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家的《家庭档案》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19-04-16

【往期回读】

忆丁中    快乐老汉

学生眼中的汤宗礼校长    砖头记

盛澄文:戏曲界公认的“多面手”

丁中再无小黑影    我与小黑的故事

养蟹的老人    一位海外的丁中校友

家庭档案,见证变迁

江都  朱秋玲

作者朱秋玲女士,扬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文艺家》《扬州晚报》《江都日报》等报刊。


年近半百的我刚刚搬进了新居,看辗转珍藏了几十年的书籍、书信、影集、账本等五花八门的《家庭档案》终于在阔大的书房里有了安身之地,真的是无法抑制内心的狂喜和激动。这可是一份份见证时代变迁的珍贵资料,尤其改革开放四十年。因篇幅所限,我想从一张相片、一沓书信说起。


这是一张我和姐姐身着粉红的确良衬衫、扶着二八杠自行车、站在老屋前的合影,它不偏不倚摄于四十年前,我刚刚过完十岁生日,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祖国大地。清晰记得,收到南京表姐寄来的生日厚礼—一件粉红的确凉衬衫时,我高兴的快疯了,立马穿在身上“波斯献宝”,而大我两岁的姐姐却哭啊闹的吵翻了天,她责问奶奶:“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给老三,小玲凭什么穿的确凉?我过十岁表姐怎么没送?你太偏心表姐也欺负我!奶奶安慰道:“孩子啊,穿是威风,吃才是真功,奶奶奖励你两个桃酥行不行?”“不行”,姐姐不依不饶:“除非也要买件跟小玲一样的衬衫”。在计划经济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乡村,姐姐提这个要求就是胡搅蛮缠,自然会遭来奶奶的一顿打骂。幸运的是,没过多少天,父亲从广州出差回来,姐姐深情哭诉加上邻居的好说歹说才总算满足了她,到镇上买了块粉红确良布并请裁缝做了件衬衫。没记错的话父亲当时工资不到四十元,这件衬衫花费了近三分之一。这张珍贵的合影就是当时父亲用借来的相机拍下的。如今兄妹仨看照片忆苦思甜,总会连用几个“没想到”来概括:没想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吃也不愁穿也不愁,连城镇户口都取消了;没想到那时一进三厢住着八个人,现在家家城里都买了大房子;没想到凤凰自行车会成老古董全开上小汽车啦……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书信往来,是我《家庭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把它们归类为父母爱、同学情、两地书等。就拿“两地书”说事吧。


我和他从小同学,高中毕业后他考取军校,我则进了国有企业。三十年前,远隔千里的我们全靠鸿雁传书维系感情,正像当时流行歌曲所唱:尽管我们天各一方,往来书信叙情谊。尽管我们分手时长,心儿连在一起。等信、盼信、回信,日子虽然漫长,内心充满快乐。我们谈生活、谈理想、谈文学、谈爱情。


“今天,9月17日,奥运会开幕第一天”“昨天,看《新华日报》嘶马塌江的消息,很是震惊和担心。”“靳开来最伟大,得到我们学生官的敬仰,梁三喜和玉秀,让我流泪……军礼,某某,于手电光下,1988年11月5日。”


见字如晤,也就在那年底,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


两地分居盼团圆,团圆之路最遥远。这是我们“鹊桥相会”的真实写照。首先信里预约时间,一个来回至少需要两个星期。然后从江都坐汽车通过瓜洲轮渡到镇江,再坐十六个多小时的火车再挤一个多小时公交车,下车后还得再跑三公里路才能抵达目的地。


1994年我家安装了电话;2000年我拥有了第一部手机,18年来是换了一部又一部;润扬大桥飞架南北,扬州火车站车来人往,扬泰机场国际连线……通讯交通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天堑变通途。


“老爸,笑一个!”“老爷子,祝你生日快乐,长命百岁!” 


咔嚓咔嚓,一张张20人大家庭的合影在手机中定格。人人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


这是刚刚过去的农历七月二十六,我们全家在酒店为83岁老父亲祝寿的幸福场景,已被我保存到《家庭档案》的电子相册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