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与程志理的训练学对话:苏炳添东京奥运会突破“常理”的训练学反思
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100米半决赛中以9秒83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突破了训练学理论和现有认知的“常理”。为揭示这一突破背后的训练学问题,此篇训练学对话录主要运用运动行为志和运动行为意象分析两种方法,对短跑训练的“人种论”、体能与技术关系、技术关键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认为,短跑训练的“人种论”理念并不成立,完善的培养体系、趋于实践理性的训练是关键;短跑体能训练应以有利于专项技术表达为依据,体能与技术二分的做法值得商榷;运动技术的形成是一种身体认知范式的建立,跑步姿势因人而异,臀肌积极下压、连贯性强和能量输出合理、步频是短跑运动员技术有效性的关键,减少无效腾空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有意识增大步幅对提高运动成绩的负面效应更大。
——苏炳添与程志理的训练学对话之二
文 | 苏炳添,程志理,周维方(记录)
(《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5期新刊)
2021年8月1日,年近32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跑出9秒83的个人最好成绩,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对此,见仁见智,不同领域思考的角度不同,给出的说辞也不同。对体育学界来说,这一成绩似乎是突破“常理”,特别是有关短距离跑的“人种论”,当然,还有一些其他训练学问题。近年来,苏炳添不管是100米还是60米都屡屡跑出好成绩,训练学理论对这一绝非偶然的现象背后“常理”与“事实、现实、切实”之间冲突问题的回答已显无力。现代生物学已经证明了:人类基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个体之间,相比之下,地域和族群的差异反倒无关紧要。在族群和族群之间,是不可能描述出有科学依据的分界线的。人种分类学本身就是一个伪科学,没有生物学上的依据。但是运动训练与竞赛依旧用“人种论”来说事儿。苏炳添跑出的9秒83是事实,他取得这一成绩背后的训练是现实,他的身体感是切实,这三者形成了一个“事实—现实—切实”三元互证证据链,这为苏炳添东京奥运会突破“常理”的成绩提供有力解释,这种解释对今后中国短距离跑训练,乃至其他项目训练都有极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我们采取“运动行为志”和“运动行为意象分析”两种体育学研究方法,回到运动行为本体,以三元互证证据链为依据,揭示苏炳添东京奥运会突破“常理”背后的训练学问题,以期为短跑训练及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或借鉴。
苏炳添等的成功是对短距离跑“人种论”的有力驳斥,然而,驳斥“人种论”并不是研究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短距离跑项目获得成功的做法和揭示发展中的短板。
1.1 成绩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冠军每次比赛只有一个
本部分所采用的运动行为志材料,一是2019年10月份和12月份在广州和南京与苏炳添的对话,二是东京奥运会100米决赛后,苏炳添在赛场情境下与《田径大本营》栏目记者的对话。首先,当记者问成绩是否属于超常态发挥时,苏炳添的回答如下:
是超常发挥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能跑出这个成绩。今天我分到这个组出了这个成绩,如果分到其他组,我可能就跑不出这个成绩了。那天跑完复赛回去之后,我一看分组,首先和巴克交手过好多次,没有赢过他;和意大利的雅各布斯很少交手;与希米内比,百分之五十对百分之五十,还有点机会,他个人能力很强,但是发挥不是非常稳定。我就想,哪怕我赢一个,小组第四,我最低目标是复赛破10秒,进不了决赛对我来说也无憾了。没想到,复赛上起跑线时我又有那种第一次破9秒91时的感觉,那种脚感突然就来了,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因为每次我有这种感觉时,我前面都能够拉开他们,百分之一百,我就知道。
其次,在记者问苏炳添,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他跑了9秒92,今天跑到9秒83,对他来说跑步有没有极限时,苏炳添的回答是:
如果按照今天的情况来看,我今天的成绩已经到极限了,但是如果按照完美来说,假如不僵,能够很平顺地跑出去,有力量感,9秒7几还是可以的。这个对我来说可能很难做到。在100米整个跑的过程中,你不可能做到非常完美的,今天在这种情况下,天时、地利、人和、对手对我的刺激加上我的精神面貌等各方面集中到一起,所以创造了一个好成绩,不是说随随便便就能够跑出这样成绩的。
1.2 是人种问题还是培养体系、训练实践理性问题
程志理(以下简称“程”):你跟博尔特之间的比赛有几次?
苏炳添(以下简称“苏”):3次,2012年比过后,2015年、2017年又比过2场。
程:也就是说在你后来技术表达最好的时候,都跟他一起比过,而且他那时候技术已经很稳定了。
苏:嗯,水平差的时候也一起比过,水平好的时候也一起比过。
程:3次和他一起比赛,你从运动员的角度对博尔特的成功如何理解?我先从牙买加田径发展引出一个话题。我们都知道美国在田径上统治短距离跑几十年,美国的训练是不是一定非常卓越呢,从学理上分析也未必。比如说,美国人太注重力量训练,特别强调深蹲与卧推的训练,运动员的背肌都特别发达,往跑道上一站,好像把跑道都撑满了的感觉。研究后发现,这种力量训练对运动成绩的表达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然而美国人一直都这样做。其实运动训练很难做到很科学,我说的是“科学”的经典意义。运动训练是一种技艺,身体获得性的成分很高,不一定是科学的结果,所以很难说谁的训练理论就是完美的。牙买加在短距离跑上的成功,始于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鲍威尔的成功让世界震惊。起初觉得是一种偶然,甚至也认为是在美国训练的。等到博尔特出现了,女子短跑运动员费蕾泽出现了,再到后来布雷克出现了,大家就不再这样去理解了。牙买加短距离跑运动员一批又一批地出现,美国人也输得心服口服。那我就想问,作为运动员你怎么理解这事?你怎么理解博尔特的成功以及牙买加超越美国的这种现象?
苏:首先,就像你说的,在人种上面其实没什么区别的,他们能够有一批运动员出来,我觉得是有一个运动员在这个上面成功了才会带出另外一个运动员。就像博尔特出现的时候,他们那一波的运动员都非常厉害,当时100米最起码有3个牙买加运动员在决赛场地上,这是一种带出式的。就像我们中国的刘翔,带出了好几个跨栏运动员;像100米,张培萌、我、谢震业都出来了,这就是那种带动性的作用。
其次,就是要有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美国应该是因为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可能其他国家都没有美国这样的体系,就像他们大学的联赛,是全世界都没有的,他们把大学联赛称为除了奥运会、世锦赛,排在第三位的比赛。每年美国的高水平运动员都是在联赛上跑出来的。从训练的技术还有理念来说,牙买加不比他们差,只是牙买加没有一个更完善的训练体系。因此,美国才处于不败之地,人才方面美国确实好,你看近几年美国的短跑水平又起来了。牙买加在运动员培养体系上弱于美国,博尔特退役以后,一代不如一代。这个与后备人才体系的关系非常大,后备人才储备上出了问题。不管是一线、二线、三线的,都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我在美国训练有三四年的时间,美国不同的州、社区,每个星期会有小型比赛,就是家长带着小孩参加的一种比赛,他们从幼儿阶段就开始培养运动员。不管什么样的项目他们都会有。他们每周都会举行就像家庭联欢一样的对抗赛,小朋友从小对这种比赛产生了感觉,他们成为职业运动员少走很多弯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小就开始培养他们参赛的心理。为什么现在中国运动员去参加很多比赛的时候怕,为什么我们中国运动员在国内跳得这么好,跑得这么棒,一到国际比赛就不行了?美国这个运动训练体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从小孩开始就培养比赛的感觉、状态;还有就是,培养一大波人,这个圈子就不一样了。
程:是的,大概十五年前牙买加短跑成绩就超过美国了。这个时段,美国既然有这么好的训练体系,多层次的联赛环境,那么冒出一个牙买加,而且不是出了一个运动员,而是出了一批又一批运动员,而且不光出男运动员,还出了女运动员,这个现象作为运动员你怎么理解呢?
苏:我只能认为可能是这一波教练就遇到了这一波人。我觉得教练就遇到这么好的队员,像博尔特,现在十年、未来十年可能找不到像他这样的人,他是一个频率和步幅同时具备的运动员,就算你跟他步频一样, 60米后就他(他就)可以慢慢地20厘米、20厘米这样子超过你。博尔特的影响,也带动了一波运动员,但是他退役后,我感觉整个牙买加的短跑进入了下滑时代,比如多哈世锦赛就根本进不了决赛了。
程:东京奥运会,牙买加运动员能跑进10秒的可能还有哪几位?
苏:布雷克曾经是最有能力接班博尔特的运动员,他跑过9秒69,是世界第二快的运动员。但是他有一次受伤很严重,导致他现在一直没办法回到自己最好的状态,他现在最好的成绩在10秒左右。
程:炳添,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跟兰迪练的?他的训练手段和特点是什么样的?
苏:2017年全运会以后,国家队马上要去美国冬训,当时袁导(袁国强)带接力队过去了。我跟国家队还有短跨组的领导都提出,因为刚结婚就不去了,在家里练,刚好能够陪陪家人,他们也同意了。然后,我就把在广州冬训期间要该练什么发给国家队,训练了2周左右,国家队说我在这边练保障方面有欠缺,让我过去先跟兰迪练。于是我就过去了。跟他练了两个月就去欧洲比世锦赛,三场比得还不错,然后再去比伯明翰的60米,我拿了第二名也破了亚洲纪录。回来后选教练,我就说跟兰迪练了一个冬训,跟他配合还不错,现在成绩能看出来进步,所以我提出跟他练,国家队领导就同意了。兰迪也跟中心打了包票说苏炳添今年一定会取得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兰迪的量相对少了很多,他主要是抠细节跟技术,对技术和体能这方面训练方法手段比较好。兰迪是个与时俱进的人,他会跟上国际化的训练理念,他会用科技助力的各种仪器。其实我觉得未来短跑要发展得好的话,领导现在这个思路非常重要,把运动员先交到有能力的外教手上,送到国际化的训练团队手上,这样他在这种环境里水平会越练越高,因为他每天都在跟高水平的运动员一起训练,对提高成绩帮助很大。
程:嗯,这个思路很对。我学习茅鹏先生的一元训练理论,他的思想跟主流的训练学理论还是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某种对立。我从你的口述史访谈中发现,你说到的自己的训练感受和技术特点,反而坚定了我对茅先生理论正确性的判断。
苏:不是说以前的教练理念不行,我觉得要是融入一些新的技术,接受一些新的事物,去多看,多接受,是可以有所创新的。我觉得要是按照现在的方法训练,应该会有很多人可以跑得很好,当然都会有一定的局限。但是最起码可以跑到9秒8几。我测算过,按照我2018年的数据,我要是跑得好的话,可能在9秒87到9秒89之间。
此外,苏炳添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专访时,记者问苏炳添:“这是不是你人生事业的最巅峰?”他的回答如下:
现在是不是巅峰我不敢说,我觉得未来自己还是有机会继续冲击一下,现在跑9秒83,我觉得还可以提高,因为有些东西是自己亲身经历了以后才会很清楚地知道还有没有空间。我敢很肯定地说绝对有空间,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说也验证了很多东西,亚洲人的极限啦,其实我觉得根本没有什么极限之说。
研究揭示:短跑运动的“人种论”不成立,培养体系完善、训练实践理性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人种论”只能给运动员带来宿命论的暗示。为什么中国没有培养出一个奥运会短跑冠军?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清晰的,一是运动员成绩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正如苏炳添在运动口述史中所说,自身状态、分组、道次等都会影响成绩表达;二是运动员的成功与运动员接受训练的实践理性、方法手段的适切程度等等有关联,苏炳添所说的“这一波教练就遇到了这一波人”也反映了训练水平和运动行为的情境;三是培养体系不完善,技术环境有待提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竞技体育中,“把描述性的概念当成实质性概念,技术与体能二分”的现象十分普遍。体能训练会被人为赋予某种“意义”,所以经常会出现体能与专项技术分开训练的情况。对于这种操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通常采用人为建立的数据关系进行判断,而忽视了运动员的切身感。为规避孤立、单一要素分析的不足,研究中采用运动行为志和运动行为意象分析构建一个三元互证证据链,探讨短跑体能与技术训练问题。
2.1 短跑的体能与技术训练
程:你们目前的训练,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的时候有没有针对技术改进的训练?教练提出训练技术改变的依据在哪里?如何指导你训练改进?
苏:有。我们现在每周都有一堂课是专门练技术的,这个技术主要是解决我们的下扒力,前摆腿不能影响到勾脚跟,还有摆臂,我们主要是针对这两个问题。因为教练员说太多运动员不会利用摆臂获得更有效的向前,所以如何利用摆臂带动自己向前至关重要。
程:你说的摆臂问题,美国田径界讲究上肢的力量训练,特别讲究上下肢的肌肉力量平衡,所以美国男、女短跑运动员上肢肌肉的粗壮度普遍较高。
苏:教练说的这些,你要在训练中去体会才能感觉他说的是什么,这段时间一直在做这个训练,我自己也有体会。之前有摆臂但是没用到摆臂的力量带动自己向前,更多运动员的摆臂是这样摆(此处有示范),摆到这里来,摆臂和另外一只脚没有完全配合摆臂的力量,所以结合在一起,左侧的手臂跟右侧的腿同时一个力度往上,会更有效地带动身体向前。
程:你的身体感觉是对的,很正确。这里想讨论一下上肢在跑动中的作用主要点在哪里?我们可以反过来看这件事,比如说残疾运动员,没有上肢,他的速度感还是很明显的,一样可以跑得很快。双臂在跑步过程中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从残疾运动员没有手臂的情形来看,他的成绩的有效性还是存在的,那么上肢最大的作用应该就是获得平衡,对两条腿在跑动中力的传递是有效的。
苏:对,通过训练可能会改过来,虽然改过来,但是在跑步过程中失去平衡感,向前的有效性肯定会差很多。
程:上肢获得平衡与上肢的力量,是两层意思,由于我们过于强调上肢在跑步中的作用,强调后就要练上肢的力量,那么这就要谈到上肢力量的练习的手段和方法问题了。前边我们说了美国短跑训练,卧推是力量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卧推的效果如何呢?田径运动员的上肢力量是要与跑步技术表达一致的,单独练上肢力量,肌肉面积增大,这种变化会出现副作用,上肢的灵活性受到破坏。这种静力训练出来的力量到底对跑动有多大的贡献率呢?
苏:跑的过程我们需要摆臂带动,其实是要往下的那一下,不是往前是往下,因为这个手摆臂往前以后下去是这样连在一起,主要是这一下(边说边做动作)。
程:你在我们所一楼力量训练大厅做的一组六项力量训练的方案,究竟如何实现对跑的有效转化?短跑对运动员上肢力量要求并不是绝对地大,能不能设计出一些更有效的手段;能不能设计出更符合短跑运动员需求的上肢力量的训练手段,比如说用背大气球的方式,把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融合到技术表达里面,不是抛开短跑技术的单独力量训练。
苏:我们训练一般不强求一定要把肌肉练粗壮,会结合其他练习,比如练上肢,我练一组卧推会结合快速力量或者是一个爆发性的训练,两者结合在一起。练短跑或其他任何一个项目,力量肯定是要有针对性的,不一定都要强迫练什么,任何一个项目都不能把肌肉练僵死了。竞技体育和健美不一样,健美追求的是把肌肉练粗壮,不关心是否僵硬,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肌肉练僵死了。
程:所以你能提供这么一个思路,就是考虑力量训练在技术里面变化,这个从鲍威尔的技术里面也能得到启示。鲍威尔当年跑了9秒77破了世界纪录,引起了日本学者的重视。东京田径世锦赛的时候,日本学者研究鲍威尔的技术有两个发现,其中一个是膝关节不是弯的,是直的,跟你后来跑进9秒99前摆腿的落地状态是一致的,前摆腿像杆子一样戳下去,这是日本学者研究的结果;第二个发现是鲍威尔的腰大肌比世界顶级短跑运动员的腰大肌粗壮多。来自《参考消息》的报道没有研究报告的具体分析细节,我当时还不太理解鲍威尔的腰大肌为什么会粗壮?因为腰大肌在人的盆腔里面,是没法通过力量训练发育的。博尔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获全胜,《三联生活周刊》派记者去牙买加做实地采访,刊出一组5篇专题文章,文章中有一个细节,说牙买加经济状态不够好,没有我们国家塑胶跑道的分布量,很多运动员都是在自然环境的草地上跑。嗯,这就对了,炳添你想呀,草是有高度的,运动员跑动中的前摆腿自然而然就会抬高。前摆腿抬高,大腿牵拉腰大肌发力,无数次的跑动自然使得他的腰大肌面积粗大,可见这是在跑中也就是在技术表达里面形成的,不是在力量训练器械上操练形成的。茅鹏先生曾经在训练学论文中写过,背着大气球跑,练上肢的力量远比卧推有针对性。
苏:(用手指出腰部位置)就这块,他们当时拿一个日本运动员作对比的。程老师你说得对,有可能是在训练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这些可以通过实验去验证。鲍威尔、博尔特出来以后,他们对整个国家年轻运动员影响非常大,现在牙买加有更多的年轻人去参加田径训练,就像你说的他们国家很多地方都没有完整的塑胶田径场,他们就在草地跑,在斜坡上训练。
程:更重要的信息是,自然跑的过程腿抬得高的效果是前摆更充分。前摆充分有它的好处,就是增加了前摆的加速距离,这样获得加速的可能性就大。我把这两条信息结合起来,作为短跑技术分析的证据链关系,就获得了一种解释。
苏:我们以前的教练也叫我们抬腿,但是不知道我们的腰大肌算不算发不发达,我们抬腿也抬得挺高的,这个可能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到底他的肌肉为什么这么发达,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程:是的,那个日本的研究报告也没有给出分析,报告给出的就是一个事实,是他们测试的结果。至于为什么,需要我们建立询证的证据链分析,就算你去问鲍威尔,他也未必能告诉你为什么。
苏:当然他跑得这么快,和他的肌肉这么粗壮肯定是有关系的。
2.2 体能训练造成的损伤可能负面效应更大
程:受伤可能是运动训练很难规避的吧,之所以产生其实跟训练思路与训练方法、手段等等有关联,哪怕是意外拉伤,也与我们的训练安排有关。训练手段的非针对性往往产生了不应该产生的受伤。今年(2020年)你受伤是如何产生的?
苏:力量训练中受伤好起来会更慢,我宁愿自己在跑的过程中拉伤。拉伤一般一个月,最多两个月就恢复了,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是硬力造成的受伤就很麻烦,我这次受伤就是外来的硬力造成的受伤,保护带脱落弹出造成的腰部受伤。
研究揭示:对苏炳添的运动行为志分析揭示,短跑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与专项技术结合较紧密,专项化水平高;体能与技术分开训练的做法值得商榷,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可能会使所其发展的体能无法在专项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有效的技术表达;另外,方法手段使用不当还可能会造成运动损伤。体能训练应与专项技术有机结合、要有利于专项技术表达,以运动员的切身感、能够促进专项技术表达为依据,制定训练方案,设计训练手段。
3.1 技术是什么
程:从训练学的演进来讲,传统的大周期的概念也慢慢在一些项目训练中淡出,短跑明显突破了大周期训练模式,呈现出练赛一体化。
苏:比赛多的话,就不用测试了,在国内目前没见过教练有定期测试的,一般都是比赛。教练一般都会这样做,比如比赛了,前段时间练得很猛,就要调控,准备出发前一两个星期会来一次下午跑2趟100米,计时,当然还要看跑的过程。教练心里有底,他一般就不会专门去测试了。
程:教练安排跑80米、120米、150米,在他脑子里是有想法的,(苏:在跑的过程中看你的能力)他是看你技术表达的情况,但是这个跟100米的测试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因为从人的体力波的结构来看,这个牵扯到技术范式,技术范式与强度、时间等是一个整体关系。比如,脱离技术范式的训练就破坏了技术的规定性,能量利用的效率就会有变化。运动员的技术品格通过身体来表达,但是这个技术是在人的整个神经网络结构里的,它构成了一个身体认知范式,类似于一个“固化”的身体认知模块。认知心理学上有个很典型的测试,摆一个国际象棋棋局,让一个大师和一个业余测试者来做复盘。测试一:先放一个比赛的棋局,看数秒钟,撤了复盘,大师复盘率几乎百分之百,业余测试者复盘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几;测试二:棋子随机放在棋盘上,看数秒钟,然后复盘,大师的复盘率和测试者的复盘率差别不大。大师棋局复盘率高是因为他记忆力好吗?不是,不是脑子里记住每个子在哪个位置,其实他脑子里呈现的是棋子与棋子的关系图式。我看过江苏卫视一个叫《最强大脑》的电视节目,做的是身体空间感的测试,在一个很长的通道里面用激光打了40多条无序的激光束,被试者是曾经的体操运动员,看数分钟,然后把眼睛蒙起来,她成功地穿过了这个长长的激光束通道。她看的数分钟记的什么呢?她其实不是用脑子在记每一条光束,而是自己身体与激光束的对应,即身体位置感,就是我在讲体育学研究运动行为特征的关键词“身体感”。她是用身体直接在情境中呈现的,好比虚拟身体进入通道而形成的身体认知。
苏:你的意思是她在看的过程中已经脑海里走了一遍,就是想象走了一遍,是这样吗?
程:不是她的脑海里走一遍,是身体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走了一次,就相当于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做动作,她翻跟头是不需要看平衡木的,两条腿落在哪里是身体感。这个在她的脑神经回路结构中是身体范式。不管什么运动项目,运动者的技术表达都是身体感的,并不是感觉器官的功能属性。当然建立身体范式的过程,是要依赖于脑思维的参与,而且脑思维往往是建立身体范式的根基,一旦技术表达的身体范式建立起来,有效的技术表达就是身体范式的再现。因为各种内外部的影响,脑思维参与,往往会破坏技术再现,这在运动竞赛中太常见了。
苏:这种说法很正确,就像我们短跑运动员,枪一响,那个技术动作自然而然地出来了,不会在跑的过程中还在想怎么跑。这些在脑海里已经形成自然而然的东西,可能就是你说的身体记忆。就像我之前,在2015年之前我硬要改变我的起跑,我本来左腿在前,现在改成右腿在前,在改的过程中,要通过一段时间练习变成很自然的东西。
程:对,技术范式是身体感的表达,不是意识性的,属于无意识的范式再现,它是一种身体的整体感受。运动训练就是构建身体范式的过程,技术的有效表达也是技术稳定性的判断方式。技术的呈现是在具体的时间空间里,“有技术”和“技术表达”是不一样的,技术的表达才是技术作为状态性存在的意义,运动技术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具体时空中的具体表达。我常常听体育老师讲“你看看,现在学生的技术真不行,我当年这个技术比他们好很多了”。其实做不出来的技术,就不是技术了,老师心目中还有的仅仅是这个技术的概念。不论什么技术都不是概念,尽管我们可以用概念来描述技术。运动技术是身体表达,这是操作性知识的特性。
苏:技术只是留在他的脑海中,其实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了。
3.2 短跑的起跑技术
程:你跟世界顶尖高手跑过很多次,我想问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美国的新星科尔曼,很年轻,20岁,就破了室内60米的世界纪录,你对他的个人技术怎么看?
苏:首先,他的起跑,我感觉世界上大部分运动员都不如他。他起跑非常积极,下压的时候连贯性非常高。自我感觉我的连惯性已经很好了,但在他面前感觉很渣。他的起跑是带攻击性的,起跑的时候,一只脚蹬出去,还没有下地,另一只脚已经启动了。比如起跑的第一步,右脚没下地,左脚就已经开始工作,马上就蹬出去,右脚一下来,他的这个脚(用手指左脚)就已经出去了,他的攻击性非常强。
程:所以他的步频很高是吧?
苏:非常高,不过现在还没看到国际田联给出的数据,我手机微信里有他之前60米跑的分析。他的身高跟我差不多,100米他只用了46步。
程:他46步跑100米,频率还很快?
苏:是的,非常快。(边看手机视频边说)他蹬地用时,就是这个单脚的下地用时是0.127秒,我是0.160秒。
程:你说他起跑带有攻击性,就是前摆腿的积极性很强,是吧?
苏:嗯,是的。
程:臀肌带动腿积极下压,连贯性强,还有频率高是短跑运动员成功起跑的关键。
3.3 短跑的途中跑技术
程:博尔特在短跑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你如何看他的技术?博尔特身高1米96,但是他的步幅跟他的身高腿长比不趋于最大化;他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起跑、加速跑以后就接近于匀速,后程的频率下降也少。
苏:一般来说,运动员跑到80米的时候速度就下降了,他保持得还可以。
程:对。有一种观点,跑步能量输出效益最大化是匀速跑,其它跑的效率并不高,就是速度的利用率并不是很好。再有一个观点,认为跑步中的力一个是水平方向的动力,一个是垂直方向的重力,水平方向的力就是两条腿构成的力的结构和腿蹬地与趴地,垂直方向就是身体重心的问题。跑步中的人不是刚体,人是由关节构成的,人跑步理论上可以分解出水平方向的力和垂直方向的力,但是跑步里面这个力的结构与效应对成绩的影响更大。跑步的动能依赖于人腿关节结构对力的传递,产生转动惯量,有ω加速度的存在。我用这个力的传递原理去解释你说的跑步摆腿落地的问题,包括前摆的充分性问题。前摆和后蹬在转动惯性的力的结构里是相互推动的,不是简单地分成水平、垂直两部分,在后蹬发力里加速没有问题,前摆因为转动惯性的存在,有ω加速度,也是加速的,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前摆因为身体重心在腿的后边就是减速。
苏:我觉得这个过程中就像你说的腾空,积极和主动下压还是最主要的,至少不能在腾空的过程中等着脚下地,我跟兰迪训练就是这样跑的;否则会使你在腾空的过程中浪费很多时间,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这个动作。与积极下地的运动员相对比,他会一点点地超越你,并且这样跑会更费力一些,没有主动下地的那个好。
程:跑步过程包括后蹬、前蹬或者叫前摆、腾空三个过程,腾空是必须的,没有腾空是不能跑步的。但是人在腾空时双脚离地没有加速度。茅鹏先生提出的“无效腾空”概念极其重要,非必要性腾空是人为的“扩大腾空”,在训练中因为人为加大步幅训练导致成绩下滑的案例不少。你2015年跑出9秒99的那次,从慢镜头看你前摆腿的膝盖接近于伸直,这与当年日本学者分析鲍威尔的技术特征很相像,鲍威尔的技术就是前摆腿接近于杆子。竞走运动员规定膝盖是伸直的,研究的数据显示竞走运动员膝盖伸直时的前摆腿是加速的,不是减速的。我们从划船插桨也看到了这一事实。
苏:跑步的时候人肯定要腾空,但是在腾空是后蹬的延续,给予身体的是向前的力,你说的前蹬或者前摆,我们叫下扒。如果向前下扒的力不够积极,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你刚才说的无效腾空,我们叫做“功慢”。用一条波线来形容,有效腾空,啪,起跑,基本上在这个位置(此处苏炳添做平滑的手势比划),很小的波线;你说的无效腾空就是啪,起跑,很大的波线。就像一条直线没有被拉直,自然你就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这100米。之前有人给我分析过,一条直线拉长是100米,你怎么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你在跑的过程中波形变化越小,花的时间就越短,波形变化越大,花的时间就越长。要想减少无效腾空,在腾空的时候前腿积极下扒,扒力就形成蹬,身体才往前。
程:2018年5月在上海的钻石联赛上你以10秒05惜败英国运动员,《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一篇文章分析中,指出你的问题出在最后10米。我看了当时的直播,前80米你都是领先的,最后20米,被他赶上来,数据显示你后边10米你步子跑大了。你自己如何理解最后三步的问题?
苏:因为最后我想发力,步子变得更大其实身体已经僵了。
程:步子一大,有可能就产生无效腾空,就差这么一点点。如果当时不加大步子,冠军很可能就是你的,你觉得是这样吗?
苏:这个机会很大,如果最后20米保持动作不变形肯定没问题,但是步子变大后,动作就变形了,是出现了无效腾空,影响了速度,虽说完成这20米步数少了,但是速度上会比有效腾空更慢。
程:我看到一位欧美训练学家研究博尔特的技术分析报告,他的能量曲线的结构非常完整,两条腿的曲线趋于圆润;跑的频率方面,博尔特跑的频率下降得比较小,起跑段排除掉,他的步幅一直是一个等值,即时速度趋于常量,只是到最后几步才小幅度下降。通过分析4个世界冠军的频率变化情况发现,好一点的在80米左右出现频率下降,博尔特好像能维持到90米才出现下降,普通运动员在50米以后就出现下降。跑得好技术一定无效腾空比较少,他的两条腿趋于最好的力的结构,所以跑步中最好的状态是匀速跑,能量分配、能量利用率达到个体的最大值。从物理学来说,匀速的能量利用率也是最高的。从跑姿来看,全世界跑得好的运动员,跑姿都不一样,高频跑、高抬腿跑、大幅跑还有约翰逊的后坐式跑,都可以跑出好成绩,都可以破世界纪录。既然这样,就说明跑姿一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要研究短跑技术问题,要明确这两点,第一就是有效空间的利用率,损失的时间越少越好;再一个是两条腿在跑的力的传递中都是加速的,所以加速的频次也是带来好成绩的因素。炳添,这也是我从你——2015年成绩9秒99到2018年9秒91步子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获得的启示。这两点非常重要。
研究揭示:以苏炳添多次比赛中的切身感、不同技术表达背后的训练活动和其他短跑运动员的实践、成绩等构成的“事实—现实—切实”三元互证证据链,形成三点判断:一是短跑途中跑姿势因人而异,并无固定姿势,通过身体确认、最适合自己的跑姿就是最好的姿势;二是茅鹏先生提出腾空是短跑技术的一部分,分出“有效腾空”和“无效腾空”两部分,跑动中前摆腿臀肌积极下压形成小腿像杆子戳地的腿型,可以减少跑动过程中的无效腾空,是提高短跑成绩的关键;三是“有意识”通过增大步幅企图提高运动成绩的做法,只能破坏运动员已经建立起的动作技术身体认知范式,肌肉的做功能力下降,使能量利用出现不合理现象,对成绩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东京奥运会100米比赛中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回应了短跑训练中“人种论”之悖论。这一成绩应该只是一个开始,相信今后中国短跑运动员还会再创辉煌,再次突破。就如同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前接受采访时针对“人种论”的说法,“我希望就算我不行,我退役后能够带出9秒85的人,让后面的人踩着我的肩膀去实现这个目标”。当然,想突破苏炳添创造的100米亚洲纪录也并非易事,就训练实施者来说,应与时俱进,敢于突破“常理”,运用接近运动实践事实呈现的训练理论,设计训练方法和手段,实施训练控制。不破不立,希望中国短跑能够以苏炳添创造的辉煌为始,以破为立,建立中国短跑训练新理念。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