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论坛第10期: “社区支持农业”在中国实践的问题、意义和影响

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论坛 晓华教授看世界 2022-12-31


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论坛第10期:

社区支持农业”在中国实践的问题、意义和影响

 

【编者按: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社区支持农业”(以下简称CSA)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得到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CSA的理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它也从最初的共同购买、合作经济延伸出更多的内涵。“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是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核心理念。“社区支持农业”在中国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涌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社区支持农场,比如北京分享收获;珠海绿手指;成都安龙村农户;福州佳美农场;广州神农田园

 

哥廷根大学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国家级智库培育单位)特聘研究员于晓华教授组织在线讨论:“社区支持农业”在中国实践的问题、意义和影响

现将讨论结果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热心参与与支持!

********


往期【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论坛】:

 

第11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挑战  (下期讨论)

第10期:“社区支持农业”在中国实践的问题、意义和影响(本期讨论)

第9期:“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义和影响

第8期:如何发展绿色农业并保障农民利益?

第7期:如何改善乡村教育助推乡村振兴?

第6期:网红李子柒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第5期:如何避免同时“菜贵伤民”与“菜贱伤农”?

第4期:非洲猪瘟和猪肉价格问题

第3期:如何增强中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第2期:如何建立农产品品牌、促进乡村振兴?

第1期:“一号文件”的重要贡献和改进空间

 


********

问题一:作为一个消费者或者/和研究者,您觉得中国发展“社区支持农业”有哪些经济和社会意义?您支持“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吗?

1.“社区支持农业”可以带来以下好处:(1)促进农业绿色发展;(2)支持中小规模农场得以生存;(3)启发了一批新农人回乡返乡进行农业创业;(4)消费者观念觉醒;(5)建立了城乡、人与土地、人与人的连结。(陈卫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 “社区支持农业”在市场经济和农业工业化时代,是回归人的社会属性一个重要手段。(1)通过供应链的内化,增进城市社会对农业和农民的理解,减少社会对农民和农业的歧视;城乡融合发展最大的障碍是对农民和农业的歧视。(2)为中小农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道路,真正的展示对农业的情怀;(3)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农业,了解自己的食物,亲自选择自己的食物,并增加对孩子进行农业和土地教育的机会。。(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3. “社区支持农业”的这个功能就类似于一个期权避险的功能,但它不是基于投机交易的基础,而是基于供需双方的需求。需求者社区有安全信任的食品来源,供给者所从事的农业有稳定的顾客订单,这样他就不会遭遇到价格暴跌的风险,种植之前就可以确定将来的交货期跟价格,可以避免谷贱伤农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减少一些关于有毒食品(或者生产不规范食品)的安全问题,同时,又可以减少农业遭遇价格不确定性的风险,从而达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赢。(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4. “社区支持农业”在当前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现实经济意义。当前老城里的人往前数两三代均来自农村,具有支持农村发展的天然基础。农村要发展,离不开城里人的参与,城里人带来农村所缺乏的资金、信息、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等对农村非常重要。健全好这个发展机制非常重要。(霍伟东,西南财经大学教授)

5.可能的好处:(1)“社区支持农业”(CSA)可以直接减少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和中间损耗,这是一笔不少的经济费用;(2)CSA有利于建立产销直接对接关系,增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倒逼生产方生产好的农产品,有助于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从而推动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上行;(3)CSA有助于城市家庭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培养儿童学农、爱农的情怀,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户外活动的习惯,是实现城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途径。(张社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6.中国“社区支持农业”不是新鲜事,一直存在“特别社区”形态,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与农村、一些私营的大企业与农村的产品定制的、内部供求关系。解决产品绿色可靠可信的安全性问题是这种供求关系存在的合理性。但现在的问题是,要像工业化国家如日本、瑞士将此推广为市民社会普通社区和农业农村的关系,除了解决社区百姓对农产品的需求侧问题,还要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减少物流中间环节(当前物流成本确实还是比较高的)。这样的直供关系理论上能够让利于供应侧和需求侧,更是绿色可靠的,是有一定意义的。但细想国情,恐怕并不简单。中国推行社区支持农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行,我对此持疑虑态度。(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教授)

7. “社区支持农业”可以直接联系农民与消费者,减少消费者对产品的不信任,进而促进绿色农业发展,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中国小农户农业无法在成本上与大农场竞争,只能走质量道路,“社区支持农业”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社区支持农业”可以促进乡村振兴,保证农村产业兴旺,同时缓解环境污染;“社区支持农业”还可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丰富人们生活;最后,“社区支持农业”强调地方化,对减少浪费、稳定食物供给都有帮助。我个人非常支持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并进行了实践。(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8. “社区支持农业”可以带来以下效益:(1)保证食品安全。目前食品信任问题比较突出,社区支持农业是为消费者在不确定性的危险购物中提供了另一个选择渠道,一是可以与生产者直接沟通,建立信任;二是可以获得新鲜营养及有机食品。(2)环境保护。生产者提供的是有机耕种,对于保护环境有很好的作用,并促进了农业可持续性发展。(3)促进了本地食物供应链的完善。(孙晓程,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9. “社区支持农业”能够形成买卖双方的长期合约关系,重复博弈的过程有利于对卖家形成非正式的约束,降低买家的寻找和确认合格农产品的成本,同时卖家可按需生产,避免了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减少流通环节,原来的中间销售成本的节约,可能使买卖双方获利。“社区支持农业”如果走上良性循环发展道路的话应该是个不错的模式。(金璟,云南农大副教授)

10.我很支持这个想法。我觉得这对于农民增收和市民享受放心食品都非常有好处。(包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11.中国发展“社区支持农业”,一方面,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为消费者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友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本人支持“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时刻尊重农民和消费的需求意愿。(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12.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社区是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中的最低一级,社区直面的是家庭个体单位。消费端是以人为基本单位的,个体消费具有差异性,但以社区作为纽带,将许多个体的差异性消费需求进行整合形成差异性群体消费,将差异性消费需求的量进行累积扩大,使得供给成本显著下降,并促使供给者进一步扩大供给,从而达成一个均衡价格,最终形成既有利于消费者又有利于供给者的自然生态化流通体系。中国在“社区支持农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条件,不仅可以解决供给与消费两端因信息不匹配而造成的资源错配,还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同时有利于社会中个体发展机会的均等化态势形成,促进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综上所述,我个人非常支持“社区支持农业”这种互利共赢的“双赢模式”。(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13.对“社区支持农业”(CSA)我持支持态度。“社区支持农业”有经济和社会意义,还有生态意义,原因如下:一是通过CSA的方式,消费者能够对自己所采购的食品安全有更多的了解,CSA有利于食品追踪溯源,消费者能够吃的放心。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对接的农民进行沟通,提前预定更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这也促进了买卖双方的联系和交流,有助于让消费者更加了解粮食生产过程,从而更加珍惜粮食。二是对于农民和农场主而言,这种方式能切实维护他们的经济利益,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保障,产销直接对接还能通过降低风险的方式,让农民更专注于生产。三是大多数CSA要求有机生产,这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陈一明,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14.“社区支持农业”将农户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缩短了供应链的长度,这对于提高农户利润与降低消费者消费成本都有一定意义。同时,农户与消费者直接对接,能够迅速对市场需求进行反应,农户与消费者都能对农产品的产品质量进行直接干预,这也使得农产品能够进行内部优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农户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产品掺假问题与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但是,能够实际实施“社区支持农业”的运营模式也会有一定的空间限制。在限制条件下,“社区支持农业”可能和订单农业模式会趋同。随着设施农业不断推进,我相信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秦彦强,北京农学院研究生)

15.在中国发展“社区支持农业”,首先,可以满足消费者与农户的共同利益。其次,这种模式与订单农业相似,有利于保障农民的收益,为解决“三农”问题助力。第三,可以降低消费者与农户之间的信任危机,增加社会和谐度。本人支持“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王卫东,兰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16.“社区支持农业”使产品直接进社区,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业效率,我支持这个模式的发展。(浦碧雯)

********

问题二:“社区支持农业”在中国发展遇到了哪些体制和机制障碍?

1.(1)CSA在夹缝中生存,以中小农场为主体难以得到政策支持;(2)小规模农户的市场对接障碍,尤其是“没有认证但是以有机方式生产的健康产品”在渠道、市场认可和信任方面的障碍,产品得不到市场价值实现。(陈卫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1)“社区支持农业”毕竟是一个小众产品市场,还没有在国家政策体系中得到广泛承认。(2)“社区支持农业”很难得到政策支持,同质化竞争很激烈;(3)“社区支持农业”在高价、高质量、高成本以及生存之间权衡。(4)食品标准化和安全质量控制遇到了很大的政策挑战,导致了CSA存在更高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3.(1)谁来运作,政府或者哪一个有公信力的机构?(2)价格怎么定,谁来决定?(3)某一方事后后悔,价格跟数量方面后悔谁来处理?谁有权来仲裁或者处罚?(4)前述仲裁或处罚的机构有没有权力?有无处罚的公权力?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因为如果事事到法院诉讼,非常的费时,成本又高。(5)生产过程的质量如何监督?参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做法,这个运作的机构可以有一个社区农业的生产运输销售机构,如:合作社,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过这个机构也很容易发生腐败,也要设计来防范。不以盈利为目的也缺乏动机。通过互联网与科技的进步,可以让下订单的社区看到他要的东西,目前生长到什么阶段,可以监督它生产过程的质量。(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4.农村产权流转问题、契约精神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太弱问题。(霍伟东,西南财经大学教授)

5.(1)消费者没有被组织起来,这是最大的障碍。中国缺乏消费者合作社(工商部门登记处还没有听说过什么叫做消费者合作社),社区居民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居委会也不会承担对接农场的工作。(2)生产方来看,目前CSA主要的业务类型有配送和认种。配送的主要障碍是产品分捡和物流环节成本高,尤其是消费者居住比较分散时(还是回到消费者的组织问题上了)。(3)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和监督问题。(张社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6.中国社区是否具有经济、经营功能?中国的特点是强政府领导经济,但落实到社区,却是惟一完全不具备或者不赋权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细胞.社区功能是服务性的、公益性的,是由国家财政包办的,社区参与支持农业,定制产品和分销居民,社区势必要参与农业经营,某种意义上讲社区具备了市场功能,要承担赢亏,估计这是社区不能承受之重了。这与当前社区的职能定位有违,恐怕会致使社区工作者驱利化,影响、变更社区的非赢利事业单位工作性质。(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教授)

7.消费者信任是个公共产品问题,目前没有解决。三年过渡期让农民没法撑下来,所以社区支持农业发展难;政府支持是“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动力。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供给能力。我国科研成果支持比较少,力度弱。(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8.(1)政府对这一模式的宣传、推广、引导力度不够,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对其了解的人数很少,不利于发展。(2)各级政府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比如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不能很好吸引更多的生产者加入到这一模式中。(孙晓程,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9.社区支持农业中的社区如何形成是地域界限还是需求界限,其是否具有稳定性?如果社区不是一个实体组织,或是一个松散的集合,如何保证社区在任何情况都能正常履行合同?(金璟,云南农大副教授)

10.我觉得障碍其实是没有的。相反,中国拥有在发展中国家里最好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这是巨大的优势。(包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11.“社区支持农业”在中国发展刚刚起步,第一,由于中国小规模农户的限制和约束,难以进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因此需要在土地和劳动等要素方面进行协调和整合;第二,由于中国农户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社区支持农业”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有限,因此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培训;第三,中国市场特别是农产品市场不够成熟,需要加强契约合约的执行,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12.可能的障碍在于:(1)社区开放体制还未形成或不够完善,无法将分散的个体消费需求进行统一整合,形成需求势力;(2)在相关部门的审批环节较多,且个别部门间相关规定存在差异,甚至规定相反,阻碍“社区支持农业”终端落地实施;(3)未形成区域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造成信息不通畅、不对称,进而影响农产品对需求端的有效流通配送,造成生鲜农产品腐烂变质,给农户造成损失;(4)现有农产品供给地未充分与市场融合,依然基于传统农业生产,缺乏市场有效需求的供给;(5)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冷链体系则不够完善,流通费用太高,造成原产地与消费地无法形成具有优势的产销链;(6)缺乏整体、统一的监督、管理、维权等一体化的完善的运行机制。(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13.就我了解而言,可能目前CSA的发展缺乏相应的配套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支持,尤其是农民本身作为一种经营主体,较难直接和消费者对接。此外,如何保障食品的安全,消除信息不对称?虽然社区支持农业初衷很好,但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类似"欺诈"行为,谁来作为第三方监管,或者如何实现食品的有机认证,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陈一明,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14.农户的生产条件与生产水平会制约农户与消费者进行对接,如果农户无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做出一定的成果,就意味着消费者难以有更多的动力支持农户生产,这会导致虽然社区与农户对接了,但是人们仍然选择购买超市或者集市的农产品。

15.国内缺乏正式的社区支持农业的组织或者协会。(王卫东,兰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16.这种支持是自发的,没有政府介入组织,需要规范化。(浦碧雯)

********

 

问题三:“社区支持农业”自身如何调整和发展才能更适应中国的国情?

1.第一、需要自上而下的支持,政策体系接纳并支持CSA。第二、需要发展CSA联合,共享共生。第三、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如CSA+单位、社区、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等。(陈卫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第一、CSA要有自己的市场定位,讲究情怀,还要讲究利润。如何让情怀和利润持续需要多方权衡。第二,网络时代,要多利用网络,虚拟营销和现实体验要结合。第三,形成CSA各地联合体,联合营销,降低成本,扩大影响。第四,扩展产业链,拓展到餐饮业(农家乐)和教育业,增加利润空间;第五,关键还是控制好食物质量,如果食物质量不行,CSA是不可能长久的。(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3. 最好有一个有公信力、有适当公权力的机构作为第三方(third party)来统筹这些事情。第三方帮忙营销,让更多消费者知道,让农户接消费者的订单;帮生产者处理接单、包装、储存、运输、处理订单、议价收付款及保险事宜。引入先进耕种技术、教育和培训。而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事先确认土壤水源没有受到污染,品种没有转基因。(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4. 首先该地区有能提供满足城市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或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空气土壤等,这样可将经济作物与观光旅游民宿与养老等相结合。总之,提供有效供给与特色产品、服务。(霍伟东,西南财经大学教授)

5.(1)逐渐在城市社区发展消费者合作社,先把消费者组织起来;(2)发挥消费者协会、公证机构、质量安全监管等机构的作用,配套建立农场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消费者参与监督机制。(张社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6.中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也是超大规模人民合居群体,成百数千户居住在同一个居民小区是常态,一个社区下辖多个居民小区,这是西方国家没有的。居民小区直接对应农贸市场、百货超市,社区是否有必要绕开这些高效商业体直接对应一个个农村单位?这是化繁为简还是化简为繁?弄不好是后者。实际上,互联网已经使产品更丰富,使居民选择更充分,只要加强诚信建设,完全可以充分运用数据化和线上线下交易手段,建立农村向城市农贸市场、百货超市介绍,向居民推荐的宽松模式,形成居民消费过程中的择优和自然聚集,形成良好供求关系。社区最多起一个选择信息平台作用,而不是专门的定制者、配送者作用。(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教授)

7.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建设渠道,降低成本,建设品牌。(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8.(1)从生产者角度引导:政府加大各方面政策扶持力度,培训生产者以提高其生产水平,建立专业管理团队,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市场定价合理,在此基础上引导生产者建立品牌意识,获得市场消费者足够的信任。(2)从消费者角度引导:加强市场宣传,提高消费者对这一模式的认知,引导适合的消费人群进行合理消费。(孙晓程,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副院长/副教授)

9.对生产者和社区成员都需要制定一些有效的约束机制,才能保证这种模式的良性运行。(金璟,云南农大副教授)

10.主要是要和新经济结合。仅靠政府或企业的任何一方可能都不够,最好是有政府提供较为优惠的物流体系,由企业搭建现代化消费者农户沟通平台。同时,可以考虑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农产品的认证、追踪和防伪,让高科技引领新时代的社区支持农业。(包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11.社区支持农业”需要在充分考虑中国小农经济背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和农户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设计不同的发展模式促进“社区支持农业”的推广与发展。(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12. 社区支持农业”的主体是社区,是广大社区的消费个体。在形成“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过程中,应始终秉承“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实行个性需求、私人化定制,形成高端化的供给。“社区支持农业”还需要很好地“接地气”,符合老百姓的习惯,让大家消费的放心、舒心、开心。不同地区、不同社区需要“因区而行”,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最大化迎合各类人群的需求。始终秉承诚信经营,这是“社区支持农业”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后,要时刻与时代同步,推陈出新,走在时代前列,让“社区支持农业”经久弥新。在互联网网购盛行的时代,“社区支持农业”应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扩展社区的外延,形成“e+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13. 一定要因地制宜,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都不一样,而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不仅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发展CSA保驾护航,还需要多听听农民自己的心声,并邀请学生、居民、企业事业单位人员都来参与,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模式。(陈一明,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14.中国的社区人际关系较为分裂,组织较为松散,不知是否能够形成消费者与农户之间的联盟。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对接需要中介的推动,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稳定连接需要农户能够提供稳定优质的产品。(秦彦强,北京农学院研究生)

15. 我认为可以结合中国的村委会与合作社。村委会如同社区,可以保证农户的利益不受损,然后通过合作社统一提供包装与质量检验,合作社保证消费者利益。形成“消费者+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的模式。(王卫东,兰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16.要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才能适应中国国情。(浦碧雯)

 

********

问题四:您能否举出一个“社区支持农业”比较成功的案例?

1.北京分享收获;珠海绿手指;成都安龙村农户;福州佳美农场;广州神农田园等。(陈卫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 德国哥廷根有很多小农场在社区里面分享农产品(比如:鸡蛋和草莓),每周六在市中心都举办一个农贸市场,农民和消费者面对面卖农产品

3. 成都市崇州市某镇搞的共建民宿以及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的农家乐(中国首创)模式应该是社区支持农业比较成功的案例。(霍伟东,西南财经大学教授)

4. 成都的公证农业模式算是一种探索。(张社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5. 在目前情况下,恐怕普通社区是没有的,有的只是私营企业如万达集团内部的农村关系,这种供应是非赢利的,是集团内部福利性的,视频中王健林满面油光举箸对鲁豫自豪地说,都是集团农场定制供应食材,不施化肥,纯粹绿色。(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教授)

6. 分享收获应该是全国做得最好的,美国simple gift也非常好。simple gift是个集体农场,这是美国百姓的创新。(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7. 有点难,不知道小区有个每天配送的“小区乐”平台算不算,有很多农产品作为助农项目在销售,仅收取销售方1%的平台费。但这个“小区乐”仅是客户稳定,农户是不确定的。(金璟,云南农大副教授)

8. 我觉得对于中国来说,未来很有潜力的就是把社区支持农业和网红经济结合。多推出像李子柒一样的田园生活网红,并鼓励更多原生态农村网红涌现,通过个人带动品牌和社区产业建设。(包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9. 90后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玩家:汤尔滨,他是浙江柳市人,90后,坚持使用原生态的种植方式。2015年,他说服了市岭村的200多户村民,向他们租来一片荒山自留地,种下各式各样的果蔬。市民可以来农场租块地自己种菜,体验农耕,也可以向农场付费,给家庭预订一整年的有机果蔬。其运作模式是用户支付预定款而农场提供新鲜安全的当季农产品作为回报,直接运送给订户或分配给销售网点。同时,客户通过微信下单,再由农场人员送菜上门。目前,订购蔬菜的客户数量已达到300多户,平均每天需要配送15份订单。(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10. 2012年女博士石嫣团队在北京创建的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品牌平台。该平台每周供应超过25个品种的蔬菜,全年有超过80个品种的农产品供应。同时,全国还有多个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合作社和小农户合作,形成了社区会员+生态农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11. 就目前了解而言,有中国重庆的“小白鹿生态农业园”,珠海的“绿手指有机农业园”。(陈一明,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12. 惠州四季分享有机农场。(秦彦强,北京农学院研究生)

13. 济南长清安厨农产品进社区模式。(浦碧雯)

 

(本期参与整理:王亮、杨小可、刘鹏举、刘畅)

 

*******************************

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讨论会主持人:于晓华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主页:https://www.uni-goettingen.de/en/114620.html

联系方式:econyu@gmail.com

*******************************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或称“长江产经智库”)是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研究院以南京大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平台为核心,优化组合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和专家资源,以中国沿海地区高度开放、发达的实体经济为背景,深入研究探索中国实体经济的走势、趋向与政策,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结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研究院以洪银兴、刘志彪教授为带头人,汇聚一支拥有十多位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称号的核心研究团队,聚焦中国经济运行、产业经济、金融发展、中国宏观经济、开放经济和企业发展战略六大方向,秉持“热情、专业、理性”的理念开展智库研究。研究院以中国产业经济发展为主线,形成了《长江产经决策咨询报告》、《中国产经热点研讨》、《中国经济动能指数报告》等代表性研究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中央领导及江苏省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在社会各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力。

网页:http://www.yangtze-idei.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