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享 | 政府研发补贴下的企业创新策略:“滥竽充数”还是“精益求精”?
作者简介
应千伟,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会计与公司金融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会计学与公司治理;
何思怡(通讯作者),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会计学、财务管理与创新管理。
研究缘起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但是,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存在外部性,且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回报周期长等特征,导致企业缺乏创新投资的动力。作为事前与事后激励的主要方式,政府补贴被认为是调节和改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有效政策工具。
事实上,在研发补贴激励下,企业可能会存在两种创新策略选择:一是“重质量、轻数量”的创新策略,即在政府研发补贴激励下,企业更重视提高创新质量而非创新数量,;二是“重数量、轻质量”的创新策略,即在政府研发补贴激励下,企业主要专注于提高创新数量,甚至不惜牺牲创新质量来完成更高的数量指标。显然第一种创新策略选择更符合政府发放研发补贴的初衷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路径。然而政府研发补贴激励下企业真实的创新策略选择到底如何?是否反而更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第二种创新策略选择?对于这一重要的现实问题,现有文献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
理论渊源
以往文献(Kleer,2010;于海云等,2013;杨洋等,2015)指出,研发补贴能够通过缓解资金约束和提高管理层的风险承担水平来促进创新数量增长。但研发补贴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策略的选择,并作用于创新质量,目前文献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从正面效应来看,研发补贴能够增加企业的R&D支出,从而提高创新质量。首先,研发补贴能够弥补企业部分创新成本,直接缓解企业资金约束,受到激励的企业会进行更多的R&D投入,用于提升创新质量。其次,政府补贴具有“信号作用”(高洪利等,2017),获得政府补贴可以向外界传递企业研发投入具有重大价值的信号,能够帮助企业更容易地获取股权以及债权融资,并且成本较低(许家云和毛其淋,2016;毕晓方等,2017),减少创新过程中企业因融资约束而放弃或停止高质量项目的可能性。最后,补贴可能提高管理层的风险承担水平,使得经理人有更强的信心去从事耗时长、投入大的深度研发,从而提升创新质量。
从负面效应来看,验收扭曲机制和寻租扭曲机制导致研发补贴可能会降低创新质量。首先,从验收机制来看,企业在获得研发补贴后,政府或监管部门一般会要求其达到一定的创新数量标准,然而创新的质量最终由市场进行评价,政府因为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专业性难以对其进行准确、及时地判断(刘虹等,2012),在验收时会较少的考核创新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了顺利通过验收,企业有动机片面的追求创新数量,而忽视创新质量。其次,从寻租机制来看,政府设置研发补贴后,形成了有待分配的稀缺资源,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现金收益,还给企业带来了基于关系、名誉和信任基础之上的非正规机制的支持。这些好处激励企业进行寻租活动,积极建立与政府的关系(Boubakri等,2008),主动寻求研发补贴。寻租企业为完成政府下达的目标,仍需要利用补贴提升创新数量;甚至还会片面追求创新数量增长以满足政府官员的政绩需求。但寻租会对企业创新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寻租过程中会产生高昂的成本,这部分非生产性支出可能使企业研发等实体投资面临资金约束,从而放弃花费大的突破性创新,企业创新的质量可能会下降(刘锦等,2014;张璇等,2017)。另一方面,当企业通过寻租活动成功获得了超额利润后,会促使企业进入下一轮的寻租投资(许家云和毛其淋,2016),导致决策人不愿意去追求耗时长、风险高的高质量创新。在这一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重数量、轻质量”的创新策略。
主要发现
本文选取2008-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中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在政府研发补贴的作用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重数量、轻质量”的创新策略。本文从补贴的验收扭曲机制与寻租扭曲机制两方面,论证了企业选择“重数量、轻质量”创新策略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证据。本文发现在现有政府补贴的验收机制下,企业容易片面追求创新数量增长,以满足验收要求。另外,分配机制不完善容易诱使企业把精力与资源消耗在政治寻租中,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创新质量的提升。
理论贡献
本研究理论贡献有以下三点:第一,本文从企业创新策略选择这一新的角度,推进了政府补贴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以往研究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文献大多集中在创新数量层面,而忽略了企业在追求创新数量与提升创新质量之间的策略选择和权衡。本文提供证据表明在政府研发补贴的作用下,企业倾向于选择片面追求创新数量而牺牲创新质量的策略,从而违背了政府激励政策的初衷,深化了我们对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解。
第二,本文从验收扭曲机制与寻租扭曲机制两方面探究了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微观机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政府激励政策到企业创新行为之间的具体传导机制。
第三,与以往文献利用专利授予率、引用次数以及知识宽度等刻画创新的技术价值不同,本研究借助有效市场理论,通过公司市场价值和创新指标的敏感性来衡量创新的经济价值,拓展了现有文献对创新质量指标的刻画。
实践价值
本文发现,在不完善的补贴验收机制和分配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的创新策略选择可能会违背政府补贴激励政策的初衷。这一发现可能还有如下的政策启示:政府在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拨款等方式逐年增加研发补贴的数量时,要从以数量、形式为主的验收制度转向以质量、内容为主的验收制度,推动企业由片面追求创新数量增长向追求创新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转变。另外,政府在研发补贴的配置和监管过程应该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限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改进政府服务,减少寻租空间。
原文引用
应千伟,何思怡.政府研发补贴下的企业创新策略:“滥竽充数”还是“精益求精”?[J].南开管理评论,2022,24(2):57-67.
相关阅读
研究分享丨传统服务业企业如何实现平台创新?——一个探索性纵向案例研究
研究分享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下属绩效影响领导授权行为的机制与边界条件
研究分享 | 纯文字还是加“表情”?道歉形式对消费者宽恕意愿的影响——移情的中介视角
研究分享 | 人工智能产品 “协助者”与“替代者”形象对消费者评价的影响
研究分享 | 边缘线索提高在线酒店预订意愿:天气和图片色调的匹配效应
编辑:周瀚一
审核: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