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家长真的不打小孩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熊和狐狸和兔子 ,作者狐狸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号:熊和狐狸和兔子,作者:狐狸)
写在高考之际,也谈一谈对考试的看法。
相信很多人一看就会说,都选择在英国了,你们不都是素质教育吗,还谈什么考试?答案当然是,不,英国人可真不是不重视考试。只不过不是一考定终身罢了。考试成绩只是平时努力的一个印证,而非全部。
比如英国高考,考前好几个月,考生所报考的大学就会根据其高中几年的成绩给出所谓的“无条件”和“有条件”录取,最后的考试成绩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而综合看考试之前的成绩和走势,恰恰说明了每一段学习和每一次考试都是重要的。
这种评测方式不只是对考生过去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学习态度和能力的预估。
许多人唏嘘,读书时觉得高考是人生中最难的事,回过头来看才发现是人生中最简单的一场考试了。我想,这说的并不是高考容易,而是说人生中无数考试,学习阶段的考试是唯一一场努力和结果最成正比的。
那么在这个阶段,学生就应该相信努力会有回报。
无论是在哪个教育体系下,学生时期积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才是只能在这个阶段学会并且影响一生的东西。
——————————————————————
断更的俩礼拜,给娃搞了个生日会,过了个心力交瘁的期中假期(没错,英国每年3个学期,期末放假,期中也放假,一共6个假期。。。),然后去上了个Positive Parenting(正向引导教育)的课程。
就着高考的引子,正好来说说这种在英国比较主流的教育观念是怎样的。
课程的中心思想当然是,夸出来的孩子更优秀。不打孩子当然不是因为打孩子犯法,是因为夸夸更有效。
其实听到课程名字的时候,我心里是很不买账的,可不就是鸡汤那一套吗?我要的是这个吗?什么道理不懂,我要的是在娃撒泼打滚我面相凶恶的时候,有个人拍拍我的肩跟我说我这样是正常的好伐?
但由于这是娃九月入学的新学校推荐的课程,本着付费的总是好的想法,我还是屁颠屁颠报名了。
(此处需要屏蔽娃爸
为什么要夸娃?
上课的第一个概念就击中了我。之前其实心里一直觉得,太soft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因为这个社会就是残酷的。温室里的花朵怎能经历风雨?老师的回答有理有据:我们这么想很正常,因为我们是成年人。而孩子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每一个打击都是在摧毁他对自我的肯定。
越挫越勇不会发生在孩子身上。
所以这中间的悖论是,不过早地让孩子接触残酷的现实,才能培养他成为一个以后能应对成人社会的有强大内心的人。
所谓内心强大,老师用了两个词:”self-worthiness”(自我认同)和“high self-esteem” (高自尊)。拥有这类品质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遇到困难时,才会想“我用的方法不对,再试试看”,而不是“算了算了我不行,我就是不够好”。
第二个概念是,成人的社会就是赏罚分明,自己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但对于孩子来说,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要求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
比如,娃拖拖拉拉上兴趣班迟到了,那么后果就是他损失半节课的内容,你损失半节课的学费。
娃贪玩,饭做好了怎么也叫不来,那么后果就是娃吃冷饭,甚至不吃了。这并不是我们要的结果啊!很多时候我们威胁娃,甚至连威胁都不成立。
比如娃犯了错误,威胁娃说那放假不去迪士尼了。那订的酒店呢?娃爹请好的假呢?你自己也知道这威胁是假的。
所以反过来想,有时惩罚、承担后果和威胁并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能用什么样的方式管教?
第三个概念是,从结果上看,否定娃并不能推动他下次做的更好。当然每个人看到错误的第一反应是指出错误,但是作为父母,需要训练自己在指出错误前先肯定孩子做对的部分。
道理很简单,当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好的时候才有意愿再做一次。
因此,即使你心里再翻白眼,热血上涌时,请咽下这一口气,告诉自己宣泄和指责没有用,骂到吐血伤害的只是亲子关系而已。
其实这一套理论跟斯坦福的“Growth Mindset”(成长型人格)概念是相通的。这个著名的实验简单说,就是分别告诉两组实验对象他们解出一道题是因为“聪明”,或者“努力”。结果当题目难度不断增加,能坚持下去的是“努力”组而非“聪明”组。
这个实验讨论的并不是先天因素在人的成长中比重多大,而是在固定的先天条件下,每个人应当怎样看待努力。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努力会带来改变。
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抗挫力,复原力更强,也就是更加grit(坚毅)。他们会更在意自己从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结果(例如通过考试)。
父母的夸奖在成长型人格的养成中至关重要。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看到并肯定每一点小进步就是一种灌溉。
这篇并不否认先天差异,也不否认在成人社会努力有时也改变不了什么,但在此,我们讨论的当然是怎样培养出拥有良好品质的孩子,让他得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
上完课,不说学到了什么,还真缓解了我一部分焦虑。有时焦虑是靠共情缓解的,而这个课程是用研究成果打你脸说,焦虑无用。
我的大部分焦虑来自于觉得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孩子不能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但是,预设方向本身就是不现实的。首先得相信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无法被重塑。
接受这点后,自然而然就不会把娃跟任何标准比较。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他和他的过去比较,鼓励这个个体一天比一天更好。
父母的使命并不是教会孩子多少东西,也不是约束,而是赋能。让孩子内心充盈、坚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么想是不是轻松一些?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号:熊和狐狸和兔子,作者:狐狸。原创文章,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
英国房产与投资收藏贴:
特朗普访英: 回请宴很寒酸, 总统套房很奢华, 包整层2.2万镑/天
特朗普访英特辑, 93岁女王两天三陪, 还有中国金马桶来凑热闹……
巴黎圣母院新尖顶, 全球设计师大开脑洞的方案, 您最喜欢哪个?
400多年后, 英国人终于找到莎翁伦敦故居! 如今房价几何?
伦敦稳居欧洲独角兽之都,众优势均甩对手几条街 (附独角兽企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