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不断的民乐改革改了什么?|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1960 年,李元庆(右)和李焕之在民族音乐概论班上做报告。
文 | 丰元凯
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骨笛算起,中国民族乐器至今已有8000年历史。民族乐器的改革贯穿于整个民族乐器历史中,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乐器改革事业,其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参与人之多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着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走向世界。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生产力低下,造成意识形态的半封闭状态,民族乐器一直发展迟缓,大部分乐器音域处于中高声部,存在缺少低音、半音不全、难于转调、音色偏尖窄等缺陷。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发生深刻变化,音乐作为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容和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代需要有激情的、有气势的音乐为广大人民服务,以往的民族乐器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音乐工作者大量接受外国音乐学习,许多音乐工作者迫切希望能够将西方交响化的演奏形式,引进到中国民族乐器当中。使中国民族乐器能够以较大阵势,较大音量来反映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形势。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政府对乐改十分重视,曾经政府主持召开乐改座谈会,明确提出:“改革乐器必须结合演出和创作的需要,保存和发扬民族的特点,接受苏联先进的经验,通过实际的制造和试奏来改进我们的民族乐器。”从而,国家对乐器改革明确系统具体地强调了民族乐器的交响化性能,成为这一时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官方声音。
民乐改革自上而下全面开启
新中国70年的民族乐器改革事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65年,新中国成立,民族乐器改革是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国乐组开始的,1954年3月27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在天津成立,不久,音乐研究所从中央音乐学院分离出去,搬到北京,归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从此,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承担着领导当时乐器改革工作的职能,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元庆同志为民族乐器改革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他明确了乐器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深远意义;加强了乐改工作组织领导,成立乐改组,建立乐改陈列室,收集、展出新中国成立后的乐改成果;定期组织召开会议,推广成果。1954年10月,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乐器改良工作座谈会。会议期间介绍了70种余种改良乐器,文化部副部长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指示;明确了乐改标准,即六点原则和五点认识。1956年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成立北京乐器研究所,成为民族乐器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时国内主要的两个直接从事乐器改革的表演团体,一个是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另一个是济南前卫军区歌舞团民族乐队。主要的乐改人物有彭修文、杨竞明、张子锐、王仲丙等。参与改革的乐器生产企业主要有北京民族乐器厂、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天津民族乐器厂、广州民族乐器厂、徐州乐器厂等单位。
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民族乐器改革事业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奠定了新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事业的基础。
改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初步建立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建制,形成了拉弦乐、弹拨乐、吹管乐、打击乐四个声部。
二是中国民族音乐调式融入西方十二平均律调式的改革。单件乐器向扩展音域、增加半音、便于转调发展。
三是民族乐器从无序发展向着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随着专业音乐学院的成立,一些重点民族乐器,如扬琴、二胡、琵琶、三弦、笙、笛子等开始形成专业教学的民族器乐教学模式。
民乐改革发动基层力量
第二阶段,“文革”阶段,在这段我国历史上的非常时期,当时的文艺环境也比较特殊,文艺舞台上仅有8个现代京剧在演出。围绕着为现代京剧服务,当时由文化部艺术局和轻工业部主管乐器的部门联合组建“琴瑟筝改革小组”,主要承担乐器改革任务的演奏单位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乐器生产企业是北京民族乐器厂、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等,“琴瑟筝改革小组”成员在古琴、古筝、巴乌、胡琴系列和拉阮系列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叶剑英非常关心“琴筝瑟改革小组”的工作和所取得的各项改革成果,亲自听取了小组的汇报和演出。
琴瑟筝改革小组汇报音乐会
另外,那一时期,一些专业文艺团体演奏员下放到工厂、农村,比如,海政文工团的笙演奏员张之良复员到北京民族乐器厂当工人,他在当工人期间,与孙汝桂技师共同改革了扩音笙,大大提高了笙的音量。
张之良(左三)改革扩音笙
还有前卫歌舞团民族乐队的倪志珊、王惠然、苏安国,刘汉林,空政文工团的陈宝田等都扎在北京民族乐器厂、徐州乐器厂进行乐器改革,当时,加键唢呐、加键笙、52音排笙、四弦京胡、四弦二胡、转调筝、四弦柳琴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徐振高改革成功S型山口21弦古筝,实现了古筝标准化。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1964年,对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在乐队中的作用作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搞出自己民族的低音乐器来,不但造型要美,要有民族特色,而且要有自己的演奏方法。”杨雨森创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生产的“板皮协振式革胡”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后的新态势
全国乐改会议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乐改,大致分为两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头20年。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部对乐改是比较重视的,主管部门是教育科技司,全面负责乐器改革工作的是林儒忠同志,他为此付出大量的心血;当时成立了乐器改革小组,彭修文任组长,陈自明任副组长,组员有王湘、赵硕臣等;同时设立有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中的乐器改革项目以及为评奖而组建的乐器改革奖励评审组,赵硕臣任组长,几年时间有135项成果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励。其中四川音乐学院陈泽教授的高胡、二胡音质音量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获奖的还有“曾侯乙墓出土战国编钟音律的探讨”,蝶式筝、单排弦凤首箜篌及高音、中音改革胡琴,多千斤板胡,改革加键巴乌,401型快速升降音扬琴,移马式踏板转调筝等。这期间多次召开乐改会议,1977年4月,轻工业部在苏州召开了全国重点地区低音民族乐器改革工作座谈会,1980年6月,民族乐器改良座谈会在北京香山召开,与会者探讨和交流了筝、笛、箜篌等乐器的改革。1981年9月20日至26日,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文化部科技局、北京乐器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民族管乐器改革座谈会在苏州召开。1993年3月,文化部教科司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召开乐改座谈会。
本世纪头20年,乐器改革逐渐从政府指导向民间市场化过渡,从以企业为主力军向广大社会民众兴趣爱好者转移。其间,2011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视察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后专门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现状发表了一段讲话,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层领导首次对民族管弦乐发展情况作出评价。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2007年成立下属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2012年10月和12月,连续两次在上海和北京召开乐改专题会议,会议形成乐改上海共识和北京六项课题,明确今后一个时间民族乐器改革的主攻方向。2013年文化部教科司专门下达了一个“科技提升计划项目——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改良”,由中国音乐学院与中国民管会乐改委等单位负责,历时三年完成。
改革低音马头琴
新时期民族乐器改革表现形式为:一是民族乐器改革呈现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形式。民族乐器专利数量与年俱增, 2018年民族乐器专利发布共计731项,同比增长73.63%;二是民族乐器改革呈现全方位、多元化、跨领域扩展,香港中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以及湖南文正球、重庆何夕瑞(已故)、河北赵宏亮等人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三是改革是长期、复杂、波浪式前进,时起时伏的。
民族乐器改革是一项伟大、光荣、壮丽的事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前面,无数人为了实现毕生的追求,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财产,甚至是生命。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我们将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THE END -
欢迎关注《音乐周报》
快手、抖音账号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