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体育史研究”学术工作坊顺利召开
2020年12月9日,《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举办“二十世纪中国体育史研究”学术工作坊,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会方式,现场参会60余人,线上参会400余人;邀请的点评专家有上海社会科学院金大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冯筱才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王邵励教授。工作坊遴选了10篇研究生论文,作者现场陈述,专家逐一点评,在点评中引发问题,在问题中阐释体育史研究的方方面面,这是一次体育史研究的“审读”会,也是一次体育史研究的“方法学”会。
《体育与科学》杂志主编程志理在开场白中说,本次工作坊专家点评的学术论文,遴选标准并非优劣,而是论文选题的“导引”作用,就是有利于点评时展示体育史研究的理路,在陈述与点评的学术互动中聚焦体育史的方法学,为体育史研究者廓清研究的方法、思路与范式。
在上午的论文陈述与点评互动中,金大陆分别对《走出偏见:民国时期上海乒乓球伴打员研究》《体育的仪式与政治:民国第五届全运会研究》《第二届远东运动会的历史回眸与话语分析——体育报刊史的历史思考与实践尝试》三篇论文进行了点评,总体上强调了“选题的学理性”“材料的多元化”以及“叙事的基础性”三个方面,还对体育史论文写作的语言与表达提出了要求。认为“乒乓球伴打员”问题的选择很好,诚如史学领域已开始关注“牛奶”“自行车”等生活史问题一样,乒乓球伴打员的切入点,使得学术研究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叙事。
论文陈述
<<<
金大陆就他点评的三篇论文,指出了具体问题:一是材料收集方面单薄,尚未融入口述材料、民间信函、日记、手札等一手材料,研究的互证论据链条无法形成;二是叙事能力欠佳,要重视叙事的基础性问题。他提醒,历史研究非常讲究叙述,研究者应具备“讲好故事”的写作能力,同时,在叙述中应适恰地融入自身的议论或感悟,让体育史研究成为“历史中的体育”研究。
冯筱才点评论文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视域空间的开拓性。他认为二十世纪中国的时空境遇众多,应该敢于拓展学术“真空”领域,如“伪满洲国运动会”“战时后方贵州体育”“台湾女性体育”的研究均体现了描向特定时空的新视角。另,冯筱才与金大陆有相同的学术感,认为论文作者虽选择了不太被学界重视的研究领域,富有新意,但在具体研究材料的种类方面却比较单一,“访谈”“日记”“档案”的补充在高品质的学术成果中必不可少。他还提出了体育史研究方法论中的“棱镜取向”,即体育史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体育行为本身,而更应该关注“我们如何能透过体育这个棱镜来折射出其背后的社会”。
论文陈述
王邵励在下午的学术点评中,针对参会论文多倾向于收集报刊体育材料的问题,系统地讲述了报刊材料的特点、局限、使用与反思等问题,由此他重申了历史学研究中长期恪守的“孤证不立”原则与“三重证据”指向。王邵励就参会论文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学术点评与分析,认为体育史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材料的二手性”“结论的夸大性”“学术史梳理忽略”“过多的口号与启示”四个方面,他进一步强调,若要使学术成果的品质得以提高,需在“问题聚焦”“新意明确”“阐释深刻”“扎实史料”“规范书写”五个方面笃下功夫。
论文陈述
<<<
此次工作坊的学术互动中,参会代表就学术史回顾、类型学比较等问题进行了积极发言、提问与互动。点评专家与参会代表们分别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追问”了研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材料来源”“学术史回顾”“方法论建构”“叙事”“书写”等等,这些都是体育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环节,也是学术训练的必经之路。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