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市北中学的高二女生说:应试与人文之间的冲突被人为夸大了

林小皮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爱读书的语文老师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 她说:只要我看到,只要我能写。笔下那些跳动着的思想一言不发,不声不响。安安静静,却特立独行。跳跃和安静的交融,简单与深刻的交织。就是如此。


  • 平淡而深刻,像是一个人在讲话,语言极其干净,这样的文风体现在杨绛的每一次创作中。她因此极喜欢杨绛的《我们仨》和《走在人生边上》。


  • 她说:应试与人文两者之间的冲突被人为夸大。但事实上,两者之间是相通的。如果学科教学所传只是各种套路,那一定无法博得学生的认同与喜爱。


最爱杨绛先生 


今年12月,上海市市北中学高二的陈伊凡在由《新读写》杂志策划组织的2018第十一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活动学生主题征文竞赛中获得了高中组一等奖。在获奖作品《这个瞬间太美好》中,陈伊凡用极其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放学途中,经过废品回收站时的所见所感。

 

白色的塑料板、蓝色的旧工作服、傍晚时分天边的一抹赤红,以及工人们坚实有力的臂膀和此起彼伏、相互鼓励的叫好声,这些寻常世相的细节汇聚成一幅劳动与耕耘的美好图景。在作品中,陈伊凡用“鼓点般的节奏”“坚毅地生长”来赞誉普通人的力量,并写下“就算身处贫困还是艰辛,无论潦倒还是落魄,我都有生的力量”的感悟。

 

初三时开始写小说,因为一张记录了钢笔修理手艺和作坊的图片而写出了以修鞋人老王头为主人公的小说处女作《鞋匠老王》;进了高中,她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布《洛丽塔》的书评,让自己的爸爸大呼惊讶……


陈伊凡是语文老师眼中基本功扎实、略加点拨就能再上一个层次的资优文科生。


尽管如此,说起自己的写作,她还是表现出了不满意。她说自己的文字中定语多,有时显得花里胡哨。因此,杨绛先生的文风是她一直在学习和仿效着的。


陈伊凡说,平淡而深刻,像是一个人在讲话,语言极其干净,这样的文风体现在杨绛的每一次创作中。她喜欢她的《我们仨》,也喜欢《走在人生边上》,至热爱深处,她通读了《杨绛文集》。



与杨绛的文字结缘,是从母亲的《我们仨》开始的。册子很薄很小,不用太多时间,陈伊凡就看完了。但是,就是这本小册子,却让她哭了一晚上。“人们常说回忆美好。但写作《我们仨》时,杨绛几乎已经失去生命中最美好的人与事。她说自己一个人走出来,心上像是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在陈伊凡笔下,其中,钟书先生家的女儿钱瑗的故事,是关于杨绛的,最让她感怀的部分之一。


年龄越往上长,顾忌就越发多。藏在心里的就多。钱瑗检查出结核病时早知道自己病重,要重药,要化疗,是痛苦的可怕的。心里有了恐惧却不敢和爸爸妈妈讲——都是老人了,怎么样都无法接受这样的打击。便诓吧:“休养一两年就彻底好了”


杨绛夫妇听了还高兴——女儿终于有机会歇息了。对方的快乐一旦建立在善意的谎言上,善意的谎言底下是最最残酷的现实,那么说这个谎言的人在对方越快乐时就越是心痛——现实总要破土而出的。之前越快乐,最后越痛苦。可如此,也得撒谎。钱瑗便忍着所有,笑称自己还是“菲斯法脱”,脸上胖乎乎。


之后,杨绛终于晓得女儿的病情,却不敢和丈夫说,丈夫的身子已经够弱了。便默默吞下,任凭事实灼伤或是刺穿自己。一人忍受得越多,才越觉得负担,只身一人面对着庞然的现实,却终于选择让自己一个人无助。 


对这一场关乎命运的诉说,陈伊凡带着发自内心的敬仰,不仅仅是对杨绛一家,更是对杨绛式的活法。她把这种情绪称作“追星似的情感”。她说:


木心《文学回忆录》里提到,希腊悲剧高于中国悲剧。希腊的悲剧在于“死地而后生”,正视死亡,正视命运,对抗命运。于此,写出悲剧来,抒发出悲来,至真的心底的情感,倒是最能触动书外人。不学会挣扎,没关系,不需要——而且杨绛一人安安静静继续从事文学几十年直到逝世,是很坚强的表现,是在同命运对抗。 


深入的阅读让她看到了人生的骤变。这种骤变,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里,她也曾读到。作家周国平从开始从女儿的出生写起。他把女儿写得很可爱、很灵动、很聪明,最后,那样可爱、那样懂事的生命在病魔的折磨里突然逝去。文字让人难以接受,更难以预料。

 

到了《我们仨》里,杨绛笔下还有一种‘形’,是虚实结合。杨绛做了“老人的梦”——与她相敬如宾的钟书走丢了,扔她一人在黑暗里。她写作“万里长梦”,以虚写实,将现实穿在自己的梦里。她的一生就这样顺着时间在文字中延展开去,直到与至亲失散。那种悲凉就漾开,沉到书籍的末尾。

 

读书,从来都可以很大胆

 

从《风筝》到《陆犯焉识》再到《红玫瑰与白玫瑰》,陈伊凡也在文字世界里体悟人性。《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与《洛丽塔》的对比式阅读,是她自觉比较过瘾的一次。

 

对女儿在阅读上的选择,陈伊凡的父母并不做生硬的干涉。母女二人常常凑在一起聊天,交流阅读感受。聊天以表达感想为主,极少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但在中学教授过若干学科的母亲,常常会在聊天中串接各种相关的学科知识点。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陈伊凡渐渐具备了把控自己阅读触角的能力。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陈伊凡读到的,是作者林奕含流露出则是一种让读者感到心颤的细致。陈伊凡觉得,在这部涉及性侵题材的作品中,作者的写作以心理描写为铺陈,成熟而轻巧,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压抑多年的敏感。



而《洛丽塔》,则让她读到一种仍然可以为人理解的情感,尽管这种情感偏离常态,甚至一度无法摆脱“恋童”的原罪式的名号。小说反映的是迥异的文化背景,一些地标名词,她一般借助书后的注释,确保自己理解其在叙事过程中的意义。


之所以这样小心,是顾虑翻译中肯定会有丢失的部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外国文学作品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阅读本身在接受习惯上就存在天然的需要重新适应的部分。相较而言,外国作家的写作更加大胆。


陈伊凡与作家陈丹燕的合影。那天,她们还交流了买书的话题。

 

文字深处自有静谧

 

这几年,自认并不擅长理科学习,甚至一度连说明文这样比较基础的科普文体都不太接受的陈伊凡逐渐喜欢上了专业性知识涵盖量比较大的阅读。精彩的内容、优秀的文字更要好好看、慢慢看。


课内,她跟随老师畅游文学与知识的海洋,细水长流品读周易;课外,阅读始终是一种个人爱好,虽然没有规律可循,学业忙碌时,爱看的书也能被她搁置很久,空闲时,喜欢看的书又总是看得飞快,而且会反复多看几遍,偶尔恣意投入,陈伊凡也会彻夜研读梁启超先生的《王安石传》。


陈伊凡说,当下,应试与人文两者之间的冲突被人为夸大,事实上两者之间是相通的。陈伊凡说,看书看得多,时事看得多,所发表的议论自然就会灵巧起来。对两者的关系,更无须做人为对立。但如果学科教学所传只是各种套路,那一定无法博得学生的认同与喜爱。


生活中,她总还是会关注到不一样的“奇奇怪怪”的东西,能够瞧见楼顶上灰鸽子的淡然,能看见废品回收站整理扎堆报纸的中年男子对同行老人的微笑,还能看见楼下日日夜夜拉二胡的一群白衫老人的陶醉……


有时候,她不包容其中的错误与不善,但是,文字却包容。她看到的一切,都被映射或重现在别人的作品与自己的写作里,这一切,正是阅读所带来的获得感——展现着一种独一无二,不论正负优劣的静谧与安逸。

 

上海市市北中学校园一角。



陈伊凡荐书


  1. 《杨绛文集》

  2. 《红玫瑰白玫瑰》

  3. 《陆犯焉识》

  4. 《木心文学回忆录》

  5. 《西方哲学十五讲》

编辑:小皮




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