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七月 重磅回归 | 徐家汇藏书楼携特展重新亮相
徐家汇藏书楼 创办于1847年
在历经近7个月的修缮之后,位于海派之源徐家汇源,有着百年历史的徐家汇藏书楼携新展回归,重新向市民开放!
西学东渐 东学西传
现徐家汇藏书楼重修于1896年,是上海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为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南楼,曾于1931年进行过较大的改建,二楼大厅内保存着两件19世纪中叶浮雕立像,为创办土山湾绘画馆的范廷佐制作。
徐家汇藏书楼大书房外景
北楼,即大书房,建于1897年,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为上、下两层双坡顶,砖木混合结构,南北设欧式壁柱尖券硬洋松窗框和百叶窗。
徐家汇藏书楼大书房内景
此次徐家汇藏书楼携特展回归:
《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中外报刊珍藏展》
十五世纪中叶,德国金匠古登堡发明金属活版印刷,知识生产与传播在欧洲催化,直接推动了教育、人文和科学思想的启蒙。报刊是近代新闻业与大众传播的源头与基石。当下世界,互联网高扬,纸媒日趋冷落,渐被新生代遗忘。
为此,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携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推出“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中外报刊珍藏展”,意在回望印刷文明,追溯传媒的演进,向新闻先贤脱帽致敬。
为进一步提升观众参观体验,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本次展览需预约入场。
观众可扫码预约“徐家汇藏书楼展览”或工作时间段内致电64874095(可选预约时间为当日起七天内)
01
展览介绍
本次中外报刊珍藏展的展品, 多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力奋教授收藏,源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多种语言,最早的出版于十七世纪末,最近的已在二十一世纪,跨度300多年。为支持这次特展,上海图书馆专门从中外报刊馆藏中借出数件珍品与公众共享。
你将在此次展览中读到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新闻:林肯遇刺身亡、美国介入一战、希特勒自杀、人类首次登月成功、列侬去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柏林墙倒塌、911纽约恐怖袭击、曼德拉去世...... 我们重温历史的瞬间、新闻的生产以及集体记忆的生成。
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展品是1665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绘制的《中国新图志》,这是西方最早绘制、出版的中国地图集;年代最近的是2020年5月24日的《纽约时报》。
02
展品抢先看
Century Number of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and Herald, Ltd.
《字林西报、捷报百周年纪念号》
1950年8月3日
自1850年《北华捷报》诞生,至1952年《字林西报》停刊,《字林西报》和《北华捷报》在上海发行了足足一百多年,是上海英文媒体中无可争议的头把交椅,也见证了上海近代的历史变迁。在1950年8月3日,报馆为纪念其成立一百周年,发行纪念特刊。其中内容不但简要介绍了报馆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也刊登了大量回顾一百年历史的发展,展现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历程。
《申报增刊》
1936年8月16日
1936年创刊,又名《申报星期增刊》。逢周日出版,随报附送。几经周折,1945年停刊。该刊以“介绍学术文艺”和“提倡生产”为使命,是一份综合性杂志。本期杂志介绍了《中国的一日》一书,此书由一则征文启事而发轫,迅即在全国激起反响。征文号召全中国各个阶层、各个处境、各个职业的人们,在1936年5月21日这一天记录“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展现“现代中国的总面目”。
Israel’s Messenger
《以色列信使报》
1938年12月
《以色列信使报》是1904年在上海创刊的月报,主编为犹太人埃兹拉,1936年埃兹拉去世后由他的妻子继承,直到1941年停刊,是上海犹太社群发行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其内容主要为介绍犹太文化及报道远东地区犹太人的状况。本期有一篇关于犹太难民抵沪的报道,共有180名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难民来的上海,本地犹太难民数量已达460人。
Τα Νέα
《新闻报》
1963年12月31日
1931年5月28日创刊于雅典,报纸最初名为《雅典新闻》(希腊语:Αθηναϊκά Νέα;英语:Athens News)。希腊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上世纪90年代发行量达到20万份。本期头版左侧刊登了中国总理周恩来照片。1963年底至1964年2月,周恩来出访亚、非、欧三大洲14个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外交活动之一。
03
观展须知
参观现场需出示预约码,扫描“随申码”,出示十四天内无中高风险地区行程的“行程码”
线下预约读者请配合现场如实填写“流行病学调查统计表”;测温无异常后,全程佩戴口罩进行参观。疫情防控措施可能依据需要调整,敬请谅解。
04
更多展览介绍
#典籍堂 | 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中外报刊珍藏展:报纸,时代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