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期宁波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创新与实践

2017-10-20 王武科 施燕娜 等 规划师杂志

点击上方“规划师杂志”可订阅哦!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副主任工程师王武科,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规划师施燕娜,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副所长范菽英在《规划师》2017年第7期撰文。文章认为,分区规划作为承上启下的规划,发挥着落实总规、协调专项规划和指导控规的作用。在上海、武汉和重庆等国内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规划编制体系中,分区规划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新时期,城乡规划编制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分区规划的编制方法、思路与内容等需要不断创新。文章以宁波市城西片区分区规划为例,通过介绍规划编制的内容,从指导方向、工作方法、编制内容及规划管控上总结规划编制的特色与创新,试图构建起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分区规划编制方法,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分区规划编制提供案例参考。

[关键词]分区规划;编制方法;规划编制管理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7-0132-05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王武科,施燕娜,范菽英.新时期宁波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创新与实践[J].规划师,2017(7):132-136.

一  新时期对分区规划编制的要求

(一)

强化分区规划对刚性内容的有效传递

上位规划的意图和刚性内容无法有效传递给下位规划,是现阶段城乡规划体系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可见,强化刚性内容向下位规划的传递,是确保规划权威性的前提。而分区规划作为承上启下的规划,保证总规确定的战略意图和强制性内容能有效传递给下位控规,是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因此,分区规划需要创新编制方法和内容,以简单、有力的方式,强化刚性内容的有效传递。

(二)

切实发挥分区规划的统筹协同作用

随着城镇的快速拓展,大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城乡统筹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域规划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分区规划的编制需要改变原来只关注建设用地的思路,既要实现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又要关注外围地区,深化和完善总规内容,弥补总规的不足,主要包括保护和利用外围自然生态空间;科学合理划定乡镇、农村开发边界,避免乡镇无序蔓延;统筹各类专项规划,实现交通、市政与公共设施等建设规划的相互协调。

(三)

更新完善分区规划的编制内容

新时期,城乡规划面临诸多新挑战、新方向和新问题,如“多规融合”、生态红线、海绵城市、地下空间和非建设用地规划等,分区规划需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地创新编制思路,更新原有的编制内容和方法,弥补现阶段规划编制内容的不足。

(四)

分区规划编制要符合新的发展理念

分区规划编制要从过去偏重追求经济上的数量增长转向内涵提升,树立人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是一个“灵魂永续的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关注物质空间形象转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从围绕“生产”提供“场地”转向围绕“生活”设计“场所”,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   新时期分区规划编制策略

(一)

重传导,切实发挥分区规划对刚性内容的传导作用

进一步强化分区规划的承上启下作用:一是梳理核心管控体系,集中落实“资源环境、社会民生、文化保护、设施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刚性要求,通过抓核心、抓重点来落实和明确总规的强制性内容与要求,将管制要求层层传导给控规、镇村规划等;二是健全管理体系,建立以核心管控体系为对象的规划决策、编制、管理和监督体系。

(二)

强统筹,实现分区规划的城乡全覆盖

通过分区规划强化规划统筹,树立“一盘棋”的规划理念。一是推进规划全覆盖,统筹城乡资源,规划范围不仅包括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还包括周边乡镇、农村、生态廊道及山体等外围用地;二是打破行政壁垒,改变以行政区划为主导的建设模式,统筹空间资源,解决各自为政、空间破碎化的问题。

(三)

补内容,完善分区规划的编制内容

创新分区规划编制的方法和内容:一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尊重规划本底条件,贯彻生态优先理念,划定城市、镇、村开发边界,避免冲动发展、盲目发展和无效或低效发展;二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落实“三区四线”内容,树立底线思维,保护青山绿水;三是贯彻海绵城市理念,新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要求等内容;四是加强地下空间、历史保护等内容。

(四)

惠民生,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转型的方向

分区规划要从服务经济快速发展向更加注重民生方向转变。一是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明确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和位置,设计“场所”;二是完善交通体系,规划建设轨道、公交、公共自行车及城市绿道等绿色交通,引导市民的出行方式。

三  分区规划编制的宁波实践

(一)

规划背景

城西片区位于宁波中心城西部,西至机场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总面积约为 139km2。城西片区是宁波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提出三江片区重点向西、向北发展,城西片区首次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管控范围,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凭借交通条件的改善及优越的区位条件,城西片区已经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增长极。但长期以来,城西片区处于总规建设用地之外,上位规划缺失,以乡镇发展模式为主,管理主体多,土地利用粗放,发展动力缺失,亟需进行规划统筹(图1,图2)。

(二)

规划策略与内容

规划应该充分协调对接城市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结合城市地方特色和实际发展诉求,完善设施服务体系;综合考虑规划基地周边城市建设情况与相关规划要求,以共同发展为目的,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1

立足区域视角,多维度确定发展定位和目标

从需求和供给看产业价值,从城市结构演进看空间价值,从功能演进看门户价值,从自然环境本底看生态价值,立足区域视角,规划深度挖掘城西片区的本底要素,重新认识城西片区的价值,将城西片区定位为“甬城新门户,经济新引擎,宜居新水乡”。

2

构建青山环绕、清水相依、绿意盎然的美丽城西

规划贯彻生态优先的理念,划定16.0km2的生态保护红线,形成由“一个生态环和多条生态廊道”组成的生态格局总体框架 (图 3)。同时,按照“山水连城、生态成网、以绿为心、海绵为底”的思路,规划构建18条主干河道、6 个市区级公园、5 条城市主线绿道和3 条区域绿道,以及多处结构性绿地和防护绿地,形成“三横、两纵、八心”的绿地系统 (图4)。

3

构建有产业竞争力、创新力和持续性的活力新城

转型升级原有乡镇发展模式,创新产业要素,构建新型产业平台。城西北片区依托余姚江、梁祝公园、滨江大型绿地和大运河遗址等资源,以体验经济为主导,沿余姚江两岸形成多彩生活、文化创意和休闲生态产业链。城西南片依托宁波栎社机场、望春工业园区等资源优势,建设临空经济区,打造环机场的临空经济、电子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圈。

4

构建系统融合、空间有序、公益倡导的魅力城西

按照“联系东西、贯通南北、组团布局”的思路,从整体角度、长远维度、战略高度组织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一带、二心、三轴”的空间结构。“一带”为南北向的功能联系带,串联重点发展的区块;“二心”为沿姚江两岸的城市副中心和邻机场的临空经济中心;“三轴”为3条东西向的发展轴线(图5)。

5

构建路网完善、交通便捷、步行优先的TOD未来城

规划提出网络融合、轨道固心和绿色低碳的三大交通策略:

(1) 网络融合。针对城西片区复杂的交通组织特征,统筹协调机场、高铁、轨道交通及高速公路等交通系统,提出远景高铁西站选址和接驳方案,引入市域轨道余姚线、宁海线至规划城市中心,形成立体的网络系统;核算路网通道供需能力,加强南北“缝补”,预留开元路过江通道、打通集古路与广元大道,完善路网结构(图6)。

(2) 轨道固心。优化轨道线网,提高核心区轨网密度至1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支持姚江两岸和空港新城发展。

(3) 绿色低碳。以轨道交通和中运量网络为骨架,以“七横三纵”公交专用道为支撑,结合绿道网络和全覆盖的公共自行车网络,建立“公交+慢行”的低碳交通体系(图7)。

(三)

规划特色与创新

1

提出核心管控要素的规划理念,推进规划层层传导落实

率先在分区规划中提出核心管控要素,并按照边界管控和布局管控的理念,确定7类重要管控线和8类重点布局管控要素(表1)。以核心管控要素的形式明确分区规划需强制管控的内容,并刚性传导给控规和镇、村规划,有效实现了规划的层层传导和落实。同时,划定20个控规编制单元,通过“一图一表”的方式将市区级公园、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等重要控制指标落实到控规编制单元中,推进规划实施(图8)。

2

强化规划统筹,创新空间布局思路,形成全覆盖的用地布局

按照规划全覆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打破原有行政体制边界,改变各自为政的空间布局模式,从整体角度、长远维度和战略高度组织空间布局。尝试在分区规划中应用区域城市设计的理念,理清城市中心、公共空间与生态廊道等的关系;突出强调TOD引领,依托轨道枢纽建中心、依托轨道廊道建轴线,以轨道交通廊道为轴构建城市发展骨架;按照先底后图的思路,落实生态优先思路;运用远景总图控制方法,处理好近远期关系;同时,按照全覆盖的编制方式,不仅关注建设用地,还提出了外围村庄、生态廊道、山体和生态基底等非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措施(图9,图10)。

3

创新分区规划编制内容

宁波市城西片区分区规划编制内容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尝试在空间层面落实低碳生态理念,通过构筑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稳固城市格局,对生态红线、城市绿地、河网水系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控制;二是遵循 TOD 发展理念,匹配土地利用和轨道交通,建立“公交+慢行”的低碳交通体系;三是突出生态渗滤,改变绿地的设计理念和建设方案,明确蓝线控制要求;四是新增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管控、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分区风貌管控等内容。

4

探索河网水系密集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法

城西片区位于城市上游,是中心城区重要的滞洪区域,规划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提出了“绿”“灰”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具体包括:一是建设城市源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落实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和透水路面等低影响开发措施,控制源头雨水径流。二是构建城市大排蓄系统。加快骨干排水河道和沿江排涝泵站的建设,保护城市水域,构建以水系为主体的城市大排蓄系统,进一步提升区域的排涝能力。三是综合治理城市水环境。落实生态河道建设理念,加强雨污混接、雨水口等雨水系统污染控制,进一步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

5

以人为本,构建完善的公共体系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立三级中心体系,明确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和位置,提出街道级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二是推进“网络覆盖、智能绿色”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综合管道建设,支撑城市健康发展;三是划定重点生态品质功能区,设计生活“场所”,通过轨道、绿道、公交或慢行交通连接,引导居民的出行方式,打造地区低碳、生态的典范,成为最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四   结语

随着城乡规划编制改革的需要,分区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内容也需要不断创新。宁波市城西片区分区规划编制重点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在指导方向上,新的分区规划更好地实现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的要求;二是在工作方法上,更加注重“多规融合”和专项协调,划定“三区四线”,推进全域规划,加强对非建设用地的指引等;三是在编制内容上,除原有的分区规划内容,增加了风貌管控、强度控制、地下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及海绵城市等内容;四是在规划管控上,以核心管控要素的形式明确分区规划需强制管控的内容,并刚性传导给控规和镇、村规划,有效实现了规划的层层传导和落实。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7期

新时期宁波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创新与实践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1】欧洲城市街区制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与实践

【规划师论坛2】新时期下“街区开放”的理论认识及技术探索

【规划师论坛3】路权共享导向的开放街区规划设计策略

【规划师论坛4】“小街区规制”——“街区制”的成都实践

【规划师论坛5】居民主观感受视角下的广州保障房住区空间共享

【规划师论坛6】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空间开放与共享

【NEW BOOK】《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新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理论与实践》

【PM】综合管廊建设的“三级架构”运营模式研究

【PM】天津滨海新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机制研究

【专题研究1】空间规划实践的重心转移: 从用地协调到共治规则的建立

【专题研究2】面向专项规划整合的空间规划方法探索——以广州市“多规合一”工作为例

【资讯】《规划师》•咸阳论坛(2017)通知


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购买《规划师》或图书

请拨打电话:0771-243801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