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主编寄语 | 白长虹——管理创新的实践逻辑

白长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管理评论》主编,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


管理创新的实践逻辑


在过去十余年里,我国一批企业锐意改革,大胆探索,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如人们熟知的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华为的流程型组织。这些探索为企业赢得了显著的竞争优势,也展示了新型管理思想和原则的力量,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管理者认识、学习的对象,同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迄今为止,这些成果尚未得到有效的扩散。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创新成果不是一瞬间思想顿悟的结果,而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生成雏形,又经不断改进才得以完成;二是学界已有研究对这些成果在结构或流程上外显特征描述很多,但还不足以深刻地解释其实践逻辑。


实践逻辑与一般性原理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性原理往往表达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有着明确的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被清楚地描述;而实践逻辑有时可以呈现为显性知识,有时却隐含在管理行动之中,以默会知识的形式在多种关系的作用下或多变的情境中表现出来。从一些成果企业的情况来看,实践逻辑具有稳定性,能够明显改进日常工作的绩效,也能够为一些意外情况甚至突发事件提供常态化的处置方式,更能够对一些重大问题或主次关系给出解释,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这些逻辑在组织内是可以传承和复制的,否则创新成果就无从谈起了。这意味着,管理创新的实践逻辑是可认知并且是可以被其他组织复制的。


为了让这些成果得到推广,使更多企业能够学习到有益的实践知识,学界的研究应该尽量完整地、清楚地展示出这些实践逻辑。也就是说,这种研究首先要说明管理创新的核心理念或原理是什么,它们和人们已经熟悉的既有原理在哪些方面是悖离的,或是对既有原理做出了哪些修正。其次,说明新理念或原理与实践逻辑的关系——这些理念或原理是通过一组实践逻辑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而有关研究应该说明实践者在这种逻辑驱动下依据什么情形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如组织内如何分工、如何协作、如何进行业务控制,等等。再次,进一步研究实践者在变化的情境中如何践行这种逻辑,在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建立起新的适应性联结。关于这些问题,需要研究者用深描的方法,力求阐释出默会知识中的内涵。最后,通过对管理实践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复观察,识别出实践逻辑中可创造性和可延伸性的内容,使学习者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再创造,使创新真正得以扩散。


加里·哈默无疑是当代最具探索精神的管理思想家。他与普拉哈拉德合著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演进方向;他在阐述经营观念创新时提出的商业模式分解模型,与当今流行的商业模式模型有很强的同构特征;而在过去十几年里,他的研究聚焦在管理创新上,在《管理大未来》一书中,加里·哈默声称当前的管理模式“宣扬的是19世纪发明的管理哲学,采用的是20世纪中期的管理流程,而运用的高新技术则来自生的21世纪”。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为了适应快速发展、变化多端的未来,企业必须探寻管理创新之路。


加里·哈默所说的管理创新不是指管理工作的一般性改进,而是对管理的重大变革,通过对组织结构和组织角色进行调整,改变管理者的做事方式,“管理创新是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工作的方式,是一种显著地改变面向顾客的组织形式并最终推进组织目标的手段”。加里·哈默列举了一系列管理创新事例,从20世纪初通用电气公司为解决科学研究中的混乱状况而成立工业实验室,到“汲取每一位员工智慧”的丰田管理方式,这些创新导致了“竞争力的转移,给那些领先企业带来了持续竞争优势”。这些事例也成为管理研究的热点,成为管理学知识的重要实践来源。


加里·哈默等人从20世纪175项重大管理创新成果中遴选出的堪称“造就现代管理的12项创新”,包括时间和动作研究、品牌管理、正式化的战略分析、自我组织等,从这些成果中不难看出管理实践者最初的创造性作用,而这些成果又经过不同学者、专家和实践者的研习磨砺,最终得以广泛扩散。仅从学术期刊上检索一下以这些概念为关键词的文章数量,就可得知这些创新成果在知识“旋转门”中被反复交流的程度。可以说,管理创新驱动了管理学研究,管理学研究又强化了它们的效用,最终使它们成为现代管理的标志性成果。


作为现代管理的标志,这些成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扩散,得到其他企业的采用,以彰显其效用。而从创新扩散的角度看,管理创新成果与技术创新成果有很大的不同。技术创新成果通常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效益,或者如埃弗雷特·罗杰斯所说,“对减少实现理想结果过程中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有所帮助”。技术创新成果一般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是技术的物质实现方式,软件则是指使用硬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企业对于是否采用创新成果虽然要进行缜密的分析,但一旦做出采用的决策,接受创新成果的过程相对简单,硬件可以直接复制或购买,对软件的复制虽会复杂一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能够达到目的。而管理创新的成果作为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原本就具有难以模仿性。它们虽然具有一些流程或结构上的外显特征,却主要是以不同的管理原理或理念为核心,在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习惯、文化中生成的实践逻辑,帮助管理者以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这样的成果,外部人很难认识其实践逻辑,更遑论有效学习了。加里·哈默讲述过一家美国汽车企业花了很长时间来认识丰田生产方式的例子:20年以前,这家企业高管认为丰田只是偶尔实现零库存;经过5年的观察,逐渐识到丰田优势是一种“全员文化”;又过了5年,这家企业研究了丰田的工厂自动化、准时系统等;最近5年,这家企业才发现丰田公司的成功在于其与众不同的管理思想和原则——提升员工的能力,提高领导的责任心,把一线员工的智慧转化成竞争优势的来源。


近年来,加里·哈默多次到访海尔,把海尔作为以传统科层制为变革对象的管理创新的成功案例,并努力从这些案例中归纳出新的理念和原理。人们更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大地上有许多企业正在进行着管理创新的探索,它们或许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或被繁忙的事务和繁杂的信息所埋没。探寻这些宝藏,让它们发出应有的光芒,是管理研究者应该承担起的历史性任务,也是管理学面向实践转型的机遇所在。

原文刊发于《南开管理评论》2020年第五期

相关链接
(2017第6期)主编寄语 | 白长虹:管理学术研究:基于实践,引领实践
(2018第1期)主编寄语 | 新时代管理研究必须坚持科学精神
(2018第2期)主编寄语 | 推进管理知识旋转门
(2018第3期)主编寄语 | 管理理论:为管理决策提供理性基础
(2018第4期)主编寄语 | 基于40年、面向新时代
(2018第5期)主编寄语 | 创业、企业家精神与管理工具的演化
(2018第6期)主编寄语 | 中国管理研究有未来么
(2019第1期)主编寄语 | 新百年 新篇章
(2019第2期)主编寄语 | 管理中的迷信与科学
(2019第3期)主编寄语 | 案例研究:求实还要求真
(2019第4期)主编寄语 | 好理论的特征
(2019第5期)主编寄语 | 企业家精神的演进
(2019第6期)主编寄语 | 反思“问题导向”
(2020第1期)主编寄语 | 疫情中反思危机管理
(2020第2期)主编寄语 | 面向实践的管理学研究转型
(2020第3期)主编寄语 | 管理研究与隐喻方法
(2020第4期)主编寄语 | 实践转型需要大兴调查研究




编辑:严莉

审核:徐芳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