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金山中学高中生想当战地记者,他说优秀的文字应当反映现实世界

林小皮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爱读书的语文老师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 他的老师说:“我相信他能超越我。我们常常交流与小说有关的话题,这很有意义。他很谦虚,从不骄傲,老师提的意见,他都能接受。”


  • 他说,作为作者,先思考,可能更好,如果只是提出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那么,问题被提出的意义会大打折扣。


一颗难得的文心   

       

      朱沈晟,金山中学太阳风文学社成员,“黑马星期六”文学创意大赛成员。即将步入高二的他,是社团指导老师戴文开最看好的文学社成员。


      戴老师说:“我的写作习惯保持了十多年。我相信他能超越我。我们常常交流与小说有关的话题,这很有意义。他很谦虚,从不骄傲,老师提的意见,他都能接受。有这样的学生,我很快乐。”


朱沈晟与戴文开老师在一起。

 

      戴老师眼中的朱沈晟有一颗难得的文心,这种热情使他在阅读的同时坚持完成了许多枯燥的文字工作,却依然热情不息。高中的住宿生活也没能改变他每晚阅读并做笔记与注解的习惯。

 

      起初,这种尝试只是为了写好作文,甚至在应试时获得更好的成绩,但恰恰是这些杂感和仿写式的文字,更深入地激发出他对阅读的兴趣。至今,这样的文字已经堆积起若干本。


      在这些随手写就的小作品中,朱沈晟仿过鲁迅,也仿过卡尔维诺;这些文字被他拿来与同学、朋友、老师甚至家人进行交流与共享。


      朱沈晟说他格外珍视这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聆听不同的声音让他能够获得中肯的意见,更直观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它们。这种审慎的态度让他顺利完成了多篇原创故事的细节处理。


读书追求的是酒神状态


      对阅读和写作,朱沈晟也有“任性”的时候。


      心情好或不好,是他决定自己要读什么书的依据。心情郁郁的时候,读散文、读小说,让他的心绪得到释放;心情好的时候,他就抱上一部艰深的著作去啃,像黑格尔的《小逻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把它们称之为“硬骨头”。


      朱沈晟偏爱纪实类的和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其中,还包括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另外,一些表现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也是他所喜欢的,像《追风筝的人》,所为,是一份阅读时那份深厚的感动。

 

      他尤其偏爱反教条,能对传统桎梏提出挑战的文章与书籍,像《狼图腾》、《三重门》,他佩服作者表达的勇气。


      他说,以《三重门》为例,它不失为一部好小说。但当时的韩寒所表达的,还包括一些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而发出的否定,作为作者,先思考,可能更好,如果只是提出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那么,问题被提出的意义会大打折扣。


朱沈晟的书上也常常带着他实时做的标记与符号。


      他说:“阅读本身即使不能带来什么明确的收益,但在阅读过程中所引发的思考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成长的助推力。”


      对他来说,所学来、所看来的情节中暗藏的技法、技巧足以让自己揣摩、深思、模仿。


      做任何事,都难免经历一个东施效颦的过程,对写作者而言更是这样。这过程或长或短,等仿成西施后,才可能有底气把曾经模仿的推倒并自成一家。这个过程,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与阅历之上。阅历没有办法强求,但阅读却是主观能控的。

 

      另一表现则是在人生观的建立上。在对精神补给最没有抵抗力的年纪,深受某一种思想的感染、影响甚至震撼,自己就属于这种情况,而最直接地形成作用的,就是阅读。朱沈晟把这种由阅读经历构建起来的内在世界,称之为“审美”的人生观,即甄别那些美的事物,无论是形式的还是本质的,然后,全心全意去沉醉、去热爱。


      他这样描述这种投入的状态:“阅读故事性较强的文字,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共享爱与恨。对于一个人来说,再没有比情感的波动与变化所产生的酣畅淋漓更能深沉、透彻。按照尼采的观点,这就是酒神状态。”


      “用以承载情感的文学和数学一样,本身就是一种奇妙的工具。当工具的形式达到了极致,它自然而然就是具有美感的。


      阅读过程中还能遇见迷人的矛盾。比如《老子》中的“飘风不终朝,飘雨不终日”与“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抑或者是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中试图以“我思故我在”,即思想者本身必为非虚无来论证“思想”所属的实体性,但读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后就会发现,他提出的第一批判对象就是这种形式谬误的实体性思考。


节制地热爱,投入地努力


      临近暑假,朱沈慎又“任性”了一次。他决定冲刺长篇小说写作,主题是“孤独”。


      他说,因为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同学们的有很大不同,比如学校90周年校庆那天,自己就把自己关在学校的体育室里为‘黑马星期六’创意写作大赛做准备”,他希望能借用故事的形式来探讨这一普世的生命状态的幸与不幸。


      另外,写作的情感支持也来自于对远在云南支教的语文老师和对太阳风文学社的戴老师的感激,虽然无法时时、事事、处处找到他们,但牵记与惦念却始终埋藏在彼此心中。


这是朱沈晟写给戴文开老师的信。在信中,他提到,是戴老师的“苛求”让他完成了更多的作品。


      为分主次,他的创作须在完成作业之后才进行。虽然在这之前的等待对他来说是一种煎熬,但因为发自内心地渴望创作、喜欢创作,这种煎熬的情绪能变成一种克制,甚至化作终于能够提笔时刻的快乐与欢愉。


      朱沈晟在业余时间的创作也借由金中读书节的平台而获得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段怀清教授的指导。两人保持信件往来,并就阅读写作的问题展开探讨。朱沈晟说,这让他的视野与思维宽了许多。


      与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朱沈晟从高一开始就开始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志向。平时的读书学习,他总要坚持到宿舍熄灯前的最后一刻。日常刷题、诗词背诵这些基本功,他从不忽略。像苏轼这样的名家的名篇,他都会着力记忆,对李贺的《苏小小墓》这样知名度不高的篇目也会关注。除了学习内容,朱沈晟还会注意这些作品的形式美感。


      为了打好数理化学习的基础,高一一年,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他主动完成了两本数学题集。习题集是朱沈晟自己到金山中学校内的新华书店里特意找出来的,选择的理由是习题集的例题精讲比较多,提供的解题方法也比较全。学习之余,他还参加了研究型课题活动,以《儒林外史》为基础的《明清小说中的讽刺意象的研究》正在铺开。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境


      读过《西游记》,读过《三国》,读过《红楼梦》,读过《老子》;也读过网络作家崔走召的《命运三部曲》,曾因“如果一定要舍弃一种幸福的权力,结果是否必须是终身不能拥有爱情”的问题而把其中的《我当阴阳先生那几年》读了不下100遍……


      热爱文学创作艺术,也敬重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对过往的阅读与写作过程,朱沈晟说,留在他身上与心底的,除了“但求行善,不问前程”的性格底色,还有一些求学、读书的态度。


      一是不好高骛远。特别是对经典名著的阅读,要由浅及深。起步的时候,要选择一开始就浅到足以居高临下作为练手的作品,否则,那些“硬核桃”非但不会及时地助长一个人的内涵,还可能消磨阅读的热情。


       初三读《浮士德》时,朱沈晟在玛加蕾特与浮士德诀别的情节处卡壳了,而且一度再也读不下去。


      “歌德用六十年心血写出来的东西要是让我这样一个不经事的后生能轻易拿下,那才逆天了”,带着这种想法,他采取搁置读物的办法。


      这样被暂时搁置一旁的书籍有四五本,但每一本都被朱沈晟重新捡了起来,他说,再读,常常带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境,回过头去,看到那部著作还静静等候着他,书页上只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这种感觉特别好。


白衬衫、蓝裤子,这身简单的学生装,是朱沈晟请父母与他一起为“阅读明星”栏目的约见挑选的。此外,他还为这次见面准备了近4万字的原创故事作品。


      二是要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除对作品史学与文学价值的体悟,更应有自己的阅读态度而不迷信。视野渐广时,接触的不管是人还是书都不可避免会变得良莠不齐。轻易让一本书、一个人改变自己固有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只能说明还没有真正学会阅读。


       他借用了王阳明的一句话:知行合一。“知以导行,行以检知”,即思考生活,并将读到的、想到的,与原有的、现实的进行比较,并决定孰去孰留,在不断的取舍中,构建趋于成熟的思维模式,学会不盲从,不服从卑鄙或浅陋,也不盲目排斥: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对自身内在平衡的追求;而与之相辅相承的写作,则是生活的方式与态度。


      他曾让书中所描摹且在现实世界里所缺失的美好唤起自己胸中的正义感,更让这种体验常流诸笔端,化作不愿意向任何假恶丑妥协的文字。


      赤子般的文心所向何处?朱沈晟说,他想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因为优秀的文字应当对现实世界有所反映与补助。


      

      父亲与母亲一起走时,一个14岁,另一个只有12岁。他背着她蹚水翻山,一身水,一身泥。完全没有谋生能力与经济基础的二人,生活之举步维艰自是不言而喻。尽管险些饿死,但他们终究挺了过来。


      高考恢复,百废待兴。他在书店找到了第一份活计,她也想去当钟点工,可他没让。


       踏实肯干的父亲不久便省出了钱,二人有了第一辆用摩托车改装成的三轮车。伴着阵阵黑烟,在引擎惨烈的嘶吼中,二人开始进货,有了自己的生意。


        她把自己完全打开了······我便是在那时降世的。


       那天,他沉默了很久,说,要不······娃儿暂时送人吧······那天,她第一次在他面前哭泣,但她知道这无济于事,他们还养不起。


        她说,娃儿的名字还没想好呢。


        那就叫“陆红星”吧······就这样,我有了名字。


       2003年时,屈指算来,我也14岁了。我不知道我的生身父母的情况,不知道他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书店,在生意清闲的时辰里可以在躺椅上相对而坐,翻读未售出的书。


        三年以后,他们拥有了一部时下流行的Nokia-N73,没装电话卡,却有摄相的功能。像素甚至高过了一般的相机。他们用它拍照。不照风景不照人,只照两双手。


       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生意寡淡的时候,他们挨着彼此,抵膝而坐,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唇边;想儿落泪的时候,他也拉起她的手放在唇边。手指仿佛一些有灵性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加上轻轻一吻,就如孙行者吹上了一口仙气,什么都有了:信心、勇气、慰藉······


        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现在,生命却已从这双手中滑落,走到尽头了。爱也会随着这双手远去吗······


       “红星······”母亲轻声呼唤着我的名字,用空出的那只手抓起我的手,攥得紧紧的。我看着这两个曾赋予我生命,却未尽养育之责的亲人,其中一个现在已经永远地走了······


       是的,我早应该原谅他们了。原先心中的芥蒂此刻只被如怒涛狂潮般的悲凉在不知不觉中瓦解,烟消云散,我再也生不出一丝恨意。因为我知道自己不能。


       母亲的泪止住了,眼前那张曾经无比熟悉的脸,突然有些陌生了。她慢慢抬起了父亲的右手,轻轻贴在自己唇边。


——摘自朱沈晟创作的原创故事《当他们还在使用Nokia的时候》


编辑:小皮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