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读史】游击办报:晋察冀根据地的新闻奇迹

河北党史 2021-09-0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即便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仅晋察冀根据地所办的报刊就有几百种。报纸有《晋察冀日报》(前身为《抗敌报》)《子弟兵报》《冀中导报》等,期刊有《晋察冀画报》《战线》《抗战生活》等。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及太行抗日根据地出版的部分报刊那么,在敌后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这些报刊是怎样出版的呢?我们选取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和期刊介绍给大家,以纪念这些以笔代枪、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们。

民族的号筒”:敌后办报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晋察冀日报》

《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是《抗敌报》,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阜平县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创刊,最初为石印,三日刊,社长由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1938年4月,《抗敌报》转为晋察冀省委的机关报,邓拓任报社社长,主持报社工作。1938年8月16日,报纸改为铅印,隔日刊。1940年11月7日,改为《晋察冀日报》,为日刊。报纸的内容以国内新闻、国际新闻、通讯、社论、诗歌、漫画等为主,并创办了副刊《老百姓》。所刊载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成为根据地军民了解八路军抗战和根据地政策的主要渠道,也是边区党政军民对敌作战的重要宣传武器。到1948年6月14日终刊(与其他报纸合并为《人民日报》),在十余年的办报时间里出版2845期,发行量从最初的1500份扩大到几万份,最多时达5.5万份。

在《晋察冀日报》办刊过程中,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最有名的是“八匹骡子办报”“七进七出铧子尖”。

为适应游击办报的需要,报社人员尽量减轻设备的重量以便于转移,比如排字工人把铅字缩小,把笨重的字架改成可装卸的轻便字架,把笨重的石印机改成用枣木制成的结实轻便的木制机。邓拓还要求编辑和记者写文章都限定在3000字以内,以减少字盘重量。同时,邓拓还用特制木箱装字盘,装好就能搬走,架起就能捡字。因为报社的全部设备拆装方便,敌人来时,拆完装入箱子搬到骡背上就走。等到了安全环境,立即卸下设备,安装完毕就可以开工。全部设备用八匹骡子就可带走,非常适合当时的游击环境,因此就有了“八匹骡子办报纸,三千字内著文章”的说法,可谓是中外新闻史上的奇迹。

铧子尖是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南山深谷中的一个小山村,1940年冬到1942年春,晋察冀日报社曾长期在滚龙沟一带驻扎。1941年8月22日,日伪军7万多人“扫荡”晋察冀边区,2000余敌人合围滚龙沟一带。当时,报社为了赶印当天的报纸,行动迟了一步,来不及转移设备,于是,他们把设备埋藏在铧子尖,报社人员则与当地群众、民兵、游击队一起与敌人周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敢机智地“七进七出铧子尖”,反复七次挖出设备工作,埋好设备转移,硬是在敌人“扫荡”的25天时间里出了23期报纸,对稳定根据地民心军心、鼓舞军民抗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出版和发行好《晋察冀日报》,抗战期间有34位报社工作人员在与日军战斗中牺牲,还有多人在发送报纸途中献出了生命。《晋察冀日报》和晋察冀根据地一起发展壮大,它不但见证和记录了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发展、壮大,而且鼓舞了根据地军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创举和榜样,被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誉为“民族的号筒”。

活生生的事实”:真实记录敌后恢宏壮阔抗战和热火朝天建设的《晋察冀画报》

《晋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创刊于1942年7月7日,共出版13期。1948年5月20日,晋察冀画报社和晋冀鲁豫人民画报社合并为华北画报社。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说到《晋察冀画报》,不能不提著名摄影家沙飞。全面抗战爆发后,沙飞从桂林北上,10月份到达晋察冀,经聂荣臻特批成为随军摄影记者,不久便担任了晋察冀日报社副社长。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沙飞拍摄了许多有关八路军抗战的照片。为了让大家了解八路军抗战,1939年春,沙飞等人在平山县蛟潭庄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摄影展。尽管照片不多,也不大,但引起了很大轰动,十里八乡的群众像赶庙会一样前来参观。那时候老百姓大多不认识字,不能看报纸杂志,但他们能看懂照片,能从照片上直观地看到八路军战斗和胜利的情景。这次展览还得到了聂荣臻司令员的称赞,他说:“你们这样做很好,不识字的人能看懂照片,这样的形象宣传作用大。”展览出人意料的成功和聂司令员的鼓励,使沙飞萌生了印制画报的想法。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画报印制的难度远高于报纸。首先需要人才,包括摄影、制版、刻字等人员。其次需要设备,包括相机、铜版、锌版、上等的纸张和油墨,以及各种化学制剂等。这些东西在大城市都是紧缺物资,更别说在被日军严密封锁、条件艰苦的根据地了。因此,沙飞的想法在当时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但却得到了晋察冀军区领导,尤其是聂荣臻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军区领导表示:筹办画报的一切经费都由军区解决,在尽量节约的原则下,要多少就给多少,需要什么人就调什么人,全力支持创办画报。领导的支持给了沙飞极大的信心,他们从全军区搜罗各种有用的人才和设备,并自己动手制造设备。边区解决不了的就通过大城市的地下党组织购买。为了购买和护送这些设备,地下党组织历经艰险,有些同志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了支持制作照相制版的镜头,聂荣臻还贡献出了自己的军用望远镜。

经过3年的准备,1942年5月21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沙飞任社长,全社共100多人。尽管此时日军对根据地展开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扫荡”,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晋察冀根据地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但画报社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1942年7月创刊。在庆祝大会上,聂司令员对画报社全体人员予以表扬和奖励,并为画报亲笔题词:“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民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个小小的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如何艰难困苦地抵抗着日本强盗!”

     河北平山碾盘沟,晋察冀画报社创刊号制铜版。(沙飞摄)

画报出版后传到各根据地和敌占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鼓舞,也让日军非常震惊。日军一面加紧封锁印刷制版物资,一面“扫荡”根据地,并把画报社作为重要的攻击目标之一。

1943年4月19日晚,画报社正在平山县东黄泥一带赶印第三期画报,突然有群众送信说日军正向此地进犯,赶紧转移。于是,大家马上停止工作,拆卸设备,搬运埋藏好,准备转移。此时,日军已将村子三面包围。在突围中,著名摄影记者雷烨不幸遇难。

虽然日军的“扫荡”、袭击经常发生,但晋察冀画报社却在战斗中不断壮大,所印制的画报愈发精美,让看到的人爱不释手,视若珍宝。当时各根据地把“陕甘宁的广播,晋察冀的铜版”视为我党在宣传工作上的两大创造和法宝。

如今,我们看到的有关晋察冀抗战的照片大部分出自《晋察冀画报》,它不但向世界证明了八路军在敌后进行着英勇的抗战,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影像。

(作者:阎丽,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研三处处长)



出处|学习强国

编辑|苏 静

责编|武春霞 王宗志

编审|胡振江 杜根军


周末读史

向上滑动阅览

毛泽东筹划武力解放台湾始末

杨明斋:建党时期不可多得的“多面手”

新四军为何只出了—位元帅?

“老三篇”称呼的由来及出版前后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纪实

重庆谈判之外,毛泽东靠一首词震动了整个山城

抗美援朝战争最惨烈的战役!上甘岭战役打出了国威军威

1949年,党中央是如何入驻中南海的?

李大钊与“青春之中华”

70年前,两个河北人用声音记录了开国大典

汪东兴是怎么引起毛泽东关注的?

电影《南征北战》诞生记

《江姐》创作和公演的回忆

红色经典歌曲《我的祖国》

“南京大屠杀”一词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百年航母梦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中华民族和国际共运史上不曾有过的“君师合一”的伟大人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鲜为人知的故事

红军长征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是谁?

邓小平与老同学蒋经国的15年“暗战”

毛泽东的中医情结:称其为中国对世界贡献之首

中国消灭传染病历史纪实

诞生于小山村的传世经典——《团结就是力量》

周恩来:睿智处理突发事件的高手

习近平活用《孙子兵法》

曾担任总理26年,他的一生做了这六件大事

习仲勋为何蒙冤长达16年?

刘邓大军谍战往事

毛主席进北平若干历史细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如何建成的?(附毛主席宣读碑文原声)

暗杀周恩来:“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始末

中共历史上“弄假成真”的7对著名革命夫妻

张申府:不应该被忘却的建党元老

周恩来与他的四位母亲

白凤翔:西安事变现场总指挥的传奇一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的由来

民主党派为什么是“八”个?

新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历史历程

王定国:百岁女红军的传奇人生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前前后后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