应链枢纽,需要从生产规模优势转向综合价值优势,必须从单打独斗的全球城市节点转向抱团发展、深度合作的湾区共同体——全球首席供应商。



(2)进化的创新链,才能维护湾区的全球供应链枢纽地位。科技掌控全球资本与价值链,创新链控制全球供应体系。抓住供应链向创新链转化的关键命门,聚焦重大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基础学科研究,深化产学研协作,破解大湾区弱“芯”之痛。


(3)尊重差异,合作共赢,才能破解城市创新面临的困局。湾区的多样性是培育科技创新的良好土壤,但是创新链分散于各个城市,需要建立一个湾区的创新生态雨林。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破除壁垒,补齐短板,促进要素自由流动,集结产学研的软件+硬件+服务三要素,合作共赢,粤港澳携手打造智能时代创新湾区。


↓大湾区创新合作示意图


有关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的思考

张家敏: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1

三十年来粤港经济合作的主要转变

三十年来粤港经济合作呈现四大转变:

(1)从纯由市场自发合作,到由市场及政府配合推动的合作。

(2)由先前香港与珠三角的“前店后厂”,逐渐形成以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和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合作为核心,在科研教育、物流、旅游、环保、医疗卫生及居住等各领域的多方面合作。

(3)世界市场重心逐步转向亚洲,庞大的中国内销市场为国际品牌商带来市场机遇。

(4)从过去着重“引进来”,转向“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


2

香港和珠三角经济合作的意义

国家层面,广东借助与香港的合作,在改革开放上先行一步。为中国整体改革及社会发展政策,带来重要参考经验;珠三角层面,通过与香港的合作,广东成为经济总量第一大省、对外贸易第一大省、制造业第一大省、体制及科技创新第一大省;香港层面,通过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北移,香港逐步演变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基地,成功发展金融、工业商贸、专业服务、物流航运等行业,成为跨国企业总部亚太区之中心,为香港市民就业和民生带来很大贡献;从企业运作层面上,香港企业通过将劳动密集生产工序转移,功能逐步转变为供应链管理者角色,开展崭新业务管理模式,积累了丰富的企业运作管理经验。


图片来自网络


3

广东和香港的优势

广东的优势在于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廉价的劳动力及土地、较强的科技实力、极具活力的第三产业、华南区的商贸中心以及吸引到的全国人才和资金;香港的优势则集中在国际联系的网络、完善的产业服务、较高的市场化运作及管理水平、发达的物流及信息枢纽、多所高水平的大学以及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和办事准则。


4

香港经济发展中需留意的最新趋势

随着内地的经济发展和逐渐开放,内地城市与香港之间逐步出现竞争,粤港之间也存在;因为自贸区的建设,香港的比较制度优势可能会弱化;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会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充分的资源配置,但香港如果没有适当政策配合,服务产业的迁移和替代效应会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收缩,消费性服务业扩张。就业结构会出现进一步两级分化,香港服务业基础可能受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5

香港角色转变的思考

香港曾为国家提供了市场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家沿海经济的发展。未来香港可能在法制、廉政、公共管理法定机制、行业协会及标准等方面,发挥促进国家制度创新、提升治理能力更重要的作用。在具体角色分工上,香港应配合华南地区改革发展,为内地工业转型服务;扮演超级联系人角色,加强内地与国际的联系,成为走出去(包括“一带一路”)的助推器。


6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重点,利用香港金融及专业服务等优势,配合内地科研创新及工业基础,打造更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贡献自身科研优势,强化创新要素流动,促进粤港澳之间资源整合。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驱动机制、政府协调机制和咨询机制,强化中央角色,发挥更好统筹作用。


科技创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余成斌:澳门大学教授


1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规模、物流等方面有很大优势,创新人才、国内领先企业集聚,珠江三角制造业发达,香港高等教育世界领先,整个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完善,双创气氛非常浓厚,具有建立世界顶尖科技企业的良好经验和基础。


但与世界主要湾区比较,在第三产业占比、人均水平、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依然有一定距离。深圳 - 香港地区PCT申请数量排名虽高,但专利施引数量仅为旧金山湾区的33%,大湾区的科研成果转化水平还需提升。建议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互补,融合共赢:提升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港澳高校);加强企业与高校的交流;逐渐改善社会科创氛围和环境;政府应打破三地制度和体制差异壁垒,充分利用三地政策和制度互补优势,筑巢引凤,建立独特的“政用产学研”创新平台,吸引人才加入。


图片来自网络


2

澳门的科技创新发展

澳门回归以后,政府一直在促进科技发展:2010年、2011年分别获批了微电子集成电路和中医药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澳门科技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政府对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进行研发资助,还建立了青年创业孵化中心,鼓励双创发展。


澳门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在很多专业领域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水平。


澳门大学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被纳入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在药理、毒理学领域已发表论文的引用频率方面排名世界前1%;质量控制、药物分析、制剂技术、药理安全、新药筛选等领域达世界前沿水平;精准癌症研究小组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国家科技部已批准澳门增设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澳门微电子行业在国际上领先。澳门1993年开始研发芯片,2002年在芯片奧林匹克ISSCC峰会实现零的突破;2011年,国际高速低功耗模数转换器和移动电视接收器芯片再度获得ISSCC峰会录用。2012年,澳门芯片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ISSCC峰会中国区共5位评委,其中澳门大学3位、港科大1位、复旦1位;近6年来的峰会录用论文73%来自于大湾区,其中澳门大学22篇、香港科技大学18篇。在科技转化方面,澳门微电子公司成立于2002年,现在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模拟和連接性界面IP供应商。


图片来自网络


↓ISSCC峰会论文录用中国区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建立世界级的经济平台,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社会文化制度整合和均衡发展的创新平台。大家必须调整体系,各地优势互补,进行规划前瞻,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共同建设“政用产学研”科创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把人才聚集在一起,荣辱与共的进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讨论环节专家观点


邹兵:大湾区产业创新转向基础创新的过程中,光靠市场是不行的,现在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布局各种实验室等,争取更多国家政策;另一方面借助“要素流动”,充分发挥粤港澳各自的创新优势。


李晓鹏:大湾区将产业链转化成创新优势,需要引入战略性、国际性创新资源,弥补大湾区缺的、比较薄弱的部分。大湾区创新不止内部要打通,外面的活水更要引进来。


陈汉云:大湾区创新要利用好香港这个国际窗口,发挥香港语言、法律以及高校资源等优势,建立更加公平的科研分配制度。


韩子天:发挥港澳在国际组织标准制定及投票权等方面的优势。


吕传廷:大湾区创新必须要创造自己的文化,来促进科技发展,引领整个经济;在制度上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一个拼贴的创新;在政府治理方面能否做示范,在不同制度下形成经济的体系,技术科技的体系,民间科研(包括科研的、学术交流、大学之间融合)的体系。


冯哲豪:通过开放东莞、品质东莞、效率东莞的建设,推动东莞建设低成本、高品质、高可达的创新城区;借助松山湖、海湾新区、水乡新城等平台,参与到广深港科创走廊的建设当中。

*本文根据现场内容整理,未经讲者审阅。 感谢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研究中心刘阳对本次论坛文字工作的帮助与付出。

·  ·  ·


推荐阅读:


深圳 · 雄安 · 大湾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启示


宜居视角看湾区品质提升


崔世平:大湾区的机遇


大风起兮云飞扬:新时代的大湾区发展


从流域到海湾: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逻辑之变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