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运动新图景与中国体育发展新理路:多棱镜中的东京奥运会”学术工作坊顺利召开
2021年8月10日,《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举办了主题为“奥林匹克运动新图景与中国体育发展新理路:多棱镜中的东京奥运会”的线上工作坊,邀请知名奥林匹克专家、温州大学易剑东教授,《解放日报》主任记者吴驷先生,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路云亭教授,本届奥运会乒乓球项目唯一的中国裁判员、北京大学吴飞博士,日本史学研究者、上海图书馆沙青青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润斌教授,围绕历史上因疫情首次延期这一特殊办奥背景,针对东京奥运会折射的奥林匹克运动新图景、直面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镜像,从亲历者的切身感受、新闻评论观察、学术思想批判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交流研讨。
易剑东首先对国际奥委会此次修订奥林匹克格言表达不同观点。他认为在国际奥委会的思想体系与愿景系统中,“团结”的表述与意蕴到处都有,无需狗尾续貂;格言的形成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与恒久价值,萨马兰奇和罗格时代均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但都没有动修改格言的念头;“together”本身不具有比较级的语法形式,与旧格言不在一个层面。就全球疫情蔓延情况下召开奥运会的动机,易剑东坚持认为在2020年底前召开才不构成违反《奥林匹克宪章》的行为;国际奥委会执意延期至今年夏天办奥的主要考量,除了组织的使命使然外,更多的来自于经济层面,奥运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是维系其作为NGO组织运转的重要来源,何况其还对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有经济支持的责任;东京方面承受了巨大的疫情防控压力和经济亏损压力,无论是安倍还是菅义伟,都有政治上赌博的心理,希望通过举办奥运会为连续执政积攒政治资本。在论及此次中国代表团在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取得的突破以及美国代表团的颓势时,易剑东提醒大家充分认识疫情对不同训练体制下的运动员产生影响的差异性,中国运动员有强大的举国体制保障,封闭训练、疫情管控严格,训练行为及效果受到的冲击较小,反观美国的田径、游泳选手多来自大学,在疫情爆发的漫长时期中,不可能拥有常态化的场地设施与卫生保障条件,接力比赛频频失误就说明了这一点。他还针对中国善于抓比较竞争优势的奥运战略优化提出了建议,认为兴办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联赛是根基所在,同时要尽量避免国家队选人用人上的“内卷化”。程志理也针对奥林匹克新格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原先的更高更快更强的“三更”格言是从运动者的个体追求角度说的,而“更团结”理念的加入强调的是“整体”,一场竞赛视为一个整体,不但具有同本队队员的关系,同时也是与竞争对手共存的意义,这种整体观才更显奥林匹克运动之精髓。
吴驷认为不要过多地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加载东京奥运会召开的动力因素。从东京奥运会召开的时间点上来看,世界在疫情冲击面前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境地,巴赫提出更团结的想法,并且执意推动东京奥运会的召开,说明后者承担了弥合人类裂痕、重塑人类生存空间的时代意义。他随后又指出了作为综合性运动会的奥运会衰落的现象与成因,认为现代奥运会的超大规模化对主办城市和地区带来极大压力,相比较而言,美国人始终崇尚的以集体球类项目为主要展演形式的职业体育却蓬勃发展,奥运会应该汲取后者的精髓。在论及体操、跳水等打分项目出现对中国运动员不公、对东道主选手偏向的现象时,吴驷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通过学习网球等项目引入鹰眼系统的做法,奥运会可以适时引入人工智能裁判进行打分,让体育运动真正走向纯洁与真实。在论及奥运选手低龄化现象时,吴驷指出,必须关照到体操跳水项目的动作架构和技术特点,从选材的角度遴选低龄化的选手符合项目发展规律,反观乒乓球项目,就没有办法照抄照搬,低龄化选手也不可能在世界级的舞台上取得好成绩。
路云亭认为相比较球类项目与拳击运动,奥运会作为综合性运动会,在现代社会有其存在的文化基因与特殊意义。奥运会有着浓厚的古典主义传统,尽管加入了现代元素,仍然追求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社会福利的馈赠,这个不同于现代球类项目对先锋性的追崇。他随后与对东京奥运会呈现的日本文化特色进行了剖析。他说美国人类学家包·苏珊曾经在一本书中描述过中国全运会的宏大场景,这种人海战术式的开幕式展演更多发生在道德国家与无神论国家,这其中有朝圣的文化意蕴。相比而言,日本开幕式呈现的祭礼文化色彩十分浓厚,它超出了政治概念与政府范畴,而追溯国家本土的文化风貌。路云亭在谈及这次奥运会项目呈现的人种化特点时指出,突尼斯黑人游泳选手崛起的现象较为罕见,黑人尤其是非洲黑人崇拜的是善于奔跑的狮子、羚羊和猎豹,而不是善于游泳的鱼类,这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上的分叉点。在谈及业余选手、自行车运动员基森霍夫夺冠的现象时,路云亭认为这符合奥运会业余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传统,这种自由主义和新教伦理式的训练方式和人才产生方式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吴飞首先回顾了自己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的点点滴滴,她描述道:当看到东京奥运会宣传片呈现的Stronger together和United by emotion的场景时,特别受到感染,特别是当二十几个国家的乒乓球裁判员坐在一起交流时,更能体会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更团结”带来的冲击力与切身感受。她特别提及了国内媒体和大众对日本乒乓球运动员伊藤美诚的“妖魔化”,认为她的发球动作仅仅是一种技术风格与动作定型,不必附加更多的巫术、娱乐元素。当然,她家庭的严苛教育与日本赋予的责任使命让她不得不呈现对中国球手的盛气凌人。在论及赛场上评分规则、裁判判罚的人为因素时,她特别指出,国外的教练员、选手善于给裁判和对手施加压力,比如奥恰洛夫的教练员,这一点值得中国教练员和选手学习,这是合理利用规则的一部分。就全红婵等奥运冠军选手引发的天赋论、人种论讨论,她认为就乒乓球项目而言,符合这个项目需要的身体心理天赋是产生世界级选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沙青青认为日本这次延期举办奥运会实属无奈之举,按照相关规定,只有国际奥委会才能取消奥运会。奥运会已经在日本民众当中引发了反感与抵制,但是自民党和日本政府这几年已经把奥运会视为基本国策在推动,这是出于执政党的政治考量,也是迫于IOC可能索赔的巨大经济压力。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办奥给日本带来的影响可谓后患无穷。起码从民意调查来看,在东京奥运会闭幕之际,菅义伟政府的支持率达到了最低点,这远远超出了执政党之前的预期。就开幕式呈现的文化特色而言,沙青青认为不要过高估计这届奥运会作为独特类型的价值,相反,从现有媒体公开的前一版开幕式方案来看,导演团队也有将开幕式推向恢弘与气派的设想,只不过受局限于疫情局势与团队更迭,而最终不了了之。他也认为中国观众对伊藤等日本选手有妖魔化的倾向,这种民族主义裹挟下的观赛方式已经超出了乒乓球运动本身。
王润斌认为奥林匹克格言的修订具有三个特点:不可抑制,既然已经被国际奥委会全会通过,说明它的呈现结果是不可抑制的;不尽合理,奥林匹克新格言在逻辑表达、语法形式、内容载体等方面均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不合时宜,国际奥委会在疫情冲击、改革危机面前,不应将修改格言视为优先事项。在论及博士后冠军选手时,他认为是媒体炒作和发明了“业余选手夺冠”的故事,实际上基森霍夫有着较长的职业选手经历和辉煌的自行车比赛成绩,她的出现并没有打破古特曼对现代体育追求专业化、分工化和科层制的模型界定。在论及羽毛球运动员陈清晨赛场过激语言表达的现象时,他认为尽管在是否违规上存在争议,但是中国运动员更应该在这种公共场合展现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准,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提升专业技能上。
这次论坛,《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准备的20个讨论议题如次:
1.奥林匹克新格言的阐释;
2.世界性疫情背景下,日本为何要执念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支持日本办奥运会的动机分析;
3.综合性的奥运会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意义;
4.奥运会开幕式与“宣传八分钟”的传播学特征;
5.“人海团体操表演”与“文化多元展示”两种风格的开幕式;
6.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体育的关系;
7.突尼斯运动员游泳金牌与高水平游泳比赛少见黑人选手;
8.博士后选手、中国弃婴、并列跳高冠军、伊藤美诚现象、变性人参赛、饭圈化、陈清晨语气词等等现象的解读;
9.肖若腾和杨健的遗憾与评分类项目的规则性;
10.00后选手与低龄化现象;
11.中国游泳队的新面貌与我们的传统策略;
12.奥运会各省贡献率与奥运金牌选手的大学归属;
13.东京奥运会新闻事件中的“口水战”与双标;
14.中国奥运梦之队与人才链;
15.体育运动中的“内卷”与竞争力;
16.“人种论”“天赋论”再思:14岁的冠军与“天赋”之有无;
17.八大球男女无一进四强与“体育强国”的距离感;
18.作为奥林匹克运动试验场的东京奥运会还能让我说什么;
19.东京奥运会让你心动的电视画面;
20.职业体育发展与市场化基石。
随着东京2020年奥运会圣火熄灭,奥林匹亚德进入了北京时间,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如何简约、安全、精彩地举办北京2022年奥运会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次工作坊的召开,为我们审视疫情常态化的世界奥林匹克发展新动向、为我们理清中国体育面临新形势下的发展理路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也为更好地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考,我们也共同期待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以更全面、更系统的方式呈现。
本次学术工作坊综述将在《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5期“东京奥运会专栏”中刊载,敬请期待。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