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研究1】“互联网 +”引领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探究 ——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

2017-06-12 余侃华 龚建 等 规划师杂志
 

点击蓝字关注规划师杂志公众号

本期主题: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

2012 年,我国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在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的联合启动与大力推动下,截至 2014 年底,已公布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合计 2555 个村落。如何实现这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本期“专题研究”栏目以“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刊发一组文章,系统介绍我国传统村落规划编制与实践,以及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专题研究1】

“互联网 +”引领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探究

——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

作者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余侃华,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龚健,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蔡辉,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勇在《规划师》2017年第4期撰文,文章以“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发展变迁为主线,在解析“互联网 +”与传统村落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形态重塑、文态传承塑新、生态维育保护、业态融合提升和组织动态架构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并结合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的实践,对互联网优势在智慧村落、产业培育、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村落;复兴路径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4-0054-06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余侃华,龚建,蔡辉,等.“互联网+”引领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探究——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J].规划师,2017(4):54-59.

  一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

发展的得与失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行各业无一不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 互联网+”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能对某个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互联网可以推动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产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这既为传统村落的转型和复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又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传统村落复兴的再审视

笔者认为传统村落复兴是指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信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对内使传统村落成为一个拥有良好乡土文化、产业发展对环境冲击低、自治有序的和谐村落;对外进行价值输出,让传统村落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村落的复兴强调对传统村落价值的重新肯定与再认识,蕴含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取向,是传统村落在现代意义审视下发展路径的理性回归和螺旋式上升。传统村落以往的开发模式主要有村集体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混合开发模式和个人行为主导模式(表1)。

(二)正效应

1.融合效应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融合作用,能够实现与各个行业领域的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对于传统村落及建筑保护的宣传推广,传统村落的社会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情感价值等逐渐为公众所知,也逐渐聚集起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民间力量,推动各传统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可以渗透到传统村落的各个领域,打破村落藩篱,实现医疗、教育、公众参与、组织管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全向度创新,为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2.媒介效应

传统村落往往由于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其在产业、经济等方面与城市发展脱节,在发展中处于孤立地位。而通过互联网的集聚效应,可使传统村落与城市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将传统村落与市场、企业及城市联系起来,促进传统村落的价值得到大众的认可,实现资源、信息、资金的大整合、大流通、大共享,如利用 B2B( 商家对商家 )、B2C( 商家对消费者 ) 和O2O( 线上对线下 ) 等电子商务平台,给村落带来可持续发展动力。

(三)新问题

1.脱离实际,文化保护不力

在“互联网 +”的影响下,城市文化亦会使村落文化边缘化。一方面大多数村庄的发展规划套用城市模式,脱离传统村落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巷和历史建筑拆除,而新建筑在尺度、布局和形式上与传统村落环境及建筑形式格格不入,原有的村落格局荡然无存,以往生产、生活和交往多种功能合一的邻里场景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城市吸引力造成村落的“空心化”,导致文化遗产无人保护,村落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2.业态无序,后续动力不足

当下传统村落的旅游业处于一种低层次的过度开发状态。在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与村民仅关注村落的经济价值,没有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使具有重要价值的建筑及文化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此外,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大量毫无特色的旅游产业遍地开花,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文化美感。

3.不当开发,村落生态退化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产物,在其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物质实体反复碰击、协同、融合,形成了有机生态系统。伴随时代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价值逐渐被世人挖掘,城镇化开发的“触角”不断延伸,侵蚀和占用了传统村落大量的人力资源、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此外,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活体系、生产模式及人文观念都会对传统村落的生态系统产生瓦解性的影响。这都导致传统村落生态系统的外部生存条件、内部要素与动力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  

“互联网+”与传统村落互动机制辨析 

(一)“互联网+”与传统村落的再辨识

笔者对近一百多年来传统村落组织的演进历史进行了梳理,发现传统村落组织的存在、演进及其瓦解具有合理性( 表 2)。技术进步、意识形态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等环境因素是促成近代以来村落组织蜕变的根本原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媒体实验室认为 :“ 我们人类进入全媒体时代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媒体人,所有的人都是媒体的生产者也是媒体的消费者”。当前,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起传统村落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传统村落的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了传统村落资金、人力和信息等要素的回流,为其注入发展动力,完善传统村落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传统村落内部结构整合和资源重组;另一方面,在发展传统村落的同时,延续文脉,保持传统村落的景观特质、乡土风情。

(二)“互联网+”与传统村落的作用机制解析

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来说,互联网将带来一种全新的形式。互联网利用其跨界优势,改变传统村落原有的“输血”保护模式,发挥其在传统村落复兴中的触媒作用,恢复传统村落自身的“造血”功能。具体而言,互联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机制推动传统村落复兴。

(1)传播机制。

传播机制是指利用互联网信息储存量大、信息更新及时等优势,架起城乡信息传播的桥梁,增加传统村落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传统村落信息资源匮乏的局面。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信息要素可以与人口、资本等要素产生组合效益,改善传统村落整体要素结构。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输出,传统村落都是被动接受信息,而融入互联网后,传统村落的信息传播则是以双向、多渠道等形式进行的,此时传统村落不再是仅凭亲缘、地缘关系编织的封闭整体。

(2)渗透机制。

渗透机制是指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促进新的生活、生产方式与理念渗透到村落的各个领域中,改变村落原有的面貌。在信息化时代,物联网、大数据、网购、电商和众筹等不仅改变着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消费方式,还将现代社会进取、发展与流动等观念传入了农村社会,开阔了农民的思维和视野,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精神生活。

(3)提升机制。

提升机制是指通过互联网创新特征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丰富传统村落产业结构,实现传统村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融互动,拓展新的价值空间。当前,传统村落的产业链过于狭窄,往往第一产业只是农业,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也只处于低端。而互联网可以为传统村落提供技术平台支持,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结合,实现产业复合化发展。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在线服务手段,再造市场的空间,使传统村落的发展与市场完全融合。

  三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村落复兴

技术框架探索

(一)发展要素解构

在传统城乡关系中,乡村要素的流动不平衡状态始终存在。道萨迪亚斯在“人类聚居学”中强调把包括传统村落、城镇和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 ( 自然、人、社会、建筑、支撑网络 ) 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我国学者吴良镛先生借鉴了该理论并将其演化成更适应我国国情的“人居环境学”,将人居环境系统划分成了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本文认为系统是千变万化的,且随其所处环境的不同,即便是同一系统,由于分析的目的不同,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也不相同。从系统工程论的角度出发,可将乡村聚落空间系统分为聚落背景系统、聚落空间系统、支撑网络系统和运行保障系统四个子系统。其中,聚落背景系统是指由聚落周边区域与聚落空间有关联和存在反馈效应的各类要素构成的外在系统,包括自然环境系统、经济发展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它们形成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聚落空间系统是由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支撑网络系统是指为村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是供传统村落居民消费、享用并具有非排他性和公益性的各类事务和服务产品,主要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及能源等 ) 和社会基础设施(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及社会福利等)两大类;运行保障系统是指为传统村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组织管理、政策保障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传统村落社会保障体系、传统村落社会组织体系和传统村落社会政策体系。

(二)技术框架构建

在“互联网 +”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的发展趋势下,如何从传统村落的现状出发,寻找传统村落空间的“地方语言”,在实践与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传统村落“地域化”营建体系越来越重要。本文尝试从形态、文态、生态、业态、动态的“五态融合”发展路径中探寻传统村落转型与沿承脉络的发展方式,赋予古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图1)。


1.空间形态重塑

规划应针对不同的区域,结合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1)核心保护区域。该区域是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是历史遗存中最能反映传统村落形态特征、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风貌的区域。保护措施包括修缮毁坏严重的重要历史建筑,整修现存历史建筑,以防坍塌;保护历史建筑中的木雕、石雕等艺术品;拆除或搬迁不符合传统风貌特色的建(构)筑物,恢复传统街巷道路面铺装特色。

(2) 建设控制地带。该区域是指核心保护区外围的地区,应对其建筑功能性质、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和街巷景观进行控制;改善市政公用设施,促进其与核心保护区的整体协调。

(3) 环境协调区域。该区域是指在建设控制地带以外划定的以村落自然地形地貌、特色山水格局为主要内容的地区。保护措施包括控制区域内自然环境,保护传统村落风水林的环境与景观,恢复热带植被景观,为村落提供良好的保护屏障和景观背景。

此外,在编制规划时可通过“多规合一”将村落的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涉及到空间形态塑造的规划进行协调,综合部署村落的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历史保护、生态培育、配套设施和项目建设等,使得各项规划在村落的空间布局层面互相协调,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2.文态传承塑新

传统村落复兴的核心就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互联网技术将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来巨大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三种手段:①互联网+乡风文明。通过构建全村域朋友圈,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开展传统村落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推动传统村落文明创建的常态化。②互联网+文化培育。以互联网作为学习媒质 ( 如网络课堂 ),加强村民对于村落传统文化的认识,发挥村民作为本地文化保护主体的作用;使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大力推广村落文化,发挥公众力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与资金参与到村落文化保护中。③互联网+历史文化保护。以数字形式将物质文化遗产(村落古建筑、生产工具、祖先神明造像、宗教器物、竹雕、木雕和石雕等 ) 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艺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与传统医药等)进行保存、展示和管理。

3.生态维育保护

生态环境是传统村落优势资源,然而为了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村落都在不断透支当地生态承载量。因此,在乡村建设方面,应以建设绿色传统村落为目标,在建筑材料的选取上以再生建材或生态建材为主,降低能源消耗;在农业生产方面,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系统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如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利用,避免对村落环境造成污染;在绿色能源方面,通过建设“智能电网”,将分布式发电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在环境监管方面,建立传统村落环境监管平台,宣传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引导村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

4.业态融合提升

传统村落复兴的动力就是村落产业提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创新、跨界、融合的特点,推动互联网与传统村落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传统村落的价值体现在农业生产的载体上,可通过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并在农业生产、流通、营销和服务等方面加入互联网因素,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及绿色农业 ( 图 2),提高农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将旅游业、农业、村落和互联网融合,在旅游、文保等行政管理机构与村落景点之间构筑集景区信息、购票搜索和广告营销于一体的平台,借助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广泛性打造传统村落品牌效应。

5.组织动态重构

由于村民参与能力不强、参与渠道不畅通等原因,许多村民并未参与到村落管理中。而现阶段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无论是原住民还是外地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公众参与平台为村庄的管理、发展建言献策。例如,建立传统村落政务平台,形成全村域朋友圈,促进公众参与,推动传统村落组织管理工作的展开和政务的发布;建立传统村落生活平台,通过手机、电脑、电视三屏互动,为村民提供便民服务;建立传统村落网络体系,建立起村民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实现智慧生活(图3)。

四  

 “互联网+”背景下的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复兴实践

(一)村庄现状

官厅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部,背靠九嵕山,地处唐文化保护区,是陕西省为数不多的具有历史遗存和文化品质的古村落之一。官厅村拥有 1350 年的历史,拥有丰富的文物遗产,现存有明代城墙、古捞池遗址和传统窑洞遗址等,是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保存较多的传统村落(图4,图5)。

(二)村庄保护与发展问题

近年来,城镇化的冲击加速了官厅村的破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数的青壮年向城市集聚,导致村落“空心化”;二是村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缺乏活力;三是村庄特色丧失,新旧建筑不协调,对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不足。

(三)规划内容

规划以建设美丽传统村落为着眼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出发点,吸取以往村落建设的经验教训,并融入互联网信息等创新元素,力争将官厅村打造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村庄(图6)。

1.智慧村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完善了村庄通信系统,使村民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架起亲情、信息、财富的桥梁,还可以在公共服务网平台享受网上教育、网上医疗等公共服务;在村落管理方面,规划建立了村级公众服务号,通知下发、活动召集、公共事务意见交流和文化活动分享等政务工作均可通过公众服务号展开,使村民参与到村落管理中,共同构建良好的村落环境。

2.产业培育

在农业方面,规划着力推动村庄农业的现代化,延伸农业产业链,同时在互联网上建立村级旗舰店,逐步形成生产、加工和营销“一条龙”服务。在旅游业方面,规划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建设集餐饮、民宿、休闲、娱乐和购物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此外,建立具有导游、导航、导览和导购功能的官厅村旅游APP,使游客不仅可以提前了解相关信息,预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还可以获取最新客流量实况、网上观景等服务,提升旅游品质(图7,图8)。

3.文化传承

在文化保护方面,规划建立了文化档案平台,组织专业人员对礼仪文化、传统工艺、建筑及地方戏曲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并将调研结果整理成电子档案,录入村落文化平台中;在文化输出方面,规划积极开发“梦回大唐”演艺平台,将一些传统文化活动,通过演艺、体验、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利用互联网传播,让更多人领略官厅村的文化风采。

4.生态保护

规划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环境保护平台。一方面,利用环境保护平台对村庄的水质、空气、温湿度及村庄重点生态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另一方面,利用环境保护平台宣传生态保护意识。此外,村民、游客可以利用环境平台自主地对官厅村环境进行监督,并在环境保护平台上发表意见,确保公众能实际参与到村庄的管理中。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杂志2017年4期

“互联网 +”引领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探究

——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

论文征稿(点击图片详见具体要求)


《规划师》杂志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看原文)

【PL】2017年2期总览:本期主题:空间规划体系探讨

【PL】2017年1期总览:本期主题:收缩城市与规划应对

【PL】2016年12期总览:本期主题: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PL】2016年11期总览:本期主题:移民城市的规划应对

【PL】2016年10期总览:本期主题:轨道都市的规划建设

【PL】2016年9期总览:本期主题:众创空间特征及规划应对

【规划师论坛1】“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思辨与三亚实践

【规划师论坛2】城市棕地环境修复与再开发规划的国际经验

【规划师论坛3】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

【规划师论坛4】“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以宁波小浃江片区为例

【规划师论坛5】河滩棕地生态修复途径与实践

【PM】应然与实然:《城乡规划法》立法的改进和完善

【PM】武汉市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研究

【PM】多维用地分类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应用展望

【PD】城市地标的视线管控思路与方法 —— 以武汉市黄鹤楼视线保护规划为例

【PD】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协同共享配置方法

【PD】产城融合理念下煤矿区转型规划策略与实践

【PD】武汉市中山大道综合整治规划探索

【PD】陕南会峪村共生空间的营建探索

【PR】城市绿色空间热舒适评述与展望

【PR】我国住区模式转型的是与非

【PR】滨海旅游型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

【PR】城市居住用地容积率“值域化”研究

【PR】城市商业规模核心控制指标测定策略研究

【PR】山区乡镇发展特征、问题及规划对策那边

【PR】基于日照计算的城市住宅容积率取值方法研究

【PR】紧凑理念下的米脂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划定

【PE】西藏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要素的文化价值与保护

『福克萨斯建筑设计作品集』新罗马会议中心及“云”酒店

【NEW BOOK】民宿之美Ⅱ

『低能耗城市景观』风能技术——科珀斯克里斯蒂北部海湾公园

【规划师论坛6】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布局及选线规划实践

【规划师论坛1】城乡规划领域廊道相关研究述评

【规划师论坛2】公共政策视角下的综合管廊规划问题及政策应对

【规划师论坛3】中心城区 E 类用地中的廊道空间生态规划方法

【规划师论坛4】深圳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

【规划师论坛5】天津市城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思路与实践

【PM】“多规合一”规划中的城乡用地分类及其应用

【PM】基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半城镇化地区城市更新模式研究

 

转载须知

文章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如需开白名单请后台留下公众号ID,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