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师大二附中的这位男生习惯留痕,老师说他的优势到了高二高三就会凸显

林小皮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爱读书的语文老师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  他写作时动不动就引经据典,是代替语文老师给全班同学布置作业的课代表。


  •  他认为,勇敢挑战高于自身能力的作品,只要认真读,就是有帮助的。


  • 他说,写作,是写作者在表达自己;一种思想里往往蕴含着多重情感,多读方能靠近,而文字,是唯一的解码。

 

      陈子烨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3)班的纪律委员。字如其人,工整端正;不管是学习还是班级工作,效率都特别高;热爱辩论活动……这是陈子烨留给新同学和新老师们的印象。


      子烨还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今年10月,他所在的高一(3)班的语文考试成绩与学科老师带的另一个班级有零点几分的差距,他主动承担起了为同学们布置作业的任务。这让他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多接触,多进步

 

      学习积累多,是陈子烨身上让大家都羡慕的特点。学什么就看什么,升入高中后,陈子烨说,读书成了他日常的一大兴趣。


      从世界文学名著到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从互联网行业新闻到中国古代典籍,不但涉猎面广,阅读内容也可谓丰富、多元。


      他寝室里的书还会按照学习内容做阶段性的调整。用他的话来说,只有“多元接触”,才可能“多元进步”。

 

      陈子烨有两本牛皮纸笔记本,专门用来做集锦式的阅读札记。这些看似高度碎片化的文字以句子或百字语段的形式出现,佳句频出。


      如“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造的,而是经过反省的”“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所谓持‘批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别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丑。”“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每天,他都为摘录的文字标注好日期。



陈子烨的读书札记


      最初,这些摘录以新闻素材和不定期的书报摘抄为主,随着陈子烨阅读面的扩大,现在,内容来源扩展到了互联网和app的碎片化阅读和金融财经新闻的阅读中。陈子烨还按照主题做了归类,如“美与自然”“美感的联想”“宇宙的人情化”等等。


      陈子烨的语文老师梁颖透露,陈子烨的学习热情很高,阅读品味也不错。现在的他,是个在写作文时动不动就引经据典的学生。


      在他的高一习作《怀信仰,致良知》中,串接起来的引文让行文显得尤其立体化:

     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信仰的力量》中说:“能够激发一颗灵魂的高贵的、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外在的信仰是通往内在精神生活的桥梁,它告诉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在我们看清世界的浑浊后,是信仰能让我们永葆本心和真我。


      《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1737年4月13日,音乐大师亨德尔病倒在地,四肢僵硬无法运动。医生诊断后也无奈表示无法治愈。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世界要失去一位音乐大师时,亨德尔却凭借他的意志以及没有被彻底毁灭的原始生命力“复活”了。对音乐艺术的信仰与热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他力量。


      活在当下,我们总因为挫折、挑战而畏难不前行,这是缺乏信仰的缘故。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信仰是精神支柱,能够给我们的生活以价值支撑。有了价值支撑,才能体悟生命的价值存在,从而克服磨难。

      梁颖老师认为,有时候,这样材料多而显得少取舍的情况反而成了陈子烨现阶段遇到的最突出的写作障碍。


      “这个问题让他的优势在现阶段还显现不出来,作文成绩和大多数同学差不多。但到了高二、高三,随着写作对思维能力的要求的增加和提高和写作技巧的磨练,他的优势会因为长时间的积累而凸显出来。”


运动场上的陈子烨。


与众不同的阅读作业

 

      “读书不能刻意求多。还是要泛读,不要盯着一个类型,也不要盯着一个作家。”专注于书海漫游的陈子烨,甚至将闲暇时间到图书馆翻书的信手偶得视为收获。但三年前的他,却并不喜欢读书。


      “为了准备考试而买过很多书,本意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但喜欢看的,只有《追风筝的人》《月亮与六便士》这样的小说和一些古诗文。”


      陈子烨一度特别喜欢《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让他感受了纯真的友情、单纯的人性与信仰的价值,富于变化的情节构筑起文字的可读性,因而能够打动他。


      那段时间,绝大多数书拿在手上,读完一遍,脑子里却留不下什么印象;与书相对,陈子烨常常感到相形见拙,觉得自己语言匮乏,很难捕捉到作者的思维轨迹。


 

      对阅读障碍,执教语文学科多年的外公主动提出帮忙。他向陈子烨推荐了郦波教授撰写的《五百年来王阳明》,还要求陈子烨在阅读的同时多与自己交流。每次对话,子烨的外公都会提一些与学习和日常阅读有关的问题。


      陈子烨一一认真作答,但外公最常说的话却始终是“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总是答不到点子上的陈子烨只能再去书里找答案,让他惊喜的是,每次回过头去做再读的功课,他总能发现不一样的、全新的答案。


      子烨因此意识到,其实,勇敢挑战高于自身能力的作品,只要认真读,对自己就是有帮助的。

 

      这段经历,让陈子烨对读书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带领他走向阅读的上升状态。被华二录取后,他领到一张可以三选一的选读书单,这是学校给高一新生的暑假作业。书目是《复活》《红楼梦》《射雕英雄传》。不到60天的时间里,这三本书,陈子烨一字不落通读了一遍。


      “《红楼梦》里有明线,有暗线,就像一面镜子,文字里还能看到作者的影子。”陈子烨说,从前读这样的书,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他一般会做大段大段地跳跃;但现在,他能够主动借助“工具”来排除阅读障碍。


      看《红楼梦》时,他用的是台湾著名作家蒋勋对《红楼梦》的批解;对主人公林黛玉的诗词,他还逐一查找字、词释义,把它们当作一个特殊的诗词流派,揣摩作品的特征。

 

      问及对这项暑假作业的感想,陈子烨说,这样的作业,无论是作业量还是作业难度,都让他觉得是能够并乐于接受的。


      10岁前后,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他拿起来就放不下,憨厚的郭靖,常常让他联想到自己。而《复活》和《红楼梦》让他感到生疏,问题出在对书中的情境和年代不够熟悉上。


陈子烨近照


文字是最好的解码

 

      总是心存敬畏并要求自己求得甚解,陈子烨这种以求学者的身份,而非解读者进行阅读的态度,以考据式的圈画在阅读札记中留痕:波浪线标注的亮点,他一般会重复研读;圆圈标注的关键词,用来提示文字中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思维变化过程。


      最初,这种留痕的习惯只是起到帮助陈子烨避免跳跃式阅读的作用。现在,以圈画为提示,配合一些总结,读完一本书,一个繁复文本的大致框架就能被陈子烨提炼出来。


      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在陈子烨眼中,写作,是写作者在表达自己;一种思想里往往蕴含着多重情感,多读方能靠近。


      他打了一个比方,《史记》中有一个“孔子学琴,十日不近”的故事,大意是孔子总是盯着一首曲子练习,老师襄子三次敦促他增加学习内容,孔子却以没有掌握方法、没有领会意境、还不了解作者为理由婉言拒绝。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对襄子说,他眼前仿佛看到曲子的作者,“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非周文王莫属。襄子听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并告知孔子,这首被反复练习的曲子正是《文王操》。


阅读的另一个诀窍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在写作《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中,陈子烨写道: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要做到知行合一可不是容易的。学了一段时间钢琴之后,我开始学习钢琴家们演奏乐曲时的特殊处理,体会他们对乐曲独到的见解,想弹奏出一首属于自己的乐曲。在弹奏过程中,我听见明镜似的月洒了一地清辉,迎面的微风拂过发梢,松柏轻轻摇晃,池塘被风吹起层层涟漪。


      虽然感受与体会文本的方式很多,比如读一段莎士比亚,听自己喜欢的邓紫棋的歌,比如看一场《唐·吉诃德》的话剧,但陈子烨觉得,文字,还是感知文字与文本的唯一解码。如果一定要为这种解码设定一个参考标准,那么日常的学科教学所提出的要求,是适合也必须作为依据的。


陈子烨目前就读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坐落在上海浦东的张江镇。


编辑:小皮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