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5期




十九大精神与中国特色体育





国家认同视角下中国登山运动的历史演进与时代镜鉴——基于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的分析

姚路嘉,曹莉,和立新,马腾,李舒雅

摘要:国家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的初心和治国理政的使命认知,全面准确地回答了新时代国家认同的基本问题。本文从国家认同语境梳理近代以来我国登山运动发展的史实, 并在新时代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指导下,提出登山运动参与国家治理的时代镜鉴。研究认为:近代以来的各历史时段,我国登山运动均是极具国家行为和家国情怀的体育运动项目;该运动项目的发展历程和功能价值,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国家行为意志、主体参与意识等因素而演进;登山户外运动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备参与国家治理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登山运动;历史演进;时代镜鉴;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国家建构








南宋岁时节庆体育活动考略及其当代价值——文化承继中文化自觉的价值阐释

王雁,刘映海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探究岁时节庆体育对丰富民俗体育、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梦粱录》和《武林旧事》等南宋笔记体散文为基础文献,对南宋岁时节庆体育活动进行深入挖掘,探析其内容、特征和功能,并阐述其当代传承价值。研究认为:南宋官定节日、节令性节日、宗教信仰节和帝后圣节等岁时节庆时广泛开展射弓、竞渡、围棋、投壶、观潮、筑球、角抵等多种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呈现出集体性、仪式性、外交性、竞技观赏性和融合性等特点,表现出传承了中华文化、展示了文治武功、勃兴了阶层文化、繁荣了消费市场、发展了多元体育等功能。其在当代的传承价值体现在:节庆体育文化是传承岁时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是建设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参校体育史学文献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南宋;岁时节庆体育;笔记体散文;传承








东京奥运会延期为北京冬奥会赋能的主体叙事与理性认知

杨艳生,赵妍

摘要: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的赛事主体,因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而处于相同的危机场域空间之中。聚焦东京奥运会延期带来的主体性影响和空间性解读,以理性认知来探讨其为北京冬奥会赋予能量的可能性与可为性。在可能性方面,研究认为:(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延期重启中得以厚度实践,为北京冬奥会增强了凝聚力;(2)奥运赛事氛围所形成的张力在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得以延续,为北京冬奥会制造了影响力;(3)奥运文化内涵在奥运符号的深度诠释中得以释放,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了文化力。为使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好东京奥运会延期所赋予的能量,或可着重考虑以下几点:(1)在信息非对称语境下,健全奥运风险治理机制;(2)在“感性秩序”空间中遵循社会距离新规范,倡导奥运化繁为简理念;(3)在“拟态环境”中充分发挥舆论的正向作用,涵养公众理性认知。

关键词:奥运延期;理性认知;人类命运共同体;风险治理;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





学术对话录





如何看待体育人类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国内体育人类学学者四人谈

明海英,陈连朋

摘要:体育人类学在中国发展已逾30年,自2017年成立专业学术组织“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体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以来,已经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高质量研究队伍,产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并开始受到国内外人类学者的高度关注。为了回顾当前体育人类学研究状况、理论方法、学科建设及展望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等,组织了本次国内体育人类学者的4人访谈。学者们认为,体育人类学应在遵循人类学的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体育学的特色,进一步开拓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拓展研究对象范围,加强田野作业能力,并融入中国实践展开民族志书写。

关键词:体育人类学;田野调查;身体动作分析;民族志





新探索





沉浸体验与全时空“泛在”:5G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的新趋向

王华,邹佳辰

摘要:5G时代的来临以及由5G技术所带动的智能化将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革,5G时代也将成为新的发展主题,5G网络及其相关技术发展对体育文化的渗透也将促使未来体育文化传播呈现新趋向。研究认为:(1)沉浸体验将构成5G时代体育文化传播效果的逻辑基点,5G时代的媒介深度融合将深化体育信息传播与接收体验,直面全时空覆盖下可能面对的体育文化传播危机,拓宽体育赛事主体边界,建构新的体育文化传播版图为大势所趋;(2)5G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的全时空“泛在”,将加剧体育知识产权的侵权风险,5G时代体育文化知识产权的维护将面临新挑战,面对知识产权法律潜在盲区的进一步复杂化,提升知识产权法完善、维护、宣传意识刻不容缓;(3)5G时代体育参与与技术的融合,将会使技术在体育参与中的嵌入更加全面多元。5G时代推动体育文化传播呈现“泛视频化”发展的同时,将引发“科学技术嵌入”背后的伦理审思,利用数字体育文化传播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促进未来体育文化传播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体育伦理;体育教育;体育传播;体育赛事;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体育知识产权








文化差异与主体认知:体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鸿沟

刘海东,李娜娜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制约体教融合的文化根源、影响机制以及路径理念进行研究,认为:(1)文化原点差异促使对身体活动的主体认知产生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分异,进而成为体育认知的文化根源所在。具体表现为:中西文化的感性与理性差异影响了身体认知思维模式,功利性的文化诉求遮蔽了体育的“育人”价值,体育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身体竞技符号化是推动体教剥离的动因所在。(2)我国体育发展“举国体制”的制度惯性,固化了民众对体育的认知与行为选择。表现为:“举国体制”下衍生的观念认知加剧了体教分异,“育体”与“育人”的割裂催生了体教分异的现实性存在,民众的体育价值认知和行为选择在思维惯性影响下难以转变。(3)思想启蒙与体育文化涵养是实现体教融合的关键路径。“育体”与“育人”的融合回归构成体教融合的前提条件,利用国家政策机遇、启蒙思想意识、跨越体教鸿沟是促进体教融合的根本机制,体育文化传播者的觉醒是体教融合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文化基因;体育认知;举国体制;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治理;路径选择




体育法学研究





德国体育法导论:协会自治与法律规制之间(中篇)——国际性、多重效果与素材动态综合的视角

克劳斯·费维克;唐志威(译), 李昊(校)

摘要:除了自我规制与双轨制的特征外,体育法还具有国际性、多重效果与素材动态综合的特征。体育法的国际性体现在国际竞赛与国际社团、欧洲法针对职业体育活动的有关规定和实践案例、国际层面就兴奋剂、公平竞赛原则等事项的协调化努力以及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的实践中。体育法有别于其他领域还表现在大量个人直接或间接地与法定或约定的规则产生联系,由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冲突情形,这样的多重效果可以通过体育赞助的案例进行展示。最后,解决体育冲突的答案来源于不同的法律领域,因此体育法还具有动态综合的特征。

关键词:德国体育法;欧洲法;公平竞赛原则;国际体育仲裁法庭;体育赞助








国际体育仲裁院裁决的救济——基于对瑞士联邦最高法院判例的分析

李慧萌,徐伟康

摘要: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是CAS裁决救济的核心,也是唯一可对CAS裁决行使撤销权的机构。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探讨瑞士联邦最高法院对CAS裁决救济的规则,以期为运动员的救济提供参考。瑞士联邦最高法院审查CAS裁决采取一级上诉机制和形式审查的原则,一般不干涉裁决的实体问题。能否先行中止裁决执行主要取决于三点:裁决的损害程度、相关方利益之衡量、上诉成功的可能性。在裁决撤销之诉的审查上,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总体持严苛的认定态度,对撤裁事由限制解释,尊重体育领域的特殊性,只有CAS存在严重违规才可能导致裁决撤销。

关键词:瑞士联邦最高法院;国际体育仲裁;司法救济;裁决撤销






体育建筑的文化记忆与表达





建筑现象学视域下武术场馆的“场所精神”重构

金玉柱

摘要:武术场馆源于项目特征而极具文化色彩,它不仅塑造着中国武术的文化形象,而且回应与影响着习武者的身体感觉。两者相契共同生成着空间意义的发生与绵延,承载着“场所精神”的价值内涵。建筑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武术场馆空间意义上的“场所精神”强调空间的始源性、日常生活性、空间表演性、拓扑性以及意象性等特征的文化理解与表达。时下很多武术场馆几乎近于一种“格式化”的形式,严重地弱化了这一具有文化品格的“场所精神”。依据建筑现象学相关理论和优秀案例的分析,提出重构武术场馆“场所精神”应注重“身体-场所”的“格式塔”效应,“形式-内容”的融摄贯通以及“空间-意义”的交织编码等多维度的理念思考与综合平衡,其设计与营建应当注重从“公共表演空间”“生活意义空间”“休闲文化空间”等几个维度出发,充分发挥现代武术场馆的场所精神对武术文化元素的重构与文脉延续的价值。

关键词:武术场馆;场所精神;文化空间;身体经验;历史记忆;现代重构








基于女性主义建筑学的体育场地生活空间分析与构建策略

张震

摘要:体育场地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如今面临着形式雷同、空间尺度过大、地标功能掩盖公共性、利用率低等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搜集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分析总结女性主义建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女性主义建筑学者与建筑师强调建筑应回归其日常生活的尺度、空间形态和知觉情感模式,空间对人的存在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运动即生活”和“终身体育”的养成因而受到体育场地空间性的深刻影响。体育场地本应是生活世界的仪式空间,也唯有体育回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体育场地才真正回归它之本然性。因此体育场地在设计与规划时应:(1)尊重城市历史形成的街廓和整体涵构,以促进街道生活为目标导向,注重与城市文脉的契合;(2)有意识地降低主体建筑体量和尺度,在空间设计规划过程中注重从多视点的具身感知出发;(3)重视空间功能多元的体育综合体和与市民中心结合的场地建设。

关键词:体育场地;女性主义建筑学;生活空间;一元论;具身认知





“体育口号”研究





“野蛮其体魄”与“文明其精神”口号的历史流变、价值断裂与弥合

张德利,尹维增

摘要:学校体育中的体育锻炼与精神培养工作已上升为国家政策和战略举措。然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实践层面却面临着身体与精神不相协调的“乱象”,折射出“体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内在张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历史和逻辑分析法对该口号的历史流变、断裂和重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强国保种”的社会结构现实需求以及毛泽东对体育和“尚力”的个人偏好特质共同形塑了该口号的生成;中庸文化与竞争性的“尚力”间的内在张力以及文、武的社会地位摇摆与价值观的执拗是致使野蛮体魄与文明精神间发生裂痕的主要动因。基于造成二者产生距离的因素,提出弥合与重构的路径和建议:(1)摒弃传统文化中“说教式道德”的束缚;(2)精神感知的具身“归一”;(3)构建社会视域下体质与精神的价值共同体;(4)完善体质与精神的顶层设计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具身认知;学校体育;德性








学校体育口号的历史变迁与生成逻辑

庄艳华,赵来安,杨春元

摘要:学校体育口号作为一种具象化的语言内容,表征和描绘了校园体育的理想图景,蕴含和对应了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和路径依赖。采用日常生活史、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学校体育口号的历史变迁与生成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论证。研究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口号历经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统摄下的军国民尚武体育、集体爱国主义、体质健康教育以及个性化的历史生成与流变;“自上而下”的权威植入、个体主义和青年亚文化的互构共变以及身体本体和竞技本体是构成学校体育口号的逻辑生成场域和具体的路径依赖;部分口号在拟制中呈现出内容失当、逻辑性不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失衡、碎片化甚至“体育脱域”的风险特征。口号的拟订者和使用者理应强化体育本体意识,规范和引导青少年对亚文化和异域文化进行治理。

关键词:体育口号;运动会;学校体育;亚文化;治理





研究报告





足球七系:古足球在主流英语国家中的子脉分化

路云亭

摘要:英式足球分为古足球与现代足球两种范畴,其连接点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足球。人们习惯上认为协会足球与橄榄球是现代足球的主体,其实,足球七系才是体现古足球基本精神的较为完整的足球系列。古足球在英国一分为三分,别为协会足球、联合足球、联盟足球,而在爱尔兰、加拿大、澳洲、美国则各有四家足球。足球在主流英语国家中共有7种体系,足球七系就此成立。从规则体系看,足球七系共同维持着以脚触球或以手触球的双规制。如果以球形来衡量,足球七系又分为圆形球与橄榄形球两类,皮球的形制受到了主流英语国家的环境、气候以及民众生活习惯的制约。足球七系各自保留了一些暴力元素,但是,其暴力性皆限定在可控之程度。足球七系貌似分化了古足球的生态体,其实是对古足球基本精神的一种提升。足球七系完整地集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法制精神,又展示出尊崇个体意志的能量,还适时地融入了大量的契约化的元素,进而构建出一种球类游戏的分化、衍生与重构模式。

关键词:球类运动;古足球;足球七系;主流英语国家;游戏差异








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理性与自觉之相互逻辑:福建金斗洋畲族武术传承人的口述历史

郭学松,曹莉,陈萍,杨海晨,赵少聪

摘要:采用无结构访谈、实地考察、口述史等形式,对金斗洋畲族武术传承人武术生命历程中社会行为理性与自觉之间的逻辑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工具理性的目的、价值理性的过程及文化自觉的实践伴随着传承人的武术生命历程,并通过传承人的习武生涯、参赛参演历程及传承实践行为被呈现。在此过程中,传承人的行为理性与自觉意识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生互惠关系,而习武、演武、授武等所形成的场域是这种关系形成的重要平台。研究认为,处理好行为理性与自觉的互惠关系及营造共生互惠场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村落武术;畲族武术传承人;理性;自觉;口述史;福建








大型体育场馆治理模式风险评估

董红刚,孙晋海

摘要:采用调查法和突变级数法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治理模式进行风险评估,识别风险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并探讨指标不能说明的背后因素,旨在为决策者选择大型体育场馆治理模式提供一种解释。研究结论:第一,政府下属公司运营场馆模式,综合评估结果的风险等级为一般,管理风险是最易引发突变的风险因素,其优势是风险可控、高效实现政府目标、社会效益高、应对突发风险能力强;第二,委托专业公司运营场馆模式,综合评估结果的风险等级为强,突发风险是最易引发突变的风险因素,其优点是能够实现场馆连锁经营、配套升级、收益多元化、全产业链运营等,但是,政府部门需承担突发风险和最终风险;第三,PPP运营场馆模式,理论上是最优选择,公私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分担、责任连带,然而,实际评估结果是风险较强,制度风险是最易引发突变的风险因素,这说明PPP模式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风险很高,况且,PPP模式的基础是场馆产权可以流转,这一制度瓶颈在当下难以解决;第四,政府部门选择场馆治理方案的关键是“风险是否可控”和“抗突发风险能力”,核心是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衡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如果选定政府部门成立下属公司运营场馆模式,需坚持3点:一是强化社会效益、强调场馆定位,二是落实激励机制、切实关心经营者,三是制定监督机制、有效约束利益相关者。

关键词:体育管理;大型体育场馆;委托代理;不完全契约;治理;风险评估








焦虑与消解:重竞技女运动员性别角色的冲突与调适

杨雪

摘要:重竞技女运动员是女性与运动员双重身份的统一体与矛盾体,身兼传统女性身份与男性化项目的运动员身份两种看似相悖的角色扮演。基于性别角色理论,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旨在突破定量研究中静态的、缺少主动行为目的的女性形象描绘,从女运动员行动主体内部出发,微观呈现她们面临的性别角色冲突及调适行为。研究发现:重竞技女运动员是性别角色的扮演者、也是反抗者,性别角色的冲突与调适也是相互交织的;女性参与重竞技,为性别角色冲突的产生创造了空间,其既源于性别二元结构的惯性与影响,也同时造成了性别二元结构的断裂;此外,身体政治中的主体意识建立表征着性别角色冲突消解中的个体意义,而冲突消解中的身体意义建构则体现为被凝视“客体”与积极“自我”的相伴相生;同时,性别身份的多元与流动是性别角色冲突消解的有力展演。重竞技女运动员破除传统性别规范的定义,积极呈现女性的多面性,体现了她们从客体性定位到主体性转向中的自我意义建构。

关键词:性别角色冲突;女运动员;焦虑;调适;消解







往期回顾 

不用量表,忘掉理论,我们还能不能做学术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升级能力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注了“啥”

《体育与科学》工作坊“学术短视频”云论坛简述

说清楚“体育题材网络剧”真香不容易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