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剂最全分类及用法比较,收藏起来!
利尿剂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利尿剂是一类促进电解质和水从体内排出,增加尿量,消除水肿的药物,临床可用于水肿性疾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肾结石、高血钙症、青光眼等。
利尿剂根据作用位置和机制的不同,可分为5大类即作用于近曲小管的药物、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药物、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的药物、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的药物、作用于集合管的药物。那么,不同药物有何区别?不同疾病如何选药?这篇文章带您了解下。
1
⑴ 作用于近曲小管的药物
如碳酸酐酶抑制剂和肾小管钠糖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① 碳酸酐酶抑制剂
如乙酰唑胺、醋甲唑胺,通过抑制碳酸酐酶,减少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H+的生成,抑制H+-Na+交换,促进Na+排出而产生利尿作用。但因受近曲小管以下各段肾小管代偿性重吸收增加的影响,利尿作用弱,为弱效利尿剂。此外还可抑制房水生成,有降眼压作用。
② SGLT-2抑制剂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卡格列净,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SGLT-2活性,增加尿液中葡萄糖排泄而降低血中葡萄糖水平。其抑制SGLT-2作用,在增加尿中葡萄糖排出的同时也增加水钠排出,有致糖尿增加的渗透性利尿作用。此外,还可降尿酸水平、降低收缩压(SBP)、减少内脏脂肪(对骨骼肌影响小)、减轻体重、减少尿蛋白排泄等。
⑵ 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药物
如呋塞米、托拉塞米、布美他尼。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选择性地阻断Na+-K+-2Cl-共同转运载体,抑制肾对尿液的浓缩过程,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为高效、强效利尿剂,又称袢利尿剂。此外,袢利尿剂可抑制前列腺素分解酶的活性,使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升高,因而有扩张肾血管、降低肾血管阻力、使肾血流量增加作用。与其他利尿剂不同,袢利尿剂在肾小管液流量增加的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不下降,使其与其他利尿剂相比,尤其适于伴有肾功能受损的高血压者。
表1:呋塞米、托拉塞米、布美他尼比较
⑶ 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的药物
如噻嗪类利尿剂,通过作用于远曲小管始端的Na+-Cl-共同转运载体,减少NaCl和水的重吸收而利尿,较袢利尿剂弱,属于中效利尿剂。其作用部位在皮质部的远曲小管,故只影响肾脏的稀释功能,对肾脏的浓缩功能无影响。
根据化学结构不同,分为噻嗪型利尿剂(氢氯噻嗪和苄氟噻嗪)和噻嗪样利尿剂(氯噻酮、吲达帕胺及美托拉宗(该药还作用于近曲小管)),后者持续作用时间更长及有扩张血管作用。噻嗪型利尿剂的基本化学结构由苯并噻二嗪环和磺酰胺基组成,噻嗪样利尿剂化学结构不同于噻嗪型利尿剂,但含有磺酰胺基。
表2:噻嗪型和噻嗪样利尿剂的比较
表3:氢氯噻嗪和吲达帕胺的比较
⑷ 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的药物
如保钾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在增加Na+排出的同时减少了K+的排泄,属于低效能利尿剂或弱效利尿剂。
其可分为两类,一类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H+共同转运体,抑制Na+重吸收并减少K+分泌,其作用不依赖醛固酮,如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其中阿米洛利利尿作用比氨苯蝶啶强;另一类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与醛固酮受体结合,竞争性拮抗醛固酮,间接抑制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段的钠通道的K+-Na+交换,排钠保钾而产生低效利尿作用,如螺内酯和依普利酮,其中螺内酯阻断睾酮合成产生抗雄激素作用,可致阳痿、性欲减退、男性乳房发育或女性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依普利酮为高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受体阻滞作用较醛固酮弱,且不拮抗雄激素和孕激素受体,不良反应较螺内酯明显减少。
表4 :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的利尿剂比较
⑸ 作用于集合管的药物
新型利尿剂托伐普坦是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阻断集合管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受体,有排水不排钠的特点,不影响电解质,能减轻容量负荷加重诱发的呼吸困难和水肿,并使低钠血症者的血钠正常化。不良反应主要是口渴和高钠血症。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3A4酶代谢,呈线性药代动力学效应。禁与与细胞色素P4503A4强效抑制剂(依曲康唑、克拉霉素等)合用。
表5:托伐普坦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袢利尿剂的比较
噻嗪类利尿剂的比较
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的利尿剂比较
五大利尿剂临床应用总结
「有用就扩散」
大家都在看
★★★★★
看完记得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