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2022年分类总目录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注:第一列为作者,第二列为文章标题,
第三列为所载期数及页数,在前为期数,在后为页数。
特别推荐
学术月刊编辑部 光明日报理论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202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 1·5 |
特 稿
孙正聿 | 理论思维:学术研究的“普照光” | 3·5 |
王公龙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语境 | 7·5 |
经济学话语与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笔谈)
张一兵 | 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经济学语境 ——《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解读 | 6·5 |
张福公 | 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中的机器 问题研究及其思想逻辑嬗变 | 6·9 |
孔伟宇 | 马克思生产话语的出场 ——基于《布鲁塞尔笔记》的文本学研究 | 6·16 |
吴 婷 | “关系”与“结构”: 《曼彻斯特笔记》中的“生产话语” | 6·21 |
数字经济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实践
何大安 |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性及条件配置 ——基于“大数据构成”的理论分析 | 4·38 |
江飞涛 | 技术革命浪潮下创新组织演变 的历史脉络与未来展望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思考 | 4·50 |
纪园园 朱平芳 |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结构升级: | 4·63 |
后理论视阈下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论
王 宁 | 国际比较文学的新格局: | 4·144 |
生安锋 | 后理论时代的后殖民诗学 | 4·155 |
张蕴艳 | 从章学诚《文史通义》的整全性与 精神性看近现代中国文论的源流 | 4·164 |
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
贺雪峰 桂 华 | 行政激励与乡村治理的逻辑 | 7·126 |
吕 鹏 傅 凡 | 资本的有机嵌入 ——以某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为关键个案 | 7·138 |
文化人类学与新文科建设
王振复 | 原始“信文化”说与人类学转向 | 8·129 |
叶舒宪 | 人类学转向:新文科的跨学科引领 ——以李泽厚、杨伯达、萧兵、王振复为例 | 8·143 |
唐启翠 | 新文科理念下《文心雕龙》 题名匠心再研究 | 8·155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文化研究
沈国明 |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历史回溯和进路 | 9·96 |
何勤华 张 顺 | 从“民惟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传统“民本”理念的法理设定 及当代传承 | 9·111 |
历史人类学新视野与新文科建设
熊建雪 | 骨骼考古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复原 | 9·183 |
魏偏偏 | 三维虚拟技术与古代历史研究 | 9·192 |
生膨菲 朱思媚 | 稳定同位素古食谱分析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 9·201 |
文少卿 杜盼新 | 古基因组学理论方法与全新世人类历史研究 | 10·176 |
韦兰海 王懿冰 | 精细遗传谱系与微观历史研究 | 10·189 |
蒙海亮 | 多学科融合与古代民族谱系研究 | 10·200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
姚中秋 | 中国何以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基于新的政党类型学的内在解释 | 10·70 |
陈 毅 | 中国新内生性现代化道路的 内涵特征及困境突围 | 10·79 |
王 宁 | 现代化、文明认同与中国消费文明的演化 | 12·117 |
王春光 | 乡村非就业收入与中国式乡村 现代化的未来可能图景 | 12·128 |
数字时代的权利保护与规范
郭春镇 王海洋 | 个人信息保护中删除权的规范构造 | 10·92 |
杨显滨 | 我国敏感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 10·107 |
哲 学
何 萍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 1·11 |
杨大春 | 从心性现象学到物性现象学 | 1·25 |
陈 赟 | 历史意义的焦虑: | 1·34 |
张立文 | 李退溪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 | 2·5 |
方 博 | 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 | 2·15 |
孙 宁 | “直观”的不同意涵及效应 ——从塞拉斯和麦克道尔对康德的解读来看 | 2·27 |
吴晓明 | 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反思 | 3·18 |
杨国荣 | 历史与本体 ——李泽厚哲学思想论略 | 3·38 |
王庆节 | 皮尔士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开端 | 3·48 |
倪梁康 | “Transzendental”: 含义与中译问题再议 | 4·5 |
孙 亮 | 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 的社会性概念重构 | 4·14 |
刘未沫 | 早期中国思维中的数理、 图理与式图——以北大秦简 《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为中心 | 4·22 |
景海峰 | 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 ——儒家经典形式转换的诠释学意义 | 5·5 |
关 锋 | “布伦纳辩论”及其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效应 | 5·16 |
张留华 | 推理主义:逻辑与意义理论 | 5·28 |
王 路 | “表象”的使用和意义 ——弗雷格与康德比较研究 | 6·27 |
先 刚 | 谢林论神话的起源和本质 | 7·18 |
倪逸偲 | 自我意识的结构困难 ——重审荷尔德林的早期费希特批评(1795) | 7·27 |
施 璇 | 理性主义幸福论: 笛卡尔的伦理学说 | 7·35 |
黄 勇 | 良好生活的两个面向: 对儒家义利观的美德论解释 | 8·5 |
周嘉昕 | 青年马克思是如何批判黑格尔的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笔记本Ⅲ再考察 | 8·16 |
王姝彦 黄晓宁 | 何谓“常识心理学” ——从当代心理学哲学的观点看 | 8·25 |
贺 来 | 从“概念的普遍性”到“实践的普遍性” ——马克思哲学与“人的普遍本质” 理解范式的重大转换 | 9·5 |
林美茂 贾 晰 | 和辻哲郎与“日语哲学”的探索 | 9·14 |
徐 波 | “圆教”之“各美其美”: | 9·26 |
邹诗鹏 | 试论民族的层次及其样态 ——基于人们共同体的发展逻辑 | 10·5 |
聂敏里 | 士与现代公共知识分子 ——对余英时“士文化”研究 | 10·23 |
高瑞泉 | 隐显之间: 心学历程中的“自由意志” | 11·5 |
龚 群 | 回到行为者本身: 当代德性伦理学的进路 | 11·17 |
孙小玲 | 道德分歧与建构主义的实践理性观 | 11·30 |
甘绍平 | 隐私的层级结构与伦理向度 | 12·5 |
牛文君 | 当代方法论诠释学对“Auslegung” 概念的廓清与重塑 ——兼论贝蒂、赫施与伽达默尔之争 | 12·15 |
周 靖 | 论“维特根斯坦式的实用主义” ——基于新实用主义的视角 | 12·24 |
经济学
陈 钊 | 大国治理中的产业政策 | 1·46 |
张道根 | 经济制度变迁逻辑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1·58 |
汪 伟 刘玉飞 史 青 | 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 | 1·68 |
黄少安 | 完整的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选择与改革 | 2·36 |
陈诗一 刘朝良 金 浩 | 环境规制、劳动力配置与城市发展 | 2·48 |
葛 晶 刘瑞明 | 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与地区差距 ——基于经济转型的解释 | 2·63 |
陆 铭 | 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发展: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 | 3·58 |
韦 森 | 重读凯恩斯: 萧条经济学的演化生成与理论挑战 | 3·72 |
洪银兴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 属性、行为和规范 ——《资本论》的启示 | 5·39 |
张 军 李 涛 | 师范教育与经济发展: 来自近代中国的证据 | 5·46 |
赵燕菁 宋 涛 | 资本竞争视域下的最优贴现率 | 5·60 |
田国强 陈旭东 | 中国经济如何稳中 求进和高质量发展 | 6·34 |
聂辉华 李光武 李 琛 | 关于企业补贴的八个关键问题 ——兼评当下的产业政策研究 | 6·47 |
蔡继明 曹越洋 刘乐易 | 论耗费的劳动与购买的 劳动在价值理论中的作用 | 6·61 |
权 衡 | 世界经济增长分析框架: 新变量及其创新发展 | 7·43 |
陈 杰 郭晓欣 钟世虎 | 城市外来劳动力市场上的农业户籍歧视: 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 7·53 |
马 涛 刘 宇 | 中国传统人口经济思想的特点与启示 | 7·70 |
万广华 江葳蕤 张杰皓 | 百年变局下的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的视角 | 8·32 |
李井奎 | ISLM 模型: 一个经济思想史的考察 | 8·45 |
董直庆 谭玉松 赵 贺 | 人工智能技术会诱致产业逆向梯度转移吗 ——来自省际层面的行业经验证据 | 8·55 |
范从来 林 键 程一江 | 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 金融监管政策协同机制的构建 | 9·35 |
罗长远 刘子琦 | 经济增速放缓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吗 ——基于2010—2018 年中国 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 | 9·46 |
余典范 姜 宏 陈 磊 | 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 与就业的非线性关系 ——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 9·60 |
张 杰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有序扩张的 内在逻辑与形成机制 | 10·33 |
黄祖辉 刘炎周 王雨祥 陈 帅 | 中间投入还是产品创新 ——增值税税负对农产品 加工业产品质量的影响 | 10·43 |
吕 铁 李载驰 | 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基于数字技术双重特征的分析 | 10·59 |
钟文晶 罗必良 | 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资产逻辑 | 11·38 |
高 帆 许 铭 | 分税制改革如何影响了 中国城镇化质量 | 11·54 |
孟 捷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规律新论 | 12·34 |
杨文进 | 四种市场结构资源配置的优劣比较 ——自由竞争最优是一个错误的神话 | 12·46 |
江 静 张冰瑶 | 解构与转型: 中国产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12·59 |
政治学
尚虎平 | 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科层组织 的内生风险及防控 ——“秩序—绩效”的矛盾运动与调节 | 1·83 |
杨志军 | 中央聚合—地方封闭政策 体制及其更新:国家治理 现代化的政治资源再造 | 1·98 |
何云峰 潘二亮 | 美好生活、民生保障与 劳动幸福权的最大化实现 | 2·79 |
陈水生 | 公共政策失败及其治理: 一个整合性分析框架 | 2·91 |
徐 勇 | 国家根本性议程与中国式治理民主 | 3·101 |
王正绪 | 秩序与繁荣:政治学原初 问题的制度主义解释 | 3·110 |
马丝妮 包刚升 | “平衡抗疫”:前奥密克戎 时期的新冠疫情防控研究 | 4·78 |
张康之 | 风险社会对参与决策的拷问 | 5·71 |
陈兆旺 | 通过福利国家实现的社会规约与国家治理 ——基于英、德、美三国实践的比较研究 | 5·82 |
刘继同 | 中国“社会福利共识”的社会建构与 现代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目标 | 6·73 |
黄瑞成 张 鑫 玛赫更里 |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与海德格尔 | 6·85 |
王诗宗 杨 帆 | 基层治理研究:当下反思、 必要共识及未来想象 | 7·80 |
张剑波 桑玉成 | 战争与国家形成的学术史探析 ——以查尔斯·蒂利为中心 | 7·93 |
陶 庆 梁晓安 | 政治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 8·67 |
韩志明 李春生 | 治理界面的基本维度及其运行 ——公共治理变革的空间性分析 | 8·80 |
余敏江 王 磊 | 平台型政府的“重层嵌套” 组织结构及其制度逻辑 | 9·73 |
陈国政 朱 秋 | 现代城市治理动态机制研究 | 9·86 |
唐世平 高 岭 李 立 陆逸超 | 国家能力:走出理论荒野 | 11·68 |
汪仲启 | 指派责任制:回应性 政府建构的一种有效机制 | 11·84 |
王炳权 | 论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关系 | 12·71 |
蒋德海 | 论作为道德基础的社会正义 | 12·81 |
法 学
霍政欣 陈锐达 | 文化主权视域下流失 文物追索的法理思考 ——基于石窟寺流失文物的分析 | 1·112 |
孔 元 | 普遍性叙事的“东方” 悖论:反思与超越 | 1·127 |
阎 天 | 中国劳动法学的宪法观: 成形、嬗变与展望 | 2·103 |
陈小君 | 民法典时代土地管理法制 改革契机与优化路径论纲 | 3·124 |
刘承韪 | 论英美法引入与中国合同法的发展 ——从清末修律到2020年民法典 | 4·100 |
石冠彬 | 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的规范构造与价值定位 | 4·121 |
黄 锫 | 行政执法中声誉制裁 的法律性质与规范形态 | 5·95 |
程雪阳 | 从家国到人民共和国: “天下—中国”转型的历史逻辑 | 5·107 |
何志鹏 | 国际法治中的“大国不可能三角” | 6·98 |
魏磊杰 |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的 理论构成与多元实践 | 6·109 |
郭 亮 | 法律之外的秩序: 土地的“习惯性利益”及其治理 ——基于两个社区的讨论 | 7·107 |
房慧颖 | 刑法谦抑性原则的价值 定位与规范化构造 ——以刑民关系为切入点 | 7·117 |
赵 鹏 谢尧雯 | 科技治理的伦理之维 及其法治化路径 | 8·91 |
马 洪 王致民 |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法律定位及其体系构建 | 11·96 |
路平新 | 论平等权的解释难题: 结构性成因与诠释学思考 | 11·107 |
杨 帆 | 法之规范性的社会基础:法哲学 视阈中的哈贝马斯与福柯之争 | 12·93 |
吴 欢 | 从为民治吏到行政为民: 在中国发现行政法理 | 12·106 |
社会学
陈云松 | 社会计算在文化社会学中的运用 | 1·138 |
吴越菲 文 军 | 回到“好社会”:重建“需要为本” 的规范社会学传统 | 2·113 |
乔天宇 向静林 | 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 | 2·131 |
张 静 | 从特殊中发现一般 ——反思中国经验的阐述问题 | 3·142 |
周晓虹 | 集体记忆:命运共同体 与个人叙事的社会建构 | 3·151 |
黄晓星 | 制度联结:中国特色志愿 服务的多重实践与逻辑 | 4·131 |
刘 琪 | “建制”与“安民” ——边政学关于民族国家建设的 思考及其当代启迪 | 4·173 |
谢立中 | 解释、充分解释与一般理论的建设 | 5·119 |
翟学伟 | 跨文化、翻译与社会科学本土化 ——兼论儒家的西方遭遇 | 5·128 |
嵇 欣 黄晓春 许亚敏 | 中国社会组织研究的视角转换与新启示 | 6·125 |
刘少杰 | 中国网络社会的交往实践和发展逻辑 | 8·105 |
闻 翔 | 艺术市场全球化的社会学叙事: 表现、机制与后果 | 8·118 |
菅志翔 马 戎 | 语言、民族国家建构和国家语言政策 | 9·123 |
周 怡 | 厚与薄:全球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 10·120 |
梁永佳 | 族群本体:作为 “原住民” 和 “我们人”的马来西亚知翁人 | 10·164 |
杨菊华 | 长老权力与时势权力的消长: 数字时代的代际关系 | 11·121 |
胡安宁 | 实质认同与图式关联: 对文化作用机制的社会学分析 | 11·134 |
文 学
陈平原 | 声音的政治与美学 ——现代中国演说家的理论与实践 | 1·146 |
李 贵 | 汴京气象:宋代文学中东京 的声音景观与身份认同 | 1·167 |
朱立元 | 阐释学视域下黑格尔 “艺术终结论”的再审视 | 2·140 |
姜 哲 | “据文求义”与“惟凭《圣经》” ——中西经学诠释学视域下的 “舍传求经”及其“义文反转” | 2·158 |
符杰祥 李向南 | “发大声于海上” ——论鲁迅文学发生的蒋百里之环 与“中国路径” | 2·176 |
郜元宝 | 鲁迅杂文人物形象谱系研究小史 ——“秋白之问”的持续求解 | 3·162 |
张永清 |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 90年代的拓展与突破 | 3·172 |
高建平 | “积淀说”的反思与重释“新感性” | 3·183 |
高 玉 | 文学语言与当下汉语建设 | 5·141 |
高世蒙 | 歧义纷呈的“漩涡”:1930年代 中国“现代派”的生成与流变 | 5·151 |
程光炜 | 作家年表整理和编撰略叙 | 5·161 |
张旭东 | 在路上:漂泊、书信体写作与 “杂文自觉”的风格扩张 | 6·138 |
代 迅 | 走向荒野: 风景的历史及其美学表达 | 6·156 |
徐贤樑 | 从“意识的发现之旅” 到“精神的奥德赛” ——教养小说模式下的《精神现象学》 | 6·167 |
刘旭光 | 审美灵境论 ——关于“审美对象”的一种回答 | 7·149 |
仲 霞 | “美学是第一哲学”的中国论说 | 7·161 |
汪春泓 | 关于汉文帝和昌邑王 之史家叙事互文性探究 | 7·171 |
时胜勋 | 走向实践阐释的艺术理论 ——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生成的 微观态势及其启示 | 9·148 |
姚文放 | 诗学模式/阐释学模式: 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读方法 | 9·159 |
张 静 | 本维尼斯特语言学思想对罗兰·巴特 “写作”主题的影响 | 9·171 |
方长安 | 传播接受与中国新诗史重构论 | 10·134 |
刘东玲 | “新人”的诞生: 论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 | 10·144 |
刘安琪 | 治标与治本之争:重探抗战 时期的保障作家运动 | 10·156 |
陈晓明 | 论“新理性精神”的审美意涵 ——钱中文的文艺理论思想再探讨 | 11·148 |
赖大仁 张雨舟 | 我国文学本质论话语构建: 现代生成与当代演变 | 11·160 |
李圣传 | 美的本质问题在欧洲 的起源、发展与启示 | 11·169 |
贺桂梅 | 当代文学的民族形式建构 与世界视野论纲 | 12·141 |
李晓愚 | 图像如何“为史” ——《无双谱》中图画再现与图饰评点 | 12·153 |
历史学
胡 康 | 后突厥汗国末期史事新证 ——基于史源学的考察 | 1·178 |
郑彬彬 | 英驻华使领馆翻译官培养与远东 情报网构建(1842—1884) | 1·194 |
张先清 李婉婉 | “世藩”的船:郑氏家族的海外活动 | 2·185 |
张仲民 | 民国初年朝野关于 三种国体构建方式的争论 | 2·194 |
励 轩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 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 | 2·205 |
徐 坚 | 三角缘神兽镜再检讨: 从金石学、以物证史到历史考古学 | 3·193 |
张 侃 | “闽揽”与明中后期入澳闽商的 “污名化”现象——以 《盟水斋存牍》若干案例为中心 | 3·201 |
瞿 骏 | 释读吴宓的“学衡”之外 ——以《新文化运动之反应》为中心 | 3·211 |
朱圣明 | 秦汉边民与“亡人”“蛮夷”的演生 ——以东北边塞为例 | 4·183 |
蔡纪风 | 同光之际的西礼知识、体验与译介 | 4·197 |
吴俊范 | 明初以来长江口南岸地理 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 | 5·172 |
王振忠 | 18世纪唐通事眼中的中日贸易与长崎社会 ——新见抄本《琼浦闲谈》研究 | 5·183 |
王 刚 | “严熊书札”的节钞与刊布问题发微 | 5·206 |
牛敬飞 | 论吐谷浑早期的活动范围及战略转移 | 6·179 |
徐佳贵 |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与新文化运动 ——以刘伯明为线索的再考察 | 6·192 |
侯旭东 | 东汉《曹全碑》“敦煌效谷人也”发微 ——兼论家族研究的视角 | 7·181 |
范广欣 | 贵族制与黄宗羲的政治理想 ——比较视野中的《明夷待访录》 | 7·196 |
陶兴华 易多明 | 安维峻“陇上铁汉” 的形象与晚清清流政治 | 7·204 |
孔妮妮 | 南宋时期权臣秉政与制词书写中的政治博弈 | 8·163 |
李平亮 | 清末民初新式社团与乡村社会权力格局的演变 | 8·175 |
陆 烨 | 民国知识群体对海权问题的探讨 ——以主权、现代化与民族转型为中心 | 8·187 |
游欢孙 | 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的统宗会谱及其意义 | 11·181 |
杨红伟 董 玫 | 一道同风:左宗棠湘军集团 | 11·195 |
唐荣堂 | “五卅”前后中共革命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以东京《国民评论》为中心 | 11·207 |
丁 进 | 《周礼》“官属法”新说 | 12·165 |
余 欣 | 知识、信仰与政治文化: 中古时代东西方关于极光的书写 | 12·176 |
姚大力 | 契丹早期历史再讨论 | 12·191 |
综 述
杨 瑞 王 艳 | “多元文明与中华民族” 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综述 | 1·208 |
古力扎提 石春霞 | 第十届边疆中国论坛暨 “地域、族群与中华民族” | 9·212 |
访 谈
陈 钊 张卓韧 | 经济学研究: ——陈钊教授访谈 | 1·211 |
王 宁 邹 理 | 走向世界的中国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 ——王宁教授学术思想访谈 | 4·210 |
何志鹏 宋瑞琛 | 国际法的四重意象与中国国际法建设 ——何志鹏教授访谈 | 6·209 |
黄 勇 王振钰 | 用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 ——黄勇教授访谈 | 8·209 |
贺桂梅 李浴洋 | 中国视野·当代经验·文学方法 ——贺桂梅教授访谈 | 12·202 |
往期目录
为适应微信排版,已删除注释,请见谅。
关注我们
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请点击上方蓝色的“学术月刊”,或扫描左侧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