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技术的现在和未来
博物馆里的数字技术革命
博物馆正在经历一场数字技术带来的“革命”。博物馆因为收藏了承载丰富信息的文物而成为信息传播源,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博物馆的信息存储、传递更为方便快捷,藏品管理更加科学有效,藏品运输更加安全可靠,陈列展示更为形象生动、鲜活可及,互动体验更具现实感,社会教育的覆盖面亦更加宽广。
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大规模运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项目,开启美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Memory of the World),在全球范围内抢救和保护具有全球、地区及国家意义的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为保护世界记忆的完整性,促进文化遗产利用的民主化开辟了新途径,数字技术的运用是对历史文献公共展示方式的创新。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理解21世纪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将数字技术的运用扩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
随着数字技术理念的普及,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移动博物馆、泛在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先后出现在博物馆学领域,国际博物馆界很快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文化遗产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传播,相关实践不胜枚举,现略举几例:
01
数字化技术在《阿姆斯特丹的DNA》展览中的运用
阿姆斯特丹城市博物馆与北京的首都博物馆性质一样,都是反映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变迁的博物馆,但其建筑规模远远不及首都博物馆宏大气派,馆舍利用的是一座门面并不开阔的历史建筑,隐匿在街巷的深处。《阿姆斯特丹DNA》是阿姆斯特丹城市博物馆推出的关于阿姆斯特丹城市历史发展的基本陈列,该展览的主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精神,整个展览主题色为红色,以时间为基轴,顺延阿姆斯特丹城市历史,围绕城市的四个核心价值(市民公德、企业精神、思想自由、创造性)加以展开。主题鲜明,线条清晰,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展览呈示方式新颖感人。
展览设计者将整个展览的参观时间控制在五十分钟之内,要使观众在几十分钟时间里便可以了解阿姆斯特丹如何从阿姆斯特河边的一个小型移民聚居区,发展成为当今繁华多元的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以及贯穿城市发展历史的四大核心精神,其难度可想而知。展线上的展品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的各种用品,还包括反映城市发展和城市精神形成的绘画、文献、统计数字等。每一个时间点上都有一些相同的基本要素,如城市当时的人口数字、城市的平面图与立体模型、拥有的公用设施、车辆、大学、中小学的数字等等。如何展现抽象的历史?让如此庞杂的静态实物、枯燥的数字和图表鲜活起来?
现代化的数字视频、声频的运用贯穿整个展览,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乎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文物都有数字短片进行解读,每一单元设计的投影仪和触摸屏恰到好处,单元导语由观众自行操作给出,即每一观众均可将自己手中的参观手册(十种语言版本)放在扫描开关上,投影仪即启动,观众自己带上配备的耳机,观看相关视频,聆听解说。每个单元导语与辅助的短片均讲述阿姆斯特丹城某个阶段的历史,语言精练,画面生动,且时间紧凑(五分钟)。例如,阿姆斯特丹早期历史展线上有一只出土于阿姆斯特河的皮鞋,该单元的导语就从这只皮鞋讲起,非常形象与人性化,易于理解和接受。
02
数字化技术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分馆原状陈列中的运用
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是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的世界著名博物馆,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分馆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在荷兰开设的一家分馆,位于阿姆斯特丹运河东岸旁的一座创建于1681年的古典主义建筑之内,该建筑是一个四面围合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据介绍曾经做过社会福利院。博物馆于2009年6月向公众开放,馆中收藏了反映欧洲艺术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流派和地域的艺术作品。由于该馆建筑为历史建筑,所以有反映博物馆建筑历史的原状陈列,其中有一间厨房原状陈列运用的数字技术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下楼梯进入该厨房,只见厨房里的灶具、橱柜以及锅碗瓢盆等各种厨房用具一应俱全,按历史原样陈列,除此之外,还听见一位女士说话的声音,仿佛一位家庭主妇在厨房操作时对家人说话的声音,再往灶台上方的白色墙面看,会发现主妇忙碌的身影在墙面上来回移动,原来该展厅的上方安装了投影设备,将拍摄的古装人物短片以黑白剪影的形式投射在墙面上,同时配有语音,令观众既看到了厨房的历史原貌,还看到了历史人物在厨房里活动的历史情景,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历史的另一端,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眼前,将这间数百年前的厨房复活了,展览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03
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历史博物馆数字化设施的人文关怀
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历史博物馆记载了犹太民族在阿姆斯特丹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是一个了解犹太人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好去处。
数字化技术在该博物馆展览中的运用呈现为常态,频繁且多样,除了随处可见的投影设备,还有触手可及的触摸屏,这些数字设备的设计和使用体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例如,展厅里的触摸屏与文物展柜、观众座椅组合安放,既方便观众就近欣赏文物和通过触摸屏查找更多该文物的相关信息,也方便观众休息。
这样的设计在中国的博物馆里还很少看到,很多情况下是触摸屏偏安于展厅的一角,远离其解读的文物,触摸屏四周也没有可以歇息的座椅,参观劳累的观众只能依靠毅力在触摸屏上浏览几分钟,不仅影响观众获取知识的浏览效果,也严重减少了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互动休闲娱乐体验。
04
数字技术在历史人物展示中的运用
博物馆展览中通常会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对于历史人物的展示手段除了利用大量的文字说明之外,还借助于有限的绘画作品或照片,使人们对其形象有更为直观的印象,但是,这些说明文字是抽象的,绘画和照片则都是静态的,很难使人物鲜活起来。冬宫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分馆在展示历史人物时对数字技术的利用十分独特:展墙上画框里呈现的是一位身着长裙的淑女,笔者初看她时以为只是悬挂在墙面上的一幅人物肖像画,再看她时,笑容可掬的她正滔滔不绝地对我讲述她的家族历史,我入神地听完她的讲述,再抬头看时,她瞬间又定格成了那幅肖像画,远远地在那里看着我微笑。我方才醒悟这是一个利用数字技术对历史人物展示和诠释的精彩创意,是肖像画和拍摄的数字视频的完美结合。
文物是博物馆的基石和灵魂,是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源,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文物的数量、等级、类型决定博物馆的规模和性质。博物馆依靠文物来向公众讲故事,表达思想,传播理念,但是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静态物质,本身不会“说话”和“运动”,如何在陈列展览中还原文物的历史场景,传达更多与文物相关的信息,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参观过程中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是博物馆数字化工作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也是博物馆数字化具有无限创意的平台和空间。
上述案例只是当代西方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文物展示,让文物活起来的一个侧影,反映了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成都博博会数字技术亮点纷呈
成都博博会为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未来发展中呈现了无限广阔的运用空间,笔者就所见数字设备、功能及各种数字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归纳和梳理,主要有以下亮点:
01
基于VR技术的博物馆虚拟展示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 简称 VR) 技术是当今世界前沿科学技术之一 , 是许多发达国家国防高科技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用于武器装备、军事教育和模拟训练工具的研发。“它是以仿真的方式给用户创造一个实时反映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三维虚拟世界,并通过头盔显示器 ( HMD) 、数据手套等辅助传感设备,提供用户一个观测与该虚拟世界交互的三维界面。使用户可直接参与并探索仿真对象在所处环境中的作用与变化 , 产生沉浸感。因而 VR 被誉为人机接口技术的一场深刻革命。”
由于VR技术的仿真性、可控性、交互性以及环保性等优势,VR技术将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互动体验、教育培训等方面得到快速运用,此次博博会上有许多公司VR技术的运用效果展示,既有用于古代建筑群落、石窟寺等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虚拟交互全景展示,也有用于单件文物的720度展示。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在展示过程中与观众的距离,观众零距离触摸文物的需求难以满足,运用VR技术则能通过手持遥控设备实现文物的虚拟翻转和上手“把玩”,使观众的体验需求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不可移动文物往往因为其僻远的地理位置、庞大的体量、不能移动的属性等多种特性,不便于在博物馆的展厅内展出,传统的展示中只能通过图片、模型以及文字等方式呈现,基于VR技术的展陈手段则超越了客观因素的限制,实现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异地虚拟展示,这不仅弥补博物馆展陈内容,满足了观众参观的需求,也使得不可移动文物管理者的信息传播、宣传推广甚至教育培训获得了新的实现途径。
02
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博物馆及文化遗产安防解决方案
博物馆、考古大遗址、石窟寺、古建筑群、古墓葬群、历史文化街区等等大范围文化遗产的安全保护任务十分繁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导致的文化遗产安全危机始终存在,传统的人巡为主的人防措施难以满足安全工作的需求,如何有效预防和实时发现危害因素和危害行为,如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是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也是文化遗产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博物馆协会安全专业委员会为此做出了持续的努力,先后召开“2015全国博物馆安防技术及管理培训班”(2015年、南宁)、国际博协安全委员会第41届年会、中国博协安全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科技、创新—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安全”主题研讨会(2015年、郑州),达成《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安全郑州共识》,安全专业委员会的影响力逐年提升,此次成都博博会相关专家亦围绕“新形势下的博物馆观众安全”展开讨论,取得丰硕成果。
不仅如此,博博会还呈现了新近研发的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博物馆数字安防集成管理平台、文物保护大数据平台、田野文物远程无人机巡检系统等针对文博领域的全方位安全监控管理提供的解决方案,实现有效监测、预警、数据采集、挖掘、分析及应用,理念先进,技术成熟,方案完备,具有推广价值。
03
基于物联网的文物保护押运监测管理平台
博物馆频繁参与国内外的馆际交流,通过境内外的异地展出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为更多的民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从而达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在实施境内外异地展览项目的过程中,藏品运输是其中的关键节点,藏品的包装设备、运输工具、押运人员、运输路线、行程安排、途中停靠点、气象因素、点交验收等等都需要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以求万无一失,博物馆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基于物联网的文物保护押运监测管理系统是成都博博会上发布的针对博物馆藏品运输安全的监测管理平台,该平台将通过物联网技术,全程监控藏品运输所有环节,实时将藏品运输过程中的真实信息传送给博物馆相关管理人员,降低了安全监控成本,提升了监控效率,以科技的手段为运输途中的博物馆藏品增加一层防护外衣。
04
基于3S(GPS、RS、GIS)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考古工地数字化平台与重要遗迹采集系统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整理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不断揭露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不断丢失的过程,我们需要及时的全面的将揭露出的信息精确地记录下。这其中,空间信息的采集手段的不足是一个普遍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后续考古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高低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考古信息资源在各业务环节的流通不畅、在各考古和研究部门和机构间的共享不足,也大大阻碍了考古管理与考古研究水平的提升。基于3S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考古工地数字化平台与重要遗迹采集系统是DCT数文科技在博博会上发布的针对考古管理与研究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和系统。
该系统平台,针对考古空间信息采集的特点,发布了基于GPS的考古测量仪、低空智能无人机遥感测绘平台、自主三维激光扫描仪及激光全景等技术,满足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过程中的线画图测绘、正射影像图测绘以及相关全景和视频记录工作;针对考古工作的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等问题,集成GIS、大数据等技术研制出考古工地数字化平台,并已形成成熟应用。
05
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已经在博物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其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对其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智慧地球的理念指引下,各行业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化的建设。
此次博博会提出了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通过各类数字化技术将博物馆藏品等人、财、物资源数字化建立数字资源库,通过视频智能分析、RFID、条码、温湿度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建立博物馆各方面的信息监测子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智能分析,并通过一系列子系统在博物馆各功能上发挥作用,实现博物馆的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
当代博物馆数字技术运用的方向
01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博物馆走上了信息化的道路,经过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等多个层面和环节,博物馆的藏品信息通过网络、计算机以及其他电子设施,得以采集、存储、管理、应用和传播,有效促进了博物馆的科学研究、藏品管理、陈列展览、开放服务、社会教育、行政管理以及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提高和增强。
数字技术在文物展览中的普遍运用是国际博物馆界不争的事实,也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02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运用将呈现多样化态势
博物馆信息资源传递具有可视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信息资源传递中的运用呈现多样化态势,既包括利用LED、投影仪、计算机、触摸屏、导览机等电子设备进行的现场展示,也包括利用网络进行的在线展示,传递的信息形式也是丰富多样,包括文字、图像、视频、音频、三维模型等等。
让文物活起来的博物馆数字化创意空间巨大。 此外,数字技术还运用到博物馆的藏品管理、藏品运输、展览策划、安全保卫等等多个工作层面,依据博物馆自身资源特点针对性研发设计的科学管理平台将更加多样化。
03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博物馆数字化创意
由于传统的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利用方式的改变,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在使各行各业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在公共服务领域大数据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出现了智慧图书馆、智慧医院、智慧城市等等,致力于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博物馆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博物馆领域深入实践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博物馆应用普及的必然结果。”
观众满意度是博物馆追求的目标,影响观众满意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服务产品质量、员工服务表现、环境设施质量等都是影响观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博物馆的数字化创意除了不能体现于员工服务表现之外,对于提升服务产品质量和环境设施质量都大有裨益,因此博物馆数字化创意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观众的兴趣以及方便和舒适程度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历史博物馆里的展柜、触摸屏和观众座椅组合就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创意设计。
04
数字技术将博物馆观众转变成博物馆用户
博物馆是传播多样文化、启迪智慧的重要载体之一,大众到传统的没有应用数字技术的博物馆参观,通俗地说是作为旁观者冷眼观看,很难真正融入博物馆。数字技术为博物馆再现场景、多视角展示文物提供了技术保障。当人们走进高度数字化的博物馆,观众变成了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畅游在文物信息的“海洋”中,可以有选择地获取文物信息,体验文物所处的历史环境,有效提升了观众参观的选择性、真实性、互动性和娱乐性。博物馆观众一旦成为博物馆固定的用户,博物馆的使用率和博物馆的观众流量都将大幅度提升。
博物馆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博物馆信息的存储、传递、使用和管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记忆”、“世界记忆”以及“数字地球”等概念出现以来,随着传感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运用,博物馆领域的信息化理念从“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移动博物馆”、“泛在博物馆”到如今的“智慧博物馆”,理念不断更新和升级,博物馆中“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和提升,以人为本,为观众提供更加实时、更加快捷、更加智能的服务成为当今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新要求。
博物馆人应该把数字化工作提升到博物馆核心工作中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以提升服务质量为出发点,多层面、多领域、多维度地推进和深化博物馆数字化工作,让储藏在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通过各种平台和渠道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里。
作者:半罐儿 图:①半罐儿 ②文博圈 编辑:小仙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往期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陕北古长城遭破坏,37人被追责;“野长城被抹平”将有多少人被追责?
>>><<<
文博圈,qq群 149299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