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雨5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21-09-05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全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全

蒋勋这一代 | 合集7集全

蒋勋为你读诗 | 合集40集全

重要声明



本素材来自于网络。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更多精品资源,见我号菜单栏“老夫广祥”—“精品资源” 





中国人爱写诗,也爱读诗。长期读诗的人,不鸣则已,一开口就让人惊艳。长期读诗的人,让人久处不厌,闲谈不烦。在杨雨看来:诗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诗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展翅飞翔;诗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今天请一起跟杨雨老师品读古诗词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们读唐诗,通常都会把目光聚焦在盛唐以后,尤其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时候,诗坛好像突然一下子遍地开花,每一朵多绚烂无比,让人眼花缭乱。


但其实无论是初唐还是盛唐、中唐、晚唐,唐朝都为我们奉献了太多一流的诗人。今天我们要聊到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和他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虽然位列初唐四杰的第一号人物“王杨卢骆”,初唐四杰排名依次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个排名可不是排名不分先后的那个排名,而是代表了当时的普遍评价。因为四杰其中的一位杨炯就曾经说过:“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杨炯的意思是,他觉得自己的才华比不上卢照邻,却绝对不比王勃逊色,所以他对这个排名是非常不满的。    也不能说杨炯的声明就绝对没有道理,的确,就文才的水平而言,有时候是很难分出个高下的,就好像有人认为唐代诗人里李白应该排第一,可有人就是认为杜甫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这样的争辩意义不大。


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们都是唐代最优秀的诗人就行了,至于不同的读者喜欢不同风格的诗人,那是完全可以见仁见智的。


所以杨炯虽然不满王勃排名在他之上,可即便是杨炯,恐怕也不得不承认,王勃的确是一个天才型的诗人。


话说到这里,我想把这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先放一放,还是先稍微介绍一下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王勃是唐代众多神童诗人之一,他六岁就以擅长写文章闻名,当然初唐四杰其实都是以神童著称的。


比如刚才提到的杨炯,杨炯还不到十岁的时候就参加了神童科的考试,以神童的名义应举登科,这实在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了。


即便是四杰中排名最后的骆宾王也很厉害,据说是他七岁时候写的那首著名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直到现在估计仍然是大多数孩子背唐诗的启蒙作品吧。


但王勃的神童之名即便是在四杰当中也是完全可以傲视其他三杰的。直到明代的状元大儒杨慎在读王勃作品的时候,还情不自禁地感叹:“王勃还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可他胸中藏有万卷诗书,他引用的那些典故,千载之下,即便是宿儒也未必能够知道出处。”


你可能会有疑问哈,杨慎为什么偏偏要感叹王勃十四岁时候的学问呢?这是因为王勃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干了件大事——他居然给当时的宰相刘祥道写了一封自荐信,这封自荐信口气大得让人咋舌啊!


原文我就不引用了,其中有两句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这样的:希望您能够说服皇上,用“上宾”、“国士”的礼仪来对待我,那我一定愿意披肝沥胆,拿出我所有的本事报效朝廷。


小小少年居然敢向当朝宰相提要求,让皇帝“国士”之礼相待,这是何等的狂妄和自信!


可是,妙就妙在宰相居然真的很欣赏王勃的这份才气与狂气,立即向唐高宗推荐了王勃,唐高宗自然信任宰相,于是亲自组织“专家”面试,破格提拔了王勃。


这个不满二十岁的毛头小子,居然被授予七品的朝散郎。要知道,唐朝士子考中进士以后授予官职通常是要从九品开始做起的。可见王勃的牛皮真不是吹出来的,而是靠真才实学拼出来的。


更让人羡慕的是,很多人写诗作文都要绞尽脑汁,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写出来的作品可能还不尽如人意。


王勃却是下笔如有神,每次他要创作之前,都先磨好几升墨汁,然后畅饮一通美酒,拉过被子躺下呼呼大睡一觉,醒来之后,提起毛笔,饱蘸墨汁,一篇妙笔生花的文章就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


而且写完之后不需再改动一个字。王勃写文章之前的这个过程被人们称为打“腹稿”。


出身书香门第又少年得志,王勃当然有狂傲的资本。通常我们读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重点都在感受天涯比邻的知己之情,却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少年意气与阳光心态。


从古至今赠别的诗多少都包含着依依惜别之情,即便像李白那么洒脱不羁的人,在送别孟浩然的时候,也依依不舍地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在送本素材来自微信公众号“丁中广祥”别元二的时候也不无伤感地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当然是一件伤感的事儿,不然怎么会有一个词儿叫做“伤别”呢?


可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王勃这里,这都不是事儿!我们来来看他的送别诗是如何的才气纵横、阳光灿烂的。


首联一开始就避开了凄凄惨惨戚戚的俗套,显示出开阔宏大的气势:“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阕本来是指皇宫,代指朝廷,我们熟悉的岳飞《满江红》里“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句子,阕就是指朝廷。


王勃在这里用城阙代指京城,也就是长安。


当年秦亡以后,项羽三分关中之地,将秦国降将章邯封为雍王,司马欣封为塞王,董翳封为翟王,合称三秦,也就是今天陕西一带了。因此“城阙辅三秦”。


辽阔的三秦之地拱卫着雄伟壮丽、气势恢宏的长安城,这就是点明送别之地在长安了。那么好友杜少府要到哪里去呢?“风烟望五津。”五津指的是长江从湔堰到犍为一段五大渡口的合称,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是泛指蜀州,今天四川一带。这里正是杜少府要去的目的地了。


少府在唐代是县尉的别称,大概相当于今天县公安局局长,只是九品官,品级很低。杜少府到底是谁,在长安本来是担任什么官职,生平事迹主要有些什么都很难考证了,但可以知道的是,少年得志的王勃在长安颇有一些好朋友,其中不乏王公子弟、达官贵人,年轻的王勃一度成了长安城中颇受欢迎的人物。


这位姓杜的官员应该就是王勃在京城交往比较密切的朋友之一了。


估计杜少府本来与王勃在京城长安同朝为官,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被调任四川(蜀州)。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在京城为官,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比外地要好,而且离皇帝近,机遇应该更多,地位也比地方官显得清贵一些。


但是实际上呢,地方官也有地方官的好处,作为公务员要想更快地升迁,总是需要一些基层工作经验的,所以杜少府虽然被调离京城,但应该不是贬谪,而很可能是平调甚至还略有晋升。


因而无论是对即将远行的杜少府而言,还是对少年得志还没有经历人生坎坷的送行者王勃而言,心情都没有一般离别可能有的那种悲悲切切、难分难舍。


不过,从长安到蜀州,毕竟是一段不近的距离,而且其间隔着崇山峻岭,交通十分不便,后来李白不是还说过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作为好朋友,王勃当然要有一番离别的嘱托或者是祝福,于是,王勃端起酒杯,豪爽地说到:“老兄,我敬你一杯。今天一别,虽然你人在蜀州,我在长安,但咱俩的命运其实是一样的——咱们都是身不由己啊,都是为了做官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啊,你如今从长安远赴蜀州,也是为了更好的前途。来,我祝你一路平安。”


当然,这段话并不是王勃的原话,是我自己揣测出来的,因为接下来一联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就是王勃对朋友善解人意的安慰了:他的意思是,兄弟啊,你就别为离别而太难过了,其实我和你一样,都是为了前途而天涯漂泊的游子啊!


王勃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那个时候的王勃,虽然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但他毕竟不是京城人,他的老家是山西,属于典型的“京漂”一族,他当然对“宦游”这样的生存状态是感同身受的,有一些无奈和伤感,但更多的是对机会的渴望、对前途的光明信心。


因此,这首离别诗才显得情绪饱满激昂、毫无颓丧悲伤之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我们在这离别的地方遥望着风烟凄迷的蜀州,此刻我和你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我们同是官场中人,同样了解离别对我们而言,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磨练。


正是出于这样的阳光心态,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才顺理成章地推了出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你不要再难过了,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知道,你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我这样的知己,能够懂得你,珍惜你,那么即便我们暂时天各一方,也能感觉到如同邻居一般彼此关心的温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令人惊艳的句子体现的不仅是少年王勃那种天才型的才华,其实还反映了王勃深厚的学士积累。


因为这两句诗明显有三国诗人曹植的影子,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诗中就写到过:“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的原意就是从悲凉的离别中执拗地翻出豪情来,将眼光看向更远的将来、看向更远的希望。


因为只有朝前看,眼前的离别才能生发出让人前行的力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曹植的基础上,又强化了知己的情感力量,一洗送别诗那种悲伤低沉的情调,展示出一位少年才子纵横洒脱的个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让我们领略到友情的巨大力量。


什么才是朋友的最高境界?其实对于真正的知己而言,年龄不是问题,身份不是问题,性别不是问题,距离当然更不是问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就是不用、何必的意思,既然距离阻隔不了知己之情,既然离别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前程,是为了邂逅更美的人生,是为了在下一个路口更好的相聚,那么我们又何必像那些小儿女一样,在分别的岔道口哭哭啼啼,以泪洗面呢?


诗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王勃虽然写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但仅仅就他和杜少府的友情而言,恐怕还未必达到了天涯若比邻的知己境界,因为除了这首诗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证据证明王勃和杜少府的交往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倒是想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能够证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情并不是空谈。这个故事说的是中唐著名的诗人知己白居易和元稹。


元和四年(809)三月上旬,31岁的元稹被派去梓州(今四川三台)审理案件,大概走后不到半个月,白居易与弟弟还有一些朋友一起到长安城南的曲江和慈恩寺去春游。


玩了一天之后,晚上回到朋友家喝酒,就在大家兴致都很高的时候,白居易想起独独缺了元稹一个人,忽然就有些伤感,他一边叹了一声气一边放下酒杯说:“元稹走了快半个月了,应该到梁州了吧?”梁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汉中,这是元稹的必经之路。


白居易说完提起笔就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你相信朋友之间会不会有心灵感应呢?我想说的是,至少白居易和元稹是相信的。因为,就在白居易写完这首诗之后不久,有个从梁州来的朋友就给他带来了元稹的一封信,元稹说他到梁州的当晚就做了个梦。梦到的是什么呢?


梦到的居然是自己和白居易在曲江游玩,游完曲江又去了慈恩寺。正在兴头上的时候呢,驿站备的驿车到了门口,说天亮了,要启程了,梦也被惊醒了。     醒来后,元稹非常伤感,就写了一首诗《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梁州梦》)


你看,白居易掐指一算,元稹的行程应该到了梁州,于是写了一首思念元稹的诗。而几乎就在同一天,元稹真的在梁州梦到了白居易,并且和白居易当天春游的路线曲江——慈恩寺一日游完全一模一样。这简直是太神奇了吧?不管你是不是相信,反正我是信了。


我信,是因为元稹与白居易的这种知己之情并非绝无仅有。再比如杜甫在著名的《梦李白二首》中也写过这样超越距离的深情厚谊:“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现实当中的遥远距离,在梦中化为了促膝相亲的温馨记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诗句、这样的友谊一定是超越时空、有着巨大感染力的,因此也会被后来的诗人不断地化用。例如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也在送给朋友的诗有过“相思犹比邻”(《答侯少府》)的句子;金代元好问《赠答杨焕然》:“古来知己难,万里犹比邻”,更是融汇了曹植和王勃两个人的诗情。



只有长相思,才会长相忆。只有长相忆,两颗心才会永远比邻而居。


 往期回顾

(目前在推发……)

01: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02:李清照《如梦令》
03: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04:杜甫《春夜喜雨》
05:张九龄《望月怀远》
06: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
07:王维《终南别业》
08:杜甫《赠卫八处士》
09:白居易《问刘十九》
10:苏轼《定风波》
11:杜牧《赠别》
1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3:李白《将进酒》
14:秦观《鹊桥仙》
15:李白《长干行》
16: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7: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8: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9:王昌龄《采莲曲》
20:苏轼《浣溪沙》
21:翁森《四时读书乐》
22:杜秋娘《金缕衣》23:白居易《长相思》
24:古典诗词的中国情韵
25:屈原和他的《离骚》
26:欧阳修和他的《生查子》《朝中措》
27:白居易的四首诗28:冯延巳和他的两首《鹊踏枝》
29:蒋捷和他的词
30:贺铸和他的词
31:李白和他的词
32:李延年《李延年歌》佳人难再得
33:卓文君《白头吟》愿得一心人
34:苏轼《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
35:元稹《离思》
36:李白《别内赴征》
37:李煜《菩萨蛮》
38:秦观《鹊桥仙》
39:李清照《醉花阴》
40: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41: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42:李煜《菩萨蛮》
43:白居易《长恨歌》
44:李璟和他的两首词
45:范仲淹的词
46:姜夔词(上)
47:姜夔词(中)
48:姜夔词(下)
49:欧阳修的两首词
50:苏轼的两首《定风波》
51:晏几道的两首词
52:元稹《离思》(其四)
53:陶渊明《归园田居》
54:孟郊《游子吟》


欢迎加入本号QQ群:534019040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