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契约No.13028|Eric专栏:神经契约与赛博空间大冒险
前情
神经契约
序号
13028
今日发布神经契约
No.13028:姚宝珍&阅录屏
&
Eric专栏:《神经契约与赛博空间大冒险》
鹿小姐按:昨日Eric和林登登同学来到Y-Planet与岳路平、王子一展开第一次神经契约工作会议。
REC
视频由林登登提供
Eric授权阅录评公号转载他撰写的完整版《神经契约与赛博空间大冒险》。今日,我们发出前言、目录及第一篇文章:《缘起:开源城市2016》
Eric专栏
神经契约与赛博空间大冒险
——与岳路平和他的思想者小伙伴们共舞
用一个临时性(阶段性的)的网上信息文本,来回应“赛博出格”神经契约的游戏,权且作为执行计划与后续可能性的交流载体——用此媒介来满足赛博人类们阅读新媒体格式的习惯。
先将计划全貌的文本发到此QQ空间,再追加400副图片照片素材后,将编辑成适合微信公共号发布的格式。
无论如何,一张A4纸无法承载我对赛博出格行动的理解与定义。本媒介中的信息权且发挥“文本素材”的功用,可供其他“游戏共谋者”借鉴、N次编撰时采用。
如果我们的神经契约未能得以执行,这一网上阵地将在2018年12月31日内终结。
专栏A缘起掠影
专栏B赛博出格行动
专栏C开源协作
专栏A缘起掠影
文章a.缘起:开源城市2016
文章b.思考:让思想介入变革
文章c.新人格定义:wild studio
专栏B赛博出格行动
文章a.从A4纸到关于“格”的思考
文章b.关于“出格行动”(※2018年10月27日已经发表,请点击阅读)
文章c.关于“支付”
专栏C开源协作
文章a.“空间的再生产”与“随机的可能性”
文章b.后续行动:展览呈现、Augmented Reality“神经之城”与“门徒计划”
专栏A-文章a
缘起
开源城市2016
行动,永远比思考和言论,更容易让局外人产生共鸣。
*为了较为完整的呈现“事件背景”,本篇文字信息较多,是整个发布计划中图文最多的部分。其它篇章的文字都更加精简。请耐心阅读。
直接看岳老师的著述,和网络上的行迹、言论,对于“局外人”的我和绝大多数非艺术界、极客界、思想界的普通人来说,会存在显著的“认知障碍”。所以我会首先简要罗列此前两年间和岳老师短暂结缘、发生些许共振的行为轨迹,希望简明勾勒出本次事件构思的缘起背景。
在2016年夏天,通过北京设计师圈子的合作者推荐后,我误打误撞的拜访了岳路平(关于“我”的简要故事,将在《新人格定义》章节中简陈)——起初是为了一次民间舍利子收藏者委托人计划举办全球展览的构想,我去向“舍利回家”案例的缔造者岳老师咨询。在望京SOHO的韩国城屋顶咖啡见面,同时有王子一老师和他的团队。
我,和随行的女友同时感受到了岳路平的“撩拨能力”:
几句话掠过“正题”,我的正题,大约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被否定了,资深策展人的功底阅历显而易见。然后,就是岳路平的个人秀场了,仿佛整个屋顶咖啡的场域都成了岳氏的舞台:夏日的月夜,天幕中望京SOHO扎哈的性感曲线在穹顶蔓延,听着岳路平对“人机共同体”、“开源运动”、“新(黑)科技艺术”...等等陌生词汇的熟练编排演绎,我们都体验到了一种颅内小高潮一般的快感——后来很久才意识到,他在说的“赛博格时空巨构”是个什么鬼。
2016年9月末及国庆节期间,我特意去“扫荡”了岳路平、王子一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前门大栅栏分会场举办的“开源胡同”项目特展。没看懂。但对于大栅栏胡同区的整体策展、微型群展的浓缩信息冲击,记忆犹新。
作为天津五大道原住民,我自然熟悉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天津小洋楼。且作为“在小洋楼长大、爬过五大道每一栋洋楼的人”,自然对北京四合院和胡同区域产生天然的不屑感。
天津洋楼建筑是复杂的、立体的、多样性的——中古复兴式、罗曼式、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摩登风格...如今877幢《历史风貌建筑》仿佛877个浓缩了“百年时空简史”的信息包,给这座城市的生活者带来丰富的精神养分。而如今“九国租界”中遗存的闲置空间、寄生空间同样数量惊人,仿佛更加适合进行“开源重构”。
把“设计介入”和“艺术介入”这两种力量,引入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区域。这个念头,在此前十年懵懂,在2016年遇到岳路平、王子一后突然清晰,而看到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白塔寺再生计划”、“大栅栏北京坊”、“诗意青龙胡同改造计划”等作品后,则变得确定且强烈。
于是,2016年10月31日、11月1日两天,我邀请岳路平、王子一及团队,赴天津举办“开源胡同”与“赛博格时空巨构”项目成果展览,尝试策划“开源城市(洋楼)”艺术实践。
在两天,48小时的有限时间里,通过对“空间动线设计”和“互动内容模块设计”环节的悉心操作,我们经历了某种意义上的“超(时空)(赛博体)验”——*为节省篇幅,以下仅摘要事件和场景图片
天津城市文脉调研
*历史建筑街区走访、路上观察、城市文脉调研(“意租界”、“日租界”、“英租界”、“法租界”)
与“天津记忆”交流
*与本地民间历史建筑保护团队、“天津记忆”团队热烈交流(交流场景:天津记忆拾遗书房)
“开源胡同”展览
*开源胡同项目,参展“京津冀青年建筑规划设计师论坛暨成果展”(展览场景:天津市图书馆)
开源思想分享沙龙
*开源思想分享沙龙:
我邀请了天津本地活跃的“创业青年”、“文艺青年”、“时尚媒体”、设计专业教师、商业地产活动公司创始人、广告人,明星文旅小镇项目运营团队、民间学者,以及天津青年艺术家沙龙创办人、策展人和艺术酒店投资商/艺术赞助人等共聚一堂,聆听岳路平的“开脑洞撩拨”。
事后据传说,这是“几波本地势力、代表人物,数年间难得一见的共聚一堂”,远远超出这座城市的“日常共振”层次。(当晚消费场景:南音食堂私家菜)
赛博格时空巨构案例分享
*赛博格时空巨构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沙龙(交流场景:水晶城揽星设计工作室)
参与交流的嘉宾一览
参与交流的嘉宾一览:
*《雅致》时尚DM杂志主编,城市资深生活美学领军者王亚军女士、首席摄影师周浦老师
*《漾样文化》公司总裁、CEO冯魏女士、李巍先生(后来,漾样文化成为了北京国际设计周天津分会场的唯一承办商)
*《壹心家》与当代艺术沙龙创办人李辉先生
*《东58艺术酒店》投资人,艺术赞助人周磊先生
*《天津日报》大品牌部执行理事、天津《范儿》杂志出版人胡宇柯先生
*《天津记忆》文保团队创始人与民间学者代表“猫姐”韩春静女士、傅磊先生
*《西井峪古村落改造》项目运营团队,陈丹烨女士及团队成员
*《四大神兽》天津方言视觉化设计与IP设计师,设计教师郝鹏先生
*青年创业者,《南音食堂》创办人姚小贤先生、《煮梦记》咖啡厅创办人柳柳女士
*其他活跃人物:北京活动公司创始人郭女士及团队,建筑设计师大丁丁、天津地产广告人赵俊利女士、南大研究生与学生团队代表丢卡女士、TEDx马场道运营团队代表等等
Today(2day)
两天的时间高度浓缩,所有参与者恐怕都经历了一次“开源”带来的震憾感。
岳路平高度认可我们这种“TwoDay”双城交流模式,并亲自策划了“Today(2day)”行为品牌概念——意译为“今天”,是“天津”谐音的翻转——在2天时间内,通过精英策展,呈现出不同面貌的“天津印象”,翻转绝大多数对这座城市陌生或产生误读者的认知。
*2天结束,在我家(工作室)合影,定格“赛博格号列车”
赛博格号列车
FAB BLOCK
***
2016年11月,我们在北京服装设计学院举办TXD跨界论坛与展览,同期的DPU设计平台联盟发布、力邀各界设计精英、思想先锋举办跨界论坛。我邀请天津三位在设计界或设计思想方面卓有建树的伙伴登台演讲,因为忙碌于论坛的后台运作、排练讲者,而错过了岳路平老师、王子一老师的演讲现场。好在,到那个时刻点,我对“赛博格”、“星际设计师”等主题已经比较熟悉了。从11月底开始,我继续在天津社会各界尝试推进“开源洋楼”的行动,用创新思想,启发、刺激这座城市相对“闭源”的群体神经。
升级
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4月,经历了没有春节假期的五个工作月时间,“开源城市”的可能性经历了一系列的阻碍、试错与转化、迭代,我开始重新找到这座城市特定的“纳新”脉搏,将注意力和精力更多倾斜到“青年人群”的激活与设计技术赋能方向。
* 天大1895设计师论坛
* 学院合作签约仪式
2017年2月,我邀请天大设计规划院设计师伙伴一同参与了尤伦斯的“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享受了一把“颠覆议事规则”的去中心化体验:混沌,迷离,和集体性的精神狂欢...狂欢的有点儿过头,让同去的伙伴一律蒙圈了。
2017年夏天开始,因为身体健康状况和技术实践等原因,我舍弃了在行业内的更多业务,将日趋有限的精力完全集中在针对普通高校“非设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训方向,还是用“技术赋能”积聚新生力量。
和岳路平、王子一老师的距离拉远些,回归“线上关注”和“远距离研究”——“岳路平现象”的研究,新思想启蒙运动的研究,新文化传播手段的研究...
现实很清晰——不同“智慧度”和“文化属性”的城市、人群,对待“新思想新文化”的接受度是不同的。赛博格思想和开源理念,既性感又先进,但落地行动则需要更多力量的支持、时机的酝酿。
有一种比喻很贴切:作为策动者的我,就像一名中医师;而任何前沿的新思想、新文化就像某一款良药,或针石工具。不同城市、人群,文化形态,就像是体质不同、病症不同的人体,辨证施治是必要且必需的,急不得。
耐心,是中年人最大的优势武器。
*** ***
一晃两年。
当初参与“共振”的每个角色,都在原有频率、节奏上,“稳步发展”、“正常变化”、正常老去。
成年人的世界,依然是太无聊且缓慢了。
大家只不过在“先要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凑凑创新的热闹,玩弄一下新思想,撩拨一下各种新概念和先锋人物”。过完瘾,精神消费已毕,回家各过各的日子。
也挺好,但无聊,不符合我的性格。于是我切割掉了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静心做自己的事。
所以我迷上了设计思维教练和创新能力教育。更本质上说,是迷上了培养20岁上下的年轻人,因为他/她们实在是,太多变了!变得太快了!相较于“贪求安全”的中年人群,年轻的肉身总是更性感些,也可爱得多。
对我来说,从2017年2月19日的尤伦斯,到2018年10月19号的东升科学园,两次会面“肉身岳路平”的间隔,刚好20个月,很短。或者说,过得很快。
一方面,闭门研修的状态不分日夜,一线教学工作让我模糊了时间感。
另一方面,我们也一直和“超体的岳路平”在一起,没有分开过。网络“远距离关注”(也包括数次隐名参与岳老师的线上活动),让我更容易获得“模式识别”带来的洞察——节奏,频率,时机,永远是更重要的。
2018年10月19日,我带了两个学生代表,出现在《神经契约》现场。
很开心,意外见到了从没再联系过的天津创业者姚小贤和广告人赵俊利女士,看来他们都成了岳老师的铁粉,2016年的对接是有效的。不错。
20个月,刚刚、勉强够我完成一轮“青年创新实践者”的培养计划。
差不多可以试试啦,让我们的“开源城市运动”,变形、升级,继续吧!
只不过这次行动,希望不是我这个中年人“打头阵”了;
年轻人们,上!
如果你也想签订一份“神经契约”,请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