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枝末节”开始:姚朋访谈
Starting from the“Excess Minutiae”: Interview with Yao Peng
孟尧(Meng Yao) 姚朋(Yao Peng)
姚朋《冠园酒家》图像素材(《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孟尧:“《画刊》封面计划”用的这幅老照片,你是在哪儿发现的?
孟尧:你好像也委托朋友帮你去找冠园酒家了,找的过程顺利吗?
姚朋:找一个地点在今天已经变得很容易了。但事情其实有点戏剧性,有些未预料到的局面。寄出明信片之后,我碰巧认识了一位在旧金山留学的朋友,我请他帮忙去唐人街找这家“冠园酒家”。店还在,但人去楼空,已经倒闭了,二楼的门口堆着破败的杂物。这是我完全没预料到的,我原本以为肯定会有一家店铺在那里经营,但不确定会不会是这家“冠园酒家”。因为以国内的生活经验来讲,餐厅更新换代的频率可能很快。但在美国情况好像不太一样,据说餐馆已经停业有几年了,但一直没有新的店铺接手。这是一家开了很多年的餐馆,40年前就在那条街上同样的位置。
孟尧:我倒是觉得,这个结果让这次的项目变得更有意思了。它让一个期望回应的项目,多了一个命运弄人的层次。你的计划本来是找到酒店,再顺带找到人,现在是酒店在那,但人却不见了。表面上看,你的期望落空了,但我觉得这事情似乎还可以做下去,因为这个人一定还有故事。毕竟,你期望的是人的回应。我好奇的是,你后面会继续找到这个人,再请他寄一张他现在生活状况的全家福给你吗?
姚朋:是的,这让我对这个后面的人更加好奇了。我会尽力去找到他的,如果有机会坐下来聊天,我想他会讲很多有意思的经历。我觉得海外的华人和国内的华人有某种微妙的差异,我希望收到他店铺的全家福照片也是因为对这种差异的好奇。不同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会折射出人的不同状态,最终都会写在脸上。
《一段关系》,姚朋,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6年
孟尧:2016年,你做了《一段关系》这件作品。在形式上,它和这次“封面计划”有很相近的地方。你都选择了“寄信”这种传统的、物质化的媒介方式,试图去和一个陌生的对象发生联系。但这两次创作的不同点也很清楚。《一段关系》里,你传递信息的对象是一位大众明星,用你自己的话说,你想向她传递的是你对她的一种“钟爱”。而在“封面计划”当中,你的对象是一个模糊的真实存在,你并不确定冠园酒家的老板是男是女;你对他或者她的兴趣,并非在个人情感层面。你更关心的是一段历史变迁中的具体的人的命运。分享一下你这两次创作的体会吧。
姚朋:《一段关系》这个里面我的目标是明确的,这种表述是我单向的,我想让我这一堆莫名的情感物化,让这一种关系物化。因此我的表达几乎占据了全部的意义,当然其中也有我设置的戏剧化成分,比如说我将这种关系倒置——描述了莫妮卡·贝鲁奇亲吻我脸颊的一个瞬间。《冠园酒家》里我的目标是不确定的,是在人海里借由某种理由追踪一个人,一个模糊的我想象出来的形象,一个我投射了情感的群体的缩影。出于关怀,我想知道他的经历、处境、情感、遭遇。就像我很喜欢看一些关于华人在海外生活的纪录片,真实而且琐碎,这些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人令人尊敬且动容。
《我们依次穿越时间-7》,姚朋,收藏级艺术微喷,综合材料,2015年
《我们依次穿越时间-8》,姚朋,收藏级艺术微喷,综合材料,2015年
《我们依次穿越时间-13》,姚朋,收藏级艺术微喷,综合材料,2017年
孟尧:我第一次看到你的作品,是在你2016年的个展“女士们和先生们”的展览现场。你当时展出的名为《我们依次穿越时间》的系列作品,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你选择了一些无名的历史图像和截取自小说的对白,并以一种直截了当的形式让图像和文字发生关系。这些陌生的图像和陌生的文字拉扯在一起,形成一种奇怪的视觉张力。你越凑近“细微观看”,越能感受得到这种张力,它就弥散在图像和语言的细节里。我觉得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并且内倾化的表达方式,一直是你的个人特色。你善于在一种普通生活场景里,远远地、悄悄地喃喃自语,并且一直对日常化的历史图像着迷。
姚朋:摄影的发明是出于记录。对我来说,选择一张照片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出于真实的记录,并且隔绝了拍摄者的主观表达。我希望它的拍摄者、被拍摄者、地点与事件都尽可能无名。它是一张尽可能平庸、尽可能日常的照片。本质上这件作品不是用来观看的,而是用来阅读的;它其实和一本错乱的书一样(当然这种阅读包括文字也包括图像),只是我把故事的时间轴压缩成了一个瞬间。我想追寻的其实是关于人的意识,摄影凝固了物的显影,而我在此基础上凝固了对于每个无名的人浅意识的定格。这些来自于不同小说的念白让人穿梭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桥段与不同的时空中。而由虚构和真实交错所形成的荒诞空间就是我所追寻的意义。
孟尧:这个《我们依次穿越时间》的系列还在继续做吗?
《政治》,姚朋,色卡、丙烯,35cm×240cm,2015年
《未命名文档》,姚朋,A4打印纸喷墨,尺寸可变,2016年
《才华》,姚朋,密度板雕刻、丙烯,276cm×210cm,2018年
孟尧:《政治》(2015年)、《未命名文档》(2016年)、《才华》(2018年)这三件作品,形成了一个“彩虹”作品序列。在我看来,这些明艳的色彩实际上是抽象的和象征性的。这让我想到你在解读《政治》的时候,提到这组作品是很多“概念化的想象”,我觉得《未命名文档》《才华》好像也是属于这种逻辑的。你真实的创作思路又是怎么样的呢?
姚朋:做《未命名文档》那段时间很喜欢做一些不引人注目的作品,就是你需要很用力地去发现这是一件作品,并且你要很用力地去发现这件作品的意图,然后在人的观看过程中设置关卡,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得到一种藏匿的快感。而一旦有人能够最终体会到我所经营的一点点趣味,这种快感则会成倍地加剧。《才华》是我对于完美状态的向往,那种锐利的、饱满的完美状态很像是创作者与生俱来的才华。
《黄》,姚朋,哈内姆勒相纸、艺术喷漆于亚克力表面,2018年
孟尧:在你去年的个展“时间胶囊”上,《黄》和《玩笑》两个系列也以明亮的黄色展开图像和文本的关系。这两件作品要表达的是什么?
姚朋:我用黄色遮蔽掉图像中的关键信息,跳跃的黄色成为了藏匿其中的线索,提示了某种有隐喻色彩的情节。由此导向的是图像与文字以及图像与图像之间的转译。
《玩笑》,姚朋,哈内姆勒相纸、艺术喷漆于亚克力表面,2018年
孟尧:整体而言,我觉得你的艺术始终关注的是个体与群体、公共与私密、历史与现实、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你的创作方式多数是以迂回的、冷静的方式,在细微处展示形式和观念的信息量。就像这次的“封面计划”,你还是通过一种对历史细节的定位,去推进项目的走向。我不知道你是否认同我的观察。
姚朋:感谢这么细致准确的观察,这的确是我非常感兴趣并且想要做到的。我很希望从微观处入手,从旁枝末节入手。在这些细碎的缝隙之中找到入口,及至牵动内核。我希望作品是冷感的,是不动声色的,而在表象之下牵连的是丰富庞杂的想象空间。
孟尧:你觉得和《画刊》的这次合作和你以往做创作有什么不同?
姚朋:既然围绕“媒介”为创作主题,就需要在限定的范围内展开思考和工作。我挺喜欢这种在限定内找空间的感觉,这其实更难,但同时也更容易,因为限制也意味着安全。
《一次秘密》(拍卖现场),姚朋,2013年
《未命名》,姚朋,手机,尺寸可变,2016年
《微观学术》,姚朋,纸本喷墨、显微镜,尺寸可变,2013年《什么》,姚朋,纸板油画,25cmx5.5cm,2012年《什么》,姚朋,纸板油画,4.5cm×5.5cm,2012年《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隐藏的远比展示的多:《禁书计划》创作手记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媒介之物”与第二现实:谢晓泽访谈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路向何方:《画刊》封面计划创作手记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交通”生活:龚新如访谈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一定要瞎来:张权访谈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一次失败的封面计划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我们需要的就是坦诚:柯明访谈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一个隐含谜底的故事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不显现,不直露:陈丹笛子访谈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浪游与逃跑主义:何工访谈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关于装置《声音考古学》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封面就是书的皮肤:吴俊勇访谈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 ∣ 第一次有中奖感觉的中奖:牛柳访谈
点击图片,购买本期杂志
[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