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批判中前进——詹姆斯·纽顿·瓦尔斯环境主义设计思想解读

建筑师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2024-04-16

作者: 

宫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美]詹姆斯·纽顿·瓦尔斯(James Newton Wines),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创始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终身教授,2013年度美国国家设计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建筑设计师,视觉艺术家,作家;

胡长涓,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本文摘自“在批判中前进  —— 詹姆斯·纽顿·瓦尔斯环境主义设计思想解读”,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19年6月刊,总第199期P120-126


  


写作缘起

 

詹姆斯·纽顿·瓦尔斯(James Newton Wines)是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创始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以及2013年度美国国家设计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其也是最早将解构思想成功运用到建筑实践中的建筑师、视觉艺术家和建筑理论家。2016年,笔者有幸与詹姆斯教授有工作上的交流,其对各种建筑相关学科涉猎之广令人生敬。


20世纪下半叶,美国建筑与艺术还停留在现代主义单一体系中,建筑与艺术领域内创新思想的匮乏以及接踵而至的生态问题使詹姆斯重新思考相关概念。而正是他的乡土自然情怀、在罗马的工作经历与跨专业的思考意识,形成了其用批判性的眼光探究20世纪脱离环境与城市语境的现代建筑局限性与矛盾性。

 


一、解构主义

   

解构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法国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为代表的哲学家对传统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而提出的一词,詹姆斯却首次将解构概念运用在了建筑实践上。1987年出版的《解构建筑》(De-architecture)中以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形式冲突为引导,探究了建筑作为公共艺术在人文情感交流上缺失的原因,继而详细阐述了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与定义,并用建筑批判建筑,用设计实践支持理论。

 

1.公共艺术与环境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与艺术环境依旧处于对建造技术的狂热之中。纪念性的雕塑与壁画在城市空间快速倍增,导致城市雕塑由于尺寸巨大而不能被画廊与博物馆收藏,也无法与社区广场、环境相协调。究其问题不在于缺乏艺术品与建筑结合形式的研究,而是艺术家忽视了公共艺术“整体性”概念。公共艺术与私人艺术不同,其价值更多在于自身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非简单地将私人艺术放大置于公共环境之中。詹姆斯最早意识到这一点,并在1967年设计了一系列以“地景”(landsite)为主题的模型,打破了以美术馆展览为载体的传统艺术形式,并将景观界面作为雕塑模型的组成部分。这些作品通过与当地地形整合,预测了1970年代的环境艺术运动思想启蒙。正是这种“私人艺术”向“公共艺术”的转变标志着詹姆斯解构理论的诞生。


▲ landsiteV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在詹姆斯看来,建筑并非形式主义,也非服务空间,更不是一种风格,而是艺术。建筑本质也是为公众而设计的公共艺术,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存在的建筑中每方面都是表达居民身份的围合体,在心理学上它为普遍关联价值提供了一处参照结构,也就是说建筑是一个明确的心理学原型艺术象征。建筑既然作为公共艺术,就必须与周边环境发生关系,与公众评论建立紧密联系。解构建筑的基本前提是将建筑看作艺术而非设计,并且建筑是与自然和公众需要有关的唯一艺术形式。

 

2.交流的危机

 

詹姆斯在《解构建筑》一书中首先提到了现代建筑情感上的缺失。现代建筑风格依靠工业技术与程序化设计模式已经成为主流形式,建筑从数量与资源消耗上讲,是最为普遍、直观、实用的公共艺术,却恰恰忽略了自身最重要点的功能——作为传递情感的媒介对艺术价值的体现。詹姆斯质疑到:


“纵观历史上众多志存高远的建筑项目,为什么建筑不能与人类情感进行‘交流’?为什么建筑不能像绘画、雕塑、喜剧、文学或者流行音乐一样引起公众的想象?建筑的无所不在使其成为传递社会价值与动机等信息的完美媒介,然而大多数建筑师却很少利用这一点。例如,宣扬通过历史元素参照而产生建筑识别特性的后现代与地域主义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但是对这种风格的无批判接受,是否也表明了另一种形式的交流匮乏呢?”


在当代建筑环境中,建筑师面临的其中一处最复杂的窘境是:怎样将公众对建筑固有的“偏爱”情感与交流的缺失问题转换为既满足公众心理又实现建筑师美学情感表达。这种潜在的对立是出于公众对建筑这种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事物的心理鉴定,以及建筑师提供公众鉴定的倾向。在建筑师所谓的最成功的建筑中,多方利益集中在一处平衡点上,使公众与建筑师都不能满意。当其中一方占优势时,建成后的建筑往往是平庸无奇或者深奥抽象。《解构建筑》作为其中一种解决方案,提出了对抗现代模式化设计、建筑概念的扩大,以及将建筑看作是提供信息与评论的手段而非表达形式。在其中,解构建筑概念坚持纵观历史,成功的建筑在它们自身最强烈的交流层面内已经成为心理的、社会的、宇宙的以及形而上学影响下的产物。


3.解构建筑(De-Architecture)

   

“解构建筑是一种剖析、粉碎、溶解、转化、转变建筑的一定固有的偏见以发现片段中的启示。”

——詹姆斯·瓦尔斯

 

现代主义的挫败主要在于早期过于夸大的期望,以及后来为满足工业需求而发展廉价且方便的建筑技术形成的风格意向之间的矛盾。正如卡尔·荣格(C.G. Jung)提到社会的“集体潜意识”一样,人们对这种粗制滥造的现代建筑已感到麻木与默认。《解构建筑》提供了一种重新思考未来建筑的角度,其也是对于从1920年代早期现代主义到1980年代后现代主义期间有关建筑方面的一些问题的研究。正是现代建筑泛滥下先入为主的观念造成了视觉语言的单一、灵感来源的匮乏以及交流危机的产生。解构建筑与其说是一个理论体系,不如说是对建筑实践与建筑本质相关提问的构架。而解构建筑的基础在于通过除去其形制上的概念并扩大其范围以重新定义建筑。正如毕加索所言:每一种创作行为首先都是一种破坏行为。解构主义为了在建筑这种重要的公共艺术上发现更多灵活的理解,涉及了“反演”的关键作用,为获得新角度提供了一种语境,并分解了假定与固有的建筑构成概念。


詹姆斯将解构建筑理论归纳为三种方法:包含(inclusion)、反演(inversion)、不定性与机遇(indeterminacyand chance)。包含是“形式主义”建筑师用来描述建筑与周边环境或者相邻结构整合结果的术语。此概念处理叙事内容中非常有意思的维度在于通过对隐含要素存在性进行思考后对已有元素的转换。这种转换可以对建筑与环境、空间、时间、社会这些话题之间的对话进行融合。反演意味多重意义,它在解构建筑中的应用在于为改变或颠覆其含义,而使用形式、空间、功能上的修辞语言以及利用人们对建筑呈现新方式产生的偏见,将熟知层面反演为另一方面以产生心理差距。设计与功能之间关系是建筑艺术的永恒话题,当设计与功能失去了它们原有的特征就会导致一种新的分层思考,而现代建筑常将功能与秩序客观化,避免模糊性。不定性与机遇的理论相反表明:当无序、不定及模糊最大化时,艺术则具有最好的服务功能,对建筑师意味着接受众多机遇并在建筑中实现这种沟通。


解构建筑相关案例及分类

解构类型

建筑师/艺术家

作品/案例

阐述

包含

奥托里亚尼(Orazio Torriani)
17世纪米兰达圣洛伦索巴洛克教堂
由公元前138年考古遗迹安东尼诺福斯蒂纳的罗马神庙转变而来
米开朗基罗
16世纪圣玛利亚天使教堂
由古罗马浴场遗址转变而来
高迪
古埃尔高架桥
与自然相融合,暗示了建筑与自然进化过程中形而上的联系
文丘里
富兰克林庭院
将原有遗址作为地下博物馆保留并且用线性钢结构复制出了原有建筑的轮廓
盖里
圣莫尼卡(设计的私人住宅
保留了旧与新,表达了现实与虚幻,大胆表达了建筑上的立体主义美学

反演

杜尚
11街拉瑞门
门同时服务于两间相邻房间的巧妙设计质问了门的作用是关上还是打开这种经典的假设。
勒·柯布西耶
巴黎的贝斯特吉公寓
建筑师同时还原了场所感并创造了内部与外界、城市与国家的超现实主义联系。
罗伯特.劳森伯格
摸掉的德库宁
劳森伯格的“艺术行为” 为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作艺术,也抨击了对文化英雄恋物癖式的愚蠢仪式。
罗伯特·史密森/戈登·玛塔·克拉克/ 詹尼·佩特纳 (Gianni Pettena)
埋葬(Buried Shed)/“分裂”(Splitting)、“圆锥形相交”(Concial Intersert)/冰一号(Ice 1)、冰二号(Ice  2)、黏土房(Clay house)
三者均将大众对建筑传统意识与不安的心理学做了反演
艾瑞克·欧文·莫斯(Eric Owen Moss)
花瓣住宅
同时阐释了包含(因为扩展了现存木结构村屋住宅的语汇)与反演(因为玩弄了大众在洛杉矶地区对山墙、屋顶与甲板的期待)
依克·拉斯洛(László Rajk)
翻转的工人住宅
将荒凉悲情的日常居住建筑作讽刺性的毁坏,从而产生文脉张力
文丘里
楠塔基特的居住建筑
通过对建筑细部的伪装处理与当地房产当权者产生对抗

不定性与机遇

SITE
20世纪70年代“BEST”一系列展示商店
建造过程、生长、崩塌的不定性
詹姆斯·瓦尔斯
法兰克福当代艺术博物馆
内与外空间逻辑的转变与不定性

詹姆斯·瓦尔斯

高层居住概念方案
(Highrise of Homes)
居民生活个性转变成建筑形象与空间的不定性

© 据《结构建筑》一书整理而来



二、从解构到生态

 

纵观20世纪七八十年代,詹姆斯与SITE的作品多集中在对建筑的分解、反演、转化,但在新世纪左右不难看出其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设计多集中在生态环境的美学表达上。以人为本的人文心理环境逐渐向以自然为本的生态环境设计哲学偏移,也暗示了同一时代美国设计环境与语境的转变。在詹姆斯看来,20世纪70年代建筑话语整体趋向于将建筑视为“孤立自身”,而解构建筑与绿色建筑都是从建筑本身与整体环境关系出发。《绿色建筑》(GreenArchitecture)一书在回顾古代社会生态哲学后,从生态的概念性、美学以及哲学视角探讨了信息时代建筑学生态美学转向问题。


1.古代生态哲学

   

建筑是人类文明基础中最可靠的反映之一,君主专制社会却建造了最多具有美学与生态意义的市政建筑,建筑形象与市政规划常常完美解决了社会结构、国家政策、宗教信仰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融合。例如12世纪欧洲的哥特教堂,其中建筑商、工匠、神职人员和公民领袖为信仰集体建造,正是这种共同目标实证了这种融合,维持了项目中每个参与者的合作精神与信仰,而当今社会往往与环境逐渐失去联系。


回溯古代社会中,古人为我们提供了怎样对待环境的范例以及重新思考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古代社会的建筑材料如晒干的泥、木材、石材以及其他地域材料均是于自然无害。古人并没有在建筑上强加对环境不合理的、产生消极影响的或者消耗能源的任何因素。如泥土建筑,不仅提供了舒适的室内环境,在太阳的加热下反而变得更坚固。詹姆斯指出,古代建筑的选址、空间形式也常常依归于自然环境,如窑洞与地下空间,在中国陕西与甘肃的郊区、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埃及的西瓦地区均有存在。建筑在宗教方面也具有生态意识,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苏米尔等古代文明的建立正是源于自然灾害的频繁而衍生的宗教信仰。利用城市规划、建筑形式、室内壁画等相关元素建立严格的宗教社会等级秩序也是植根于对自然形而上的推演。中国古代社会所信仰的道教与佛教也是人类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反映,例如佛教将建筑视为内与外关系的表达,道教认为建筑与自然应密切联系以反映人类思想。古代社会中,植根于人们心目中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自然观与环境观而产生的绿色建筑为我们摘取其中低技部分提供了借鉴。

 

2.当代生态美学

 

詹姆斯认为,当代生态建筑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除了社会缺少对生态的强烈认可外,且过于强调技术优化而忽略了生态的社会学与美学方面。技术狂热逐渐使建筑师脱离了理解更大范围“关联性图像”,这种关联性除了美学主导外,还包括文化多样性、社会变化以及日益重要的生态哲学意识。当前利用在建筑上的基础绿色技术标准,包括回收再利用材料、低能耗损材料、集水系统、能量集约、新能源使用等仅作为权宜行动式的保护措施,大多作用甚微且不易普遍适用。


绿色建筑的问题常常在于生态设计原则方面的信心和过于正义的道德姿态与艺术表达程度不足这两方面之间的冲突。当代建筑中大部分以环境为主的建筑方向基本有两方面:有机与技术为主的建筑;植根于景观与城市语境整合后的建筑。詹姆斯以古代建筑智慧为依照,在详细分析成功的绿色建筑案例下,将其融于现代社会体制与技术并提出了基于环境主义的绿色建筑导向。他在研究了38位试图改变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建筑师后,基于生态美学提出了以下几种概念性绿色设计分类:利用环境要素以达到建筑与景观的整合,使自然因素作为建筑材料一部分;将建筑与花园空间结合,产生建筑内部怡人的微观自然;利用自然象征性作为联系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手段以产生“借于自然”的有机形式;将建造技术、材料组织与建造过程转换为美学表达;提供可持续建筑设计基础的绿色设计研究与环境技术创新;促进绿色建筑与环境融合的相关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与建造技术;在基于全球交流以及社会与政策影响下,对建筑与城市规划提供预见性的概念想法。

 

3.环境主义观

 

通过对解构主义建筑相关范例进行研究,解构建筑似乎更倾向于表达建筑与环境的某种对抗,以产生对建筑固有概念认知心理的扩展或反转。在詹姆斯看来,建筑作为艺术的价值应不再被单纯地看作囊有抽象形式、空间、解构的雕塑艺术,而是应当转变为信息与文脉上的关联。这种源于心理与精神上的对话是顺应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并且让建筑概念在思想与观念上完全“展开”。这种展开包含对建筑基本定义的批判,其中建筑作为表现与抽象的“交叉融合”,应最大范围地从环境资源中汲取图像线索。从此意义上讲,解构建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表达,是为了与环境、大众发生联系,使建筑从独立抽象的对象结构转变为对外部信息资源的接收、汲取与交流的“过滤区域”。


而在《绿色建筑》中,詹姆斯讨论了多样且相互矛盾的生态建筑的概念,并强调生态设计不仅考虑技术解决方案,还要通过美学手段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以及怎样从生态理性角度去设计人类栖息地,并将这种信息转译成新建筑形象,最终提出了四个问题:


“如何解决主导性宗教的诞生就已开始的文化与理论发展根源的逐渐腐蚀;为什么20世纪哲学与语言学的研究对自然相关的论点如此不具有说服力;为什么在信息时代像电脑主导设计这种电子科技革命中最哲理的机制还在描述机械时代早期的建筑风格;为什么如此少的建筑师注重于网络整合系统与自然生态平衡之间明显的概念性的与美学的联系。” 


在詹姆斯的批判思考中,无论是强调建筑与公众“交流”的解构思想或是后来偏于自然与美学的绿色主义,均体现了以环境为本的环境观。


 

三、环境主义设计思想实践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詹姆斯开始质疑“对象性思维”背后的动机与不断出现的孤立在公园和广场的雕塑,也逐渐意识到私人艺术独有的语言与公共艺术包容性语言是不可置换的。基于城市中无视环境的私人艺术乱置以及罗马的工作经历,詹姆斯在1970年创立了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SITE主要的工作内容一直是艺术、建筑与景观的结合,其设计哲学基于建筑艺术常常汲取于传统形式之外的资源,作品也时常与环境关联,而仅非坐落在环境之中。这种直接源于问题提出、分层、绘图过程中矛盾的方法,提供了建筑的叙事功能。

 

1.绘画——融于环境

 

詹姆斯大多数设计草图均研究了建筑与景观的结合。这种单色的钢笔草图似乎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糊”在了一起,其实是利用这种模糊不清的笔触来产生随机的、包容性的灵感。草图中建筑常常消隐于自身周边环境,或者更离谱的是,作为大自然报复中的“受害者”。例如在1977年设计的“幽灵停车场”草图中,一排排似往上有机生长的线条勾勒出停车场中公共艺术的形象,以表达汽车不同程度埋在沥青下面,且将时间因素融于方案中。正常移动车辆的融解以及被环境的吞没,映射了人们对巷道车辆陈列形式形成的潜意识以及对露天广场文化的拜物主义。在其他案例中,渲染草图描述了对更多林木、水资源以及城市农业的需要。其主要目的是探讨建筑与环境结合程度:建筑哪块难以辨别,一栋建筑在哪结束以及环境在哪开始。以这种绘图方式,植被、地形和气候条件均可以结合如砌体、玻璃和钢结构等建筑材料并成为建筑审美或者功能的一部分。

▲ 幽灵停车场草图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 幽灵停车场外观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2.室内设计——解构表现

   

室内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私人领域适应个人品位或在公共领域强调自身功能,而詹姆斯却扩大了室内设计的概念,将解构思想应用在室内。在其作品中常常会看到解构建筑中“反演”的元素,建筑空间超出了自身形状与组合的暗示,而是急于与公众产生意识上的交流。例如,在为威利服装公司(Williwear)设计的展示间中,设计师摒弃了传统的华丽陈列室,而是将城市元素搬到室内空间,并且去除掉城市元素的杂色以体现服饰中立的背景。这种将常规事物作“位置”的变化是解构主义常用的反演手法之一,更加真实地表达了产品在城市环境中的展现。詹姆斯为时尚公司总裁马利特(Mallet)在乡下设计的私人住宅室内,则是另一处夸张表达在私人领域室内空间反演的案例。其概念是基于从建筑的历史到室内发现的物品和房主私人传记这些叙事要素的分层,并且为了增加形而上学的维度,建筑和家庭用品以不同程度埋在墙里。普通元素转变为不同位置的超现实元素,使房间尺度、功能与使用者心理建立起了联系。


▲ 威利服装展示间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 马利特住宅室内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3.公共空间——环境为本

 

SITE对建筑和公共空间的想法经常来源于特殊环境中已存在的信息,方案的形象汲取于人们熟知事物的吸收、结合与转化。公共空间的设计旨在利用人们识别城市环境中特定功能性事物以获得一种叙事的维度,观者以这些联想作为前提改变或扩大事物本身的含义。但是城市公共空间却不能等同于室内设计,其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媒体必须与公众产生感官意义上的交流,且能被公众理解,以及有益于环境。“一处公共空间是否成功还在于是否得到市民的认可,是否真正意义上受欢迎。”例如早期设计的位于加拿大世博会公共空间入口的86号公路,以及位于日本横滨的樱木町车站儿童广场中,建筑师将所有人们熟知的事物转移到广场上来,并涂成单色以强调广场的主题。在后来设计的日本广岛四洲之桥与田纳西州的罗斯陆地公园和广场中,则利用现代景观表达手法与新技术相结合,更多地强调了城市空间本身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


▲ 1986年加拿大世博会86号公路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 日本横滨樱木町车站儿童广场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 日本广岛四洲之桥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 罗斯陆地公园和广场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4.建筑——生态解构

 

SITE作品中经历了解构思想与生态主义两种类型的建筑风格,但从解构的广义上讲,解构建筑是为了建筑生态化,且与环境、公众互动,而绿色建筑在新时代也要达到思想上的解构,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都是基于环境主义的批判性思想。SITE最出名的作品是20世纪70年代为BEST公司设计的一系列折扣店,基于美国泛滥的大盒子商业建筑造成的精神麻木,设计师用批判的手法诠释了解构主义在建筑上的应用。例如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的“不确定立面商店”,建筑外立面看似随意砌成,其中一个缺口还散落着废砖,使该建筑看上去似乎正在生长,又似乎正在倒塌,充满着不确定性。“建筑的目的是在沉闷的现代建筑背景中激起人们对周围环境情绪上的反映与讨论。”在1981年设计的高层住宅概念方案中,则进一步将“解构”与“生态”两个概念融合在了一起。方案看似一座将传统村庄结合环境竖向展开的高层,其目的是,相对于传统住区而言,在城市景观中为市民提供一处可以“有选择、有机会、可改变”的新型住区。居民可以自己创造不定的、反传统的、文化多样的反形式主义的建筑拼贴形象来取代建筑师强加的匿名形式主义建筑造型。


▲ BEST“不确定立面商店”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 高层住宅方案草图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 高层住宅单元分解图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四、在批判中前进

 

现代主义建筑源于19世纪末期,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改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需求的出现密不可分。而经过一个多世纪,跟随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宣言、先锋主义、风格流派都逐渐声嘶力竭。詹姆斯提到:


“自柯布西耶1923年的书著《走向新建筑》中列出了建筑中重要的要素(立方体、圆锥体、球体、柱体、棱锥体)后,建筑形式的表达就很少有所改变了。的确,文丘里的后现代建筑与查尔斯·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的语言》有所突破,但涉及的应用装饰的复兴没有在任何深度上对建筑的心理学要素进行处理,也没有超越形式主义。尽管文丘里与詹克斯已经倡导将这些要素作为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考虑,他们经常用来阐述的建筑图像确是极其具体并不可否认地偏向形式主义,这是因为他们将建筑自身视作是最终的客体。”


现代建筑的本意是与时代文化匹配且不断适应社会,但是对现代建筑的误解与麻木不断折磨着建筑的形式与建造方式。当代信息时代涉及抽象性、联系性、地域性、系统性、数据化等要素,尽管已经出现少许利用信息、网络、软件等优势对材料、形态等要素进行编码而做出一些非线性、有机形态的当代建筑,却在观念意义上还停留在20世纪初开始的构成主义形式。詹姆斯认为,当代建筑的内涵体现在符合时代创新思想的表达,而非创造形式的方法。例如1992年其设计的世博会沙特馆方案中,为了使建筑与公共空间基于其叙事内容与空间特征形成自身的标识,建筑师对信息与空间进行了对应分层。方案用一处传统的露天剧场作为立面的一部分,与环境进行对比,并且让参观者本身形成了“动态的立面”。虽然建筑方案没有使用浮夸的流线与高端的技术,但其呈现的多元素融合性与创造性无不体现了当代建筑内涵的多样性,以及对现代建筑粗制滥造的批判。


▲ 1992年世博会沙特馆方案 © 詹姆斯教授和SITE建筑与环境艺术工作室提供


当代建筑过于重视建筑类型学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性,例如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崇拜导致了建筑技术单一化发展,然而建筑的魅力在于其理性与感性、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只有两者互相平衡发展与交织渗透,才能共同促进建筑学科在信息时代的创新与前进。《解构主义》一书提供了建筑学思考创新的新方法,“解构”并非只是对建筑的解构,更重要的是对思想的解放。而《绿色建筑》则是预测了新世纪以环境为本的建筑狂热趋势的弊端,建筑师应冷静地思考建筑学的本质,不能沦为单一主义以及非此即彼的观点误区,正如文丘里的先驱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到的,建筑师应深入探索设计及结构中不同层次上的矛盾,继而提出解决它的办法。詹姆斯以超前的眼光在不同时代给看似“主流”的建筑趋势冷静一击,这种批判性的再思考将不断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

 

[感谢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瓦尔斯教授提供的详细资料以及对本文的精心指导。]

 

(本文节选自“在批判中前进 —— 詹姆斯·纽顿·瓦尔斯环境主义设计思想解读”,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19年6月刊,总第199期P120-126,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建筑师》No.199丨2019年6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199期杂志





2020年新刊征订敬请期待,203期~208期(定价45元,全年共计270元)

长按识别二维码

快速购买




其他订阅


2019年全年六期(197期~202期)

※ 欢迎订阅 ※

(定价35元,全年共计210元)


197期•德国当代建筑与城市设计198期•专栏:包豪斯研究199期•西班牙建筑与城市研究200期•创刊四十周年纪念专栏丨201期•建筑评论丨202期敬请期待……



长按识别二维码

快速购买





2018年全年六期(191期~196期)

※ 欢迎订阅 ※

(定价35元,全年共计210元,现九折特价190元)


191期192期193期•瑞士当代建筑194期•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专栏195期196期



2018全年总目录


长按识别二维码

快速购买





2017年全年六期(185期~190期)

※ 欢迎订阅 ※
(定价35元,全年共计210元,现八五折特价178.5元)185期186期187期188期189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专辑190期2017全年总目录


长按识别二维码

快速购买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陈海娇

内容统筹:陈海娇

实习编辑:杜肇中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naarchitect

淘宝天猫商城:http://zgjzgycbs.tmall.com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