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纪事|李朝全:勇敢的女孩[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0-09)

李朝全 人民文学 2020-09-11
勇敢的女孩

李朝全

人民文学 2020年09期



她们是一群女孩,大多都还是妈妈的乖乖女。二〇二〇年春天,假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她们很可能还会经常躲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撒娇讨喜。然而,当疫情袭来,她们全都奋不顾身地报名请战,奔赴抗疫前线,瞬间成为执甲出征的白衣战士和冲锋陷阵的勇士。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中,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中,女性超过了一半。她们,坚毅而果敢,执著而有爱。她们是战斗在抗疫前线的一道最美风景。
胸怀爱,渴望爱
只要心中有爱,就一定能收获真爱。已过三十岁的田芳芳就是这样一位胸怀大爱同时渴望着收获真爱的女孩。
田芳芳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的主管护师,一九八九年出生在一个医护世家,湖南益阳安化人。她的父亲和哥哥是医生,母亲和嫂子都是护士。当年在做个人的职业选择时,芳芳受到家庭的影响,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当护士。
刚参加工作时,她才发现当护士其实很累。但是,在工作了十年之后,现在的她觉得,当一名护士挺好:工作稳定,而且还能时时帮到别人。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快乐。每当看着自己照护的病人病情慢慢好转,她都会很开心、很快乐。她现在很喜欢自己的职业。
一月二十八日,正月初四。芳芳看到自己所在的医院护士微信群里大家都在谈论医院将要组织支援湖北武汉预备队的事情。
芳芳想来想去,她觉得自己是一名党员,有着十年的护理经验,而且曾在重症监护病房工作过,无论从个人能力还是职业责任心来说,自己都必须要尽一份力,她得去。
于是,她当时就跟父母提出:“我要报名去武汉。”
同为医护人员的父母异口同声地支持。
她的父亲曾参加过二〇〇三年抗击“非典”一线的战疫。他对女儿说:“从那一次‘非典’的经验来看,只要做好防护,做好隔离,一般问题不大。既然你想去,那就去尽一份力。”
其实,早在二〇一三年雅安地震发生后,芳芳就曾想参加奔赴地震前线参与救援,但是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因此,她的心里一直都有一份渴望,希望能有机会亲临前线。
在工作中,田芳芳一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她的微信昵称叫“甜姑娘”。她说自己好像从来就没有心情低落的时候,平时性格大大咧咧。在单位里,她有一大批的忘年交。那些五六十岁的患者,对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
有一次,芳芳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文说,想吃麻辣拌。真的就有一位患者阿姨给她寄来了麻辣拌。
医院通过慎重遴选,最终选择了四名护士驰援武汉。他们大都有ICU或呼吸科的工作经验,田芳芳亦名列其中。
看到自己的名字也在出征行列里,田芳芳感到既兴奋,又有一点点紧张。
二月十日,芳芳获准参加湖南第三批支援武汉的国家中医医疗队,奔赴武汉,第一批进入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
到了方舱医院,芳芳和队友们一点儿都不生分,感觉像是到了自己的主战场一样。芳芳觉得武汉那里的人都超级好,病人都很体贴,也很理解医护人员,都在一个劲儿地说:“感谢你们不嫌弃我们,专门过来。”根本不像网络上有些视频里反映的什么“方舱条件很差”,“病人不满意”。
当时,武汉疫情相当严重,大花山方舱医院开舱刚三天病人就爆满。白班方舱内只有三名护士,大家相互协作,每人连续在岗六小时,一刻不停,精神高度集中。
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同事们想尽各种办法调剂,调整心态,也帮助患者找回乐观的心情。
芳芳的一位同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在自己的防护服上写上“我要找个男朋友”。
芳芳看到后,说:“我也写一个。”
于是,有一天上完夜班,她就找了一张A4白纸,用粗的签字笔写上这么一句:“希望疫情结束,国家给我分配一个男朋友!!!”
同事“老蒋”帮她拍了一段视频。
这段视频把当时在场的同事和患者都逗得乐开了怀。
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这个希望确实是芳芳的心声。眼瞅着自己就快三十一周岁了,虽然爸妈不催,自己心里还是着实有点儿着急的。
抱着闹着玩儿的心理,芳芳顺手就将这段视频发到了自己的头条上。
在谈到自己的择偶标准时,芳芳说:“因为我有一米六九,我想找一个比我高一点儿的,还有就是人品好、性格好。”
没承想,这段简单的视频却迅速地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不断地发酵,很快便“举国皆知”。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田芳芳想要找个男朋友。
网友们纷纷留言:“可爱的小姐姐,你别急,追你的人要开始排长队了!”
在微博上,许多网友果真开始在线排队。他们说:“你保护别人,我保护你。”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主持人孟非隔空喊话:“田芳芳同学,国家没有库存这个,我们已经在行动了!”
得知这一消息,田芳芳赶紧通过朋友联系上了孟非。
她给孟非发去微信说:“谢谢您!我也很诧异,突然就全国都知道我要找对象了。我当时只是看到同队友拍了一张,下班的时候就想,自己也单身,也跟个风拍一张,发在了自己头条里。我不想参加什么节目,也不想成为网红,只想好好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护士该做的,帮助武汉人民一起渡过难关,一起早日战胜病毒。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武汉加油!再次感谢您!”
孟非表示理解,向她致敬并道一声辛苦。
在医院里,芳芳没有受到意外成为“网红”的干扰,始终专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由于要穿戴着厚厚的防护装备,因此每天的工作都非常辛苦。有时方舱外面下起了大雨,但是穿着防护服的芳芳在病房里操作时仍会因为闷热而浑身出汗不已。
“衣服里就像在下小雨,浑身都湿透了。”她说。
在方舱内除了做好医疗护理工作外,因为怕增加清洁工人的感染风险,芳芳和同事们每天还要自己动手给患者配餐送餐,清理各种垃圾。
因为医院二楼没有污水排放口,每当垃圾桶里的水满了,他们就要将水桶抬到楼下去倒掉。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完成这项重体力活,因为都戴着N95口罩,外面还要再套一层外科口罩,感觉非常闷,喘不过气。那天芳芳在平静状态下给自己测量心率,一分钟都快达到一百一十次。
二月九日,因为准备赶赴武汉,芳芳错过了父亲的生日。二月二十四日是芳芳母亲的生日,她也只能隔着屏幕送上一句祝福。因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芳芳表示:“等疫情结束,我想抱抱我爸妈。”
二月二十五日凌晨一点三十分,可能是前一天没睡好,芳芳有些不舒服,偏头痛复发。她好几次都差点儿呕吐,因为担心吐到口罩里会更加难受,她硬是忍了下来。为了带新来的同事上班,一时她也无法出舱,她就给自己进行穴位按摩,头痛才稍稍缓解。
在方舱内,芳芳和同事们采用了各种中医疗法,包括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等类治疗每天都要做,此外还要带领患者教他们学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操。为了带大家跳广场舞,芳芳工余时间跟着网络视频不停地在学。可能是因为缺乏舞蹈细胞,虽然她很努力,但也只学会了一点点。
治病先治心病。田芳芳经常和患者说的一句话就是:心态最重要,你们都会好的。患者们从这位热情、开朗的湘妹子身上体会到了她的乐观,都被她的乐观感染。
有一天晚上上夜班,芳芳和同事突然接到通知,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将要开辟新的B馆以收治更多的患者,他们这个小分队有可能要搬到B馆去工作。
患者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舍不得他们离开。不少患者甚至表示,要跟他们一起转移到B馆。
后来又接到通知说不开辟新馆了,芳芳和患者朋友们都很开心。
在方舱里,芳芳一如既往地特别招阿姨们喜欢。
160号病床的杨阿姨,就是这样的一位患者。
刚进方舱时,杨阿姨很焦虑,因为她的儿子也生病了,且病情较重。她惦记着儿子,骗他说自己已经好转出院,其实她还在方舱医院治疗。芳芳到武汉上的第一个夜班,正好看到了这位处在焦虑之中的杨阿姨,她非常着急,希望早点儿出院。护士给她测的体温37.4℃,稍微偏高。因为过于紧张,她每隔几分钟就要求重新测一次体温。
芳芳注意到了这一点,就特意耐心地陪她聊天,甚至连上厕所都陪着她。
在芳芳的开导下,杨阿姨渐渐地平静下来。
怕她一个人继续胡思乱想,芳芳又和她互加了微信,经常和她微信互动。哪怕是轮休的日子,芳芳也跟杨阿姨微信不断,让她不用紧张,放宽心,告诉她:“有我们在,不会放弃你们,也不会不管你们的,更不会嫌弃你们。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战胜病毒!”并且跟杨阿姨约定:“我在方舱外面等着你出院,你赶紧好起来。”
杨阿姨很感动,回复说:“谢谢你,我的女儿。”
这是芳芳第一次被患者称为“女儿”,她的心里感到特别温暖,因为患者已把她当作亲人,她感觉自己一切的付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从这一天开始,芳芳对杨阿姨也改了称呼,叫她“妈咪”。
有时轮到芳芳休息,杨阿姨就会在微信里问她:“你什么时候来上班呢?我想你了!”
那天当大家都在议论医疗队有可能要搬去B馆时,杨阿姨就不跟芳芳说话了。
芳芳问她:“您怎么啦?”
阿姨都快哭了,哽咽着说:“我舍不得你!”
芳芳伸出小指头,和杨阿姨拉了个钩,说:“我跟你约定,等你出院的时候,哪怕我被调去了B馆,只要那一天我轮休,我一定去接您出院。”
二月二十七日,芳芳下了夜班。杨阿姨在微信里跟她说,她的第一次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是阴性!芳芳感到特别开心。
当记者问到她找男朋友的事,芳芳回答:“我根本没想到会火。本来就只在自己的头条里面发了一下,突然间,什么‘武汉导师群’‘大学同学群’,包括我自己的小学同学群,认识的不认识的群,全都看到了,我自己都不知道。本想跟风拍个照,结果跟成了龙卷风。我根本就没想要当网红,我只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的,我只想赶紧帮助武汉人民把病治好了,把病毒打败,大家都健健康康的,然后我也想回家了。我想我爸爸妈妈了,而且我想吃我爸做的菜。我有点儿吃不习惯武汉的菜,这是实话,真的。我很感谢哥哥嫂嫂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我也想我两个小侄子,可想可想了!”
当记者问她希望通过采访说点儿什么时,芳芳回答:“我想对国家说,可不可以派个靠谱点儿的男朋友?还想对我的160杨妈咪说,赶紧好起来,我要接她回家,以后我要来武汉吃香喝辣了。”
她也早都想通了,男朋友的事随缘就好,其实缘分来了,挡都挡不住。
在她眼里,鄂湘本是一家人。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虽是因为疾病大家聚在了一起,这是一段特殊的缘分。作为医护人员,芳芳他们会守护好患者的健康,一个都不抛弃、不放弃。
她对患者们说:“我们要集体把医院弄倒闭。武汉加油!武汉人民是最棒的!”
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自二月十四日开舱,运行二十六天,共收治轻症新冠肺炎患者五百六十四人,治愈出院三百九十二人,部分病人转出。三月十日,大花山方舱医院正式休舱。
三月十七日,芳芳随同湖南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了医疗援助任务,回到长沙。在大花山方舱医院奋斗的三十多天里,医院没有扩增新的病区,医护人员亦无一人感染。
四月一日,医疗队经过十四天的医学隔离观察后平安回家。
回到阔别五十多天的自己工作的医院,看到一直想念的熟悉的院子和大树,芳芳激动不已,感觉自己就像出了一趟远门,现在终于回到家了。看到同事们为了迎接他们做了精心的准备,她感到太幸福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芳芳笑言:“有那么多‘男朋友’说要追我,但是至今没有一个人真的到医院来找过我。”
感恩爱,传递爱
女性不仅胸怀大爱,渴望爱,她们同时也是爱的使者、爱的传递者。一九九六年出生的汶川女孩佘沙,就是这样一位传递爱的白衣天使。
佘沙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四病区肿瘤介入的一名护士。她是一位平平凡凡的女孩,唯一显得与众不同的是,她出生在汶川,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佘沙十二岁,正在读小学五年级。他们学校的校舍和老百姓的房子大多倒塌了,许多被埋在废墟下的人都被穿着军装的解放军和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抢救了出来。佘沙所在的汶川县漩口镇宇宫村距离震中映秀镇中心的直线距离不足十公里,因此漩口镇受到地震破坏也极其严重。加上道路交通不便,在震后初期,救援工作困难重重。但是,解放军、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第一时间赶到了漩口镇,展开抢救。
那时的救援场景给佘沙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小小的佘沙立下志向,长大后也要去当兵或者当一名护士,有一天也能像解放军和医护人员那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人,抢救生命。
二〇一二年,佘沙初中毕业。她当兵的愿望没能实现,但是当护士的愿望却逐步成真,她顺利地考取了四川省卫生学校(二〇一四年更名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三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录用为护士,佘沙少年时的梦想终于实现。
然而很快便应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医院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佘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烦恼,有时患者不理解,对医护人员多有抱怨,医患关系并不永远都是融洽的。佘沙有时心里也会感到困惑和迷茫,觉得自己是来帮助患者的,吃苦受累,任劳任怨,却还会导致各种的不理解,甚至是一些责骂。
但是这位心地善良的女孩总是努力地去做好自己的工作,默默地尽自己的职责。慢慢地,患者对她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好感,也经常关心她的生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佘沙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今年春节前夕,佘沙看到武汉抗疫前线医务人员人手紧张,缺医少药,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奔赴武汉开展救援,她觉得自己尤其应该去,因为她是当年受过医护人员帮助的汶川女孩。
佘沙通过自己的观察深刻地体会到,我们中国人非常团结,哪里有灾难,其他地方的人都会过去帮忙,都会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现在武汉人民有难,自己又正好是一名护士,可以去尽一份力量。每天看新闻,她就想起当年汶川地震的场景,更加觉得自己应该去武汉支援。于是,她数次向院方主动请战。
佘沙向自己所在病区的护士长赵永琴发去微信,陈述自己的理由:
“赵老师,这几天我也一直在关注新型冠状病毒,如果需要护士请先通知我,我可以去一线。原因如下:
一、从全院护士来看,我年龄小,如果不幸被感染了,恢复肯定会比年长的护士老师快;
二、我没有谈恋爱也没有结婚;
三、身为汶川人,我得到过很多的社会帮助,如果我有机会能够去前线出自己的一点儿力,我一定义无反顾。”
护士长非常感动,回复说:“沙沙,这两天你让我很感动。”
佘沙回复:“因为我和其他的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呀!”
招募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首选在ICU或呼吸科工作的,佘沙的专业不对口,她一方面担心自己选不上,一方面在下意识里又坚定地认为,自己一定要去,因为她是汶川人。
一月二十五日,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召集该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佘沙又一次主动报名。
这一次,她如愿入选。
二月二日,佘沙参加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她是这批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也是四川第四人民医院唯一一名奔赴武汉前线的护士。医院的领导和同事为她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欢送仪式,同她合影留念,并向她表达敬意。同事帮她张罗了几件衣服,还有半箱尿不湿。
佘沙由衷地说:“十二年前,汶川地震得到全国各地的支援,我是受援者。今天,我是支援者,是感恩者,我将尽最大努力支援他们。”
驰援武汉,佘沙都不敢告诉家里,因为她估计父母都会很担心,不让她去。在院方批准了她的请求后,她才悄悄告诉了哥哥佘青松,并且叮嘱他不要告诉家里。
就这样,佘沙和同伴们入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一家定点收治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时,她被分在医护人员住地,负责感控和协助后勤工作。
她和华西医院的杨翠、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王静一起,对整个住地酒店进行了分区,将所有的进出口都分了清洁区及污染区,并贴上鲜明的标识。
三部电梯也分为只进电梯及只出电梯。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她们在每层楼的电梯门口都放置了免洗手消毒液及按电梯的纸巾。在大门口处放置了专门丢弃口罩的垃圾桶和免洗手消毒液,方便下班回来的队友在门口及时进行手卫生消毒和更换口罩,减小被感染的风险。
她们还帮助清洁工人,对清洁工具进行了分类分区域,并做好标识,及时查看打扫消毒的情况。
许多单位给医疗队员们捐赠生活用品,每当捐赠物资送到,佘沙就和同伴们负责清点,认真制订发放计划,再通知各家医院的领队前来领取物资。
每天她们还要负责了解所有队员有无身体或心理不适,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
虽然工作非常琐碎,但是佘沙都坚持一丝不苟地去做。他们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确保队友们万无一失。佘沙心想,只有队友们全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他们才能够到临床去救治更多的人。
然而,佘沙并不满足,她觉得自己既然都到武汉来了,就应该进到医院的病区里去,那里才是真正的抗疫前线。
在她接连三次的请缨下,二月十三日,医疗队终于批准她进入人民医院东院区五病区。
刚进入隔离病区,佘沙内心一度也曾感到惴惴不安。但是,当她想到自己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在支持着他们,看到队员们一个个不顾危险地英勇工作,渐渐地,她就把心放下来了。
这时,她主要负责协助总务和医院感染控制的工作。
每天,她都要和医疗队其他队友一起清查医疗物资,及时补充,还要去领取所在科室的物资。佘沙把这项工作戏称作“搬运工”。
刚到医院那段时间,总务人手少,患者多,科室医疗物资消耗大,佘沙每天都要去各处物资领取点领东西。防护服、手套、药品这些东西还算轻便,而患者要用到的呼吸机等医疗器械都很沉,又不好搬运,只能一台一台地往回搬。手推车本来就不多,而一旦送进了污染区就不能再推出来,因此,进病房的物资都要靠人肩扛手提。那几天,佘沙的手累得都抬不起来。
佘沙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院感控制,他们要负责出入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
每天清晨七点,在其他医护人员还没有上班之前,院感护士就要先对整个环境进行消毒。所有医护人员用的电脑以及要接触到的地方都需要细致地擦拭消毒,每天擦拭两次。有些进病房同事的面屏和护目镜需要反复使用和消毒,佘沙他们必须先对这些面屏和护目镜进行浸泡,再由其他专业科室老师拿去消毒。医疗队的更衣室和脱防护服的地方都贴了完整的操作流程。
每天他们必须盯着每一位进入病区的医务人员穿防护服,发现有一丁点儿不合规就要马上纠正,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要确保各类防护装备穿戴准确,防止因防护不到位而发生感染。佘沙把这项工作比喻成“守门员”,她要为大家把好这一关,守好这道门。
很快地,佘沙又不满足了。她是一个深深地懂得感恩的汶川人,她到武汉就是来报恩的。因为学的是护理专业,她认为自己应该进到最危险的红区病房里去,用自己的专业直接去照顾病人。
又经过了两次申请,她再次如愿以偿,走进了二十四小时轮班的病房。每天,他们都要负责照护患者、配药换药、测量体温、送餐、保洁等工作。
开始时,佘沙每次都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医院去做进入红区的准备,穿戴好防护装备。到了后来,动作熟练了,每次只需十多分钟,她就能把防护服穿好,把各种防控准备做好。
武汉的患者对他们充满了崇敬之情,也很心疼他们。
看到佘沙这样小的“孩子”都来支持武汉,他们一次次地真心地提醒她:一定要注意个人防护,平平安安地完成任务回去。
所有这些,都给佘沙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感觉武汉人民确实了不起,是英雄的人民。
在病区工作时,佘沙幸运地遇到了一位热心的护士长叶曼。
说来也巧,二〇〇八年时叶曼正好是佘沙现在这个年纪,也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她所在医院收治了来自汶川的受伤患病的群众,叶曼也毫不犹豫地报名,作为一名志愿者参与救治工作。
当年,汶川有难,武汉的医护人员毫不犹豫地向他们伸出了援手。如今,汶川得到过救助的小女孩,包括佘沙、邓小丽、张琴都已经成长为医护人员,又回到武汉抗疫一线来帮助抢救生命。突然接收到曾经帮助过的人的回报与感恩,叶曼心里特别感动。
如此相似的一幕,让叶曼不由得感慨万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种豆得豆,种善得善,当年自己和武汉医护人员种下爱和善的种子,如今竟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当善良与感恩相遇,这种缘分,莫非是冥冥之中就注定了的?
在工作中,叶曼对佘沙格外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像大姐姐一样心疼她,处处都热情地指点和帮助她。佘沙也很勤奋认真,像小学生似的,虚心地向前辈医护人员学习,努力做好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确保同事们都不被感染,让每一名患者都能得到精心的照料。
一个多月的相处,叶曼对佘沙的评价是:有热情,有担当,有干劲,做事情很有效率,把各个细节都处理得很好。
在病区工作非常辛劳,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连呼吸都有点儿困难。佘沙是第一次穿上这样的防护服。即便外面天寒地冻,穿着防护服的她仍然是满身汗透,贴身的衣服都是湿漉漉的。
有时,戴着N95口罩因为憋气而感到非常恶心,也要硬忍住以免吐在口罩里,那样就必须出去换掉防护服。耽误工作不说,还会浪费一套防护服。这是佘沙所不愿意的。因此,每次无论多么难受,她都要竭力克服恶心的感觉,在病房里坚守、坚守、再坚守,一直到六个小时换班的时间。穿上防护服时整个人就像中了暑一样,常常感觉晕晕乎乎的,而脱防护服时更紧张,佘沙觉得就像在“拆炸弹”,更要小心翼翼。
三月七日,中宣部宣教局、全国妇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佘沙作为四川省唯一代表上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佘沙说:“我觉得这个荣誉其实不是我个人的,应该属于全体四川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护士、一个感恩者应该做的。
在武汉前线,佘沙看到全国各地赶来支援的队伍,觉得祖国太强大了,就想向党组织靠拢,于是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很快便获批准,她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三月二十七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八个病区关闭,患者清零。
三月三十一日,佘沙所在的医疗队圆满完成了援鄂任务,返回四川成都,受到了当地英雄般的礼遇和欢迎。她在武汉一共坚守了五十九天。
经过集中隔离后,佘沙回到了自己的医院,与熟悉的同事们重逢,受到了大家热烈的欢迎和褒扬。
医院特地给佘沙放了个假。
四月十五日,佘沙返回家乡漩口镇宇宫村。漩口镇当地的领导和村民群众手捧羌红和哈达,早早地在路边等候欢迎佘沙这位战疫英雄归来。
佘沙感受到自己微薄的付出却赢得了大家异口同声的赞扬。这也坚定了她在今后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加倍勤奋工作,去帮助更多的人。
在迎候佘沙的人群中,还有她九十一岁的奶奶。
奶奶见到佘沙,眼睛都红了。在佘沙奔赴武汉救援期间,全家人一直替她揪着心,奶奶每天都要看电视,虽然她始终不言不语,但是她心里的那份牵挂,每一位家人都能感受得到。
最开心的家人中还有佘沙的哥哥佘青松。当妹妹在前方战疫时,哥哥也没有闲着。从疫情发生后,他就参加村里的防疫消毒队,每天背负消毒喷雾器,对村社的各个角落进行喷洒消毒。
当初他曾极力反对佘沙去武汉前线,如今,看到妹妹生龙活虎地回来,依旧是那样可爱,哥哥赶紧下厨,准备火锅。这是佘沙最爱吃的。
佘沙的妈妈刘群是宇宫村的一名网格员。疫情期间,她每天坚守在村道防疫卡点,查车辆、量体温、做登记,守护着一村的平安。
佘沙的爸爸佘开云一直在村子附近的阿坝铝厂上班。疫情期间他依旧坚持去工厂上班,为恢复生产尽自己的一份力。
佘沙全家人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疫情防控默默无闻地出一份力。
回到家,在浓烈亲情的包裹下,佘沙又变回了小女孩,每天都睡到自然醒。
劳动节一过,佘沙就回到了医院上班。
“工作内容其实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如往常一样,负责介入手术和病房工作。但心态上更成熟了。”佘沙说。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0年09期)
[责任编辑  李兰玉]



纸刊美编:郭雪艳
本期编校:
梁 豪
本期制作:郑书君




立即下单



50元任选5期(含快递费)

点击这里进入选购页面


  精彩回顾◤

·报告文学|任林举:虎啸(人民文学 2020-09)

·散文|苏沧桑:牧蜂图(人民文学 2020-09)

·新浪潮|于小芙:逆流而上[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0-07)
·中篇小说|李荃:苇湖夜色(人民文学 2020-08)

·短篇小说|朱秀海:篝火边的曾扩红(人民文学 2020-08)

·诗歌|朱庆和:清晨之歌(人民文学 2020-08)

·诗歌|林莉:自然笔记(人民文学 2020-08)

·诗歌|葛筱强:月光颂(人民文学 2020-08)
·新时代纪事|何建明:诗在远方——“闽宁模式”脱贫纪事[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0-08)
·新时代纪事|陈启文:为什么是深圳[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0-07)
·短篇小说|钟法权:三叶岛(人民文学 2020-08)
·短篇小说|曾剑:哨兵北舞(人民文学 2020-08)
·长篇小说|余之言:生死叠加 (人民文学 2020-08)
·典藏展|王久辛长诗《狂雪》及发表三十周年创作谈
·短篇小说|徐怀中:万里长城万里长(人民文学 2020-0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