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文 | 给军烈属拜年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19-04-15

【往期回读】

过年随想

家乡的饭局    闲品贺年卡

我的醉酒糗事    好日子慢慢过

上街跺脚    老屋门前留个影

一把干米饭   无所谓

没伞的孩子拼命跑

在本号首发的《难忘那雪花菜》,已发表于1月31日江都日报。在此特向作者陈锡瑾老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给军烈属拜年

刘文

作者刘文先生,1938年生,江都丁伙人,现居仙女镇。江都作协会员。曾在扬州晚报、江都日报发表近百篇作品。


其实拜年就是敬老的一种表现。每年正月初一,各村各庄都有一队队一簇簇的拜年队伍,形成一道新年景观。跑在前面的大都是大小伙儿和一些小女孩,大姑娘小媳妇们都有点害羞,总要打扮一翻以后才和约好的小姐妹们另组拜年小队出去拜年,见面后少不了“小英子这个衣裳花头好看呐!”“大蓝子这身衣服式样做得新颖呢”,评头论足互相夸赞。


咚咚呛,咚咚呛,舞狮子的上庄了,他们舞得摇头摆尾,边在人家门前舞动,边喊“恭喜发财”。“格排排,两班麒麟一块来,你唱你的梁山伯,我唱我的祝英台。”那时农村颂麒麟的班子有好几班,经常是前班走后班来。有的班子为了避免争斗,预先打个招呼,通知对方互不侵犯。过去没什么娱乐活动,只要响器一敲,见有颂麒麟来了,大人孩子都穿上新衣裳和“有钱没钱洗洗过年”的干净衣服,跟在“麒鳞”“狮子”后面跑。颂麒麟挨家到,每到一户门前站下来开始唱麒麟调,一二个能说会道者去户家收钱,一进门都要“以生托熟”双手奉揖,面带笑容,口中不住恭喜恭喜,主人同样回答恭喜,寒喧几句,麒麟调也听了,主人忙掏口袋“献宝”,见钱把得少了,收钱者就用“老板长长财”或用“大元宝再长点”等一些吉兆话来鼓动主家再加钱。


新中国成立后,老风俗仍保持着,但淡薄多了。乡里又提倡组织文艺宣传队到军烈属家拜年。当时的拜年活动很隆重,我上小学期间,学校设在孙桥前观音庙里,我曾跟习光和尚学过吹笛子,亲历这些活动。正月初一一大早8点左右,就要到指定地点集中站队,队前面是两面五星红旗引路,接着是小牌子、秧歌、腰鼓队及文艺宣传队员和跟着看热闹的队伍,犹如一条百十米的彩色长蛇,逶迤在乡间弯曲的土路上。一路上文场吹吹拉拉,武场敲敲打打,文艺队也是边打腰鼓边扭秧歌。每到一个村组,乡村领导首先代表政府到军烈属家贴上“光荣人家”、慰问表心意。因为难得看一次节目,每到一庄,都是人头攒动。

其实我们本组就有一个军属,孙永才大叔,北撤前曾任原孙桥乡农会主任,是个老党员,工作积极。在那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他和乡里其它三家毅然把儿子送去当解放军。如今儿子已是团级干部,老夫妇为人又好,深受大家尊重。生产队所有男劳力,每年正月初一大早都会自发到社场,集中到他家慰问拜年,成了惯例且坚持多年。

现在拜年已经到了信息井喷年代,电话拜年都已落伍,看看视频就如见面。要说热闹,还是六十多年前的团拜景象深印脑海。作为当年小牌子的一分子,尽管笛子吹得不出众,有点滥竽充数,但引来人山人海的观众观看,还是感到荣耀无比,至今难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