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寄语丨白长虹——工商管理需要高深学问么?

白长虹 南开管理评论 2023-03-28

作者简介

白长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管理评论》主编,现任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

毋庸讳言,管理学界对工商管理领域中是否需要高深学问,或者需要什么样的高深学问,似乎并未真正关注过。我们知道工商管理教育进入大学之门经历了困难过程。19世纪后期一些知名美国大学就开设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直到20世纪,反对之声仍然十分强烈,认为这种教育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肤浅的技巧上,而这类技巧只要通过实际交往和经验就能获得”。后来,为了谋得商学院在大学的合法地位,有些商学院一味追求“学术卓越”,又陷入远离实践的尴尬局面。如今已经没有人怀疑商学院在大学中的地位,工商管理教育一片繁荣,无论师资规模还是学生规模都居各学科前列。然而,教学机构的快速成长、学科和课程的细分化,又导致教学内容繁杂,一些课程全无理论性,所讲授的不过是一些“通过实际交往和经验就能获得”的知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如同知识搬运工一般,有些学生一个学期竟能够选修十几门课程,其学习知识的速度和忘却的速度几乎一样快。当年布鲁贝克面对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满和对大学使命的质疑,提出对“高等教育一些基本概念的重新评估”的问题。而在工商管理教育过度繁荣和许多学生学习随意敷衍的今天,对大学工商管理教育进行反思,或许十分必要。

多数教育学者都认识到:一切文明社会都需要有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来满足它们探求知识奥秘的需要。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有人甚至认为是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工商管理教育自然也不会成为大学文明的化外之地。工商管理研究和教育肯定需要高深知识,兹举一例,著名的管理家戴明就认为没有深刻的知识搞不好质量管理,他建议通过了解“渊博知识体系”来实现个人转型。这个知识体系显然具有高深学问的特征。问题在于,就当前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而言,需要突出哪些高深学问呢?

工商管理学科有其独特的知识来源和知识发展路径。通过审视这种独特性不难认识到,人们至少可以在三个方向上加强对高深学问的探求。首先,工商管理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强的学科交融性。面对企业管理中的复杂问题,学者们运用各种领域的理论工具来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这些理论工具既在应用中得到发展,又保留了原学科中的理论基础,如数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一些重要理论,以及作为这些理论共同基础的哲学,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工商管理的高深学问的组成部分。从这些基础理论中汲取与管理相关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至关重要。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但管理实践从来不拒斥理论,只要这些理论有助于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工商管理领域寻求高深学问的第二个方向是发掘理论集合的系统性。在实践中,管理是一组相互联系的活动。虽然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有着明确分工,但企业面对的问题往往要求跨部门和层级的、协调一致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理论运用者能够掌握不同理论的结合方式,解决管理中的整合型问题。但不同理论知识的结合远不像拼搭积木那样简单,知识的结合本身就是产生深奥知识的过程。这些高深学问或许不会在理论体系中占据耀眼的位置,甚至有可能以默会知识的形式存在,却能够使人们避开运用理论时格式化、形式化和过分简单化的陷阱,大大增强理论的效用。

第三个方向是在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现高深学问。自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知识社会之后,管理实践就具有了鲜明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相结合的特征。当代管理实践的一系列重大议题,如模块化对生产分工和生产方式的重构,数字化技术对价值活动与过程的驱动,智能互联产品与价值链的兴起,现代技术环境下的创新道路,等等,都以既有的理论成果作为引领实践的理论之光,又在实践中涌现出更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理论智慧为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实践智慧也为理论发展拓宽了疆域,工商管理“渊博知识体系”由此更为丰满。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高深学问的还有益于提高人的知识素养。人们已经注意到,在当代著名企业家中就不乏在大学学习纯理论学科的人。一位教育学者曾经强调学习大学课程必须具有的六种品质:智力、创造力、好奇心、抱负、勤奋和坚韧。这也意味着学习高深学问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这六种品质。受过这种良好训练的学生可以将他们的力量移向任何方向,无论是学术研究、管理实践或是其他岗位。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时代要求的今天,商学院或许更应该思考,如何在面向实践的转型中,让高深学问成为工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主旋律。

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时,在演说中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先生言简意赅,但就大学宗旨、学生德行和品行等问题的深刻论述,却揭示了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同一时期梅贻琦先生“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之论,张伯苓先生提出“大学最要者即良教师”,都是对大学这种特征的不同写照。到20世纪,美国学者约翰·布鲁贝克提出把“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作为“寻找问题的共同基点”,对精深的专门知识的探求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旋律”,这恰恰表明我国教育家对大学的超越时代的洞察力。

所谓高深学问,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以往某个时代被认为是高深学问的知识,到了现代未必算是高深。对某些人群而言的高深学问,对另一些人而言可能只是普通知识。但高深学问这一概念,还是清楚地划分出大学研究和传授的知识与其他教育机构的不同之处。布鲁贝克认为,“教育阶梯顶层所关注的是高深的学问,这些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强调了这类知识与研究的关系;从认识论角度看,“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不仅要求绝对忠实于客观事实,而且要尽力做到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说明了这类知识成果具有抽象性和对客观事物的解释力;从服务社会的角度看,“过去根据经验就可以解决的政府、企业、农业、劳动、原料、国际关系、教育、卫生等问题,现在则需要极深奥的知识才能解决”,表明了这类知识不只是纯粹理性演绎的结果,也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如果说高深学问是大学的主旋律,这个旋律不仅会回荡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也应该响彻在工商管理学科。本刊以发展工商管理高深学问为圭臬,愿为工商管理学者多方式探索高深学问提供助力。


相关阅读

商学教育

(2021第5期)主编寄语丨商学教育的反思

(2021第4期)主编寄语丨商学教育创新的五个方向

(2021第3期)主编寄语丨商学教育的嬗变


实践转型

(2022第3期)主编寄语丨管理研究需要工匠精神

(2022第2期)主编寄语丨管理学科的窘境与制度突破

(2022第1期)主编寄语丨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

(2021第2期)主编寄语丨开展幸福产业交叉研究

(2021第1期)主编寄语丨面向实践的研究:调查、案例与“管理地图”

(2020第6期)主编寄语丨管理实践与学术研究公式化

(2020第5期)主编寄语丨管理创新的实践逻辑

(2020第4期)主编寄语 | 实践转型需要大兴调查研究

(2020第2期)主编寄语 | 面向实践的管理学研究转型

(2020第1期)主编寄语 | 疫情中反思危机管理


理论方法

(2021第6期)主编寄语丨管理学者的伦理责任

(2020第3期)主编寄语丨管理研究与隐喻方法

(2019第5期)主编寄语丨企业家精神的演进

(2019第4期)主编寄语丨好理论的特征

(2019第2期)主编寄语丨管理中的迷信与科学


编辑丨李萱

审核丨刘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