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4个小时的演讲,我只记住了这个模型!
在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里,罗振宇提到了一个词:多元思维模型。
这两天一直在思考它的内涵和价值点,有了一点思考。
为了便于内容的展开,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01 一起自杀案件
周华是 A 城的一名警察。年前的一天突然接到通知,CED 有人跳楼自杀。
他赶忙前往案发现场进行调查。
从自杀者同事那了解到,在前一天,他和女朋友因为「去谁家过年」这事吵了一架,女友直接搬了出去。
难道就是这个原因?——多年经验告诉周华,肯定不止如此。
于是他继续调查。果真,接下来又发现,自杀者最近工作很不顺,跟的项目前几天被竞争对手截胡。年末了,这直接导致年终奖近乎于零。
好吧,看来是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
不过,为了让调查更全面,周华第二天跟死者的母亲和女朋友聊了一会。
从对话中得知,死者以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读书阶段一直名列前茅。后来工作后,却发现周围的同事要么能力比自己强,要么家境比自己好,心情一度很压抑。最近大环境不好,公司一度流传要裁员的信息,压力非常大。
好了,事情的起因慢慢有了答案。
02 自杀的后续
调查算是告一段落,但是关于这件事的讨论却没有停止。官方媒体、公众号火速跟进,一篇篇热文迅速攻占朋友圈。
我们摘取几篇文章的观点:
1. 《经济寒潮下,CBD 员工跳楼自杀》
随着经济下滑,制造业面临空前挑战,该信号已传递至职场人。据闻,昨日本市 X 公司一名员工跳楼自杀。这是本年度第三起事件,所有人必须保持警惕,做好过冬准备。
2. 《面对抑郁,我们需要警惕四种情况》
昨天这起跳楼事件可以看出,抑郁症的严重性已经不只是情绪波动,还可能是生命攸关。如果大家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要开始保持警惕:第一,难以入眠;第二,经常产生自责念头;第三,没有胃口或者暴饮暴食;第四,注意力经常不集中。
3. 《从判案警察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系统性思维》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警察的断案过程,可以看到:如果只看到导火索(吵架)就下判断,那就是「事件感知」;之后看到影响事件的多个因素(工作不顺等),这就是「模式感知」;之后站在更全局的角度思考(从小优秀工作后碰壁、外部环境变差),这就是「系统性思维」。
4.《做好这件事,裁员名单上肯定没有你》
死者令人惋惜,但同时也惊醒我们:要牢牢锻炼核心竞争力,让自己创造的价值高于公司付出的成本。
好了,编不下去了,回归正题。
03 多元思考模型
其实多元思维模型更早出现在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里,在本书中,作者是用该模型来强调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这就如同前文虚拟的故事:面对一起自杀事件,有的人会关注经济大背景;有的人会注意到可能潜伏的抑郁症;也有的人会从警察的逻辑思维来剖析;还有的人会从人力资源的维度来做解读。
这本质上是来自于写作者背后的逻辑,而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这些,那么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便得到延展。
结果就如同那句很玄的古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04 如何培养多元思维模型
接下来,我们聊聊如何培养这个思维模型。
不好意思,这里我还要再放一个案例。
某次参加一场培训,其他人在那听得津津有味,但我一直在奋笔疾书。2 个小时下来,记了 3 页半。
为什么?
一方面,我要记录下来主持人如何串场,演讲嘉宾如何组织逻辑。
另一方面,我要关注演讲者讲的具体内容,了解知识的逻辑。
还有就是,我会特别关注他用到了哪些金句,如何制造气氛。
还没完,我会关注他的 PPT 设计得怎么样,有哪些可以借鉴。
所以,一场记录下来,整个人都累得不行,笔记本里划分好不同的区域,写下不同的内容。
培训结束后,笔记被朋友看到,他们很惊叹。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些内容我都需要。
我需要里了解主持人的话术,因为我的工作有时需要;我要了解演讲者的内容,因为可能可以用到以后的公众号文章里;我要关注一些金句,因为最近我在刻意学习写作;我会关注 PPT 设计,因为,我写过一本书《PPT炼成记》。
这一切,都跟自己的经历相关,它们足够多元,让我产生不同角度的触觉,去接收外部的信息。
这个案例对应了多元思维模型锻炼的几个要点:
第一,要有储备。
储备中,最重要的是不同体系的基础结构。
比如还是看演讲,如果不知道一场演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袱、故事、逻辑观点、互动、幻灯片、音乐等),那么只会在高潮时笑笑,在低潮时玩手机。
庖丁之所以能解牛,因为心中有牛的整体架构。
要提升这个能力,不好意思,无法给出完美的方案,但有两个笨办法:
1.读书。
真的很笨,但真的很有用。书的写作跟网课不同,更强调逻辑的推导和结构的完整。跟着作者走进一个新领域,再不断剥离出关键点后,得到的便是一整个森林。
他也会告诉你,森林里的河流在哪,村庄在哪,路在哪,于是走进去便不会迷路。
选书很重要,这个可以直接去找经典的大学教材。比如营销板块,可以看《营销管理》《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可以看《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
不用太难,看看大一新生的入门课即可。
2.记录。
记得有段时间去武汉,一个前辈带我。他对我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开会时,把全程录音,然后之后边听边码字成文。
我很不理解,说这样很费时间啊!
他说,是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感知不同人的思维模式,知道他们论证观点的逻辑推理。
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到现在。如果是听演讲,那么先不管他说得对不对,我一定会先全程记录下来。之后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留下可为我所用的内容。
第二,要有(或创造)需求。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传播学上,有个词叫做「阈值」,我们之所以能接收到信息,是因为这条信息超过了我们的阈值。
比如大概率上,女生逛街,会注意到其他女生的指甲颜色、包包的品牌,但男生很少会。这是因为指甲颜色和包包对女生来说,阈值低,自然容易被发现。
我们要锻炼自己的多元思考模型,首先需要我们有多元化的需求背景。
比如对我来说,因为要写公众号,所以必须关注文字的表达技巧;因为工作上偶尔要做临时主持,所以要关注对方的表达。
所以,这对我们其实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尽量让自己有多个角色。
那如果没有呢?
去站在更多元的维度思考问题。比如还是听演讲,想想如果是自己站在讲台,将如何组织内容?如果是自己做这个 PPT ,将如何来排版设计?
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里,作者李欣频就极力推荐这种方法。她甚至能在看《大逃杀》时,思考如果自己是主角,将如何来面对这场生死游戏。
第三,要打开自己的圈子。
罗振宇在介绍多元思维模型时,举的就是这个例子。他认为,得到大学里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人能连接不同背景的人,通过这种交流,实现自我格局的打开。
类似的案例在各种「人脉学」里也提到,这个学科将朋友分为了多个维度,有的是最深交的,类似家人和核心朋友;也有一类是「泛朋友」,他们与我们并没有那么多交集,但是却可以在资源上提供帮助,在思考上提供思路。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接触后者,因为他们可以让我们知道:
自己的世界太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
我是小结
啰啰嗦嗦写了近三千字,最后做个总结:
多元思维模型强调的是:去积累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更大格局的思考体系,面对问题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条思路,因为这条思路很可能就是死路。
要培养这个思考模型,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展开:
第一是储备基础框架。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和(深度)记录两个笨办法来实操。
第二是要有或创造需求。设身处地思考,如果是自己,将如何处理;再对照对方的解决方案,找到差距与提升点。
第三是要打开自己的圈子。让自己知道,自己的世界太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
不好意思,都是笨办法。
但我还是相信一句话:总有一些路,没有捷径,所以才造就了人和人的差距。
好文回顾
01 如何快速锻炼结构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