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老故事丨恢复重建是平地起楼,艰难得很
男,汉族,1929年12月生,山西人,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进入中央纪委工作,先后在干部室、机关党委、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1989年12月离休。
来中央纪委机关之前,我在中央组织部工作过10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时,我就在中央组织部工作。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中央纪委恢复重建时,我被选调到机关。先在纪律检查室工作,后来参与干部配备工作,好多机关的同志都是那时候调来的。所以,对这段历史我还是比较熟悉的。
中央纪委恢复重建,领导班子配备是很强的。陈云同志是第一书记,邓颖超同志是第二书记,胡耀邦同志是第三书记,黄克诚同志是常务书记,王鹤寿等同志担任副书记。工作人员是从中央和国家机关,解放军各总部、军兵种及北京市机关推荐的干部中选调的,每个单位推荐一个人,组织要一个一个地审查。
组织安排我具体负责调入人员的审查工作,3个人一组。我告诉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我们选拔的干部,最重要的是对党忠诚,这一点要掌握好。所以,我们特别重视考察干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表现,防止“造反派”混入纪委队伍。
要对各部门推荐的人进行深入了解,很不容易。有的单位把推荐的干部说得挺好,后来从侧面了解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的干部不能要;有的已经准备调过来,突然发现问题了,就停下来,让单位另外推荐人;有些我们看上的优秀同志原单位不肯放,我们就耐心地去做工作;有的单位不好好推荐,干脆就不让这个单位推荐了。这项工作持续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因为一个单位推荐一个人,要考察好得跑很多次,没有把握不敢调进来。我们要对组织负责,有时候很担心做不好,压力也比较大,常常睡不好觉。经过这样严格的考察筛选,选调进来的同志可以说政治上是过关的,从后来的情况看,表现基本上都是不错的。
那一段工作很累,我们早晨出去,晚上回来,没有车,就靠两条腿走路或者搭公交车。有时候回机关太晚了,饭也赶不上。有一次,一个同志跟我出去考察干部,回来食堂关门了。去外面吃,饭馆也关门了,肚子饿得不行。正好旁边有一个卖烧饼的,我们一个人啃了三个烧饼,那时候不觉得这是苦。
这些同志被选调进来后,不马上工作,先参加集体学习培训。我们要给大家讲清楚,中央纪委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关,纪律检查工作的性质是什么,中央纪委干部应该有什么样的作风、有什么要求,然后再分配具体工作。
中央纪委机关有一个特别好的传统,就是领导对干部的情况了解比较多。作为一个室的主任或党支部书记,单位的这些同志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怎么样,身体状况如何,家在哪儿住,几口人,有哪些家庭困难,都要了解。这也是正常的工作。这个好作风确实值得继承发扬。
中央纪委机关最初是在中央组织部的楼里办公,后来因为人多了,一部分人就临时搬到南长街租房子办公。午饭没有地方解决,就在胡同口道边支锅做饭。夏天下雨怎么办?冬天下雪怎么办?就支起一个棚子,挡风遮雨,凑合着吃一顿,吃完了继续投入工作。有的同志图省事,早上从家里来的时候就把提前准备的午饭带过来。可是到了中午,饭菜都凉了,也没法加热,就只能吃凉的。
人们总说创业难,咱这大机关创业也难。当时工作条件很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中央纪委第一个纪检室成立的时候,包括主任刘鸣九,副主任韩觉民、刘丽英在内的所有人,只能挤在一间屋里办公。每人一张三屉小桌,一把木板凳,就是所有的办公家具了。当时大家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态。很多同志经常忙到晚上十点,也没有加班费,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的。
我后来调到管理局工作,为改善大家的办公条件做点事情。现在回忆起来,那段历史真是平地起楼,很不容易。
陈云同志当时提出,中央纪委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整顿党风。那个时候采取的办法,首先是学党中央精神,先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我们讲,你承认自己是党员,你还愿意做党员,那你就应该统一思想。再就是“一看二帮”,每个人谈自己的思想,大家帮你提高认识。话说错了或者说过头了,也没关系,大家给你摆事实讲道理。整风整党,中央纪委机关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不整人。
我最早在一室,后来又到六室。六室联系西北、西南地区,我们处具体联系西北地区。开始的时候是查冤假错案,此类案件数量还挺大的。还有反映受到打击报复的,也查过好几起。有一个单位的支部书记,被调到一个冷门岗位工作,他认为是领导对他打击报复,给他“穿小鞋”,上来反映情况。我带队去查,查了半天,从县委组织部到公社的党委都去了,最后查清楚了,不是打击报复,是正常的调动,只是这个人一直不服。后来我就跟他讲,没有证据说人家打击报复,没有这回事。最后他也接受了。
还有一类是诬陷的。有一个公社党委书记人缘不是很好,经常被人实名举报,这一封信是这个人写的,那一封信是另一个人写的。我们先去查这个公社书记到底有没有问题,查了半天没发现有问题。最后找县委书记核对,县委书记说写信的这俩人根本就不存在,应该是用的假名。为保险起见,我们说再查一次,不要冤枉好人,也不要漏过坏人。最终还是没有发现问题,就给这个公社党委书记证明清白。
我在中央纪委工作,有一个体会,那就是不要一看有检举信就认为是真的,不能说不信,但也不能全信。有的虽然事实写得挺清楚,但陷害人的情况也是有的。有时候也有坏人陷害好人,把一些干部的缺点放大,歪曲事实,尤其是基层的干部得罪人多,容易被诬陷。慢慢就有经验了,处理这类问题就比较慎重,不听风就是雨。
中央纪委机关有一个好传统,就是从上到下风气正。比如说,跟陈云同志、邓颖超大姐、胡耀邦同志、黄克诚同志接触,他们讲得最多的是让大家做好工作,把学习抓好,不要出问题,老老实实为党工作。
陈云同志要求很严,工作上一点不放松,不管大小事儿要求都很严。他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做人做事都是实实在在的。记得刚组建的时候,他就明确提出,纪委的干部必须有坚强的党性,必须有一股正气,必须是正派人,与一切违反党纪的人和事斗争。
邓颖超同志也常说,在中央纪委工作,就得什么时候都要想到我们是党的路线的执行者,这个使命千万不能丢。老大姐话不多,但给人很大启发。
胡耀邦同志要求就更多一些。他说,要想清楚为什么入党,既然入了党,就要为党作贡献。这些话对今天新参加工作的同志也有教育作用,我觉得纪委的干部应该把老前辈们的教导和传统继承下来。
黄克诚同志对自己要求很严,对身边的人要求也严,他的秘书和警卫员一点特殊化的事情都不能做。他还在部队的时候,有一次他的警卫员跟着他出去,遇到村里一个老太太摔倒了,警卫员紧跟着他走,没有顾上去扶老太太。他回头看到了,严厉批评警卫员,你为什么不扶,要是自己的母亲摔倒你扶不扶?
回忆过往,令我特别感慨的是,组织供我读高中、读大学,没有党、没有人民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常跟儿女讲,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党,不能忘了人民。我也对儿女讲,你爸爸骨子里头对党、对人民的感情是永远不会变的。
⭐ 本文节选自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传承:我亲历的中央纪委故事》。
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领导同志批准同意,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具体指导下,中国方正出版社会同离退休干部局共同组织编辑的《传承:我亲历的中央纪委故事》一书今年1月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精装版4月出版。
从2018年7月开始,该书编者陆续访谈了40多位中央纪委机关离退休老同志。
这本纪实访谈实录通过这些纪检监察战线的“老兵”口述个人亲历的历史事件、参与的主要工作,以及个人的进退留转、喜怒哀乐,重温40年激荡人心的难忘岁月,再现一代代纪检监察干部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改革开放铺路开道、保驾护航,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展现中央纪委机关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本书对于全系统学习发扬好中央纪委老传统具有重要榜样作用,为全社会集中了解40余年反腐败历程和纪检监察工作提供了全新视角和丰富资料。
戳关键词查看往期内容
大家都在看
不如实向上级报告工作事项或者指使下级说假话行为违纪与违法比较
大家都在买
读懂新时代 | 全面从严治党 | 讲政治 守规矩 | 六大纪律 | 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丨中国家规丨盛唐历史 | 八项规定 |“禁令”手册 | 隐形腐败 | 漫画评论 | 廉洁从政 | 习题集 | 追逃追赃 | 2018业务书单 | 案例剖析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