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6】民宿开发:婺源县西冲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策略
点击蓝字关注规划师杂志公众号
本期主题: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
2012 年,我国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在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的联合启动与大力推动下,截至 2014 年底,已公布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合计 2555 个村落。如何实现这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本期“专题研究”栏目以“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刊发一组文章,系统介绍我国传统村落规划编制与实践,以及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专题研究6】
民宿开发:婺源县西冲传统村落的
保护发展规划策略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授闵忠荣,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研究生洪亮在《规划师》2017年第4期撰文,民宿产业作为推动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型业态,是近年来规划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在总结国外乡村民宿开发现状、经验以及分析我国民宿开发利弊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江西省婺源县西冲传统村落案例,从保护分区、用地布局、产业发展、空间改造和公众参与五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民宿开发规划策略,以期为当前传统村落中民宿开发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民宿开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4-0082-07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闵忠荣,洪亮.民宿开发:婺源县西冲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7(4):82-88.
一
国外乡村民宿开发现状与实践经验
(一)英国乡村民宿开发
英国乡村民宿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初始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过改良家庭式的招待方式,结合B&B(Bed and Breakfast)的规范经营方式,英国形成了最早的民宿。②发展阶段。英国观光局为民宿制定规划标准,包 括 Listed、1-Crown、2-Crown 和3-Crown四级,并且每年都对民宿经营者进行审查。与此同时,英国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民宿产业进行规范,包括建设行为规划审查、设施设备配备、室内安装许可和税收标准等。③成熟阶段。为了扶持乡村民宿的发展,英国为民宿经营者提供咨询及培训,咨询及培训团队主要由大学、义工团体、农政观光和农业推广等组织组成。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民宿案例有阿伯丁郡的 Castle Of Park和维尔特郡的Carriers Farm。
(二)法国乡村民宿开发
法国是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其民宿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法国政府鼓励在保存历史遗迹和原生态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开发民宿的行为,同时严格的民宿考核制度使得依托历史文化遗迹及传统村落的民宿开发极具标准化和品质。
法国政府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民宿规定:一是民宿房间不得超过 5 间;二是在民宿安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及食品安全方面必须制定相关规划;三是设立等级制度,根据标准民宿的传统建筑风貌、文化氛围和住宿环境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划分等级。除此之外,法国政府对计划利用传统建筑经营民宿的经营者给予传统建筑整修补贴。法国较为典型的乡村民宿案例有上萨瓦省的Monte-Blanc。
(三)日本乡村民宿开发
日本乡村民宿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其中拥有悠久历史和秀丽风景的小村落承接了大量的游客,部分农场也以副业经营的方式满足游客住宿的需求,农场旅舍的住宿形态成为了乡村民宿的雏形。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劳动时间缩短后,都市民众的自然生活取向及农业体验取向日渐增强,农业旅游及农家民宿已成为新的城乡交流模式。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日本乡村民宿发展达到高朝,年观光总住宿量为3.45亿人次,已趋向“乡村化”经营。2000年,日本全国共有农家民宿 5054 间,可容纳 19.26 万人。这一时期的代表民宿有兵库县的Romantic Home以及静冈县的伊豆高原温泉花民宿。
(四)国外乡村民宿开发小结
总结英国、法国与日本乡村民宿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三个国家在民宿法律、民宿分类、民宿设计及民宿管理上取得的成功既存在相似之处,又都保留着各自的特色。在民宿政策管理上,三个国家都由特定的组织或者政府机构颁布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民宿各项设备及服务、民宿认证等进行了管理,实现了民宿的合法正规化经营;在民宿规划设计上,都较为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从室内装饰到建筑风格,再到室外环境规划,注重延续乡土文化,营造原汁原味的本土乡村民宿空间。由此可见,国外民宿开发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和谐发展、永续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理念已经贯穿其中。
二
我国传统村落进行民宿开发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条件分析
1.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保护资金多元化
我国已经公布的前三批传统村落有2555个,加上第四批传统村落1602个,共 4157 个。目前国家、省、市拨付的保护资金有限,推广民宿开发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传统村落保护领域中,解决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的保护资金紧缺的问题。保护资金性质的多元化更能体现多方面的保护诉求,带动社会力量投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中。
2.吸引村民就地就业,避免村落空心化
村民是乡村民宿开发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民宿产业链中的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行为需要以村民为主体,同时支撑民宿产业的相关基础产业也需要村民的广泛参与(图1)。民宿产业开发带来人流量的增加,这需要更多农业生产、传统建筑修复及传统技艺表演等相关劳动力来支撑,通过村民参与,可以实现村民的就地就业,从而实现村落活力再提升的目标。
3.推动传统建筑修缮,带动村落有机更新
从宏观层面看,整个传统村落构成了民宿开发的基底;从微观层面看,单个传统建筑是民宿开发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在微观上,乡村民宿开发都需要建筑修缮作为支撑,因此民宿产业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对传统风貌建筑和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延续传统村落的风貌特征,实现村落的有机更新。
4.激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是乡村民宿开发的一大亮点,民宿点所在村落承载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进行民宿开发的重要软实力,因此民宿开发能够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组织和个人可以在民宿开发机制中获得更多利益分成,这将会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单方面出资保护的现状,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二)弊端分析
1.原生态的生产方式逐步被替代,使得传统村落面临异质化的威胁
民宿开发促进了传统村落业态的转变,但是过度开发使村民脱离农业生产,原有的农耕文化面临异质化的威胁。此外,无序的民宿开发会给村落业态布局带来负面影响,破坏了村落的农业生产氛围,使得村落的综合品质下降,反过来也会影响村落的民宿品质。
2.民宿开发规模超出了环境承载力
部分传统村落在引入社会资本时一味地迁就开发意向,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忽视规划的作用,缺乏统一的村落用地规划和空间建设指导,使得各个民宿点随意扩张,超出了村落的环境承载力,导致环境问题频发,影响了民宿活动的正常开展。
3.民宿开发破坏了街巷空间和历史风貌
民宿开发行为管控制度的空白使得民宿开发犹如生物入侵,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与管理,古建筑被随意改建或加层,沿街巷随意搭建,将会使街巷空间和历史风貌受到严重的破坏。同时,硬质路面的使用极大地弱化了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骨架作用,街巷空间的功能随之消失。
4.基础设施无法同时满足民宿开发和村民的需求
规划缺乏弹性导致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无法承载民宿点的开发负荷,部分村落出现了优质水源供给民宿点,而村民使用不合格水源的情况。也有民宿布点与消防规划冲突,在民宿开发前缺乏全面的村落安全评估。民宿开发与村民日常生活的矛盾越来越凸显,使得村民对民宿开发缺乏信心和动力。
三
我国传统村落进行民宿开发的规划策略
(一)客观评估,构建科学的民宿开发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村落内部存在建筑风貌不统一、建筑质量好坏相掺和建筑年代参差不齐的情况,规划采取构建民宿开发评价体系的方法,评价传统村落的民宿开发潜力 。为了更好地区分民宿开发潜力,将评估值分解为4项中类指标和14项小类指标,对比较关键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邀请专家、规划管理人员、文物管理人员和村民代表依据分类指标对建筑进行评分,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出民宿开发潜力值,由低到高的排序为极不适宜开发、不适宜开发、基本符合开发、适宜开发和极适宜开发(图2,表1)。
(二)专区管理,划定民宿保护格局和进行分级管控
规划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传统建筑数量等级、分布密度等空间量化分析体系,结合民宿开发潜力评估结果,划定不同保护要求的保护区间,将高分段作为重点保护区域,低分段作为次要保护区域,最终将保护层级确定为四个层级地带,依次为民宿开发地带、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并明确各个层级的保护要求,实现分级管控(图3)。
(1) 民宿开发地带。
民宿开发地带是指在民宿开发潜力评估的基础上划定的产业开发专区,该区内的民宿开发活动应同时满足有关民宿管理办法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
(2)核心保护范围。
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拆除历史建筑,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外,禁止新建、扩建其他建 ( 构 ) 筑物及设施。
(3)建设控制地带。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应进行严格控制,市政工程设施均不得妨碍风貌景观和影响视域;所有市政公用管线应逐步实现地埋。
(4)风貌协调区。
风貌协调区范围内应当保持原生态的山体水系,不得出现影响村落景观视线的建 ( 构 ) 筑物,不得新建与传统风貌相冲突的建筑。
(三)集约高效,进行融合性的用地布局
在划定用地性质时,既要考虑传统村落民宿发展的现实情况,又要把握传统村落保护的潜在用地需求,合理布局村落用地。
首先,适应民宿发展需求,完善村落服务功能。对村落内的家庭作坊和农业生产设施进行统一的布局规划,避免对民宿开发产生影响;规划建设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和停车场,利用原有的空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进一步配套文化、医疗和商业服务设施,使村落性质由生产服务型真正转变为旅游服务型。
其次,通过划定民宿开发地带,引导民宿合理布局,集约利用闲置用地。将民宿开发地带的部分闲置空地变为绿化用地,以美化村落环境。
最后,结合新村规划建设,合理疏解传统村落人口。通过建设新村,既可以实现疏解传统村落人口的目标,又可以将更多闲置的传统建筑用于民宿开发。同时,对新村建筑进行设计引导,使其风貌与传统村落风貌保持协调。
(四)村域统筹,制定联动的产业发展策略
在村域范围内,对传统村落的产业进行广泛摸底调查,着重调查传统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模、从业人数、收入状况、覆盖人群和复杂程度等,通过横向对比,确定村落的主导产业。同时,将与主导产业有密切关系的产业定位为主要产业,进一步分析主导产业与主要产业之间的深层联系,从而制定相应的产业规划策略。针对以民宿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村落,充分挖掘村落的民宿产业发展优势,培育产业链,促进产业之间的联动与互补。
(五)点面结合,编制合理的民宿空间改造方案
规划针对不同的民宿空间特点、分布状况和组织形式,因地制宜地提出民宿空间改造方案。
1.建筑空间改造方案
对具有民宿开发潜力的传统民居、街坊院落提出“空间开放、功能灵活”的重塑要求。由于从民居到民宿的转变过程带动了建筑功能的转变,民宿建筑空间改造应当延续建筑风格、彰显地域文化和结合传统技艺,在改造中允许空间的开放性和功能的多样性。
2.街巷空间改造方案
街巷是组织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重要骨架,也是引导人流通往民宿点的纽带空间。在街巷空间改造方面,应考虑街巷空间的断面尺度,分析街巷空间的开敞尺度,针对不同的街巷条件制定适宜可行的空间重塑方案。对序列节点的恢复应体现对村落民宿旅游开发的尊重和考虑,以建筑的分隔与通过属性、与民宿有关的景观标识属性为设计依据进行街巷空间重塑。
3.场域空间改造方案
传统村落中保留下来的一些场域空间往往是尺度、界面保存较好的空间,并组织着村落的空间格局,对村落文脉延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在村落中进行科学的民宿开发与修缮活动,应优先尊重传统空间秩序对整体场域空间的组织作用,在进行建筑修缮的同时,注意场域空间的协同修缮。
四
实践 —— 以婺源县西冲传统村落的民宿开发为例
西冲村原名西谷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历史上为“徽饶古道”的重要节点(图4)。2006年,西冲村敦伦堂(俞氏宗祠)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西冲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第二批“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西冲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西冲村自2009年开始积极修缮传统建筑,先后引进了3000多万的社会资金投资民宿产业,逐步打造出“墨娑墅家”“西冲院”“六上”“俞门府第”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效应的示范性民宿(图5)。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婺源县北线游览轴的良好区位优势,西冲村经过长达7年的摸索和精心打造,开创出了一条依托民宿开发推动传统村落保护的发展道路。
(一)规划理念与定位
规划强调“以人为本、文脉传承、活态保护、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将西冲村发展成为以生态休闲观光、特色民俗展示为主要职能的综合型村落;整理西冲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古貌西冲”,积极营造耕读传家的文化型村落;尊重村落的文化背景,挖掘村落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资源,塑造融山、水、村为一体的徽州民宿体验村落。
(二)保护分区规划 — 民宿开发与村落保护并举
保护分区规划对于西冲村保护与民宿产业开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规划强调保护分区与村落保护发展相协调,同时对民宿产业进行专区规划,减少村落内部过境交通的交叉性流动,避免民宿开发行为对村落的影响。因此,规划对西冲村开展详细调研,依照民宿开发评价体系进行民宿开发潜力评估,将西冲村划分为民宿开发地带、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图6)。其中,民宿开发地带是西冲村最核心的区域,占地面积为1.87hm²。
(三)用地布局规划 — 集约高效、功能明确的设计手法
由于西冲村受谷地冲沟的地形条件限制,除去基本农田,可用建设用地微乎其微。规划考虑到民宿开发的就地性因素,在规划方案中突出了村、宿、游的集约组合,力求打造风貌协调、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民宿型传统村落。各类用地详细布局如图7所示。
(四)产业发展规划 — 突显地域特色与村民主体性
规划依托西冲村的历史底蕴优势和良好的民宿开发势头,围绕村民主体性,做大做强民宿观光产业,培育生态种植业、林下产业。规划将西冲村划分为三个主要的产业开发区,包括民宿产业开发地带、生态种植区和林下产业区,合理确定各区的产业发展规模,挖掘核心产业,形成集群优势(图8)。
(1)民宿产业开发地带。
规划以民宿接待、村落观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导功能,发挥民宿开发的村民主体性,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大力将西冲村打造成婺源县的就业模范村、民宿开发示范村和旅游观光先进村。
(2)生态种植区。
规划以生态农产品种植为主导功能,包括水稻、绿茶等传统农作物,并引进多种生态农作物;采用混种的种植模式,重点推广皇菊、油菜花和绿茶等具有观赏性的农作物,在提升收入和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丰富了村落的农田景观。
(3)林下产业区。
西冲村现状拥有林地 3689 亩 ( 约245.9hm²),这些林地不仅是重要的村落景观资源,还能够提供丰富的林下产品。规划将原有的林地改造为林下产业区,鼓励村民合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林下产业,开发衍生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更有乐趣的林下体验。
(五)民宿空间改造 — 因地制宜地营造文化氛围
为进一步优化西冲村的内外空间,塑造独具活力的传统村落民俗活动氛围,规划对村落的重要空间进行了设计引导。
1.院落空间保护性重塑
西冲村的民居以独特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封闭、内敛的天井空间形态,特别是耕心堂、职思堂和同大里等位于民宿开发地带内的建筑,规划对这些建筑进行空间改造,以优化村落建筑空间。
对于类似职思堂格局的结构完好或较好的院落,规划对其进行梁柱结构的维护,并对已损坏建筑构件进行更新,做到“修旧如故”;在保证其开间进深沿袭传统基本模数的情况下,允许对内部建筑空间作出适当调整(图9)。
对于类似耕心堂格局的结构部分受损或已经局部改建的院落,规划对其进行部分改善设计,但建筑外观应保持原样。由于耕心堂天井周围的屋檐结构全部坍塌,难以恢复原有的天井,规划使用了方形玻璃顶代替原有的天井,不仅不影响采光,还增添了传统建筑的围合感(图10)。
对于格局和房屋结构都已经被破坏的院落,规划充分使用当地材料及工艺,按原建筑风格进行重建,在建筑风格与传统风貌保持统一的前提下允许内部空间的重新设计。例如,同大里的梁柱结构已经坍塌,规划保留其建筑外墙,在平面上尊重传统建筑的规制,依然采用“进”来组织空间,同时在设计中加入了盥洗室、卫生间和阳台等现代建筑空间(图11)。
2.公共空间保护性重塑
(1)公共建筑空间的重塑。
为保护西冲村保留下来的一些传统公共建筑,规划在村落中进行民宿开发与建筑修缮活动,首先需要尊重传统空间秩序对整体场域空间的组织作用,在不破坏空间组织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局部建筑的修缮。
(2)街巷空间的重塑。
规划对西冲村的街巷空间进行重塑,通过对八只坎、挹秀亭和吴王井等重要历史场所进行保护,同时串联这些节点连接成的空间序列,确保街巷重塑具有可识别性。
(六)规划的公众参与 — 发挥村民的主体性
民宿即宿于民,村民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当占据主体地位。同时,在民宿开发中,不仅需要保护实体建筑,还需要保护其背后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这都离不开村民的主体性 ( 图 12)。因此,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性,能促进传统村落与民宿开发的平衡发展。
1.建筑修缮活动的村民主体性
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村民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为了保留西冲村传统的建筑技艺,规划组建“匠人委员会”并由政府监管,负责建筑匠人的认证登记、技术培训和施工指导等具体工作,这在保证民宿点的建筑风格与村落风貌一致的同时,使古徽州的建筑技艺得到了有效传承。
2.民宿开发活动的村民主体性
规划在划定的民宿开发地带鼓励村民修缮传统建筑和进行民宿经营活动。由于传统村落的民宿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村民自主经营还是商业资本入驻,总体上仍要求利于文物保护和民生改善。
3.文化展示的村民主体性
西冲村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绿茶制作技艺、西冲花灯、西冲谚语和西施最后归宿的传说等,规划将现存的祠堂、民居等场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的基地,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杂志2017年4期
《民宿开发:婺源县西冲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策略》
《规划师》杂志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看原文)
【规划师论坛3】中心城区 E 类用地中的廊道空间生态规划方法
【PM】基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半城镇化地区城市更新模式研究
【专题研究1】“互联网 +”引领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探究 ——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
转载须知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需开白名单转载请在后台留下公众号ID,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