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你学不会8:管理不在土洋!管用就行
各位好,今天我们继续讲张勇创办海底捞的创业路,昨天我们讲了,一个死党,一个老实人,一个重要的创业合伙人,施永宏被张勇清除了,有人说张勇这是卸磨杀驴,太不厚道了,甚至完全颠覆了他之前的老实人的形象。但其实,熟悉创投的人都知道。企业做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瓶颈,老齐其实能理解张勇,一个做大事的人,是要在某些方面杀伐决断的,就拿海底捞的股权结构来说,4个人每人25%,这是一个最最最糟糕的股权结构,没有之一。因为这就意味着,以后你只能商量着来,不可能有主要负责人,甚至最后你投票决定都没用,两对夫妻,各占50%,这必然成为后来海底捞的最大掣肘。如果要想做大,就必须当断则断。必须要有大股东出现,也必须有大股东成为经理人。而既然张勇在这里面说了算,那么自然他也就成为了唯一的人选。所以并不是因为利益纠葛,只是因为经营理念。
慈不带兵,善不理财,一码归一码,张勇剥夺了施永宏的经营权,对施永宏来说肯定不公平,但对于海底捞和海底捞的员工们来说,确实最大的公平。而且他也没有一脚把老搭档踢出局,而是留下了32%的股份,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也算是对老朋友的心里补偿吧。
张勇在早期创业海底捞的时候,也是在口味上下过功夫的,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实验,但他最后发现口味这个东西不是很靠谱。所谓众口难调,你知道他喜欢什么?而且麻辣火锅,最后其实就是麻辣,没什么其他的味道了。所以他觉得要想胜出,就得在软件上下功夫,比如装修和服务上。这招一出果然灵验,海底捞开始凭借巨大的服务优势,拉开与对手的差距。
既然尝到了甜头,那就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做到极致,用海底捞的话说,要把服务做到变态,这就变成了他的名片,变成了他的核心竞争力。
人都是很奇怪的动物,如果你对他献殷勤,反而会激发他的防御心里,认为你不怀好意。只有在你无意识的献殷勤的时候,他才会认为是好意。所以张勇就觉得这种殷勤必须来自于服务员层面的主动行为,而不能是由店里做出的。否则会让顾客感觉不舒服。
张勇这个人的性格是脾气暴躁的。甚至不讲情面,这点从他清除施永宏就能看出。他时常是翻脸比翻书还快。有一次他跟员工吃饭,本来有说有笑。结果一个员工有一口饭不小心调到了地上,然后这个员工竟然无动于衷,张勇忍不了了,过去把掉在地上的饭捡起来,还自己吃了。然后一把把那个员工没吃完的饭给抄走了。
还有一次,高管郊游,那个副总杨小丽看到路边的花很好看摘了一朵,结果张勇又翻脸了,一点面子都不给。这地长朵花容易吗?你这人素质怎么这么低?一下就把这位唯一的副总给骂哭了。弄得大家的旅途都很不高兴。张勇骂杨小丽骂的太多了,但他也有恃无恐,因为杨小丽比较好哄,只要他就觉得骂的有点过了,就给杨小丽买一箱冰淇淋,跟哄孩子似的。问题就解决了。
一些干部也反应问题,说张勇这种骂人的方式他们很受不了,经常当着员工批评我们,这让我们还怎么树立威信。有时候感觉很是委屈。但似乎他这狗脾气改不了,底下人也是无可奈何。他们说我们的优点就是愿意挨骂,缺点是不会辩解。因为海底捞有一个深层次的文化,大家也都知道,那就是骂你说明重视你,骂你你才能进步,说白了这还是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工作方式有关。还是严师出高徒那一套。所以这东西只能是出精品,却不能大规模复制人才。
张勇觉得自己虽然脾气大,但还是善良的。他也能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比如管采购的杨滨,当时家里比较困难,自己的生意不好,因为跟张勇是朋友,所以主动要求加入海底捞,张勇二话不说就同意了。2002年张勇还在县城给他买了房子。杨滨说,你如果没有接受过这些恩惠,你是体会不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负担。所以他真的把海底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并信誓旦旦保证,他手下的采购,百分百忠诚可靠。而实际上张勇也对得起这些采购,他们普通采购的收入基本上都赶上店长了。一个农村孩子,干到这个份上不容易,如果贪污的话,确实风险和成本都太大了。
这本书的最后,作者还把海底捞的经验扩散到各行各业,各色人等,比如在IT行业,大家就若有所思,之前那种调查问卷的方式,其实得到的满意度以及用户需求往往并不真实,而海底捞这种主观上的判断需求和主动的服务反馈,要比调查问卷的结果精确许多。所以有的时候,你要盯住的是客户的行为,而不是他随便在纸上画出的几个对勾。这个启发对于很多IT产品经理也很有启发。你的产品是不是解决了用户痛点,不是取决于你的设想和用户满意度调查,而是他的使用频率,你吹的再牛逼,他就是不用你的产品也没个卵用。
另外,海底捞的一线服务员人人都能创新,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一线员工提供的。而在IT 公司,这些产品经理这些程序员,有没有这个主动的思维能力,值得思考。是差不多就行了,还是主动的替用户解决问题,说白了你自己是不是你产品的用户?很多产品开发出来,连开发人员自己都不用,这就有点太扯了。所以,当一个开发人员,具备了海底捞这种主动服务的精神,拥有了权限,主动开始思考的时候,你的产品也就不可能差到哪去?但问题是,现在有多少公司,有这种机制呢?大多数都是老板想做,所以才推动,而有多少公司是员工想做老板支持的呢?张小龙的微信是一个,这是他主动跟马化腾要求,说我做做试试看。其他公司还有吗?这是创新的土壤,有这个土壤,不一定就能创新成功,但没这个土壤,创新一定不会成功。
所以,综合来看,海底捞告诉我们的故事,其实归纳起来就四个字,主动工作,然后围绕主动工作,展开了探讨。如何让员工主动工作,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显然海底捞的探索是成功的, 积极性跟愿景、权限和心情有关,下一个逻辑就是如何保护他的积极性,而降低权力滥用的风险,这个就需要引入监督,而监督的人必须要做到更加专业,道德上也必须更加安全可靠才行。
所以现在有一种哲学,创新是玩出来的,创新就是浪费出来的。比如Facebook的实验室,从来都是开放的,想做实验的随时可以用,而他们的员工也是自由散漫的,甚至没有任何生活负担的。为什么这么宽松,就是要让大家愉快的玩耍,只有玩的开森了,才会迸发不一样的想法。而精神压抑是不可能有心情创新的。90年代全球都在学日本式管理,但2000年之后,日本式管理完败给美国式创新,你把人限制的太死,看似得到了绩效,但却失去了未来。牛逼的业务一定是高附加值的,高利润的,别人无法模仿的,可以任性涨价的。而不是成本最低的,质量最好的。物美价廉这个事,已经随着诺基亚被苹果打死,而彻底烟消云散了。
解放一个企业的生产力,就要先从解放企业劳动者的创造力开始。但始终别忘了,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海底捞你学不会,我们讲了这么多海底捞的内幕,以及做法。但仔细想想,这个跟麦当劳还真是截然不同,麦当劳的连锁靠的是统一的标准化,而海底捞则靠的是人治,更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如果你培养不出一个帅才,还就真的开不了这个店。
换句话说,我们学习科学是有方法的,但这种主观的东西更像是一种艺术,而学艺术,光靠传承是做不来的。比如齐白石画画就是大师,他们家不见得各个都是画家。所以这种艺术怎么学习,历来是一个难题,光靠传帮带还是不够的,有的时候也是需要天赋和领悟力,俗称叫做资质。如果资质不够也是没办法的。所以所谓的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大家学管理,通用的东西很好掌握,但个性化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跟老板的气质,跟企业的文化,跟员工的出身,以及从事的行业息息相关,并不是一本教科书就能够解决的。有些人学习丰田,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节约成本反而人浮于事了。有些人学习谷歌和Facebook,创新没出来,反而浪费掉了大把的成本,所以这东西没有一定之规,萝卜白菜各有所好,适合你的就好,没看出海底捞有什么高明的管理办法,但他却是在自成体系,高效的运转,相反我们请杰克韦尔奇来管海底捞,他会比张勇更成功吗,让张勇去管阿里巴巴或者万科,他能比马云和王石更强吗?显然不会,都是管理大师,但这种错配反而会引发巨大的问题。
所以,这就是这本书的初衷,纯科学的东西,你是可以复制的,可以学习的。但科学加上艺术,或者干脆偏向了艺术,那么更重要的就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而悟道了,恐怕并不是简单学习就能达到的。而海底捞的管理和文化,都是建立在这种人带人的艺术之上,这也是他的门槛所在。你要完全复制他,你首先得成为张勇才行,你成为了张勇,才会有杨小丽,才会有袁华强和林忆这些骨干。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大家学习复制就不必了,多想想我们书中提到的道理,琢么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快悟道才是当务之急,而如果去盲目复制抄袭海底捞的经验,很可能会东施效颦。
这就是海底捞的故事,不知道您领悟了多少,最后我们用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的理解结尾,他说管理就是实践的艺术,什么叫实践的艺术,就是行动永远在知识前面,管理是干出来的,管理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感谢大家支持,明天我们开始新的学习。
海底捞你学不会4:经历过就不会有失败 不敢经历才是最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