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咨询学习心得:焦虑与理想化 ‖ 朱丹


如果说新手咨询师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可能是焦虑,外加紧张、激动、热情、充满期待……


我有个朋友,两个月前开始接第一个个案,是线下的。她一整天都特别激动,在屋里转圈圈,用她自己的话说:“第一个来访者好像比初恋都重要。”我当时不太理解她为什么这么激动,后来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成长路径不一样,所以焦虑程度也不一样。


我的上一份工作,公司相当于搞了个免费的心理咨询热线(现在没了),让我积累了一些语音咨询的经验。正式当咨询师后,最初的个案在异地,视频咨询。中间考了个研,面试也要模拟咨询,做过一些练习。再之后,开始了第一个线下个案。


语音——视频——线下,是个递进的过程。如果说面对面咨询,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焦虑水平是100,我把它拆成了30(语音)+30(视频)+10(面试)+30(线下)=100,第一次接线下个案的焦虑增长只有30。但我朋友没这个过渡,直接就是100,所以焦虑感非常明显。


这或许说明,新手咨询师在个案比较少的时候,可以接热线练练手,至少能从容一些。何况有的热线还给安排督导,也能学到东西。


我还记得第一次接热线有多紧张。来访者的问题比较严重,持续了好几年,肯定不是一次电话能解决的。


我当时的内心活动简直是一锅粥:


哎呀,来访者比我大好多,会不会觉得我太幼稚?她生过孩子,我没生过,怎么才能共情她对孩子的感受?什么?还看过精神科医生?不同的医生诊断还不一样?问题复杂了。


来访者不在国内,还得考虑文化差异,更复杂了。她好像很聪明又事业有成,居然问我这个小球怎么办,惭愧啊惭愧。虽然我解决不了她的问题,但至少给她提供了倾诉的途径,也算有点作用吧,相信自己……


最后还是给出了建议:“听医生的话,如果需要辅助心理咨询,找个资深咨询师,反正钱对你来说不是问题。”放下电话,我深深地松了口气,仿佛已卸下重担,把锅甩给了医生和前辈们。


曾经看资深咨询师谈经验,说最初的几百个小时特别重要,如果用心的话可以经常感觉到自己的成长。


我觉得挺对的,至少对我来说,收费咨询后的前80个小时,有个明显的焦虑感上升然后又下降的过程。




焦虑感都包括了哪些呢?


首先是新手咨询师共有的不自信。


接热线的时候还可以安慰自己:“反正是免费的啊,最差也不过就是没有效果,并没有坑对方钱。正常人对免费服务的期待不会太高吧?”但是收费咨询就不一样了,会在内心嘀咕:“收费意味着职业生涯正式开始,我得对来访者负责,我到底对不对得起他们给我的钱?”这种焦虑,促使我去看书,找督导,写个案记录,写学习体会……


除了共有的焦虑,还有比较个人化的焦虑。


每个新手咨询师因为人格、经历、教育背景的不同,面对的困难不太一样。


我听一些同行讲过他们感觉最有压力的场景,有的容易被来访者的抑郁情绪卷入,有的担心被来访者攻击,有的听到来访者对自己的性幻想时第一反应是“我卖艺不卖身啊”。


至于我自己,最焦虑的可能是来访者的理想化期待。这种理想化期待,一部分是针对咨询师角色的,一部分是针对我个人的。


很多来访者会问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办?”不少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的来访者会觉得,心理咨询就和看医生一样,我先BLABLA讲一遍我的症状,然后你来给我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好是一劳永逸的),就像医生开药一样。


稍微更主动一点的来访者会表示:“你需要什么素材,我尽量都告诉你。”“你告诉我该怎么配合,我会好好做。”“你来确定个咨询目标吧,带着我向前走。”


也有的来访者,最想知道的不是“我该怎么办”,而是“我到底怎么了”。对精神分析有爱好的可能很快问出这个问题:“我的童年经历怎样导致了我现在的问题?”


以上都是对咨询师的理想化期待,一些来访者以为我们能够告诉TA怎么办,能够指引正确的方向,只要听TA讲讲症状和童年就立刻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


然而,我们不能替来访者做决定,就算有时候知道怎么做更好,直接提建议也没有用,因为来访者常常很聪明,什么道理都懂,困难在于做不到。


我们能做的,是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然后独立做出决定。我们也没法单独决定往哪个方向走,人的发展没有唯一正确的途径,要看来访者想去哪里,我们陪着一起过去。


至于分析,是咨询师的工作内容之一,但是没有那么快。人是很复杂的,就算心中已经有了来访者的模型,也还是要在继续了解TA的过程中不断修正。


最初我对没能满足来访者的需求感到愧疚。后来跟督导聊过,明白了几件事:


1. 要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学教育。


来访者会有这些我们无法实现的期待,原因之一是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


这让我想到,以前当建筑师的时候,老师也告诉我们,要对甲方进行审美教育。当双方对一件事的认知不一样的时候,先统一认知很有必要。如果觉得“教育”这两个字不够平等,也可以用“信息共享”。


2. 满足来访者的期待,不等于帮助TA成长。


比如一个非常理性的、喜欢压抑情绪的来访者认为,理性的咨询师才是好的咨询师。担心不能达到TA对理性咨询师的期待,其实没有必要。


如果我像TA期待的那样,进行非常理性的讨论,并不能帮助TA。TA需要停下来,发展自己缺失的、排斥的部分,允许自己有些混乱的、无逻辑的、体验情绪的部分。


3. 对来访者的理想化期待,要接纳,但不必认同。


最初来访者问“我该怎么办”的时候,我的感觉是,TA把本来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交给了我,就像把一个背包放在了我肩上,我觉得很沉重。但是,这个背包并不是只有要么在来访者肩上、要么在咨询师肩上两种选择。


当来访者把背包扔下的时候,我可以不接过来,就让它躺在地上,我们来一起看看它。或许看清楚了,来访者又主动把它背回去了。


4. 坦然承认自己有做不到的事,对来访者也有好处。


比如有个来访者对自己非常苛求,当TA看到咨询师有这么多做不到的事,居然也有脸继续做咨询,或许会学习这种态度,对自己宽容一些。


再比如有个来访者对人的认识非黑即白,要么理想化要么贬低,当TA看到咨询师承认了自己的不完美但依然努力工作时,对于人的认识可能就开始整合。


5. 让自己扛太多责任=过度自恋。


我曾担心过,如果不满足来访者的需求,来访者就脱落了。脱落了能怎样呢?可能说明自己做得不够好。


新手咨询师本来就有各种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督导提醒了我两次好好看马勒的书,我还没看呢,这属于理论学习的不足。技术的不足、经验的不足,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我们有个优点:收费便宜。期望自己一点都不出错,是个自恋的想法。希望自己的能力对得起收费标准,是个合理的想法。


况且,就算来访者脱落了,也会有各式各样的原因,不能说都是咨询师的错。我看过一个统计,平均有差不多50%的来访者会脱落。除了咨询师的能力问题,脱落的原因还有:


来访者和咨询师不匹配。


来访者和咨询流派不匹配,比如非常希望咨询师给出明确做法的来访者,可能更适合认知行为治疗,不适合精神分析。(我遇到过)


来访者很好奇,想体验一下什么是心理咨询,体验过就走了。(我遇到过)


来访者只想缓解情绪,没有更远的目标,情绪缓解了就走了。(我遇到过)


来访者比较了一下,还是觉得精神科医生/情感导师/算命/宗教更能帮助TA。(我也遇到过)


经济压力,交通不便,搬家等现实原因。


6. 让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咨询师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是自己。还是要开开心心地工作,如果工作成为了负担,自己心情不好了,那工作效果肯定不会好。


一个轻松愉快不焦虑的咨询师,不用分心处理自己的焦虑,可以把更多的关注放在来访者身上。


我曾经扮演过来访者,体验过一个焦虑的、害怕自己出错的咨询师,作用还不如一个淡定的好好听你说话的路人。就算一点都不使用技术,一个稳定的存在本身也有治愈效果。


7. 利用焦虑来工作。


心理咨询需要一定的张力,有焦虑是正常的。如果以上几点都意识到了,还是感到焦虑,那么焦虑可能提示了什么。


或许我感觉到了来访者潜意识中的焦虑。


或许我们都感觉咨询没有进展,似乎卡在了哪里。


或许来访者擅长把TA身边的人搞得很焦虑,这种关系在咨询中再现了。


或许来访者的理想化期待的确比一般人更严重,TA使用了分裂的防御机制。


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可以求证。


现在我的焦虑至少减轻了一半,但依然存在,有时候会因为扛不住自己的焦虑而做点什么。比如来访者特别想要个心理学解释,我觉得不给个解释好像交代不过去,就给了解释。这很可能是在剧透,不如让来访者自己慢慢领悟来得更好。


不过也没有关系,有个规律是:越是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出手干预的次数越少。也就是说,忍不住做点什么,是新手咨询师的普遍现象。


既然这是必经阶段,我就放心了。



朱丹

渔歌轻飏第七期养成计划学员,目前招募实习个案,收费150元/50分钟,预约请扫描文末二维码。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豆瓣小站:https://site.douban.com/176565/

新浪微博:weibo.com/u/2735233553


预约请扫码


七月文章:

上篇:“阉割”之殇——记《白鹿原》| 吴玉婷

下篇:“阉割”之殇——记《白鹿原》| 吴玉婷

读《人类沟通的语用学》第二章 || 于鹏

抱持的温度

短程治疗(Brief Therapy)——不一样的思考方式

心理占星微课之一(上)

心理占星微课之一(中)

心理占星微课之一(下)

读《人类沟通的语用学》第一章 || 于鹏

给你的宝贝一份特别的关注

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成长 || 刘艳咨询费上调感言

为什么有些人不能认错||孙屹男

经典案例 ||  一名企图自杀的来访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