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刊 》 ∣ 特稿 · “非”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三种模式 · 那特艺术学院的课程研发:张泓访谈
“非”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三种模式
Foreign to Academies:Three Models of Contemporary Art Education
本期特稿关注的是目前国内学院体制之外的当代艺术教育。一方面,我们希望呈现这些机构在办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与学院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另一方面,我们在访谈的过程中也观察到,这些教育机构实际上与学院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关联。为了描述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我们在标题中使用了“非”学院的提法。它既不强调教学模式之间的对抗,也没有“反”学院的意味。
当下中国学院外的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着多种模式,作为学院艺术教育模式的补充,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学院艺术教育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了尽可能客观地呈现这种差异,我们分别访问了“19层空间当代艺术高级研讨班”的创办人朱其、“飞地艺术坊”的创办人王华祥和教学总监罗江、“那特艺术学院”院长兼创办人吕澎和副院长张泓。
在和几家机构创办人的交流中,他们都谈到了对现有学院艺术教育体制的各种不满。比如,朱其认为中国的美术学院的学院训练体系没有健全,存在结构缺陷,这个结构缺陷主要就是文史训练的薄弱。他尤其提到自己办“当代艺术高级研讨班”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弥补国内学院教育的这个结构缺陷。目前这个研讨班已经办了5年半,课程的内容一直在做调整,以适应基于小班教学的跨门类训练,朱其希望以这种方式帮助学员拓展人文学科的思想史视野,推动他们知识结构的转型。
王华祥的观点是,今天的学院教育“在写实的、具象绘画的领域,以油画为代表的这样一个方向衰落到无以言表的程度,非常糟糕”。他和他创办的飞地艺术坊,要对写实绘画做一种“创造性的继承”,并通过素描和写实的技术训练,找到一种“认识和接触事物的方法论”。飞地艺术坊经过18年的发展, “反向教学系统”已经发展为一套非常成熟的教学体系,王华祥自信他的这套系统已经破译了伟大写实绘画的密码,希望带领飞地引领未来绘画的复兴。
与“当代艺术高研班”和“飞地艺术坊”的办学模式相比,“那特艺术学院”更关注 “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获得更多、更新、更好的艺术知识”。吕澎希望“以网络的系统艺术教育来弥补目前专业美术学院和社会在课程和师资上的不足”。那特艺术学院目前刚刚创立1年,平台课程内容,专业师资力量仍在不断扩充。学院后续对线上和线下教育融合的平台推进,也值得继续关注。
今天,传统的学院艺术教育虽然也在不断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文化和技术环境。但单一维度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增长的艺术教育需求。尤其在知识升级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多维和开放的教育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艺术高研班”“飞地艺术坊”“那特艺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既是针对今天学院教育体制和教学不足的解决方案,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院价值的扩展和延伸。(孟尧)
那特艺术学院的课程研发:张泓访谈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L-Art University:Interview with Zhang Hong
孟尧(Meng Yao) 张泓(Zhang Hong)
孟尧:能不能介绍下那特艺术学院团队的情况?
张泓:目前那特团队总计15人,都是艺术类院校毕业的硕博士生,除了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外,对艺术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和感情,希望能为艺术普及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
孟尧:具体到每一个课程板块,你们有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选课标准?可不可以举例说明?
张泓:那特艺术学院的课程根据六大专业方向进行初选,六大专业方向是美术学、建筑学、影视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艺术商学。在选择老师方面,我们要求必须是在艺术高校中有一年以上讲课经验的在职老师、客座讲师或曾经有过讲课经验的老师、艺术家。确定老师以后,选择课程主要方向,根据老师最熟悉的领域,让老师选择课程主题2-3个,同时提供每个主题的主要内容介绍;我们根据这些资料开展内部讨论、专家咨询、用户调研,最终确定课程主题。之后,再根据选定的课程主题,让老师提供课程大纲,确定课程时长、表现形式、脚本、摄制要求、制作周期等具体细节。我们每一门课程几乎都是采用了这样的流程,有的专业方向在后期课程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会根据整个专业方向的体系原则,有意识地去寻找我们需要的课程。举个例子,在影视学板块里,我们最开始有了“好莱坞电影制作解密”的课,介绍美国电影电视的商业逻辑、制片技术以及各环节的合作分工,比较偏重商业和管理层面。后来我们就找了“电影美学”课,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阐释电影。当我们发现这类课程用户很喜欢之后,我们又制作了“电影声音”“如何制作虚拟电影”,这样基本上就从艺术的角度涵盖了电影的方方面面了。
弗朗索瓦·梅海斯《博物馆学:历史与基础》 (视频截图)
孟尧:请具体介绍下“博物馆学:历史与基础”这门课程的制作情况。
张泓:《博物馆学:历史与基础》这门课程很有意思。弗朗索瓦·梅海斯(Francois Mairesse)老师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席。他不晕镜头,没有多余重复的话,视频拍摄完后几乎不需要剪辑,这足以体现他的专业性。整个工作流程大致是这样的:比如确定要拍“博物馆学”这门课之后,梅海斯老师与那特共同确定课程题目、大纲、内容、时长。接着摄制组会出一个课程的Demo,让那特和梅海斯双方确认,包括视频的整体风格、老师讲话的语速,甚至老师的着装和发型,都需要双方进行确认。Demo没有问题后,那特、梅海斯、摄制组三方正式确定拍摄和制作的各项细节。课程正式拍摄过程中,那特的课程经理是全程跟进的。拍摄完成之后,在后期制作的环节,梅海斯的协作是给到摄制组每集课程中他希望呈现的图片素材,那特学术编辑也全程配合摄制组,包括沟通梅海斯,寻找更多的图片素材、帮助翻译、摘录关键词的图注。成片完成后,那特学术编辑还将进行最后审片的工作,直到可以出成片上线为止。
玩艺录:肉身改造
玩艺录:虚幻的现实
孟尧:你们的官方在线平台,除了核心的课程板块,还有一个“发现”板块,这个板块目前的结构是:玩艺录、社区、直播。能否具体介绍下你们对这个部分的构架和设计,以及诉求。
张泓:“发现”板块是在我们课程以外的补充,下面我分别介绍下这个板块的情况。第一,“玩艺录”里面都是短视频,内容包括国内外年轻的艺术家、民间手工艺者、工匠、艺术收藏者等等,我们收集各类和艺术相关的新鲜人群、新鲜玩意和新鲜的想法,想给年轻人带去观察艺术的不一样的视角。同时,对于还未接触过艺术专业知识的人,如果一下子去看我们的课程也许会有一定的距离,那么从“玩艺录”开始看起,先对艺术产生兴趣,发现艺术的魅力所在,喜欢上艺术,进而再来更多地学习艺术。第二,“社区”,这里面又分了三个板块——《那特态度》《那特视野》和《那特动态》。《那特态度》都是由我们自己出品的原创文章,是蕴含了我们自己对艺术的理解;《那特视野》是我们搜集的观点、展讯、咨询等艺术相关信息;《那特动态》里面是那特艺术学院的最新消息。第三,“直播”,目前这个子板块只有四期节目,是我们之前做的“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系列讲座”时候直播的视频,可以带大家回顾老师对于自己领域的最新观点。这四次活动分别在四川美院、西安美院各举办了两场,学生的反响非常强烈,今后我们还会组织国内外的老师进行这样的讲座。
孟尧:你们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课程产品的用户反馈?
张泓:包括吕老师微博、那特公众号、那特官微、那米群(微信群)、那特官网APP,还有零星的外部渠道。
[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