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实践如何与绿色生态低碳研究相结合?

中规院深圳分院 城PLUS 2022-09-21

本文从绿色低碳引领城市转型、生态修复助力绿色发展等方面,阐述了中规院深圳分院近年来在绿色生态低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


深圳分院长期跟踪粤港澳大湾区低碳城市、生态城市、韧性城市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从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到全方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再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探索;从绿色低碳定性分析到生态定量评价,再到低碳生态技术的实施落地;积累了许多绿色低碳引领城市转型的经验。


数据截至2021年8月


01

韧性城市

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

1.1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注重全域统筹的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通过对于全域空间的雨涝、干旱、高温热害、低温冷害、大风灾害、活动断层、地震动峰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风暴潮等因素综合分析,实现对于全域空间的灾害评价。以此为基础,安全韧性应当全域统筹,在关注城市中心城区韧性建设的同时,提出乡镇的安全韧性建设引导。


——

1.2 科学建立韧性城市规划建设风险评估


一方面,通过规划建设前的风险评估,从空间维度掌握城市所面临的灾害分布特征,识别危险区域,指导优化城市规划用地布局,为合理布置相关基础设施和防灾设施提供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对城市建设现状或者规划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尤其是识别发生概率低的极端灾害情景下的风险分布及危害程度,可为制定超出规划建设标准的灾害防治提供科学的非工程方案,节约工程投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影响程度,充分体现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冗余性。


👇点击阅读,《什么是“韧性城市”?》

 

——

1.3 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在当前全球温升1.0℃背景下,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呈现常态化趋势。2021年IPCC-AR6报告表明,超过50%几率显示全球温升可能在2021年至2040年之间达到或超过1.5℃,这比之前《全球升温1.5ºC特别报告》中预测时间提早了十年。气候变化可能带来极端降水、海平面上升等气候风险。作为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的区域,城市既是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的高发区域,也是国家气候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治理主体,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是城市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

1.4 基于嵌入式理论构建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建设框架


适应气候变化尚未系统纳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体系,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具体工作主要分散在生态环境、水务、应急管理、气象、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本次研究基于嵌入式理论,通过充分梳理相关部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分工职能和部门管理框架,重塑现有各部门职能之间的相互协调、互嵌互促关系,构建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建设框架体系。


——

1.5 构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实施及传导体系


依托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单元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三线一单”),构建“区域-城市-街道-社区”多层级的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建设实施传导机制。

 


2021年4月,深圳分院受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委托,开展《深圳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研究》。该课题旨在全面评估深圳市气候变化风险以及对市域敏感脆弱领域、区域和人群的影响范围及程度,探索高密度发展模式下深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策略及实施路径。


👇击阅读,《韧性城市规划》

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摄影:龚志渊)

02

低碳城市

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

2.1 研究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和指标约束下的城市规模与结构


借鉴“以水定城”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从碳中和视角研判城市规模与结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依据现状排放量和固碳量推算未来碳排放总量限额;基于现状、对标先进、未来目标等多情景模式下,分析不同低碳发展水平下的人均、地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等指标,为地区确定合理的碳排放标准。


——

2.2 分析城市规模合理区间和层级结构


基于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指标计算城市规模,得到不同情景条件下的城市规模区间;参考建设用地规模、人口等指标,将碳排放限额分解至都市圈、城市、镇街等不同层级,分析不同尺度下的城市结构特征。


👇点击阅读,《王凯:碳中和愿景下的城市绿色发展》

摄影:龚志渊


——

2.3 提出碳中和视角下城市规模和结构优化策略


从构建绿色低碳指标体系、建立碳中和评估模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优化区域碳汇格局、建设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体系、研发空间规划减碳技术、建立区域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面向“碳中和”的空间优化发展策略。


 

——

2.4 构建碳中和定量评估模型


基于能源、建筑、交通、废弃物、绿地等要素,构建碳中和评估规划模型,定量计算碳排放和碳汇。根据不同数据获取方式,建立基于城市规划基础数据的核心算法。


👇点击阅读,《碳中和规划,从“0”开始!


 

——

2.5 建立基于城市运行状态的碳排放动态核算平台


依托深圳分院粤港澳数字湾区平台,形成碳排碳汇可视化表达,实现不同模块的碳排碳汇精细化计算。开发规划设计碳中和仿真决策支持系统,包含碳排碳汇计算、可视化展示查询、对比分析等模块,支撑规划设计方案优化。


👇点击阅读,《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碳中和”!》


 

——

2.6 提炼基于减碳技术集成低碳工具包


基于五大维度,提炼低碳技术,形成规划减碳技术集成,可应对不同地域、不同场景,支撑低碳城市建设。


碳中和是解决全球气候与环境危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大湾区重要发展目标之一。2021年6月6日,中规院深圳分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年度研究报告》,率先从区域、城市和区县三个层次研判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发展形势,并从区域协同共识、分区策略引导、空间规划碳中和模型构建等视角探讨大湾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策略和路径。


👇点击图片,阅读报告精彩内容


03

生态城市

建立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体系

   

——

3.1 完善城市生态规划内容体系


在中规院深圳分院平台支撑课题(2019-02)的支持下,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总结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明晰生态文明理念及“两山”理念下城市生态规划的定位与内涵,完善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体系和技术体系,为开展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城市生态规划在法定规划的不同阶段,应逐层深入,范围逐渐明确,措施逐渐具体。结合我国现有法定规划类型,城市生态规划应在区域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工程设计与施工4个层面构建内容体系。

 

法定规划中的城市生态规划内容体系示意

  

——

3.2 梳理城市生态规划技术体系


梳理出生态环境调查分析、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景观指数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指标体系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功能区划、通风体系构建、生态廊道体系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控制线划定、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等12项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涉及区域规划、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工程设计、城市设计、概念规划、规划环评、专项规划等10种业务类型。通过对城市生态规划领域若干项关键性规划技术的梳理,可以为各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

3.3 基于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理念的综合发展与保护策划


EOD模式是一种“生态+”发展理念,有助于提高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自然资源资产增值。在东莞生态园湿地三角洲水系综合规划设计项目中,围绕解决“空间开发建设、流域滞洪区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协同的关键问题,以水系规划为纽带、以流域蓄洪方案专题研究为支撑、以城市综合发展规划策划为引领,通过水系综合规划设计,协调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支撑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点击阅读,《东莞生态园综合规划设计》


——

3.4 以流域统筹与区域协同为核心的水生态修复

明确项目防洪排涝边界及诉求,结合区域防洪方案,提升流域水安全;基于流域统筹,以汇水分区为治理单元,开展区域水环境整治;结合水安全保障与水环境治理需求,构建绿蓝交织的水系格局。


👇点击阅读,《松山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

3.5 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


南宁市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在以往“城市双修”中生态修复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融入了“尊重南宁自然生态本底,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个目标、二元导向、三种尺度、四大类型、五大策略”的总体思路,构建了以“本底评价、功能分区、修复提升”为一体的生态修复规划体系。


👇点击阅读,《南宁市生态修复总体规划》


——

3.6 基于需求-供给相耦合的棕地分类修复


基于南宁大都市区棕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以重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划定矿山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开发程度,预判土地资源供应能力,并采取需求、供给相匹配的方式,确定各类棕地的修复目的,分类提出多种生态修复和土地再利用策略。


👇点击阅读,《国土空间矿山生态修复规划》


——

3.7 研究基于陆海统筹理念的海岸带地区生态修复


海岸带地区汇集山体、河流、城市绿地各类城市生态要素。烟台市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设计基于陆海统筹理念,强化滨海城市特色,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海岸带为引领开展各要素生态修复。同时提升滨海公共空间生态品质。


👇点击阅读,《深汕合作区滨海地区设计》


——

3.8 探索基于生态水文平衡的在地化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研究气候-植被-水文三者维持紧密而又脆弱的关系,提出适合当地特征的生态修复目标等级和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在呼和浩特市生态系统专项规划中,通过统筹呼市干旱和半干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态要素特征,在山体修复区,根据阳坡、阴坡水分胁迫条件,恢复不同的地表植被;在风蚀修复区,采用低覆盖度的行带式林草复合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维持风蚀区生态水文平衡。在盐碱地修复区,采用理水排盐、地形改造、生物修复等技术,营造适宜生境。




——

3.9 建立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复合修复模式


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往往是生态问题的重要驱动力,也导致传统人文生态受冲击。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回归雨林民族生态示范园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中,针对传统民族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森林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等问题,规划在恢复热带雨林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遵循傣族传统聚落以森林、农田、村寨以及宗教相结合的复合人文生态系统模式,对现有的村寨进行适度的人文生态修复,延续乡土文化及景观。


👇点击阅读

《西双版纳景洪市回归雨林民族生态示范园综合规划》


中规院深圳分院一直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以生态修复助力城市绿色发展,类型涵盖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国土空间绿化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生态空间保护规划、生态控制线规划、海绵城市规划、城市水系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海岸带保护规划。


未来,深圳分院将发挥城市规划系统集成优势,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重大科技支撑课题、相关部委支持课题。整合全院资源,强化面向“双碳”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前沿、标准规范、关键技术等课题研究,探索规划设计项目“双碳”技术内容及方法体系。积极承接生态环境修复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咨询、规划设计、实施类项目,持续探索规划实践与低碳城市、韧性城市、生态城市理念的衔接与应用。


……

近期阅读

朱荣远:“深圳力学”

海岸带空间规划编制中的陆海统筹

王凯 | 城市更新: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