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景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典范:城景融合,城乡联动的“崂山模式”| 全域旅游看山东16

岑梅玲子 小荣说 2020-09-05

《齐记》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这句话并非虚有其名。作为中国大陆1.8万公里海岸线上最高的山峰,崂山就像一座矗立在东海岸的丰碑,自古以来,不仅体现着地理格局中的山水意境,更孕育着中国文化的审美理念,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演绎着山海相依的浪漫与道法自然的美学。


崂山旅游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1979年7月30日,邓小平在考察崂山时指出:“这个地方很好,就凭这几棵大的古树,就可以招引很多人,应该照原样加以修复,有条件的安排开放,发展旅游业。崂山要把自己的牌子打出去,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从此,掀开了崂山发展旅游的大幕。至今,崂山的负责同志谈起崂山旅游发展,总是对这一历史性的一幕记忆犹新,会由衷地感叹——“是邓小平同志成就了一座新崂山!”

 

1982年,崂山成为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与泰山同步入列,成为山东旅游版图中的重要标识,也是滨海城市青岛向世界旅游城市迈进的一张名片和重要的引流核心吸引物,当“去青岛必去崂山”成为旅游体验共识,崂山就担当起一座旅游城市的旗帜和引擎。

 

1992年崂山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11年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崂山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崂山旅游紧随改革开放和中国旅游大发展的浪潮,大步前行。以崂山命名的崂山区,也在这股浪潮中,从一片渔村迅速成长为一座青岛经济文化高度活跃的现代化新城区。


然而,声名显赫的崂山,在发展中,面临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既是崂山的荣誉招牌,也是崂山在新时期发展旅游的底线——崂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严守生态和文化保护的红线。这也就时刻警示着崂山,不能像别的区域一样,以“发展的名义”填海造田、毁山造地、落地大项目、建设大工程、布局新业态,崂山的发展,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求无限的价值延展。


崂山实践证明,在有限的空间是可以舞蹈的,而且能够舞出精彩,舞出独特。在39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座位列山海间,山海绕城,因山而名的新城,传承千年文脉,永葆创业激情,经过城乡互动实现空间资源的高效配置,以高新技术、金融、旅游三板斧开辟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路径,为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创新发展,开创了一条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崂山模式,是依托山海相依,景城融合的资源基石,充分发挥了旅游业发展起步早、市场基础稳、品牌影响大、民众参与度高的优势,提出“崂山全域皆景区”的发展理念,在生态和文化保护的有限空间内,重视技术、金融与旅游的融合,创新业态,推动全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山城人海”在城景融合、城乡互通的联动中,突破局限,创造无限的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

“崂山突破”的路径选择

依山傍海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不仅缔造了崂山优质的生态条件,也铸造了丰富的文化内核——儒释道三合一的独特文化体系,山海相依,文化奇观展现出“仙山、仙境”的生机勃勃,放置到更广阔的空间,崂山则代表着一个城市人文的诗情画意,她是生态美、生活美、心灵美的有机集合。


崂山区拥有青岛市唯一的5A级景区——崂山风景名胜区,整个景区由7个游览区、5个风景恢复区及景区外缘陆海景点三部分组成,有景点220多处。游览区面积161平方公里,绕山海岸线87.3公里,揽山入城,拥海亲河,良好的开放空间是塑造高品质城区生态环境的前提。

 

生态是崂山区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在城市建设、产业集聚、人才招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但自然环境突出的城市都不可避免一个问题,就是保护与开发的博弈。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崂山风景区的发展代表着崂山区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同样对于开发强度和规划的控制,也在另一面制约着城市化进程。随着青岛城市化不断扩张,崂山风景区逐渐从近郊到与青岛市区相连,引发了城乡结合与景区发展的内部矛盾。


在崂山风景区周边存在大大小小130多个村庄,多数村民成为开发崂山的旅游从业者,形成了“全民皆从旅”的自发意识,这让崂山区早期旅游发展有了较好的民众基础,但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农民就业对旅游的依赖程度过高,自发性的商业行为导致产品同质化、产业低端化,扰乱市场秩序,粗放式的旅游服务难以形成区域价值性成长。


站在“打造山海品质新城”,融入青岛国际时尚城市的新起点,崂山区以“上山下海”“美丽崂山”“精品旅游”战略推进转型升级,从速度到质量体现的是崂山全域谋发展的“转型逻辑”。

1

以机制创新实现角色转变



2017年1月23日,在崂山区党代会上,崂山区委书记江敦涛在报告中特别提到,崂山区要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山海品质新城。其中,举全区之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为此,崂山高起点组织编制《崂山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了实现全区环境的整体优化和空间资源价值的高效配置,该规划提出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做到全区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升级打造崂山风景区、主城区、乡村旅游与滨海旅游度假等功能区,释放资源存量,打造效益增量。


同时,创新管理机制体制,以“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大旅游格局,从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入手,建立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制,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由旅发委主任担任,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上升为“一把手工程”,并将工作职能、人员编制及平台全部整合,实现统筹推进、综合协调和服务监管。在辖区街道办事处设立旅游服务中心,由此形成街区联动、无缝对接的旅游工作机制。


为了规范旅游市场环境,建立全区旅游秩序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创新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司法保障机制,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崂山风景区内“黑车”“野导”“欺客宰客”等市场重点关注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特别是与公安部门协作,借助“天眼”系统监控,有效遏制了景区长期存在的非法招揽游客现象,其开创的特色旅游执法和综合监管体制,对加速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新型的旅游企业运营模式,从过去依赖景区旅游门票经济为主,转向全域多元化经济,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强化资本驱动,助力崂山旅游集团上市,全面推动崂山旅游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2

以理念创新促进全域融合

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是解决崂山区空间制约谋求发展的新路径。宝贵的土地资源,受保护的森林、海洋资源既是未来的财富之地,也是当下的生产之所。“品质崂山”的理念以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价值,高水平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融入到青岛发展的大局之中。


依托大河东文旅小镇、石老人观光园规划建设,打造高端城市公园、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共享庄园、休闲农场和田园综合体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大健康产业落地生根。


崂山区委书记江敦涛指出,“当前,崂山的主要区域形态还是农村。”以乡村的空间拓展城市受限土地,成为产业的承接地和辐射地,重构城乡格局,逐步实现城乡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景村融合——山海相依、山城一体是崂山区特有的资源禀赋,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推动“景村融合”双联动正是从高标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出发,促进生态资源保护、维护旅游秩序、实现乡村振兴的推进手段。通过广泛开展“景村一家人”系列活动,打造“暖心崂山”的民生工程;发挥崂山风景区旅游商会协调、服务功能,助力商会成员与经营业户改变低层次运作、低价格竞争局面,探索“品质崂山”服务体系。


 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何家社区主街,聚集了200多家馒头生产企业,一条街生产同一种产品如何发展?通过社区专业化运作,制定了《王哥庄街道特色产品奖励政策》,促进生产企业规范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以文化为亮点融入馒头花式系列产品开发,在王哥庄大馒头民俗体验基地,不仅可以参观馒头生产制作过程,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其中的乐趣。王哥庄街道在政策与资金上对馒头产业的全方位、全覆盖扶持,实现了生产销售近亿元的经济效益。

“品质崂山”的价值再造

经过40年的发展积淀,崂山旅游亟待破解“山、城、人、海”的分割问题,成长中的崂山需要速度与激情,也面临着空间制约和生产升级,以优势为导向的旅游业,作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以全域旅游打开了城市发展新格局。让有风景的地方,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有人文的地方,有新美学、新生活、新样板;有特色的地方,有新消费、新体验、新支点。

1

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

对于劈海前行的崂山而言,创新基因和传统早已有之。依托崂山区旅游、金融、科技、文化等优势资源,国内首创“文旅融创示范基地”,以培育扶持中小文创、设计、研发公司为目标的“创意”产业孵化基地;以旅游投融资集团、旅游设计研发机构、虚拟旅游开发、旅游大数据与智慧旅游产品开发机构等新业态为主的高端新兴旅游业态聚集区,助推旅游产业扩容、增值。


将技术的创新嫁接到产业链的打造上,构筑起农旅、工旅、文旅结合的新产业载体和绿色生态空间。休闲农业园、特色乡村成为“青年国际乡村双创优秀实践地”;海尔工业园、华东葡萄酒庄园等工业旅游项目有效释放产业动能;如是书院、绿石博物馆等镌刻着崂山文化印记,打造文化名家、名品、名企、名牌聚集地。


2

新美学、新生活、新样板

崂山之美,美在山水有灵,还因为带着千年的历史文脉和气脉让这里有了“山高水远,恬淡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居环境、生态底色、功能融合、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优美造型。


总长10.5公里的前海一线景观,建成石老人海水浴场“城市客厅”,成长中的客厅将继续沿海岸线往东拓展,打造成国际级岸线新地标,有14处“口袋公园”和44处人文街景小品。滨海步行栈道、生态廊道和景观轴线的大尺度空间脉络,加上如珍珠般规划布局的郊野公园,勾画出城市与乡村交融的田园风光,拉开了“全域皆风景”的空间架构。


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村中,一幢幢带着回忆的石砌老房,改造成为散发区域特色的主题民宿,在这里,一套民居,一种风格,讲述一个故事。此外,在青山、晓望、雕龙嘴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村,打响了具有样板效应的“仙居崂山”“微澜山居”“乐活美宿”高端民宿品牌,成为崂山神韵感染力和文化品位的有力支撑。


3

新消费、新体验、新支点


在消费升级和休闲体验需求的推动下,发挥“旅游+”的聚集效应,打造“上山下海”的全域体验,持续激发创新产品供给。


全方位挖掘崂山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崂山论道”“太清宫方丈升座庆典”活动及“崂山武术”表演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人文交流新空间——崂山书房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太清道苑酒店,丰富文化体验消费。2017年,崂山十二景中的“太清水月”被央视评为中国最美赏月地;2018年,举行首届“太清水月·山海雅集”崂山中秋赏月晚会,探索崂山夜游,为崂山区夜游经济提供思路。佛教与道教在崂山有此消彼长的历史,被称“世界第二大窟”的那罗延窟,为世界佛教所推崇。


近几年,结婚旅拍成为时尚消费的一个缩影。崂山圣罗尼克庄园“以海为媒”打造蜜月度假、婚礼庆典、婚纱摄影、亲子乐园等婚恋、家庭主题产品。作为崂山发展婚庆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支点,每年吸引全国旅拍游客近六七万对,不断丰富和延伸的婚庆旅游产业链,未来将成为崂山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新消费上,总投资13.8亿元打造飞“阅”崂山通用航空旅游产品,开启山东省内第一个系统化运行低空观光项目。围绕农渔体验、工业旅游、文创旅游、主题民宿等产业融合构建一个新消费生态圈,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优质崂山”的品牌重塑

作为一座从传统旅游景区迈向新型滨海旅游城市的典范,全域旅游发展已成为崂山打造高质量发展“齐鲁样板”的加速器。在品牌价值层面,不仅拥有“崂山”这个历久弥新的大品牌,并已经派生出“崂山啤酒”“崂山矿泉水”“崂山茶”等子品牌,其产品远销海内外,广受好评。未来,在文旅融合的驱动下,崂山将以生态为本,从更深更广的层面,通过品牌重塑衍生资源溢价。

1

生态立区,绿色营景

生态空间是崂山区建设的前提和基底,从先宜居再宜业的城市定位可以看出,建设能够提供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成为崂山区格外珍视的宝贵资产。从地方性宜居到区域性宜居宜业宜游,满足人们自由、便捷的安排居住、就业、游憩、消费,这需要健康安全的环境、自然宜人的氛围、智慧化发展,以及文化浸润。


建立旅游执法网络化监管模式,强化全区旅游秩序综合整治;增设景区云桶垃圾回收设施,引导游客自觉践行“无痕旅游”;搭建全域旅游数据中心和智慧崂山平台,开发智能终端和智慧导览系统,突出智能完善配套服务。


截至目前崂山区已打造百座集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人性化服务等特点于一体的“最美公厕”,以生态化、无味化、智能化、标准化、效能化的“崂山标准”成为国内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厕所标杆”。


2

以人为本,回归价值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价值体现,最终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在传统社会,崂山人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发展旅游业的40年来,崂山人民依旧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只不过,产业结构发生的调整,“农业/渔业+服务业”为崂山居民带来了双重收入。在崂山,经过考核获得导游资格证的村民就有40位,崂山人民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崂山的山海也在不断地反哺着这里的居民。


在实现旅游富民过程中,崂山区成立社区事务处,建立景区三级邦联工作机制,通过整合社区资源,策划特色节庆活动,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积极帮助社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区集体收入和居民人均收入。让居民在共治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投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为旅游升级的内在动力。


持续开展“最美风景是崂山人”优质服务实践活动,深化基层团队建设和品牌员工争创;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导游等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风尚。以促进人与城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更好的发挥人与空间要素的统筹协调作用。

3

重塑品牌,释放魅力



以部门协同、企业联手、媒体跟进、游客参与的“四位一体”全域营销机制登上品牌重塑的新台阶。2018年,设立旅游专项资金1200万元,用于全域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工作。


节庆活动一直是崂山旅游品牌的亮点,青岛国际啤酒节已连续举办28届。今年将在布局上突破“城”的束缚,在收益上突破“票”的束缚,在构建上突破“篷”的束缚,在时间上打破“节”的束缚,营造常年开放、四季经营、昼夜消费的世界啤酒文化风情街景。北宅樱桃节、沙子口鲅鱼节、崂山茶文化节和枯桃花会节等传统节庆品牌吸引力持续增强。通过策划季节性活动平衡淡旺季,提升市场活跃度。在政策引领下,扶持一批有实力的节庆会展,国际啤酒设备展、国际红酒博览会、中国茶博会等,拓展品牌国际影响力。


红瓦绿树,是初到青岛的印象,因海而生、以山闻名的山海之旅,则极易激荡起山海和鸣的回想:读懂一座山,需要长远的眼光和前瞻的视野,守住一片海,需要改革的智慧和创新的魄力。山东在建设海洋强省,书写经略海洋的大文章中,崂山区是不可错过的精彩一笔,大道崂山,放眼未来,必将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山海品质新城的奋斗进程中释放魅力、大有作为。

— End —



“小荣说”往期山东全域旅游研究系列:

中国红色旅游创新典范——从“红嫂故里”到“沂水实践”| 全域旅游看山东15

中国革命老区创新典范:以“文旅寿养”引领多业态发展的“费县实践”| 全域旅游看山东14

中国山水休闲创新典范:从“山水观光”向“山水花田”休闲度假转型的“临朐模式”| 全域旅游看山东13

中国运河地标旅游典范:“三个之外”构建大旅游休闲区的”台儿庄模式“| 全域旅游看山东6

中国县域旅游典范:“多规合一”主导下的“沂南模式”| 全域旅游看山东3



岑梅玲子

小荣说执行主编

文旅产业研究员



更多作者原创文章回顾:

岑梅玲子: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的叙事空间构想 | 大运河系列研究1

岑梅玲子:过去的时光已经阵亡,怀旧的浪潮却在野蛮生长 | 读书记

文旅融合新启示:从“故宫灯会”与《流浪地球》说起 | 典型评论

岑梅玲子:中国18个省区市“全域旅游发展简史”

当“去村里”成为消费浪潮,“原味乡村”却在遭遇“愚蠢洗白” | 典型评论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小荣说”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孙小荣·工作室”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若需更多平台及个人原创文章详情,请关注“小荣说”微信公众号。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


小荣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