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教融合的鸿沟怎样才能跨越?

刘海东 体育与科学 2021-09-20


刘海东

成都师范学院

研究方向: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各位朋友,大家好!对于“体教融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发表在《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5《文化差异与主体认知:体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思路。



选题依据

作为奋战在高校体育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相信大家都面临着教学、科研、训练等诸多压力。尤其是科研论文,作为职称晋升之路的“必需品”,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做下去。我和很多青年教师一样,多次遭受退稿的折磨,甚至偶尔能送出外审都会感到惊喜。于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渐渐地开始关注体育核心期刊每一期刊载的文章,发现核心期刊喜欢刊载一些与社会政策热点相关的文章,于是我也开始尝试着去结合这些热点做一些探索。

2020年4月27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我开始寻找相关的资料,找到“体教融合”提出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为大力发展竞技体育,我国提出了“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独立运作、教体分离、自成体系的运动员培养体系;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运动员因受教育不足等带来的问题,我国提出了“体教结合”。“体教结合”虽然衍生出多种模式,缓解了一些矛盾的激化,但并未改变竞技体育游离于体育大系统及整个教育环境之外的现状。为促进运动员的综合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推动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体教融合”才被提出并得到深入探讨。了解“体教融合”提出的背景,也就有了写作的方向,从而继续深挖“体教融合”的制约因素。



研究的准备与展开

为了更深入地寻找制约“体教融合”的因素,系统查阅了相关文献后发现,目前关于“体教融合”的研究多聚焦于其理论、方法、现状和实现路径等,即聚焦于体教形式上的融合,而缺乏对其文化根源的反思。


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了不同主体的选择方式,由文化而衍生出的制度、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着约束。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体教在中国的融合。西方体育教育在设立之初便已将重点集中于“育人”,即认为体育是人格养成的教育形式;而我国体育教育在儒释道等文化中被边缘化为礼教的教化工具,侧重于“育体”,即认为体育功用为强身健体。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民众对体育的价值认知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体教融合的复杂性,若不能正视文化差异、从根源思考导致主体认知差异的原因便很容易导致体教融合的形似而神非。


于是,开始从文化原点差异方面寻找体教融合鸿沟的根源,认为文化原点差异促使对身体活动的主体认知产生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分异,进而成为体育认知的文化根源所在。具体表现为:中西文化的感性与理性差异影响了身体认知思维模式,功利性的文化诉求遮蔽了体育的“育人”价值,体育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身体竞技符号化是推动体教剥离的动因所在。


 然后,从“教体分离”到“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的演变轨迹中进行追溯与反思,发现每一阶段变化的提出都是结合具体的国情由一定的机制在主宰,那么这些影响机制具体又是什么?很自然地就会从我国的举国体制去寻找答案:我国体育发展“举国体制”的制度惯性,固化了民众对体育的认知与行为选择。表现为:“举国体制”下衍生的观念认知加剧了体教分异,“育体”与“育人”的割裂催生了体教分异的现实性存在,民众的体育价值认知和行为选择在思维惯性影响下难以转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综合制约体教融合的文化根源、影响机制,尝试提出消解的路径:思想启蒙与体育文化涵养是实现体教融合的关键。“育体”与“育人”的融合回归构成体教融合的前提条件,利用国家政策机遇、启蒙思想意识、跨越体教鸿沟是促进体教融合的根本机制,体育文化传播者的觉醒是体教融合的重要保障。



研究的反思

在政策的导向下,文章对体教融合进行了粗略的探讨,希望所有的“体育文化传播者”能够理性看待因文化、制度差异而导致的体教差异,避免体教融合的形式化、理想化。体教分异现象的形成并不是短期政策设计的结果,而是中西方文化分异下的必然选择。

实现体教融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期文化涵养和思想启蒙的系统工程。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多样化,相应的体育参与主体也愈加多元与丰富。我们作为“体育文化传播者”的一员,激发体育人对体育自我创新与升华的内生动力,提升体育人自身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内部建立起体育“育体”与“育人”的群体共识,客观理性评价不同体育项目的价值特征,变群体被动为主动适应,掌握体育教育的主动权成为树立行业自信的关键。

体育所需获得的认可,不仅有民众对体育价值认知的正确转向与接受,更有体育文化传播者本身对体育文化的尊重与客观理性对待。在现实的场域空间下克服体育歧视的大前提便是从业者和文化传播者本身的认知深度与广度,重塑文化传播者的自信、提升行业内部对体育的理解认知成为促进体教融合的重要保障。




文献引用格式:

刘海东,李娜娜.文化差异与主体认知:体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鸿沟[J].体育与科学,2020,41(05):36-42.




往期回顾 

2015-2020“学术对话录”主题论文

“十九大精神与中国特色体育”主题论文

 2015-2020“学术工作坊”主题论文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5期

不用量表,忘掉理论,我们还能不能做学术研究?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