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旧金山湾区的启示

樊明捷 城PLUS 2019-05-20


旧金山湾区(SanFrancisco Bay Area),是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大都会区,主要城市有:旧金山半岛上的旧金山(San Francisco)、东部的奥克兰(Oakland)和南部的圣何塞(San Jose)。湾区南部坐落着世界著名的高科技研发基地硅谷(Silicon Valley)。


旧金山湾区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已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科技创新经济型世界级湾区,汇聚了大量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企业。旧金山的成功发展,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相辅相成的结果,创新产业、政策制度、交通体系、城市群结构、生态环境、学研因子等都共同促成了旧金山湾区的崛起和长盛不衰。


1. 创新产业提供发展的源动力


科技创新产业是旧金山湾区屹立于世界三大湾区的源竞争力,独特而卓有效率的科技金融体系保证了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全球有101家独角兽公司的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在孵化科创企业方面有巨大潜能,每年研发成果源源不断。除了基础数量巨大的中小型研发公司,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公司如谷歌、脸书、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特斯拉、甲骨文、英伟等,验证了旧金山湾区“全球创新高地”之称。


图片来源:全景网


世界经合组织1996年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出:“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包括实验室、科学机构与企业、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并且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旧金山湾区的科创企业正好成了完善这种交流反馈关系的重要环节,它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立起创新与生产、市场、消费者之间高效反馈体系。同时,政府用一套完整的市场化机制来确保从高新科技到市场的转换,例如:政府直接购买科研成果的计划。其实,那些中小型科创公司所做的是从闻名世界的“发明”中挖掘出未来可能成为产品的“发明”,并真正的让这些“发明”从实验室中走出来进入生活,称之为“研发”。来自全球的新知识、新发明和新技术在本地产业化,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实现“产品开发”,用挖掘一项发明对社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是硅谷成为“创新工场”的杀手锏。


图片来自网络


与科创产业配合地相得益彰,也同样对旧金山湾区的成就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风险投资业。2014年,硅谷总共收到了14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比例高达43%。大规模的早期风险投资支撑了初创企业的成立和成长:风投在起步阶段帮助公司建立自己的团队,扮演企业孵化器的角色,保证了公司创始人可以专注于技术创新;接下来,私募股权投资在扩张期通过资本重组促使公司壮大。


硅谷科创产业带动了科技金融业,旧金山通过积极发展各种类型金融、管理等科技中介,形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促进湾区创新要素的整合,提高了创新产出的效率。


圣何塞(SYSU城市化研究院)


2. 政策开放和文化包容确保创新型经济的良好基础


旧金山湾所处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每年有两万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口搬入,文化来源非常丰富。优质的移民政策和极具包容的城市、社会是加州持续吸引大量移民的两个重要原因。


“科学技术创新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

美国基于20世纪中后期良好的国家政策,吸纳了丰富的移民人才资源。第三次技术革命后,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成了发展科学技术的核心,他们给硅谷创新型经济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在旧金山湾区,初创企业中约1/4的创始人是在中国或印度出生,约1/3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并非在美国本土出生。硅谷的核心地带圣何塞1950—1970年间总人口翻了两番,约2/3新增人口是移民,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且青年人占比高,包括:电子工程师、数学家、电子技术人员等。国家政策给高素质青年入驻提供了机会,奠定了日后旧金山湾区成为世界创新中心的基础。


“小政府,大社会” 的制度环境也为湾区创新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土壤 :

美国是地方自治体系,地方政府特征包括:没有上下层级划分、秉持市场原则、和没有权限制定超前的产业政策。同时,美国企业十分重视吸引全世界的科研人力资源:采取优惠政策、允许试错、以优厚待遇和良好研究环境引来大批科学家落户。开放包容的文化和市场环境带来了旧金山湾区的创新生态。


旧金山湾区(图片来自网络)


3. 交通体系优化促进要素流动和利用


旧金山湾区被划分为五大区域:北湾、东湾、半岛、硅谷和南湾,以一隧三桥连接湾区两岸城市群,快速交通系统满足了各城市间运输需求。


它的内部交通网络体系以绿色交通为理念:为了增加公共交通出行和城市间互联互通,去链接现有的交通体系和新建城市间的交通体系;注重现有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通过对人流、物流状况的数据化评定来设计交通体系,满足经济发展、要素流动对交通的诉求。此外,保护生态环境也是重要考虑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旧金山湾区有5座举世闻名的跨海大桥,将旧金山湾区的交通体系形成了闭合的环状。它们分别连接:旧金山半岛和东湾、旧金山和奥克兰、旧金山和北加州、东湾和北湾。它们不仅仅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打通了跨海湾城市群的天然隔断,以环状的闭合的连续性空间,形成了城市群高效的时空格局,极具针对性地满足了产业和人口流动需求。


图片来自网络


4. 城市群协调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效率


旧金山湾区的三大主要城市在历史沿革的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特色:


奥克兰是圣安东尼奥河的内港和旧金山湾的入口。在二战期间,军事造船业涌入奥克兰,造船业在奥克兰的内河港兴起。港口经济是湾区经济的起点,也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动力之一,随之迅速发展的是商业、工业、交通和文化产业。目前,奥克兰的主要工业有电动设备、玻璃、化学、数控机械、儿童食品、汽车和生物制药。


圣何塞的人口爆发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东南郊的圣克拉拉谷地有“硅谷之心”之称,伴随着硅谷的爆发,圣何塞的电子工业发展至历史高潮。聚集了电子计算机、电子仪表、宇航设备等许多工厂。


旧金山市从业人口的一半以上都从事服务业、金融业和国际贸易。第三产业是它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只占15%。40家银行及其147家分行坐落于旧金山,太平洋岸证券交易所和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美洲银行的总部也在此,旧金山是美国西部的金融中心。


美国的经济主要秉持市场原则,长期以来在资本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内三大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演进出了不同定位:旧金山市侧重于金融业、旅游业和生物制药产业,奥克兰市倾向于装备制造和临港经济,圣何塞市处于硅谷,重点发展信息通讯和电子制造、航天航空装备等高技术产业。不难看出,旧金山湾区区域内,主要城市之间功能的划分较为明确,互相之间没有竞争关系,且金融服务业、科技创新业、港口工商业互相带动,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区域整体的发展效率和可持续性。


湾区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5. 优美自然环境促生湾区可持续发展


众多美国国家公园坐落于旧金山湾区,它地处亚热带地中海区域,冬暖夏凉、阳光充足。其中旧金山半岛三面环水,夏天的温度最高只有20℃左右,降雨量极少。如此四季宜人,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技能水平的人才因对生态宜居和生命健康的需求,选择到湾区生活创业。人才在此集聚逐渐带动硅谷发展出具有规模效应的高科技产业,进而带动周边城市群发展。


除了具有良好的自然基础,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城市联动发展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严格控制污染:如加州以法案形式规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出台了规划方案引导城市建设以环保为重要目标之一:如从交通、住房、城市土地开发等多方面,协调经济发展、城市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长期以来宜居环境都伴随并推动着湾区经济发展,是成就旧金山湾区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动因。


旧金山湾区的交通和用地

图片来自网络


6. 科教与产业循环驱动带来增强效应


资料显示,在四大湾区中旧金山湾区的劳动力素质最高:2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中超过40%拥有学士或更高层次学位。这得益于湾区内有五个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以及五个国家级研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农业部西部地区研究中心、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


本地的高校和实验室都在湾区科技创新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斯坦福大学通过制定“产业联盟计划”大学与外部企业之间合作、鼓励科研人员校外创业、加速科研成果商业化。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构建起创新驱动循环:大学为湾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高科技企业为大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资金和高端设备。人才在高校和企业间频繁地流动,促进科技知识理论与实践在更深的层次达到契合,加之制度环境的保驾护航:高校-研究-产业-政府之间的良好互动、无缝对接,强化了旧金山湾区的科技创新、技术商业化和创新扩散。



结语:


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对湾区创新产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旧金山湾区今天的经济规模和成功之处有值得粤港澳大湾区借鉴的地方:


1

创新研发,依托生产

创新产业和科创中心区域的形成与稳定发展,需要研究、也需要生产和市场的共同检验。保持并继续发挥珠三角的生产能力,维护消费市场,研发与实践并行。


2

创新服务,链条完整

第三产业是创新生产的重要催化因子,工业和服务业的互相配合,尤其是内地与香港之间紧密协作,创造健康和可持续的创新产业链。


3

开放包容,人才为本

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区域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以开放的政策、包容的文化、宜居的环境,给全世界人才更多进驻的理由和可发挥的空间。


4

要素互通,自由流动

基于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联通各个城市已有交通体系的城际轨道、高铁,行成闭合连续的“三小时经济圈”,以环状连续、新旧交替的城市互通形态,提升湾区经济要素流动的效率。


5

放眼世界,协作共赢

城市之间的错位发展甚至是合作,能够降低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一带一路”倡议也为粤港澳各个城市的协作式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以共同走出去为目标,形成城市的各自分工的合理秩序。

 

·  ·  ·

近期文章:


下沙:夜舞人尽欢


深圳 | 城市更新再出发


"黑条纹的白斑马和白条纹的黑斑马":谈实施型城市设计


张宇星 | 新理性主义规划


杭州新都市:诗画富阳


千城一面,是无法跨越的时代规律




作者 | 樊明捷

中规院深圳分院粤港澳研究中心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