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6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2020年第6期 总第57期




专题策划·典型人物与文艺创作


编者按: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广大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创作出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塑造出体现新时代风貌的典型人物。本期特围绕这一主题,刊发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刻画新人形象 树立时代典型/陆贵山  


内容摘要:任何历史时期都有反映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典型。19世纪西方民主主义作家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提供了可资效仿的范例。塑造典型人物和新人形象,弘扬历史精神,有助于推动历史变革,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作家艺术家应当坚定理想信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既不人为地拔高英雄人物,也不贬抑、消解和颠覆英雄人物,反对虚无主义的历史观、超越的历史观和滞后的历史观,克服文化保守主义、世俗庸常主义和拜金主义,塑造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感的新时代英雄典型和新人形象。


关键词:时代典型 新人形象 英雄群像 历史使命 文艺理论


塑造典型人物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选择/毛宣国


内容摘要: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转型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书写属于时代的典型人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的重要选择。塑造典型人物关键在于把握复杂的社会生活矛盾,触及时代的痛点。当今文学的典型人物塑造,在思想的深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表现人物命运和精神状态的普遍性,以及人物性格的生动性、丰富性、完整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许多从事文学写作的人,不再像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家那样保持对文学的真诚与热爱,密切关注当下的生活,努力去表现历史剧变中的社会生活矛盾和人物命运,自然创造不出能够深刻反映时代,触动人们心灵的典型人物。


关键词:典型人物 时代精神 人物性格 当代文学 文学评论

△贾平凹《带灯》


为当代戏曲典型人物注入新审美观/罗松


内容摘要:现实题材戏曲剧目在当代剧坛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人物形象塑造是作品艺术效果和影响力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新时期的不少剧目存在人物行事逻辑非黑即白,艺术形象脱离现实等问题,导致角色苍白空洞,剧目丧失感染力。当代优秀的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应规避传统固化模式,在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地域特色五个方面探索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路径,用新的审美观和新的艺术语汇塑造鲜活生动、丰满立体的当代新人形象,为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总结经验与规律。


关键词:典型人物 典型形象 新审美观 剧种美学 现代戏 戏曲评论


△淮剧《半车老师》剧照(供图:陈明)


社会转型中的个体迷失与回归想象——重读宁瀛导演的“北京三部曲”/路春艳 张雁飞


内容摘要:宁瀛导演的“北京三部曲”,对特定时代的城市风貌以及市民生活进行了不着痕迹的书写,其纪实风格赋予了影片清晰的社会学意义。同时,个体的现实处境和精神诉求又呈现了大时代社会变革中人的焦虑与挣扎,特别是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区的联结诉求。影片对这种共同的生活经验进行冷静书写,本质上是对人自身的观照和思考,主题素朴而意义恒远。影片中人物处境的空间呈现、“集体人”在转型期的退群焦虑、社区生活对个体的抚慰,合力指向对人的存在境遇的思考,使影片在纪实之外多了一重关于个体迷失与回归的寓言意义。


关键词:宁瀛 北京三部曲 社会转型 电影评论


新时代英模剧的典型形象塑造/李跃森


内容摘要:新时代英模形象是当代现实主义典型化原则的集中体现。新时代电视剧创作应从真实性、完整性、成长性三个层面塑造人物形象,讲述生命故事,把时代精神与人性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为电视剧人物画廊增添些堪称典型的艺术形象,并且在艺术形象典型化的路径和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进而丰富现实主义的内涵。


关键词:新时代英模剧 典型形象 人物塑造 现实主义 电视剧评论


△电视剧《太行赤子》海报


理论探索


战“疫”文艺的题材选择与艺术呈现/黄中骏


内容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战“疫”文艺作品创作,体现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但有的作品也暴露出创作者在文艺观方面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战“疫”文艺应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抗击疫情是非常时期文艺创作主题的观念,实现创作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精准运用艺术表达方式,为抗击疫情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文艺观 战“疫”文艺 主题创作 文艺评论


点击回看:抗疫歌曲应把握的高度·深度·温度·精度/黄中骏


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及学科的建设路径/夏燕靖


内容摘要:本文以历史发展的线性视角,针对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学理论及学科发展中的交叉、融合路径展开探讨。尤其是针对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所面临的诸多焦点问题,通过对其学术思想和学科建设的多重梳理,揭示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断交叉与融合而形成的聚合力,拓展出艺术学理论及学科认知的新界域,并在史、论、评的基础理论之上,酝酿出艺术人类学、艺术考古学、艺术管理学,乃至文化产业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新的学科研究方向,丰富艺术学理论及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凸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及学科体系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艺术学理 艺术学学科 学科建设


点击回看:在思想交锋中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学/夏燕靖


中国城市文学中的第三空间/苏喜庆


内容摘要:本文从城市第三空间的审美特性、他者化倾向、扩散性特征等角度,重点考察了中国城市文学对都市社会性、历史性和空间性的独特审美观照。城市书写不仅描绘着空间沿革的进程,而且其中绵密的生活叙事与城市第三空间保持着密切的同构关系,承载着重构城市立体空间的文化意义。城市文学中书写的“第三化”空间,也被作者赋予了自行解码和编码的能力,具备阅知时空、历史、社会、生活、精神、观念的潜力。辩证的审视第三空间理论,可以进一步充实城市文学的空间内涵,重构一个扩散型的都市审美空间。


关键词:第三空间 爱德华•索亚 城市文学 文化记忆 空间生产


艺海杂谈


东方审美精神的安然之境——从散文集《阴翳礼赞》谈起/李超德


内容摘要: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散文集《阴翳礼赞》从文学家特有的观察视角,以细腻而又生动的文笔,诠释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从“清寒即风流”的情境、“污秽出文雅”的器物、“薄暗光线里”的饮食、“殿堂庇檐深”的意象等四个方面,分析论述《阴翳礼赞》中隽永的美学意味,总结出精神安然的东方审美之境,进而探讨现代设计的东方美学意蕴。


关键词:《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 东方美学 设计审美 美学研究

△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


共享理念的荧屏表达——试论电视剧弘扬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薛晋文


内容摘要:文化自信是优秀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根基,全球电视剧强国都十分重视借助优质电视剧弘扬文化自信。本文主要探究电视剧弘扬文化自信的优势和策略,认为民族文化和传统审美是电视剧弘扬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发掘独特文化魅力是电视剧弘扬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构建共享文化观念是电视剧弘扬文化自信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中国电视剧 文化自信 文化优势 传播策略 电视剧评论


画里青山便是家——浅析陈子庄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杨羽 杨必位


内容摘要:陈子庄的作品在其离世之后得到了国内画坛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但是对其艺术生涯和绘画思想的梳理,学界尚未充分展开。陈子庄的绘画艺术既坚守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风貌,又从文人画前辈那里汲取了个性化的笔墨特征,紧随时代发展敏锐地学习新方式和新思想,具有多元化的要素和超越时代的价值。对陈子庄艺术风格形成过程的探讨,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陈子庄 山水画 艺术思想 中国传统文人画


△陈子庄《峨眉道上》1959年 四川省文物总店


名家专访


在深耕与体悟中夯实中国美学之基——访美学家皮朝纲/采访人:林琳



皮朝纲简介:著名美学家,主要从事中国美学、禅宗美学与中国美学文献学研究。1934年10月,出生于四川南川县一个中医师家庭。1954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留校职教。1983年,担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副院长、四川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等职。1985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第一所以培养在校大学生审美情操和艺术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四川师范大学业余美育学校”(1995年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并任名誉校长。1998年退休后至今,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继续从事美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工作,兼任四川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在近40年里,皮朝纲不懈耕耘于中国古代美学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有《中国古典美学探索》《中国美学沉思录》《中国古典美学思辨录》《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禅宗美学史稿》《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游戏翰墨见本心:禅宗书画美学著述选释》《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中国美学文献学与禅宗艺术审美学》等代表著作,荣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八项,优秀教学成果奖一项,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0年第6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6期的封二


中国文艺评论家


谢冕



谢冕先生,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曾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


1945—1949年在福州三一中学就学。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中央日报》《星闽日报》《福建时报》等报刊发表诗和散文等。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新诗史和新诗理论的研究,特别专注于中国当代诗的理论批评。1980年在《光明日报》发表论文《在新的崛起面前》,引发了关于新诗潮的广泛讨论,对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80年筹办并主持全国唯一的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并担任该刊主编。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新世纪的太阳》、《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合著)、《1898:百年忧患》、《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主编过许多大型丛书,如《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0卷)、《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2卷)等。专著《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6期的封三


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巡礼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包括戏剧与影视教育)的主要起源高校,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现代戏剧和电影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洪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导演、著名戏剧家焦菊隐都曾长期任教本学科。依托百年师大雄厚的人文传统底蕴和艺术教育的扎实根基,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这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独立设立的影视类专业,开创和引领了中国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科新的发展理念与路径。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连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2017年获评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获评一级学科A+类,2019年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综合特色鲜明,率先建成“综合性、人文性、复合性”的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涵盖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一级学科授予点,1个学术硕士专业、2个专业硕士专业、2个本科专业,设点丰富、层次完整、层级高端。戏剧与影视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电影学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戏剧影视文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汇集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现有师资55人,副高职称32人,其中资深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海外高层次特聘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含召集人1人)、教育部戏剧影视学科教指委主任和副主任各 1 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标志性研究成果引领性突出,首创“京师影视学派”,开启了以“民族化”为核心的戏剧影视理论研究。近五年获批国家重大项目7项,荣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45个,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108部,建有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文化传播与创新研究院两个高端智库,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教育部优秀戏剧文化传承基地、文旅部研究基地、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等部级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大型音乐剧《往事歌谣》等一系列原创重大文化品牌声扬海内外。



学科带头人






黄会林(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名家专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与“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创始人;在中国现代戏剧、影视艺术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领域创立了众多导向性的基础理论,是中国民族化影视理论与“第三极文化”首倡者;发表影视、戏剧、文学、文化领域著作、文章约620万字,主编《中国影视美学丛书》(8册)、《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14册)、《影视受众研究丛书》(8册)。




胡智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创始人之一,电视美学研究主要奠基人,电视传播艺术研究创建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持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四十余项,出版专著《影视文化论稿》《立论中国影视》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点击查看相关微评)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多届“长江学者”、“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华表奖、长春电影节等评委。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曾获首都十大教育人物、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于丹〈论语〉心得》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全球累计销量六百四十余万册。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6期的封底


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推介


《〈资本论〉的诗性话语》

作者:黄世权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专家推荐意见:著作尝试用诗学和美学的方法,深入分析《资本论》深层结构中的形象系列、史诗气韵、戏剧模式、狂欢话语、诗性杂语等,以细致的论证彰显《资本论》所含蕴的马克思主义审美视域。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zgwypl.com/zz/)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END—


审核:胡一峰

美编:木子

(文中书封、海报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中国文艺评论》严正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重磅|《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刊扩展版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5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4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3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点这里,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花花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