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的鸿沟怎样才能跨越?
刘海东
成都师范学院
研究方向: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各位朋友,大家好!对于“体教融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发表在《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5期《文化差异与主体认知:体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思路。
选题依据
研究的准备与展开
为了更深入地寻找制约“体教融合”的因素,系统查阅了相关文献后发现,目前关于“体教融合”的研究多聚焦于其理论、方法、现状和实现路径等,即聚焦于体教形式上的融合,而缺乏对其文化根源的反思。
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了不同主体的选择方式,由文化而衍生出的制度、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着约束。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体教在中国的融合。西方体育教育在设立之初便已将重点集中于“育人”,即认为体育是人格养成的教育形式;而我国体育教育在儒释道等文化中被边缘化为礼教的教化工具,侧重于“育体”,即认为体育功用为强身健体。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民众对体育的价值认知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体教融合的复杂性,若不能正视文化差异、从根源思考导致主体认知差异的原因便很容易导致体教融合的形似而神非。
于是,开始从文化原点差异方面寻找体教融合鸿沟的根源,认为文化原点差异促使对身体活动的主体认知产生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分异,进而成为体育认知的文化根源所在。具体表现为:中西文化的感性与理性差异影响了身体认知思维模式,功利性的文化诉求遮蔽了体育的“育人”价值,体育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身体竞技符号化是推动体教剥离的动因所在。
然后,从“教体分离”到“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的演变轨迹中进行追溯与反思,发现每一阶段变化的提出都是结合具体的国情由一定的机制在主宰,那么这些影响机制具体又是什么?很自然地就会从我国的举国体制去寻找答案:我国体育发展“举国体制”的制度惯性,固化了民众对体育的认知与行为选择。表现为:“举国体制”下衍生的观念认知加剧了体教分异,“育体”与“育人”的割裂催生了体教分异的现实性存在,民众的体育价值认知和行为选择在思维惯性影响下难以转变。
最后,综合制约体教融合的文化根源、影响机制,尝试提出消解的路径:思想启蒙与体育文化涵养是实现体教融合的关键。“育体”与“育人”的融合回归构成体教融合的前提条件,利用国家政策机遇、启蒙思想意识、跨越体教鸿沟是促进体教融合的根本机制,体育文化传播者的觉醒是体教融合的重要保障。
研究的反思
文献引用格式:
刘海东,李娜娜.文化差异与主体认知:体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鸿沟[J].体育与科学,2020,41(05):36-42.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