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乐队的夏天》,听歌开心就完事了,干嘛还需要乐评人?
乐评是对创作者的动机,对音乐本身的价值进行理性判断,起到连接创作者跟市场之间的作用。一方面诠释阐释作品,类似大众点评;另一方面其实又是对创作者艺术方向、艺术创作的一个总结和指引。
作者 | 赵思强
编辑 | 石灿
在最新一期的《乐队的夏天》中,旅行团以一首《BYE BYE》,拿到413票(满票460),排名第一,实现绝地反转。在一周前,他们和周洁琼合作的作品《周末玩具》拿到全场最低分,同样不被认可的还有海龟先生和薛凯琪合作的《哎呀呀》。
在《乐队的夏天》的评分体系里,总分数由三组不同的评委相加而成,以马东、张亚东为首的“超级乐迷”、纯素人的“大众乐迷”,以及音乐行业内的从业人士:“专业乐迷”。
旅行团和海龟先生的票数虽然在三组评委里的分数都较低,但争论却出在这些专业乐迷身上,他们的观点与大众认知相悖,认为旅行团的“出圈”尝试没意义,认为海龟先生牺牲了太多自身的特色......很多网友跑到这些专业乐迷的微博下面,痛骂他们“不懂装懂”。
“我认可楼上的老师(专业乐迷)对旅行团的评价,确实没有演好,但是我不认同他们评价这些东西的观点和标准,我认为非常地狭隘,一定要播出去,非常狭隘。”最新一期里,旅行团键盘手韦伟这样说。
新裤子乐队主唱彭磊认为这些专业乐迷太自私,:“他们之前把摇滚乐作为自己傍身的武器,但是有一天摇滚乐变成主流了,他失去了这个话语权了,他也变成流俗之辈了,他就觉得特别难受,这个太可怕了。”
类似的情况在前几期也发生过,第四期改编战,痛仰乐队改编王菲的《我愿意》,被专业乐迷点评“有点松散”“不适合比赛”,也带来巨大争议。
在传统的综艺节目里,略带批评的声音大都被剪掉了,但是像米未这样做过《奇葩说》的新内容制作公司,很明白怎样让节目更具话题性。乐评人在专业领域有话语权,但是在大众面前没有影响力,导致他们自身也像他们对海龟先生的评语一样,被推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地方,承接着价值观分裂带来的炮火。
在实体唱片时代,乐评是购买一张唱片的重要参考,是音乐领域的消费指南,但由于过去的渠道限制,乐评所触及到的读者群体规模非常有限,音乐又不像影视作品信息量足够充足,且容易理解,对于更广泛的大众来说,他们并不熟悉乐评人这样一个角色。
但是,互联网技术让传播形态改变、人群下沉,《乐队的夏天》这样的节目出现,把乐评人推向了更广泛的视野中,而对于一些“网络原住民”来说,这些“乐评人”变成了洋洋自得、卖弄自己学识、令人讨厌的人。
图片来源:微博@米未女孩
真的是这样吗?
在现在的互联网语境下,到底应该如何理解乐评人的角色?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通过线上线下各种形式,与三位参与《乐队的夏天》节目录制的专业乐迷聊了聊,欲一探究竟。
轻松调频李源:我们的角色就是要批评大于赞美
这是我第一次做现场表演的评委,原来做音乐比赛的评委都是听录好的歌。但在这个节目里,你感受到的是现场直接的冲击。
我是爱看演出的人,看现场都必须冲到最前面。这次录《乐队的夏天》,我其实很痛苦,如坐针毡,好几次我都想冲到下面和观众一起玩。但出于作为专业乐迷的责任感,我会用不一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我知道我坐在那里,肯定不能仅靠自己的情感去指导自己的判断。
所以每次录制我不仅不能站起来,还手里一直拿着一个笔记本,边看演出边记录,思考应该怎样评价乐队的表演,也便于录制结束后,回答节目组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专业乐迷可能就是扮演一个冷眼旁观、批评大于赞美的一个角色,形成整个节目的讨论氛围。
我觉得大众或者乐迷有必要分清楚三个角色之间的不同,一个是综艺节目的点评嘉宾,第二个是乐评人,第三是传播者。虽然在有些场合三者身份有重合,但三者之间的工作性质和对他们的履历、资格要求,以及产出的产品都是不一样的。
乐评是对创作者的动机,对音乐本身的价值进行理性判断,起到连接创作者跟市场之间的作用。一方面诠释阐释作品,类似大众点评;另一方面其实又是对创作者艺术方向、艺术创作的一个总结和指引。其实很多艺术家创作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流派,是艺术评论家做出的总结,反过来指导了他们的创新方向,让这些人知道我现在在做一个什么事情,未来突破或者是反叛的起点在哪。
我属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代表了传统媒体人的角色,但现在也出现了音乐博主、歌单达人这样的角色,我们乐队有一首歌稀里糊涂被一个歌单达人加入自己的歌单里,突然评论量快到999+了,在传统时代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
我的工作要求接触大量国外最新、最好、最有创新性的独立音乐,挑出值得推荐的音乐,放到我的节目里边,每周大概有上百首。所以,在职业操守和审美界定上,我知道真做得好的是什么样子,我自然就会有要求,而我评价的出发点,很可能和其他音乐博主、歌单达人不一样,我只是希望自己这关我过得去。
一个好的乐评,可能最主要就是尽可能少地诉诸情感,不要谈自己的感觉。 听后感可以谈论情感,但听后感和乐评不一样,既然要评价,就要有一个评价体系。如果硬要给两个乐队放在一起打分,就要建立一个两者可以共享的评价体系。不能完全靠主观,不然就没有任何沟通的基础。
那一个人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确定这个坐标系呢?
最重要的是背后有大量积累,至少你得懂乐理,懂乐器,对每一种风格,特别是流行音乐中主要的风格,历史的发展,文化层面的来龙去脉,乐器演奏的技术、音色等等有足够了解,才能和音乐人在同一个语境对话。
不是说你必须成为大师,而是这些东西是基本的音乐语言,至少要了解。否则两个人完全不在同一个话语体系里,那就不构成任何有效的沟通和评论。我挺希望在自己的微博里面培育出健康的讨论氛围。
我觉得大众之所以对专业乐迷有质疑,还有一个原因是会得到一种反智的、挑战权威的快感。我非常能理解,2006年夏天,我当时的乐队参加了一个比赛,止步复赛。回去以后我们特别不服,就在博客、在主办方网站上,呼朋唤友来灌水:你xxx歌那么烂,有什么资格给我们年轻的新音乐打分!后来再看我们当时的比赛视频,发现能留我们进复赛,已经是很给面子了。
结果没想到有一天我也变成了我曾经攻击的那个人。
李源当年的参赛截图(来源:微博@轻松调频李源)
坏蛋调频主理人王硕:批评其实是两个词,一个叫批注,一个叫评论
我看过法国哲学家福柯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文艺评论就是站在别人的作品上表现自己的文采。我觉得他说得挺有道理,所以我觉得,是不是文艺评论首先得有文采,第二是要没有成见地听过各种声音。
乐评和听后感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有的人被说成是乐评人,于是有人就误认为乐评人写的听后感叫“乐评”,没有被称为乐评人写的叫做“听后感”。本质上没区别,就是称呼的问题。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我觉得没必要看乐评。
我们有时候是不是混淆了一个概念,就是批评。批评是两个词,一个叫批注,一个叫评论。批注,再评论,这就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要多听多看,多读书,不然没有能力做注解。
我觉得我不是个乐评人,只是刚好在做坏蛋调频这样一个节目,每当有音乐人出新歌的时候,我就找他们来聊聊新歌创作背后的故事,我也很愿意听取每一个音乐人在创作歌曲时的动机、想法,哪怕是创作时的环境。
所以特别幸运的就是,做坏蛋调频这么多年,采访了一些乐队,我还大概知道某些歌为什么写、怎么来的......等等这些背景资料,还算能对部分歌曲做批注,但评论这块我觉得我现在还不够专业。
现场和节目最终成品还是不一样的,现场有“汗味儿”,只有现场才能带来的冲击力,唱片是追求完美的艺术,现场不是完美的艺术。看现场的时候,我更愿意看到唱片里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些东西。
邓柯:乐评是能真正对创作产生影响的
我们欣赏音乐是需要有成本的,原来可能很实际,就是我这手头的钱只够买一张唱片,到底买谁的?我肯定要参考别人的意见。现在虽然听音乐相对免费了,但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更多东西,可能就要通过综艺节目,或者阅读乐评来实现。
当你真的被一段音乐感动,就会想去挖掘它其中的信息,可能是八卦,可能是音乐本身。这些内容都需要乐评作为解释和导读,解读你可能没有听懂的地方,引导大家从多个角度审视这个作品,或者是借由一首歌或者是一张专辑,你对某个人感兴趣,也能通过乐评文章系统地了解他。
音乐它有客观标准,但也是主观的。它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我们要理解这种辩证关系。在整个艺术的传播过程里,艺术欣赏和评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共同完成艺术接受。接受也不是一个瞬间,它是持续的过程。你第一次听这个歌,跟你听了十遍,或者听了很长时间以后,或者过了很多年,再听的时候感觉都是不一样。
乐评能真正对创作产生影响。针对创作者创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或者是局限做出的评论,这是能够影响到创作者本身的。流行音乐是充分商业化的音乐。所以流行音乐特别依赖大众媒介,很多对音乐风格的界定和梳理,其实由媒体来完成。
可能有人觉得艺术不应该被评价,但这个观点其实经不起推敲,最简单的反证就是,如果艺术不能评价,音乐学院怎么招生,音乐学院怎么给奖学金?
我写乐评的时候,要先把歌扒一下,包括和声、结构等等,之后再听听编曲上有没有巧思,然后再去查资料,看看词曲作者是谁,制作人是谁,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乐手,这首作品属于这歌手什么时候的作品,在整个他的作品体系里处在哪个位置,拿过什么奖,在公共层面上有没有什么什么价值?
音乐有很强文化属性。
音乐有时只是表象,你还要把歌曲放在更大更广大的历史数据下,判断音乐背后还会带来哪些影响。这些都是写乐评需要考虑的地方。
好多人对艺术规律或者艺术原则的理解有问题。这个东西不是说我们发明出来,用它规定别人,而是经过大量总结分析,从经验来讲,哪样会更流畅好听,或者哪样会更容易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这个东西供你参考,你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有人不喜欢套路这个词,但艺术里套路多了去了,理论都是总结出来的套路,都是靠我们不停实践,然后发现归纳分析得出来的结论。艺术里要遵从90%的套路,剩10%创新,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要是90%都是创新,反而没法听。
赵 思 强
关注二次元、音乐、互联网人物
微信号:zsq-0316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END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互联网资讯、社交、长视频、短视频、音频、影视文娱、内容创业、二次元等。
投稿、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 | ciweimeijiejun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 | yunlugong
网站 | www.ciweigongsh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