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持的温度
抱持的温度
今年6月初,我参加了回龙观医院的中巴温尼科特精神分析的受训。
一直以来,我都在精神分析的框架下跟来访者工作,相比于精神分析,我更喜欢称自己为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精神分析从本质上就是在探索人活着的意义、动力是什么。
动力学取向,总感觉比“精神分析”更有温度一些。
在此之前,我对精神分析的各个流派都有所涉猎,若严格来说,更偏向于关系取向,用早年关系来理解来访者的发展过程,以建立新的关系来疗愈来访者。
温尼科特的理论,是我在精神分析的众多派系里,第一个深入探索与研究的一个学派。
课程从婴儿的“担忧阶段”开始学习,“担忧阶段”的意思,是婴儿有了抑郁的能力,开始担忧自己的母亲。
这时婴儿可以把兴奋时自己攻击的妈妈与宁静时抱着自己的妈妈视作同一个人。并且具备了区分想象与现实的能力。
感觉这与客体关系理论中“抑郁位/心位”的理论很相似。
在抑郁位之前,婴儿眼中是两个妈妈:及时满足自己需要的“好妈妈”与未能满足自己需要“坏妈妈”;而在抑郁位时,婴儿也终于认识到这两个妈妈是一个人。
在学习中,我发现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同一个现象给与了不同的名词,我感觉这与流派创始人的气质有关。
他们观察着同一个现象,然后在冠名时让自己的味道也渗入了名字里。
在我印象里,克莱因是一个有力量、强硬的人,“偏执分裂位”、“抑郁位”这些名词也给我坚硬、客观、固定的感觉。
而温尼科特本身是一个温和的人,“担忧阶段”也显得更温和一些。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担忧阶段”这个名词,只因这个名字里渗出的淡淡人味。
在随后的案例督导中,我也感觉到这份人味,渗透在温尼科特学派的咨询关系中,以更为关心、抱持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报告案例时,咨询师因为来访者的需要,屡次打破了设置,这在过去的我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我感觉咨询设置就是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下跟来访者工作,才是安全的,有效的。
然而,巴西的老师屡次说咨询师做得很好,并且举了自己的例子:“她的一个来访者需要每天凌晨3点给她打电话,并且经年累月地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老师也举了温尼科特的例子:“有一次来访者临走时气愤地摔了咨询室的一个瓷瓶,到了下次咨询,温尼科特完全没提这件事,只是在原先的位置又摆了一个瓷瓶。”
他甚至被一个来访者咬伤了屁股,但双方的咨询关系仍没有断绝。
老师说,在温尼科特式的咨询中,你必须去判断来访者的要求是“需要”还是“欲望”,如果是欲望,咨询师可以考虑不满足,可如果那是基本的“需要”,哪怕要打破当下的咨询设置,也要给来访者更个性化,更关怀的空间。
这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
培训结束后,有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我觉得这个告别仪式无关紧要,但还是留了下来。
在告别仪式上,想到今后见不到两位巴西的授课老师,我不自觉地流泪了。
我想起课上提问时老师有些困难的说着并非母语的英语,在翻译的帮助下为我解答,到后来,我甚至觉得问题本身的答案不重要,我的问题被老师看到了,认真对待了,这已经给了我心灵上的滋养。
其实,温尼科特中的温度和抱持,一直就在这几天的授课中,我也一直泡在这样的味道里。
我想这是在理论之外的,另外一种温尼科特式的“浸泡”。当失去它的的时候,我因悲伤而流泪。
这一期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精神分析世界的孩子,想要去够到树上的苹果,我在这几天里不断奋力跳起,一次次触碰到它。
终于在结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手中有了这个苹果,剩下的,就是用这个苹果,去滋养我的来访者了。
作者简介
于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渔歌轻飏签约咨询师
精神分析动力取向与短程家庭治疗取向
·北京师范大学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
·渔歌轻飏第六期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学员(周湘)
·美国MRI短程家庭治疗培训学员(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中-巴国际温尼科特精神分析取向培训学员(北京回龙观医院)
·沙盘游戏咨询师培训(杨培荣)
·持续7年以上的个人体验(超过300小时)与团体体验(超过500小时)。
·每周固定接受一对一案例督导。
预约于鹏的咨询,请扫文末二维码
渔歌轻飏
陪伴成长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豆瓣小站:https://site.douban.com/176565/
新浪微博:weibo.com/u/2735233553
预约请扫码
六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