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R】数据增强设计在武汉市中心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2017-02-10 高喆 陈伟 宁玲 规划师杂志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 关键词 ] 数据增强设计;中心体系规划;武汉市            

[ 文章编号]1006-0022(2016)12-087-04

[ 中图分类号]TU984.11+9

[ 文献标识码]B


数据增强设计是一种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其通过对新旧数据源(传统数据+大数据)的分析、建模等手段为规划设计过程提供支撑,已成为规划研究的重要创新方向之一。作者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高喆,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陈伟,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宁玲在《规划师》2016年第12期撰文,文章从市民活动集中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密集区和城市内部交通便捷区的识别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数据增强设计在武汉市中心体系规划中的运用,以期为规划在新的数据环境下应用传统数据+大数据提供参考。

中心体系规划的数据需求

武汉市中心体系规划的目的在于明确各中心等级、功能和竞合关系,构建全市域、多层级、网络化的中心体系。为实现此目标,规划需要优先识别现状城市中心的数量、等级及功能。依据杨俊宴、周一星等人的研究,城市中心是“市民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最密集的区域、城市内部交通最便利的区域”。因此,需要在全市域范围内判别哪些区域市民活动集中、公共服务设施密集、交通便利,并确定其范围边界。传统的技术方法虽然也能识别出这些区域,但在精度和可靠性上有所不足。例如,利用城市用地现状图斑识别公共服务设施密集区,虽然用地图斑能够反映行政办公、文化和教育科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地理分布情况,但是无法准确表达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及使用状况,导致精度和可靠性偏低。在此背景下,数据增强设计方法被引入。

数据增强设计并不是抛弃传统数据,而是更深层次地挖掘传统数据,并加入新的数据,利用ArcGIS等空间分析工具实现更精确、可靠的现状识别。规划中一般使用的传统数据包括规划数据、国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其中,规划数据主要指城市用地现状和规划“一张图”数据;国土数据主要包括地籍数据、由土地管理流程划分(批、征、供、用)而形成的一系列土地储备、供应图斑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图斑数据等;社会经济数据主要包括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普查(人口普查、经济普查)数据等。而新数据则是指基于通讯/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具备精确空间坐标、覆盖面广且标准统一的数据。当前被普遍认知的规划类新数据一般包括手机信令数据、公交刷卡数据、ETC数据、车载GPS数据、热力图数据、微博签到数据和 POI( 兴趣点 ) 数据。这些新数据弥补了传统数据无法全域覆盖、缺少空间信息和数据更新慢等缺点,其与传统数据的复合使用已然成为城市研究、规划编制工作的新武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数据都有价值,受限于开放程度,很大一部分数据是无法被规划研究人员免费(或低成本)获得的,如手机信令、公交刷卡和车载GPS等数据。因此,现阶段真正对规划编制产生有益影响的数据集中在热力图数据、POI数据和微博签到数据上。本次规划使用的传统数据主要包括用地现状数据、建筑量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和基准地价数据;大数据主要包括热力图数据和POI数据。

数据增强设计在城市中心识别中

的应用

规划针对城市中心的市民活动集中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区和城市内部交通便捷区开展识别。需要说明的是,市民活动集中区与城市功能密集区是城市中心的充要条件,对它们的识别可作为现状城市中心的直接支撑;城市内部交通便捷区只是城市中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可作为现状城市中心的间接支撑。识别遵循以下原则:①若数据源为矢量数据,则使用ArcGIS直接编辑,若数据源为栅格数据,则将栅格数据矢量化后,再进行编辑。②在识别某一对象时,若出现传统数据与大数据分析结论差异较大的情况,需进行经验性判别和校核。

市民活动集中区识别

在传统技术手段下,对市民活动区的识别主要依赖统计局口径的人口数据,通常涉及常住人口数据和就业人口数据。常住人口数据的优势在于以社区为统计单元,能够较精准地落实在地理空间,且具有较好的数据连贯性(每年发布);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常住人口数据仅能反映市民居住空间分布而无法定位市民日常活动空间。就业人口数据的优势则在于可以通过岗位类别筛选,确定从事以金融保险为代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以零售、酒店为代表的零售业、生活性服务业岗位的分布,从而间接判断市民活动地区;但其也存在统计单元过大及数据连贯性不强的缺点。热力图数据则很好地规避了以上缺陷,该数据是基于智能手机使用者访问百度产品时所携带的位置信息进行绘制的,可以准确通过颜色和亮度反映地区人流量的空间差异。虽然其缺失了非百度产品用户的信息,但是考虑到百度地图拥有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其数据具有免费获取、覆盖全域和连贯性强的优点,其仍然是理想的数据源。

规划截取了若干工作日(周一至周五每天的 11:00、15:00 和 17:00) 与休息日 ( 周六、周日每天的 11:00、15:00和17:00)的武汉市域百度热力图,通过RGB颜色识别将栅格数据矢量化,并将城市活力划分为六级,认定前五级为市民活动集中区。同时,研究利用 ArcGIS平台获得聚集区的质心点,将其作为最终的城市中心,由此判断武汉市市民活动集中区(图1,图2)。结果显示,武汉市主城区(三环以内)市民活动集中区已呈多中心格局,且就业中心和商业中心重合度高,江北中心呈组团状拓展,江南中心呈“L”形带状延伸;新城区市民活动集中区尚在发育中,以光谷(金融港)、江夏纸坊和东西湖吴家山发展较好。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区识别

在传统数据中,现状用地数据和建筑量数据都可以直接反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水平,是极有价值的数据源。相比之下,建筑量数据比用地数据在精度上更具优势,应优先采用。由于建筑量本身是矢量数据,可直接借助ArcGIS平台密度分析工具实现对城市五大公共服务设施(零售、商务、行政、文体娱和科教服务设施)的识别,并可根据不同分析需求将各功能赋予一定权重,计算其综合密度。

基于以上数据增强设计思路,规划对武汉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进行了建筑量核密度分析(图3),并计算了五大功能的综合密度,其中权重赋值相同。结果显示,武汉市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仍集中在主城区(三环以内);在主城区外,光谷—纸坊方向(即东南向、南向)的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密集,而几大新城市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密度有限。

然而,规划发现传统的建筑量数据、用地数据同样存在局限性,即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等原因,新城区、远城区的建筑量数据、用地量数据缺失严重,妨碍了这些区域真实情况的反映。因此,规划进一步引入POI数据分析。POI数据包含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实体,如学校、银行、餐馆、加油站、医院和超市等,其全域覆盖且易获得的特征(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可提供)促使其能有效地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区进行识别。规划使用ArcGIS平台,开展了武汉市POI密度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主城区POI密度在160~960个/平方公里,新城区中纸坊、沌口、吴家山和前川的POI密度在80~160个/平方公里(图4),比新城区其他区域1~50个/平方公里的公共服务设施密度更高,证明近年市域的多中心有一定发育,发展重心在纸坊、沌口、吴家山和前川地区,此结论填补了传统建筑量数据分析的缺失。

城市内部交通便捷区识别

城市内部交通便捷区的识别通常包含城市道路和轨道两方面。对于城市道路便捷区的识别,道路网密度作为主要判断标准被规划人员广泛使用,但由于该指标仅考虑道路面积的比重,并不能真实反映道路便捷性。因此,规划引入空间句法识别道路便捷区。空间句法是由 Bill Hiller 提出的,是实现空间通达性和关联性分析的强大工具。其优势在于即便在没有详细本地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依赖空间句法模型,通过 Depthmap 软件或ArcGIS插件也可以轻松实现对城市道路通达性的量化分析。图5是基于武汉市现状路网进行空间句法分析的结果,其显示武汉市主城区道路便捷度明显好于新城区,其中汉口建设大道、武昌沿江、汉阳归元及四新地区的道路最便捷,可见新建地区虽然有较高的道路网密度,但是交通便捷性并不高。

对于轨道便捷区的识别,规划定义城市轨道半径500m范围内为便捷区,同时叠加现状存量地(中心城区为三旧改造用地、新城区为增量地)的分布,由此识别未来有潜力成为城市中心的区域,支撑规划期中心体系的构建(图6)。

相较于传统数据,基于传统数据+大数据的数据增强设计更精确地识别了武汉市现状中心的数量、范围、功能和等级,对“武汉市主城区处于多中心成熟阶段、市域处于多中心培育阶段”提供了定量支持,最终识别出武汉市“市级主中心—市级副中心—组团中心/新城中心”三级中心体系。其中,市级主中心2个,即江南、江北主中心。江南主中心包括楚河汉街、中南中北路区域;江北主中心包括江汉路—武广、汉正街和建设大道新华路区域。市级副中心1个,即鲁巷副中心。组团中心/新城中心共14个,包括10个组团中心(主城内)及4个新城中心(主城外)。10 个组团中心即主城内服务于城市局部组团和片区的中心,包括沌口、王家湾、钟家村、武昌古城、街道口、徐东、建设二路、汉西、汉口火车站和菱角湖;4个新城中心指主城边缘及外围光谷南(金融港)、纸坊、吴家山和前川4个发展较好的地区 ( 图 7)。

对规划研究的启示

本文以武汉市中心体系规划为例,探讨了在新的数据环境下应用传统数据+大数据支撑规划研究的一些思路与方法,是数据增强设计在宏观尺度支撑城市规划编制的一次有益实践。由于数据增强设计所依赖的数据主要为开放数据,使得规划研究本身很容易拓展到全国其他城市,并协助规划实施评估,支撑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同时,通过横向对比各城市结论,可进一步获得全国城市中心体系的发育特征、发展规律,支撑全国范围内的城市研究。

此外,数据增强设计在微观尺度上也能很好地辅助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由于开放数据的矢量化特征,使数据增强设计能够精确落地,未来有广泛应用于城市更新、控规、修规编制及城市设计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在微观尺度实现数据增强设计是另一重要研究课题。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12期

《数据增强设计在武汉市中心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规划师》12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杂志2017年论坛主题新鲜出炉了,欢迎赐稿!

【规划师论坛1】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述评及其启示

【规划师论坛2】“海绵城市”视角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与规划策略

【规划师论坛3】预控与协调:城市水系保护区的划定路径 及管制措施

【规划师论坛4】湿地型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途径与案例

【PM】广东省域城市设计管控体系建构

【PM】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行政组织冲突解析 —以重庆湖广会馆历史街区拆除事件为例

【PM】民生视角下的重庆市公益性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研究

【PD】微更新理念在西安老城更新中的运用

【PD】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

【PD】海洋生态文明视角下海湾区域规划布局探索 —以宁波市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为例

【PD】城市型岛屿生态旅游规划探索 ——以襄阳市鱼梁洲总体规划为例

【PD】西安航天基地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策略

【PR】产业园区周边乡镇的产城乡一体化规划

【围棋与城市论坛】围棋让城市更智慧,城市让围棋更精彩

【PL】2016年11期总览:移民城市的规划应对

【PL】2016年10期总览:轨道都市的规划建设

【PL】2016年9期总目录概览:众创空间特征及规划应对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