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像由新生 or 相由心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思考

罗彦 城PLUS 2019-05-20


  • 如果你在旧金山/硅谷工作,并且有家要养,那你可能要住的很远。

  • 有多远? 可能3个小时,就算坐飞机都要1个小时。

  • 可是,旧金山湾区依然是未来美国人口集聚的重要地区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1. 像由新生

制度瓶颈大于空间瓶颈


粤港澳大湾区是伴随港澳地区和珠三角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断互动合作发展形成的新阶段。时至今日,大湾区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8%,分工体系更为完善,扩散作用趋势越发明显,经济更加开放,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如果说京津冀城市群重点在于协同发展,长三角城市群重点在于一体化发展,则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走向了跨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跨界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其中制度瓶颈大于空间瓶颈,也正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的主要原因。


01

大湾区的制度独特性


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差异不仅仅在于粤港澳所具有的独特的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问题,还涉及到三种货币制度、三种法律体系、四个核心城市。11个城市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有的处于工业化中期,有的已经进入后工业阶段。


02

大湾区的文化认同感


粤港澳大湾区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海外文化交融互鉴的高地,具有创新、开放、包容、进取、国际化等方面的文化氛围,恰恰这样,文化多元化特征比较明显,来了是不是湾区人?这个认识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价值认同。


03

大湾区的规划视角


大湾区规划编制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有所各自的侧重点。中央当然是希望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新贡献,实现粤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对于地方政府和老百姓而言,希望大湾区规划带来新的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谋求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04

大湾区的发展目标


大湾区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创新“一国两制”新实践,探索新经验,推动港澳融入祖国发展大局,为祖国统一起正面示范作用;其次,要在全球化竞争中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形成大的经济平台,通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牵引,带动区域、国家发展,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最后要促进城市单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2. 人性化内涵

旧金山湾区的认识


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发达区域之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美元,是旧金山湾区的2倍,接近纽约湾区水平;进出口贸易额约1.5万亿美元,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在陆域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客货吞吐量等方面都是全球四大湾区首屈一指的,而对于经济效率、科技文化、创新实力、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均处于末位。旧金山湾区2040愿景发展制定了七个目标和13个绩效目标,涵盖三个方面:环境、公平和经济,其中最为重要的评估包括公平获取、经济活力和运输系统有效性。


图片来自网络


01

经济活力在于贸易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


旧金山湾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典范。主要在于公共政策的支持,科技金融支撑,高等教育机构支持,高层次人才服务支持。


与之相比较的洛杉矶,1970年代和旧金山是美国西海岸的两大都市区。从1970年到2010年的变化可以看出,贸易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往往带来发展活力和平均工资水平的差异。洛杉矶“门户城市”的特征更为突出,旧金山湾区则成为经济中心城市。旧金山的经济体系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化经济体系,经过30年的发展,从业人员远远超过洛杉矶,而洛杉矶由于航空航天产业就业岗位的衰落,整体向物流和娱乐经济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洛杉矶从1970年代的8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5万人,但是旧金山则从4万人,增长到25万多人。在工资收入方面,洛杉矶最高收入岗位是计算机系统设计服务,平均年薪不足9万美元,而旧金山就业岗位平均年薪超过10万美元的超过10个,最高的软件出版商达到17万美元。


02

交通公平性可以扼杀创新


旧金山湾区一个年收入8万美元的可以是一个普通公务员,但是他可能每天要在凌晨2:15分起床,然后收拾家务、准备早餐和午饭,出门后转换几种交通工具,每天在路上的时间大约6个小时。旧金山和纽约地区通勤单程超过1.5小时的极限人口比重超过2%。每天有人奔波于来回200公里上下班。因此,有人买了房车,为了就在公司附近的公共空间住下来。就算有私人飞机的富裕家庭,由于机场航路管制,也需要1个小时才能降落抵达。而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是越来越长,交通出行的时间效应将大大降低硅谷的创新动力。


03

环境的品质影响区域开放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第五大城市群和高科技产业集中地区,依然保留着多丘陵的海岸线海湾森林山脉和旷野。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社会环境,沿主要交通廊道遍布着马术、体育馆、保龄球馆、田径场地和音乐厅等。在整个旧金山湾区,除了128号公路沿线的科技公司外,就是这些文化和健身场所,是创新人才的最爱。


图片来自网络



3. 相由心生

尊重差异、务实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涉及的领域很广,可以从历史角度、空间角度、产业角度、制度角度、治理角度等方面考虑,本文就大湾区发展的一些本源性内容谈四点建议:


01

巩固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和制度优势


过去四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内地经济发展最快的四十年。在这个四十年中,香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做了三件大事:转口贸易、直接投资(FDI)和资本市场的大发展。转口贸易给中国带来了第一桶金,FDI直接投资把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工厂,而香港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则为中国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本。当然,在此过程中,香港自己也收获了繁荣富强,成为全球认可的国际金融中心。

 

“不差钱”的中国还会像过去一样需要香港吗?答案是肯定的,香港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再为中国承担使命:帮助中国国民财富实现全球配置;帮助中外投资者在离岸管理在岸金融风险;帮助中国实现商品与货币的国际定价,为中国的资金定价海外资产提供舞台。


拥有“一国两制”优势的香港既是内地投资者的“主场”,也是外国投资者的“友场”,在中美贸易战的事件影响下,这样的优势显得更加可贵。大湾区建设不是减少差异而是尽可能保持 “制度势差”,降低政策限制,增强要素跨界便捷性;深化粤港澳自贸区合作,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共建“自贸港-自贸区-示范基地”国际化全球区域;促进香港的核心产业,包括金融、贸易、物流及其法律体系的国际拓展空间,加强内地与港澳科技、教育、文化、旅游、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和现代服务业合作,提升大湾区国际营商水平。


图片来自网络


02

加强大湾区的经济专业化和劳动力需求竞争力


硬件创新与应用型创新是大湾区创新的重要特色。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湾区的经济专业化水平,新经济的不断提升和实体经济的创新融合,填补基础科研能力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形成高效的创新转化力;推动科学城建设,弥补基础创新和技术创新实力。


积极促进以香港-深圳为龙头的珠江东岸地区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给民营经济创造更加积极的环境,以旧金山湾区为目标,瞄准全球第一的创新经济集聚地。稳步促进珠江西岸地区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拓展。


保持强劲的高素质年轻劳动力的集聚力,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进社会管理的同城化和一体化。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创新人才合作机制和保障政策,大湾区应该成为全球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首选就业地。


03

加快都市圈化的布局和国际化建设


大湾区已经形成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两大都市圈,珠江口西岸地区仍处于比较分散的连绵发展状态。大湾区要由过去的中心集聚实现都市圈重构,加快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都市圈建设,构建以都市圈为大湾区发展的主体形态。


都市圈需要打破行政区限制,以“集合城市”建立宜居湾区新秩序,推进轨道站点建设和集合城市的衔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便捷交通网络。


要加强跨界合作发展,积极推动港澳“飞地经济”在珠三角地区的合理布局,为港澳多元化经济发展提供积极空间,特别是推进创新区的合作;除此之外,要积极推动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在制造业、创新产业和教育、居住、就业等方面的都市圈外溢布局,促进大湾区居民在日常性消费、商务、教育等活动的同城化。


加快大湾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在信息服务、国际规则、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国际接轨和创新发展。加快广州在国际文化、商贸服务和教育医疗,深圳在国际服务、海洋经济和全球创新,珠海在国际商务旅游,佛山和东莞在国际制造,惠州、肇庆和江门在国际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化进程。


04

加快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和文化宜居生活圈建设

 

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高效可达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必须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强环湾城际和都市圈轨道网络建设,强化跨江通道的建设,优化“交通-空间-产业“的系统组织网络,改变过去以广州为中心的高速路网络体系,提升深圳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强互联互通和直联直通,建设多层次、多中心的大湾区轨道枢纽群。


同时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国际航空枢纽,珠海、新干线和惠州机场为支撑的世界级机场枢纽群体系。


提升大湾区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广府文化、岭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海外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高度交融,积极建设多元时尚文化,孕育更加开发的文化体系。


还应加强大湾区生态底线保护,筑牢绿色基底,强化“江-海-湾”联动的生态要素保护构建多层级公园体系。


确立跨界重点合作的国际创新和宜居示范地区,为港澳居民在养老、居住方面提供更多空间,同时推进跨界生活便利行动计划,加强保障性住房、医疗设施和休闲旅游空间的跨界统筹。构建满足区域创新人才公共服务产品的重新布局,在大湾区范围内重构体育健身、交往休闲、音乐体验等设施的便利布局,建设创新人才的宜居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是落实习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要求”的示范引领区,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治理创新、空间创新……,才能实现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相由心生,生生不息。


注: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区域创新专题会议主题报告整理。

·  ·  ·


近期文章:


下沙:夜舞人尽欢


深圳 | 城市更新再出发


"黑条纹的白斑马和白条纹的黑斑马":谈实施型城市设计


张宇星 | 新理性主义规划


杭州新都市:诗画富阳


千城一面,是无法跨越的时代规律




作者 | 罗彦

中规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