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6月出刊

本刊 画刊杂志 2020-10-20





本期


▐ 特稿 FEATURES


“非”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三种模式

Foreign to Academies:Three Models of Contemporary Art Education


本期特稿关注的是目前国内学院体制之外的当代艺术教育。一方面,我们希望呈现这些机构在办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与学院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另一方面,我们在访谈的过程中也观察到,这些教育机构实际上与学院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关联。为了描述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我们在标题中使用了“非”学院的提法。它既不强调教学模式之间的对抗,也没有“反”学院的意味。

今天,传统的学院艺术教育虽然也在不断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文化和技术环境。但单一维度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增长的艺术教育需求。尤其在知识升级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多维和开放的教育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艺术高研班”“飞地艺术坊”“那特艺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既是针对今天学院教育体制和教学不足的解决方案,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院价值的扩展和延伸。(孟尧)





▐ 现 场  LIVE


从“现代之维”到“当代之维”:来自老牌公立美术馆的一次策展试验

From "Modern Dimension" to "Contemporary Dimension":A Curatorial Experiment of An Old School Public Art Museum

陈娅(Chen Ya)


当一座历史悠久的公立美术馆尝试打造如此“摩登”且“日常”的展览时,会发现旧有的经验几乎都派不上用场。为呼应“现代之维”的学术主张,也为扭转在当代年轻观众中的形象,它(江苏省美术馆)愿意作出各种改变,哪怕这些变革带有浓厚的试验性质——无论是再现一种日常生活的美学,还是还原一种消费文化的逻辑。







“现代之维:20世纪初期中国都市的审美风尚”展厅内景



在永恒轮回中醒来:读刘庆和《同尘》

Wake up in Eternal Recurrence:On Liu Qinghe’s “Unity

李军(Li Jun)


犹如又一次“文起八代之衰”,无独有偶,《同尘》在回归绘画的同时,无意中也实现了向更古老的中国绘画传统的复归,那就是包容实际空间的礼仪美术的传统。


《粉墨》效果图 2018年



《大床》 刘庆和 纸本水墨 220cm×150cm 2017年


《红墙》 刘庆和 纸本水墨 230cm×150cm 2018年



《塔》 刘庆和 纸本水墨 225cm×320cm 2018年




▐ 行业研究  INDUSTRY STUDY


美术馆典藏的现状与发展(下)

Collec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Art Gallery Ⅱ

蓝庆伟(Lan Qingwei)王娅蕾(Wang Yalei) 


典藏工作是美术馆工作的基础,也是核心,它与研究和展览策划等学术活动密不可分,是多层次的关系,相互影响和作用,不可割裂。而这些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使美术馆建立自己的美术史叙事逻辑,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虽然有很多短期可以博眼球的很大的项目,但是怎么持续发展?任何一个美术馆, 5年、10年的馆都是一个初创期。所以怎样建立长远的品牌特色、典藏资源,才是最重要的。




UrbanGlass原创历史(二):“马尔伯里”时期的“纽约实验玻璃工作室”(1981-1991)

UrbanGlass Origin Story II: Making It on Mulberry (1981-1991)

[美]安德鲁·佩奇(Andrew Page)  冯白帆 译(Translated by Feng Baifan)


在《画刊》杂志2018年第2期我和《美国玻璃艺术季刊》(The UrbanGlass Quarterly)现任主编安德鲁·佩奇(Andrew Page)带有些综述性质的访谈中,曾经粗略地提到了上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的当代艺术整体生态对美国当代玻璃艺术在行业层面和观念层面上的影响。作为一个植根于美国当代艺术土壤中的非营利性机构,UrbanGlass的产生和发展在其微观层面也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的。在本期刊载的这篇纪念文章中,安德鲁·佩奇就大线条地勾勒出了1981-1991年10年间“纽约实验玻璃工作室”的重要事件、关键人物和所处社会结构的基本样貌。这个10年不仅是UrbanGlass不断挣扎求生的时期,同时它也在不断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行业特征的发展模式。(冯白帆)





▐ 绘画 PAINTING


“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策展手记

Curator’s Script of “The South: Tan Huamu's Pictorial Diary 2018”

杨凡舒(Yang Fanshu)


跨度12年、约200件的“画日记”中,谭华牧的日常和绘画风格逐渐显现,由此成为展览判断作品时序的主要依据。尽管并非所有的观众都会留意,“南国”展览团队依旧期待通过观看展览、甚至是亲身体验等方式,向观众开放更多关于“中国现代艺术”“洋画和中国画”乃至“绘画”的可能性定义。





▐ 观念  CONCEPT


水墨山:从“上墨”“上水”到“水墨山”

Water Ink Mountain:“Filling Ink Up”,“Filling Water Up”and“Water Ink Mountain”

张羽(Zhang Yu)


在我看来,水墨与水墨画有本质的区别。水墨的“水墨”:是水+墨的水墨,这个水墨没有传统与当代之分;水墨画的“水墨”:是一个画种,它有着2000年的传统。今天大家说的水墨不是水墨,而是水墨画。但我所使用的水墨是水+墨的物质属性水墨,或精神层面的水墨。


《上水2016—五台山翠岩峰》张羽 行为装置 10000只张羽制造的白色罗汉瓷碗(碗底印有张羽制造的红印)、山里的溪水 2016年


《上墨20171118-20180320》张羽 行为装置 1000只瓷碗、墨、水 上海宝龙美术馆 2018年


《种山计划—水墨山》 张羽 行为装置 印尼咕咾石、亚克力箱、水、墨 逢甲大学学思园 2018年




▐ 艺术史 ART HISTORY


观念艺术的自我反思:由《狐狸》杂志引发的思考

Self-reflection on Conceptual Art: Reflections Caused by The Fox Magazine

王志亮(Wang Zhiliang)


作为“新前卫”(Neo-Avant Garde)的一部分,“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盛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和美国,并对其后的全球当代艺术以及 80 年代以后兴起的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但是,在中国的学术研究中,该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被系统地清理过。鉴于此,为推动观念艺术研究的深入,借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六年:1966-1972 年艺术的去物质化》(Six Years: The Dematerialization of the Art Object from 1966 to 1972)、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摇滚我的信仰》(Rock My Religion)两本观念艺术经典著作中文版面世之机,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建校百年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联合承办的“观念之道——2018·国际雕塑研讨会”于2018年4月9日至1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会议邀请了25位相关领域的中外学者,针对观念艺术的历史与理论、情景与现场、遗产与扩展进行了专题发言。《画刊》杂志特约其中部分精彩论文予以刊发,期望能够为学界提供一个该领域的讨论平台和空间。(盛葳)






目录  CONTENTS 


09 展 讯   EXHIBITIONS AND EVENTS 


15 现 场  LIVE

15 从“现代之维”到“当代之维”:来自老牌公立美术馆的一次策展试验/ 陈娅

19 在永恒轮回中醒来:读刘庆和《同尘》/ 李军

24 新写意主义:写意-表现/刘骁纯 王林


29 行  INDUSTRY STUDY

29 美术馆典藏的现状与发展(下)/ 蓝庆伟 王娅蕾

36 UrbanGlass原创历史(二):“马尔伯里”时期的“纽约实验玻璃工作室”(1981-1991)/  [美]安德鲁·佩奇  冯白帆 译


41 特 稿  FEATURES

41 “非”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三种模式

42 当代艺术的训练应该是跨门类:朱其访谈/孟尧 朱其

46 重返绘画,重回技术:王华祥访谈/ 孟尧 王华祥

50 飞地艺术坊的课程设置:罗江访谈/ 孟尧 罗江

52 办综合性的互联网大学:吕澎访谈/ 孟尧 吕澎

55 那特艺术学院的课程研发:张泓访谈/ 孟尧 张泓


57 绘 画   PAINTING

57 “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策展手记/ 杨凡舒


61 观念 CONCEPT

61 水墨山:从“上墨”“上水”到“水墨山”/ 张羽


65 影像 VEDIO ART

65 中国新影像:2010年以来的新态度/ 李嘉慧


68 装 置 INSTALLATION ART

68 消解与重构:当代墙面装置艺术的浮雕化倾向/ 徐璐


71 艺术史  ART HISTORY

71 观念艺术的自我反思:由《狐狸》杂志引发的思考/ 王志亮


77 专 栏   COLUMNS

77 文化身份,俄国现代主义与本土艺术/ 段炼


艺术家作品  

封二—8 王羽天 谢海 王心耀 张卫 郭文昊

封面为刘庆和作品




往期回顾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5月出刊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4月出刊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3月出刊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2月出刊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1月出刊

2017年第12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2017年第11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2017年第10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2017年第09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2017年第08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2017年第07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2017年第06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