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的赞歌|韩青辰:中国少年[长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05)

韩青辰 人民文学 2023-11-11



韩青辰
REMEMBER籍贯江苏泰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创作一级。现为南京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有《我叫乐豆》《因为爸爸》《小证人》等七十多部文学作品。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蒋风儿童文学青年作家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入选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等,入围“中国好书”、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部分小说被改编成舞台剧、音乐剧。作品被译介到俄罗斯、美国、日本、突尼斯等国家。


中国少年(节选)

韩青辰

人民文学 2022年05期

第一章  为什么没有我……

俞子航跑出小好汉剧场,张开双臂,一边跑一边“啦啦啦,啦啦啦”地唱着,想象着自己是即将起飞的飞机。在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门口,她绕着“周总理和新旅团员”群雕快活地“飞行”三圈,又跑向达之广场,冲着汪达之雕像敬了个队礼,大声喊道:“汪爷爷好!”这才一口气跑进五(8)班。
她夸张地喘着粗气,从后门冲进了教室。坐在最后一张桌子前的秦思宇是她四年级时的同桌,也是她的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块儿聊天。此刻,秦思宇正在看稿子,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周身散发着一股冰冷的气息,让兴冲冲、横冲直撞的俞子航来了个“急刹车”。
俞子航大大咧咧的,像太阳一样有多少光芒就使劲儿散发多少,尤其是对待她的朋友。见秦思宇沉浸在那份厚厚的打印稿中,始终无心从字里行间拔出目光,俞子航忍不住伸出双手,啪地盖在打印稿上,激动又小声地说:“我跟你说啊秦思宇,刚刚我们新旅艺术团上台,那简直叫绝了。我从没这么激动过,看来我们都向往更大的舞台。北京来的导演、编剧往台下一坐,还有张校长、周书记、顾馆长和各班班主任、老师助阵……啧啧啧,虽没什么观众,可是我跟你说啊,大家都激情洋溢,一个比一个投入,你的好朋友董博今天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秦思宇一声不吭,像个木头桩子,又像是在静静沉思。“嗝嗝……嗝嗝……”看到他又打嗝了,俞子航忙止住了话头。
正在午休的同学们发现俞子航回来了,都呼啦啦围上来,叽叽喳喳地打听情况。
“结果还没出来呢,导演看完我们的表演,还微笑着叫我们回班,肯定是通过了。”俞子航有点儿骄傲和得意。
正当俞子航大声地向其他同学描述舞台上的“盛况”时,古丽老师笑盈盈地走进教室,她轻轻咳嗽一声,晃了晃手中长长的入选名单,示意大家安静。俞子航赶忙奔向自己的课桌,哧溜一下滑进座位里。
所有同学的眼睛都盯住那份长长的名单——名单是导演写的,被选中的演员将在学校训练和排练大半年时间,计划明年六一前后去北京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可能还要参加全国巡演。
俞子航抓着方薇薇的手,方薇薇也抓着俞子航的手,所有人都望向古丽老师。
“我们班一共两位同学入选,第一位,方薇薇同学!”
古丽老师刚一宣布,俞子航就激动得带头鼓掌,教室里瞬间掌声如雷。
“另一位入选的是孙东南同学……”古丽老师的声音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却又那样清晰地钻进俞子航的耳朵。
没有我?我落选了……这怎么可能?俞子航感到天旋地转,眼前的世界暗了下来,好像所有的光刹那间都离她而去。她的额头和手心汗津津的,可是她感觉从骨子里往外冒凉气,好像有一层看不见的膜将她层层裹紧、捆住,她的呼吸越来越沉重。
古丽老师温暖而耐心地说着什么,好像是在安慰和开导她,但是俞子航似乎什么也听不见。
方薇薇从没当过主演,她只做过几次群众演员,她在朗诵班也一直不出彩。不过她已拿到钢琴业余演奏十级证书,舞蹈从幼儿园练到现在就没停过。她长得细细瘦瘦,下巴尖尖,五官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还没长开,看起来清秀稚气。方薇薇对演戏没兴趣,五(8)班报名的人太少,还是俞子航鼓动她说,重在参与嘛,她才报名参加的。
方薇薇唱了首《祖国在我心窝里》:

鲜花开在春天里,彩云飘在蓝天里,小鸟飞在树林里,鱼儿游在江河里。啦啦啦,爱在祖国怀抱里,啦啦啦,祖国在我心窝里,嘿,心窝窝里……

方薇薇的歌声清甜细腻,但高音上不去,两次都唱破音了。
孙东南像麻秆一样又高又瘦,眼睛很大,一头蓬松的黑发,乍一看,还以为他戴着一顶帽子。他既不会唱歌,也不会朗诵,就没上过舞台。自从上了五年级,他变得特别我行我素,几乎每天都要折腾些麻烦事出来,古丽老师见批评、警告都无效,便反其道而行,让他和李莱迪一起当值日班长。
这次演员选拔,一站上台,孙东南就高声大气地跟导演说:“很抱歉,我没什么才艺,但是我很向往成为新旅的一员去游学旅行,那多有趣啊!哈哈,那我就给大家唱首新旅团歌吧。”
孙东南唱完,导演叫他在台上来来回回走了两遍。嘿,他这样居然能被选中!
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方薇薇捏了捏俞子航的手,瞪大了眼睛,不停地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俞子航不作声,随手抓出一支笔,低下头,在草稿本上用力地写字,写出一行“俞子航俞子航俞子航……”

中国娃娃剧团一行是昨天下午到的,他们的第一站就是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
往常一身运动装的顾馆长,为了迎接贵宾,特意穿着很正式的白短袖衬衫和黑裤子,皮鞋锃光瓦亮。负责讲解的正是五(8)中队的中队长俞子航和五(2)班的班长董博。他们穿着为小讲解员特制的团服——白衬衫和蓝工装裤,脖子上戴着红领巾。看见客人,老远就热情而娴熟地举起胳膊,敬少先队队礼,接着像竹筒倒豆子般,热腾腾而又抑扬顿挫地讲解起来。
俞子航讲上半场,董博讲下半场。他们都是三年级时通过特定考试,当上小讲解员的,又经过层层培训以及长期实践,才成为小讲解员中的佼佼者,连年获得“金牌小讲解员”称号,是纪念馆当之无愧的小主人。
这是开学后的第二个星期五,广播操之前,大喇叭里传出“新旅之声”红领巾广播站站长董博抑制不住的兴奋声音:“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向大家播报一条喜讯: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庆典,弘扬新旅的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中国娃娃剧团将在我校用一年时间排演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剧组定于今天下午在小好汉剧场选拔大小演员二十六名,欢迎各班师生积极报名,踊跃参加……”
为欢迎中国娃娃剧团,选拔前,新旅艺术团表演了自己的拳头作品——音乐情景剧《一群小好汉》,以及新旅歌曲大联唱。这两个节目将全校的文艺骨干“一网打尽”,既是表演,更是重点推荐。俞子航在台上又演又唱又跳,可以说是超水平发挥。
昨天讲解时,她就见到了剧组的老师们,把墨镜卡在头顶的导演叔叔和戴红帽子的编剧阿姨都亲切地握了握她的手,夸她很可爱、很能干,夸董博好有风度。按理,她和董博的风采昨天就已经展示过了。
董博在《一群小好汉》里扮演新旅团员纪宇,当剧中的“马市长”斥责新旅说:“救国?救国是大人的事,你们小孩子懂什么?”扮演纪宇的他便挺身而出,大声反驳道:“马市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三省……”
热爱朗诵的董博一开口字正腔圆,声音洪亮。不久前他刚刚获得全市中小学生朗诵比赛一等奖。常年上台主持和表演的他,今天的表现真是毫无瑕疵,台词功夫棒极了。
他们一演完,台下的《新安旅行团》剧组就已经打好了分,导演和编剧双双起身,冲大家竖起大拇指,又挥了挥手。新旅艺术团的孙老师叫大家回班等候消息。
直到现在俞子航才反应过来,导演、编剧跟她一再挥手,原来是在说“拜拜”。
“要不你去请古丽老师跟剧组说说,你是我们学校的‘新旅之星’,还是‘新旅十优好后代’奖的获得者,演新旅必须有你……”
“安静啦你!”俞子航气不打一处来。
方薇薇仿佛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眼睛瞪得大大的,她没想到俞子航会这样对待她。
“请同学们安静一下,让我们一起鼓掌祝贺方薇薇同学和孙东南同学。你们是我们新安小学五(8)中队的代表,希望你们发扬新旅的精神,不怕苦,不怕难,坚持到底,成功参演。”古丽老师的目光在全班人的脸上一一掠过,“我们要紧密团结,群策群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掌声排山倒海,俞子航放下笔,呆呆地跟大家一起鼓掌。方薇薇用腿碰了碰她。俞子航想冲方薇薇笑一下,谁料方薇薇突然瘪瘪嘴,鼻头红了,大眼睛里全是亮晶晶的泪水。不知她是激动呢,还是为好朋友难过,或者是刚刚被俞子航戗了一句而满腹委屈。看到方薇薇的眼泪,俞子航再也撑不住了,她把头埋在臂弯里,用全身的力气抑制住抽泣和呜咽。她好像有生以来就没有这么憋屈过。
“俞子航,俞子航……”她听见古丽老师在叫她,方薇薇和好多同学都在叫她,她却像是掉进了深渊,尽情地流着泪。
俞子航的爸爸妈妈都是新安小学的语文老师。妈妈小俞老师教三年级语文,兼做班主任,爸爸大俞老师教六年级语文,兼做教导主任和语文教研组组长,但他们一直没做过俞子航的任课老师。
俞子航连续四年当班长,每一份荣誉都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这是她学会的第一首儿歌。
这首儿歌是新安小学创始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写。新安小学的第二任校长是另一位人民教育家汪达之先生,他的铜像就立在新安小学的达之广场上。他日夜微笑着凝望校园,好像对一切满意极了,又像是在深情守护和祝福着这所学校。
新安小学是俞子航的小宇宙,她在这里蹒跚学步,牙牙学语,这里不仅是她的幼儿园、小学,也是她的摇篮、襁褓,是她的家。
俞子航三岁就会唱《新安旅行团团歌》:
同学们,别忘了,我们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拼命地做工,拼命地跳,一边儿学习,一边儿教,别笑我们年纪小,我们要把中国来改造!来改造!

俞子航第一次唱这首歌时,校长亲切地把她抱起来,说:“新安后继有人了!后继有人了!”
俞子航是听着新旅的故事长大的。爸爸讲,妈妈讲,她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本校的哥哥姐姐,他们也跟她献宝似的讲。
俞子航乳名叫“元宝”,据说是因为她生来爱笑,“笑起来像只元宝”。上幼儿园的俞子航觉得这个名字好听,有一次她在画纸、教学楼墙壁和电线杆上到处写“元宝小学”。
“元宝啊,新安小学可是小好汉成长的摇篮,是几代人用心血和生命铸成的金牌小学,校名不可以乱改乱写,校园不可以乱涂乱画啊。”爸爸妈妈教育她说。
“对不起,元宝错了!”
“作为学生,要爱校如家;作为小好汉,更要珍惜学校的荣誉。要知道,八十多年前,从新安小学走出去一支名扬四海、震惊中外的少年儿童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你要好好学习他们的爱国、奋进、自立……”
“元宝知道!爸爸妈妈听元宝背:他们的队伍从十四人发展到近六百人。风云五万里,烽火十七年,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高度赞扬。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日,毛主席亲笔给新旅复信。新旅的光辉业绩,在中国少年儿童革命史上留下了不朽篇章。”
“你这是从哪儿学的?”爸爸妈妈把小小的俞子航抱在怀里,吻她红扑扑的小脸。
“咯咯咯……你们在纪念馆做讲解,我听听就学会了呀!”
俞子航一天天长大,对新旅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她了解到,新旅中,最小的团员只有十岁出头,也就跟现在的小学四五年级孩子年纪相当,当时的他们却已经在抗日救亡、保家卫国了。
学习新旅,俞子航入学不久就因为表现优秀当上了班长;她三年级就成为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小讲解员;校庆九十周年纪念活动,她是主持人之一;四年级参加“写新旅、讲新旅、唱新旅、画新旅、舞新旅”大赛,拿了书法、作文、演讲、唱歌、舞蹈五张奖状,获得“淮安市三好学生”“新旅十优好后代”等荣誉……可她觉得,这些还远远不够。
俞子航是五(8)中队的中队长,也是五(8)班的班长。新学期伊始,古丽老师效仿新旅,实行轮流值日班长制度。第一位值日班长就是成绩下滑得厉害的李莱迪。俞子航改做班长助理,帮助值日班长管理班级。
开学两周,俞子航在小讲解员知识竞赛、小好汉作文大赛和小先生书法大赛中频频夺魁。她像鼓满风的帆,像奔腾的马。她相信,凡事努力就有可能胜利,只要奋斗就有可能成功。
俞子航家的客厅挂着她写的隶书“天道酬勤”。俞子航是常胜将军,她的胜利是用无数的勤勉换来的。她在时间运用上很会“钻”和“挤”,她很少让脑袋闲着,随时随地把诗词歌赋拿出来咀嚼回味。她的学习节奏很快,而且越来越快,像不断提速的高铁列车,以至于她进入五年级就养成了说话快、走路快,甚至连吃饭、喝水都快的习惯了。
在家里,爸爸总会敲敲饭桌提醒她:“注意形象!吃饭喝水要一口一口来,细嚼慢咽才文雅嘛。”
“俞主任,在餐桌上随便批评别人才有失文雅。”
“俞子航同学你犯规了,在家,你是元宝,我是爸爸。”
“那我也是你们培育的‘小先生小主人小好汉’牌超级大元宝。元宝必须友情提醒老爸,我才不想变成你说的那种慢条斯理的人,我的偶像是花木兰、穆桂英和我们淮安的巾帼英雄梁红玉!”
可是现在,常胜将军竟然马失前蹄。俞子航内心的难过难以抑制:“呜呜呜……被选上的同学会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这是多么光荣的事情啊……为什么没有我……我哪点不如他们……呜呜……”
同学们都来劝她,古丽老师也温柔地拍拍她的肩,想带她去自己的办公室好好谈谈心。可俞子航统统不理,越哭越大声,越哭越伤心。放学时间到了,古丽老师示意大家离开,想让俞子航自己待一会儿。教室里的人一个个都走了,俞子航再也听不到其他动静,这才抬起头来。她把眼睛哭肿了,还出了一身汗,后背黏答答的。
俞子航擦干眼泪,把黑板擦从地上捡起来。看到值日生把黑板擦成了大花脸,她过去使劲擦,直到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她抱着沉甸甸的书包,像抱着一个贴心的老朋友。天还未黑尽,她走进朦胧的暮色,校园里的两行行道树好像要给她一个温柔的拥抱。
挂在两棵行道树之间的横幅,上面的白色字迹依然醒目——“红色文化  绿色成长  金色童年”,“党史光辉激励未来接班人,新旅精神培育今日小好汉”。
俞子航来到汪达之爷爷铜像前。她抱了抱雕像,汪爷爷笑眯眯的,仿佛也对她张开了怀抱。她把头靠在雕像上,那冰凉的感觉不久便让她恢复了理智。她鼓起劲,跑向“一群小好汉”雕像。
这是她第一次在这个时候凝望这群小好汉。她看不清他们的面孔和表情,可是她能看清他们昂起的头、挺拔的肩、张开的臂和迈开的腿。她太熟悉他们的姿态了,她似乎听到他们在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听到他们在放声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这呼喊声和歌声惊天动地,响彻心扉。
晚风裹挟着桂香,拂过俞子航的脸庞。她仿佛听到小好汉们在对她说话:“元宝,何必哭鼻子呢?只不过一次落选而已。要是你跟我们去抗日,一路遭遇那么多委屈和困难,你要哭多少回鼻子啊……”
忽然,她听到一阵脚步声。她竭力睁大哭肿了的眼睛,终于看清了那个从桂花树下走过来的身影。
“秦思宇,你吓死我了!”
“哈哈,我以为你已经……嗝嗝……伤心死了呢!”
“小看人!胜败乃兵家常事。”
“好吧,俞子航,你是新旅小好汉,不然你……嗝嗝……也不会来这里。我知道你……嗝嗝……很难过……”
秦思宇真不容易。四年级转来的时候,张校长把他安排在古丽老师班上。古丽老师用心良苦,把方薇薇调去跟李莱迪坐,让秦思宇做俞子航的同桌。
李莱迪长得又高又壮,加上脾气不大好,一直独来独往。方薇薇嘟着嘴,苦着脸,古丽老师拍拍她的肩,对她竖起大拇指,方薇薇就听话地空出了座位。
俞子航始终没有忘记秦思宇刚来时,躲在妈妈身后,不肯把手交给古丽老师的样子。
古丽老师最擅长鼓励人:“秦思宇,生病不羞耻,我们大家都会生病啊。比如我的扁桃体时不时就会发炎,也很痛苦。来吧,吃糖,吃了古丽老师的糖,就都是好学生。瞧瞧,班长俞子航同学等你做同桌呢。”
秦思宇接过古丽老师的糖,可就是不肯抬头。
“秦思宇,我叫俞子航。我代表新安小学四(8)班热烈欢迎你加入!”
俞子航的声音又脆又甜,像金哨子吹出的一串明快欢乐的音符。
秦思宇好奇地抬起头。但当他看见俞子航那张笑盈盈的脸时,马上又难为情了。妈妈趁势把他的书包交给俞子航,俞子航把他领到了座位上。
整个四年级,他们都是同桌,而且是最默契的同桌。方薇薇本来不想跟俞子航分开,一开始不免叫苦连天,可当她看到秦思宇说话的样子时,就再也说不出一句抱怨的话了。
秦思宇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会不由自主地打嗝,有时候还会打得停不下来。只要一紧张,他打嗝就更响、更频繁了。
别说同桌,上课时,就是教室里离他最远的同学都会受影响。
张校长说,秦思宇在新安能否愉快成长,是给每一位新安人“学新旅、做新旅”的考卷,答卷的人也包括秦思宇本人。“这张考卷每天都在考我们,我们能考多少分呢?”
为了让同学们接受秦思宇,俞子航在十月十日新旅纪念日设计了一张“我是新旅小好汉,我愿意和秦思宇同甘共苦”的卡片,还发动全校同学签名。
四年级结束,秦思宇获得“新旅十优好后代”等十多种荣誉。他们全家给学校写来感谢信,并赠送锦旗,上面写着“无限关爱为幼苗  教书育人品格高”。
秦思宇打嗝的毛病依旧,他的精神面貌却日新月异。
“别难过,俞子航。有人让我交给你……嗝嗝……一份书稿,我已经看完了……它是新旅历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们……嗝嗝……创作的,想请对新旅历史感兴趣的人们试读,提提意见。本来它只在我们新旅……嗝嗝……探秘队内部试读和学习。”
俞子航接过一摞装订成册的稿件。牛皮纸封面上写着“小好汉的故事”。她好奇地问:“新旅探秘队是做什么的?你什么时候变成密探啦?探秘队里都是学生吗?”
“不,包括校长、老师、学生、新闻……嗝嗝……记者、作家、市民……很多人,我也……嗝嗝……刚刚加入……你有兴趣吗?”
“当然有啊!需要我做什么?”
“先读书稿。”
“谢谢你,秦思宇,我确实应该像你这样安安静静多读些书。”
“嗝嗝……那好,欢迎你加入新旅探秘队!我得回家吃药了,我已经顺利完成任务。”
“是谁叫你来的,你们怎么知道我会来这儿?”
“同道者……嗝嗝……同心……”秦思宇对她做了个比心的手势,打着嗝跑出校园。
“喂,你等等……”
俞子航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新安小学门前那条林荫大道,飞也似的跑进小区,奔上楼。按门铃无人应答,她便自己开了门。家里黑灯瞎火的,饭桌上有妈妈的留言:“元宝,今晚我和爸爸有重要会议,你自己吃饭、学习。我们回来可能会很晚,记得十点睡觉。”
自己的事自己做。俞子航真饿了,冰箱里有速冻水饺,她一边煮水饺,一边把阳台上的衣服收回来,按照从“小主人课程”里学来的叠衣法,快速把全家人的衣服收拾好,放进衣柜,又背起了冰箱上的英语单词一日练。今晚要练大字,复习、预习,对了,还有试读书稿。

小好汉的故事:七个小孩的伟举

一九三〇年初春,淮安。
河下古镇人来人往,倘若碰到晴好的天气,小贩们的吆喝声就会显得格外洪亮悠长。参天巨树撑起一片清凉的绿荫,花草馨香,鸟语盈耳,古镇的春天总是来得那么隆重、热烈。
青石街上的砖石都雕刻着盛开的莲花,让人舍不得下脚。上了通济桥,抬眼望去,一座破庙映入眼帘。
那便是新安小学。
新安小学成立于一年前。学校虽看着破旧,名头却是不小,它的校长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先生同时也是南京晓庄学校的校长,新安小学里的骨干教师李友梅、吴辅仁、蓝九盛等都是他的学生。
每个月,陶先生都要从南京晓庄学校拨出一部分办学经费,用于新安小学的管理和建设。他要求这座小学为农人和儿童谋幸福,凡事要以农人和儿童的利益为前提;要树起新教育旗帜,同旧传统教育斗争;要在教育上革命,办一种革命教育。在这里,学生不交学费,教师不拿薪水。普通生走读,闲时上学,农忙时回家帮助家长;基本生跟教师们一起自耕自种,食宿都在学校。
陶先生太忙,无法兼任两所学校的校长。于是在这个春天,一位清瘦文雅、面带羞涩的年轻人站在了新安小学的大门前。
他叫汪达之,二十八岁,是陶先生的学生,老师委派他来接任新安小学的校长一职。
新安小学从此有了第二任校长。
新校长很快与学生、教师们打成一片。大家都尊称他为“汪师”。
汪师生活极俭省。来新安,他只带了两套旧学生装,一套浅灰色,一套卡其色;还有一双旧皮鞋、一件呢大衣。倘若不是出外办事,这些行头他是不肯穿的。平日里,一件长布衫,一双旧草鞋,普普通通的衣物,硬是被他穿出了一派悠然自得之气。
还不只如此。他外出舍不得坐车,过了饭点宁愿饿肚子,就连一碗几乎看不到油星的阳春面,他也舍不得买。等回到学校,他才用一碗白开水泡锅巴填饱肚子。
汪师上任之后,新安小学的基本生不断增加,大的不过十五六岁,小的只有八九岁。孩子小,需要人照料的地方就多。汪师既当爹又当妈,碰上学生有个头疼脑热,他会整夜整夜地守着。平时孩子们有个争执打闹,他也跟在后面,不厌其烦地劝解、调停。
按理说,汪师这个年纪,也该当爸爸了,但他至今未婚。他全副心思都在办学上——上课、劳动、检查作业;开晨会、开晚会;给学生们读书念报、讲解时政……他让自己忙得不可开交。
学校里也曾出现过一名陈姓姑娘的身影。陈姑娘生得文文静静,一双弯弯的眼睛含笑生辉。有人说她和汪师早前就认识,算得上青梅竹马。她定期来帮汪师洗洗涮涮,孩子们都喜欢她,年纪最小的左义华还在背地里偷偷叫她“师娘”。
可是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她不来了。
大家私下里议论过。有的说她家人嫌汪师穷,不愿他俩来往;有的说她看汪师一心扑在学校,怕他将来不顾家;还有的说见到过汪师撵她走……
没人知道汪师自己是怎么想的。有一回,孩子们鼓起勇气询问,汪师的脸唰地红了。他先是不作声,被问多了才回一句:“是我不让她来的。”
汪师一心工作,直到四十多岁才结婚。

街坊邻居很喜欢新安小学。每天,古庙里琅琅的读书声伴着初升的太阳响起,整条街巷都因此变得蓬勃而庄严。学校定期举办扫盲班,热心的孩子们走出校门,挨家挨户当小先生。学校还帮助邻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买卖遇到麻烦了,穷人受欺负了,孤儿要失学了……事无巨细,都可以向学校求助,只要学校有能力,总会尽可能地伸出援手。
真希望学校能长长久久地办下去。但是,厄运很快就来了。
先是因为支援南京和记洋行工人罢工,南京晓庄学校被国民政府查封了。十多位进步青年被杀害,校长陶行知也上了通缉名单,不得已躲进上海租界避难。如此一来,每月由晓庄学校提供的生活、办学经费没了着落,新安小学一时间难以为继。
学校里种的粮食蔬菜被水淹了,大家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汪师和几位老师心急如焚。商量来商量去,李友梅、蓝九盛两位老师决定当掉身上半新半旧的大衣,去换点儿钱救急。他们长途跋涉到淮阴县城,找了间当铺。往年能当不少钱的大衣,当铺此时却只肯出很少的钱了。老师们无奈之下,只得留下大衣,拿着这点儿钱回校。
到了学校,已是夜幕降临。望着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睛,老师们的心头沉甸甸的。汪师忍着心酸,极力给大家打气,他说:“天无绝人之路,总会想到办法,哪怕遇到挫折也不要气馁。我们一起来唱首欢快的歌,提提士气吧。”说完,他清了清嗓子,“我来起个头——”

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咿呀嘿,呀呼嗨!
……
五千年古国要出头呀!
锄头底下有自由呀!
咿呀嘿,呀呼嗨!
……

在汪师乐观情绪的感染下,师生们齐声高唱。歌声冲破黑暗,直上云霄,夜幕下调皮的星星探头探脑,好奇地望着人间这座会唱歌的学校。唱着唱着,一轮淡黄的上弦月缓缓升起,一扇扇窗户次第亮了起来。
学校东挪西凑,艰难地维持着。最后,还是陶行知先生解了新安小学的困局。他从稿费中匀出些钱,请人帮忙汇来,不想半路被扒手摸去了。他急得要命,又设法筹来一些钱。随钱到达的还有他的亲笔信,他在信中对老师们说:“这是你们在长江北岸为乡村教育史写下的悲壮一页,亦即光荣的一页,我们是何等安慰而又何等敬佩你们啊!”他还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在这之后,教员们来来走走。难得坚守在此没有动摇的,就是校长汪达之。然而到了一九三二年,汪师老家传来噩耗:大哥病逝。此前,汪师的二哥和姐姐就因为贫病接连去世。年迈的寡母受不了一次次的打击,一病不起。汪师红着眼圈,急匆匆地赶回安徽奔丧。
安葬大哥要钱,还哥哥的欠债要钱,母亲看病要钱。汪师两手空空,只好向陶先生求援。
陶先生慷慨解囊,并写信叮嘱:往后从我每月给你的办学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给老母亲。
汪师却回信说:陶师,我不忍从这些钱里拿。多耗新安一文钱,就要减缩新安一份事。
汪达之的母亲深明大义。虽然生活给了她无比沉重的打击,但她仍然满腔热情地支持着汪达之,期待他能为穷苦百姓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送别儿子的那天,她流下不舍的眼泪,但还是坚强地说:“我知道你心里时时牵挂新安那些小孩,回去吧,回去跟陶师做你的正经事!”
回到新安的汪达之心里牵挂着母亲,夜深人静时,他提笔给母亲写信。
母亲的支持给了汪师继续前行的勇气,对于学校,他的心里越发乐观自信起来,他说自己“穷忙却穷趣盎然”,“我虽是在牺牲,其实是在创造”,“人生本没有现成的路,若要合乎自己走的路,只有自己去开辟”,“我终要看得见这自己力播的种子开的鲜艳的花”……
他也很感慨地说:“新安这本书是用我的生命来写的。”
晴朗的午后,雁群飞过,汪师带着学生们举目眺望。学生们兴致很高,一直叽叽喳喳:
“那是领头雁!”
“一字形!”
“人字形!”
“大雁飞得好潇洒啊!”
汪师望着大雁,抿嘴笑了。他对热情洋溢的孩子们说:“羡慕大雁吗?你们也可以做远飞的大雁。这些年,我一直有意地磨炼你们,现在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我有一个提议,与其让你们终日跟着我,在这狭小的天地里操练,不如放手让你们去那火热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旋涡里接受实际的教育和锻炼,你们敢不敢去上海游学?”
“敢!我报名!”张早说。
“报名!”
“还有我!”
高高低低,竖起了七根手臂。
“没盘缠怎么办?”
“我们写日记啊,我发表《义华日记》赚的稿费不是帮大家买了衣裤吗?”年纪最小的左义华笑嘻嘻地说。
“汪师您放心,我们去上海一定好好表现,闯出一条道来!同学们有信心没有?”程昌林握拳问道。
“有!”
“好!”汪师也深受感染,激动地说,“游学你们自己去,这是我锻炼你们的第一课。我希望你们作为陶先生的学生,能独立自主,掀起新的浪花!”他顿了顿,又再三嘱咐,“路上要当心,要勇敢,要拧成一股绳。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你们要天天写日记,给我来信啊……”
当天,在给陶先生的信里,汪师即兴赋诗一首:

七个小光棍,拼命要南征。
旗帜一打好,择期就起身。

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一雨成秋,湿漉漉的莲花街铺满落叶,像为七个小好汉写下送别的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十月二十五日,上海《申报》文化教育版头条新闻是“新安儿童旅行团昨日到沪”,副标题是“七个小孩的伟举”。《新闻报》用了比《申报》更大的铅字标题——“七名团员平均年龄不到十五岁,可算是打破了国内外旅行界之新纪录”。
斯文清秀、戴着黑框近视眼镜的陶行知先生亲自接待了小好汉们。他身着粗布长衫,脚穿粗布鞋,戴顶旧礼帽,夹一只旧皮包,虽然衣着简朴,但周身散发着古雅的书卷气息,看起来非常平易近人。
陶先生首先注意到了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左义华,他惊叹道:“你就是九岁便出版《义华日记》的小作家?好!这一路你做记者,多给报社写稿。七位都要多看多读多写,大家竞赛如何?”
“好!”围着陶先生,小好汉们既紧张又兴奋,既快乐又不安,心里那种要好、向上的愿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他们坐得笔直端正,齐刷刷地望着陶先生,眼睛一眨不眨。
陶先生为大家制订了详细的游学计划。
他带孩子们去散步。走到静安寺门口时,围上来一群报童,报童们欢呼着:“陶先生!陶先生!”
“来来来,大家认识一下。他们七位就是新安儿童旅行团的,刚从苏北的淮安来。”
“哦,我们可是天天读你们的新闻啊。”
陶先生转头望向小好汉们,笑眯眯地说:“你们也来认识认识‘工学团’的卖报小朋友,大家交个朋友嘛。我帮你们照张合影。”
报童们大大方方地牵起小好汉们的手。孩子们分成两排,报童们在草坪上坐着,小好汉们站在他们身后。这张合影成为新安儿童旅行团在上海的珍贵纪念。
陶先生领小好汉们把附近的马路都走了一遍,每到十字路口,他就停下来提醒道:“汽车就像大老虎,会跑出来吃人,过马路一定要前后左右看一遍,注意安全。”
陶先生一路上边走边讲,历史、地理、人文、时事等信手拈来,启发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答案。他特别喜欢提问,比如:“东三省是哪三省,地处何处?”
“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处中国东北部,北靠苏联,有松花江、黑龙江、嫩江等大河,人口三千万。”左义华抢着回答。
“那东三省小朋友生活得怎样,他们在读什么书?”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学生被迫读日文书,一点儿自由和尊严也没有,苦得很。”
“那我们该怎么办啊?”陶先生推了推眼镜。
“我们要抗日救国!”张早忍不住高高举起了拳头。
“答得好。你们从小要立大志,心里要想着国家民族和劳苦大众。我们需要和平,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我们要用人民的力量,争取真正的民主与和平。”
陶先生安排小好汉们到黄浦江码头看工人劳动,和工人们交朋友;参观味精厂、纱厂,调查吴淞口;访问上海工学团、商务印书馆,写参观记;到棚户区了解工人生活……
参观游览这么一大圈,陶先生要考小好汉们了。他鼓励道:“跟我说说你们这次参观的见闻和感受吧。”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述起来。
“码头工人扛着麻包,弯着腰,一步步走跳板登海轮。天那么冷,可他们头上的汗珠像雨点一样往下滴,苦不堪言。”
“工棚的条件太差啦,工人又苦又累,天天饿肚皮,真叫人难过。”
“我在租界见到耀武扬威的英国鬼子、法国鬼子和日本鬼子,我心里那个气呀!”
“社会这所学校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知道了许多之前不知道的事情。我们要奋斗,要改造不公平的一切。”
“报童说您给他们免费办学,在他们卖报间隙教他们读书识字。现在他们不仅会卖报,还会写报纸新闻呢!”
“黄包车夫讲,电影院嫌他们穿得破烂,不给他们看电影,您买票亲自带他们进去。”
“我们还知道您十二岁就写下自己的理想: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
“哈哈哈……你们这些小机灵收获不小啊!到生活中去,看看社会的真实面貌,对你们的成长很有帮助。”
回到住处,陶先生抱出手风琴,让长子陶宏教小好汉们发音开嗓。孩子们曲不离口,每天早晚伴着手风琴唱歌。陶先生跟大家一起唱,还提醒道:“站直身体,张大嘴巴,笑起来,放开声音唱出来。唱歌很开心,大家要精神。”
参观闸北平民教养院,陶先生打拍子,指挥孩子们唱《锄头舞歌》。他在演讲中表示,中国一百个学校,有九十九个在造书呆子和少爷小姐,学生们都在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新安小学不同,这七个小朋友自愿到上海来游学参观,他们靠演讲费和报社稿费当旅行经费。这是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们到上海来读活的上海书,来贵院是学平民教养的一课……
弹坑累累的“一·二八”战场,被敌人炮火轰倒、烧毁的工厂民房散发着苦难的哀伤。城墙上还留着一颗钻进墙里未爆炸的日本炮弹,犹如一把罪恶的钢刀,插在孩子们的心上。民众教育馆陈列着更多日寇侵略和屠杀的罪证。其中一张照片上,一位中国老妈妈为保护十九路军的小伤兵,竟然被日本鬼子活活烧死。
南京路到处是外国洋行,广告、招牌写着洋文,橱窗里是洋货,洋行里站着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
“难道南京路变成外国的了?”小好汉们对此很是不解。
黄浦江上,外国军舰上耀武扬威地飘扬着米字旗、星条旗、太阳旗。罪恶的大炮对准了这座城市。可笑的是,租界还立着和平女神像。
“什么和平女神?”小好汉们气愤地说道。
参观让小好汉们心痛,愤怒在每个人心里爆发。大家开会、写日记、写报道、写信,都忍不住要发出怒吼,仿佛不这样就无法畅快地呼吸。
上海大夏大学邀请新安儿童旅行团里最小的左义华去演讲。礼堂看起来很壮观,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大学生,一位满头银发、神情严肃的老教授端坐在前排座位上。左义华走上讲台,下面的人纷纷起身喊:“看不见!”
因为营养不良,十二岁的左义华看起来瘦瘦小小,还没讲台高。陶先生走上前,一把将左义华抱上讲台。这下好了,矮小的左义华忽然成了全场的最高峰,原本嘈杂的礼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每个人都看清了左义华的模样和装扮,看到了他的面黄肌瘦,看到了他因为穿着不合身的长裤而不得不把裤腿卷了好几道,看到了他小小的脚上穿着的湿漉漉的草鞋。
陶先生先慷慨激昂地介绍了新安儿童旅行团,他讲起新安小学的老师们为了守护学校而变卖大衣的故事,讲起左义华在逃难路上逝去的母亲和失联的父亲,讲起他的坚韧和顽强,也讲起他的早熟和孤独。听着陶先生的讲述,人们一边叹息一边摇头。
气氛沉重而肃穆,左义华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演讲。
他说起年幼时那次漫长的船程,说起母亲教他写字、父亲给他买小糖人的欢乐时光,说起他那裹着小脚走不了远路,至今生死未卜的老祖母。他忽然举起拳头,把脸上的眼泪抹干,振臂高呼:“没有母亲的孩子是万般不幸的,若是我们大家都失去祖国母亲,那就是万万万万般不幸。我们大家要团结起来,爱我中华,抗日救亡!如果中国亡了,大人就成了大亡国奴,小孩就成了小亡国奴。我们誓死不当亡国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台下寂静得可怕,所有人都仿佛变成了石雕。忽然,如梦初醒一般,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在礼堂里热烈地响起,一只只胳膊争先恐后地高高举起,激动地挥舞着。老教授举起他的礼帽,起身跟左义华一起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喊声震天,简直要把礼堂掀翻,许多人边喊边抹眼泪。
陶先生抱着左义华大声喊:“我的小先生啊,今天你讲得太成功了!”
游学成功,陶先生拎来七件救济灾民的粗布大棉袄,送给小好汉们。真暖和啊,几个孩子从来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
关于这次上海的游学,小好汉们写了厚厚的日记,后来被汪师汇编成《我们的旅行记》,由上海儿童书局出版。这本书由陶行知先生作序,他在序言中写道:“《我们的旅行记》是淮安新安小学儿童旅行团七位小朋友心头滴下来的文字。这个旅行团是破天荒的尝试……这的确是一本奇书。一本生活教育学,一本儿童游记,一本儿童文学,一本创造儿童世界的宣言。”
陶先生特地为小好汉们赋诗:

一群小光棍,点点有七根。
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
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
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第二章  默默地行动

秦思宇自从有了打嗝的毛病后,就比较抗拒跟人交往。不过,新旅的精神和老师同学对他的关心让他内心的坚冰逐渐融化,他的第一步改变是肯来俞子航家吃饺子了。他读了俞子航爸爸妈妈编写的《新安旅行团的故事》,兴致勃勃地要找他们聊新旅。俞子航爸爸很开心,抱出一堆很少示人的新旅史料。秦思宇挑了本《烽火五万里》,看得津津有味。从此,他迷上了这些新旅史料,一连来借了好几次。
秦思宇第一次上台领奖就是在新安小学。新旅作文大赛,他写的《汪爷爷的书包》荣获特等奖。因为打嗝的毛病,他不能参加新旅小讲解员、演讲、话剧、唱歌等比赛,只能写新旅和画新旅。
打嗝的毛病影响了秦思宇的语言表达,但他笔下的文字越来越流畅、洒脱、丰富,绘出的图画越来越生动、活泼、充满想象。他的灵气叫人惊讶。
古丽老师很关注秦思宇。自从秦思宇来到新安小学,古丽老师就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教导他。她和其他老师把从新旅故事中学到的很多方法用在秦思宇身上。她很欣赏秦思宇的才思,几乎每节作文课,她都会朗读秦思宇的作文。
古丽老师还让秦思宇做阅读小先生,在自主课堂尝试让他给大家讲故事。秦思宇也争气,断断续续讲过不少有趣的故事,多数都是关于新旅的。
秦思宇基本不主动发言,课间也不怎么跟同学们交流,也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沉默、普通的人,每次考试,他的成绩却都名列前茅。他还博览群书,频频在校刊《芦芽》、队报《小好汉报》、中队园地、红领巾广播站发表文章。他是红领巾广播站的特约记者,也是新安小记者团的新生力量,在制作国旗和拼地图比赛中拿过不错的名次。慢慢地,他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也有了不少朋友。张校长、周书记常常夸四(8)班的小好汉秦思宇同学。
五年级开学,秦思宇主动坐到教室最后一排的空位子上。他说,不需要古丽老师和俞子航继续对他特殊照顾,更重要的是,他不想打扰同学们听课。
他坐最后一排,是想着万一自己上课时打嗝停不住,随时都可以出去缓缓。
翻看书稿,俞子航才恍然大悟。怪不得秦思宇变得越来越自信,怪不得他每天都那么兴高采烈,原来是因为新旅的事把他的心装满了。
“读了书稿不过瘾,我回家又翻出《新安小学校志》。俞子航……嗝嗝……这本书你应该看一看。”

一天午间,古丽老师领着俞子航匆匆赶到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会议室。董博老远就冲俞子航粲然一笑。俞子航定睛一看,发现张校长身边坐着导演和编剧,周书记和新旅艺术团孙老师、馆长顾老师都在。
张校长笑盈盈地望着大家说:“同学们,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剧组的两位老师,戴墨镜的叔叔是导演包老师,戴帽子的阿姨是编剧贾老师。听说大家对这次选拔演员很有想法,其实,没选上的同学也不必沮丧。为迎接明年建党一百周年,我们全校师生和中国娃娃剧团合力打造舞台剧《新安旅行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老师们、同学们一起参与。首先,采访和剧本的创作亟需大家的支持。包老师和贾老师他们要走进各班,体验生活。董博、俞子航、秦思宇……古丽老师,你们班的秦思宇呢?”
“张校长,秦思宇身体不舒服……我就没让他来。”古丽老师对张校长说。
“哦,理解,理解。俞子航、董博,在座的同学们注意了,你们的任务比小演员们更重。首先,你们要做剧组的小编剧,负责向剧组的大先生们提供鲜活的素材。其次,争做小先生、小主人、小好汉,你们对新旅的历史都比较了解,要主动去帮助这批小演员更好地入戏。我们的初衷是借助这台剧,把全校的党史、校史学习活动推向新高潮,把所有同学,特别是从前不那么活跃的同学都带动起来。从今天起,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是剧组的人,剧组的老师也都是我们新安的老师,希望大家团结一致,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这场‘战斗’。在座的同学不少都是新旅艺术团的骨干,希望大家在配合剧组做好各项工作之外,继续推陈出新,保证下届艺术节有新的精彩……”
董博和俞子航听到这里,再次交换了一下眼神:原来如此,不是我们演得不好,而是我们有更重要的任务。俞子航的脸腾地热了起来,想起曾为落选而痛哭,还故意疏远方薇薇,不禁暗自羞愧。
就在早晨,方薇薇带了两块凤梨酥给俞子航,俞子航推回去了。大课间,方薇薇又一次笑嘻嘻地凑上来,俞子航也没搭理她,转身去广播站送稿子了。两个本来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却忽然拉开了距离。其实俞子航也知道是自己太小气了,自己没选上小演员,关方薇薇什么事?又不是她让自己落选的。可她就是忍不住要这么疏远方薇薇。现在想来,真是太不应该了。
“请给我们说说各班同学学党史、学新旅的故事。”编剧贾老师首先提问,还掏出本子和笔,准备做记录。
张校长、周书记带头,各班班主任也侃侃而谈。顾馆长热情地介绍了秦思宇,说他小小年纪就有着惊人的意志和勇气。“假如不是因为不时地打嗝,秦思宇一定是最好的小讲解员。他对新旅历史的思考很深入,甚至对纪念馆提出过不少非常宝贵的意见。”
“顾馆长,您能不能具体讲一下,秦思宇同学提了什么意见?”贾老师坐直了身子。
“集体参观的时候,秦思宇不住地打嗝,参观一半就跑了,但他对纪念馆很感兴趣,放学后常常独自绕到那里。我只要看见他,就招呼他进去。我是有点儿心疼这孩子,就带他参观,给他讲解。谁料他晓得的东西那么多、那么细!比如他提出,可以把新旅老团员的出生年月和新旧名字添加上去,因为他在读史料的时候一直在猜十四位团员到底多大。新旅在特殊的情况下战斗,团员们不停地改名,史料读起来不容易搞清楚。最有趣的是校史馆陈列的蜡像,表现的是淮阴解放时,新旅团员拿着颜料桶和画笔,跟战士一起站在城墙上的场面。在群像里,有个战士的枪口居然阴差阳错地对着新旅团员的腿。秦思宇提出疑问,董博和好几位小讲解员都纷纷说,肯定是设计时出了错。最后,我们听取同学们的建议,把枪卸了。可以说,我们新安的小朋友对新旅的研究已经很深、很专业了。”
贾老师望着俞子航和董博,笑着说:“非常高兴认识小编剧们,欢迎你们参与创作。今天我先给俞子航、董博布置写作任务,请你们写一写学校的新旅人物和故事。比如俞子航,你就写你们班的秦思宇,文章可长可短;董博,你们广播站一定了解全校的状况,有很多故事可写。总之,在座的老师和同学都是我们的大先生和小先生啦,我们一起来学习新旅的精神,一起来创作新旅剧本。谢谢大家!”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俞子航的脸红通通的,像充足了气的红皮球。古丽老师摸摸她的头说:“这下明白校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了吧。舞台之外,还有更大、更多的舞台在等待你们呢。加油,俞子航!”
俞子航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幸福和踏实。她回到教室时,方薇薇已经去训练了。在文具盒里,她发现了方薇薇写的纸条:“元宝,我好喜欢你开开心心的样子啊!”
俞子航的眼眶湿润了,她在纸条背面画了个红苹果笑脸,写道:“我们永远是好朋友,谢谢你,我的薇薇宝!”
俞子航深吸一口气,掏出日记本唰唰唰写了三页。写到最后,她决定学习新旅严于律己的精神,对自己两天来的行为展开反思:
“我不可以再任性、自私、狭隘、小气。
“我要帮助和支持方薇薇、孙东南,尽我所能。要像新旅一样团结奋斗。
“我能当小编剧吗?我多久没读完一本长篇小说了?
“我有多爱新旅?为什么我从未读过爸爸妈妈珍藏的新旅史料,而秦思宇能一本接一本地读?我应该像秦思宇那样默默地行动!
“我只是看起来很用功,我必须克服我的偷懒与肤浅。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要好好地抓住机遇,多多学习。”

“妈妈,我想跟你借阅新旅史料。”
爸爸妈妈经常加班到深夜,俞子航要跟他们说话,只能在早上完成晨读之后。
“哦,好啊!”妈妈系着围裙,端着香喷喷的煎蛋走进餐厅,在女儿的圆脑门上亲了一口。
爸爸从卧室跑出来,揉着眼睛问:“我没听错吧,是我们家元宝要读新旅?”
两个大人相视一笑。
“我还有事要问你们呢,这个是你们写的吗?”俞子航把秦思宇给她的书稿递给爸爸妈妈。
“我好像听说过书稿的事。”妈妈一目十行地看起来。
“我也收到过邀请,原来已经有人写出来了。”爸爸凑到妈妈身边一起看。
他们还没翻几页,书稿就被俞子航一把抢走,抱在怀里。“新旅史料呢?编剧贾老师给我布置了重要的任务,我要好好学新旅。”俞子航认真地说。
“对对对。”妈妈走进书房,没过一会儿就抱出了十多本新旅史料。很多书页都泛黄了,有的书角被折了起来,有的夹着旧报纸和旧照片,很多书页上都有爸爸妈妈的批注,有时也会看见陌生的笔迹。
《义华日记》是竖排繁体,俞子航读了两列就头脑发涨;《红旗飘飘》封面破损,被妈妈仔细地用透明胶补过;薄薄的《忆新安旅行团》是从旧书摊上淘来的,封面看起来污迹斑斑。
妈妈指着《忆新安旅行团》说:“瞧这本,是妈妈花好几百块钱买的呢!”
“可是这本书原价还不到一块钱。”
“这不是一般的书,而是珍贵的史料。其中所蕴含的品质和精神,就像埋在地下的宝藏,珍贵着呢!”

“起立!”
这是星期三早上第一节语文课。古丽老师盘着发髻,身穿一条绿色的连衣裙,光洁的脸庞笑盈盈的,让人想起亭亭玉立的荷花。
孙东南和李莱迪又开始“男女二重唱”了,他们老是搞不清自己的上岗时间。因为喊得滑稽,不少人嬉笑起来。
“严肃点儿。我再明确一次,你们一周一周轮流上岗。本周的值日班长是孙东南,下周是李莱迪。值日班长主持、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另一位配合。现在,孙东南重喊‘起立’,大声些。”
“起立!”孙东南响亮地喊起来。
今天的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大家都很兴奋。古丽老师的课讲得精彩是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丽老师提来了一锅香喷喷的酸辣土豆丝——中午可以加菜。8班真有趣,大家尽管口味不一,可都喜欢吃古丽老师做的这道菜。古丽老师定期就会炒一大锅带到班上。
第一节语文课后,古丽老师把发蔫的孙东南叫进办公室。今天他又作怪了:集体朗读课文时,他故意装大舌头,读得口齿不清。古丽老师走到他身边敲敲他的桌子,他干脆趴在桌子上,脑袋瘫在胳膊上,再也没坐正。
孙东南歪头耷脑地来到办公室,眼睛看着脚尖。他知道自己没理——还是值日班长呢,却带头不遵守班级纪律。他吸了吸鼻子,等着古丽老师发话。
古丽老师递上一杯香喷喷、热腾腾的牛奶和几块巧克力饼干,说:“你是不是没吃早饭啊?我看你今天脸色很差。”
孙东南一手接过牛奶,一手抓过饼干,大口吃起来。忽然,他向古丽老师欠欠身,低声说了句谢谢。他的大眼睛亮晶晶的,渐渐湿润了。
孙东南真是饿坏了。他好像第一次喝这么香的牛奶,吃这么好吃的饼干。昨晚他看古丽老师给他试读的书稿,一直看到很晚。妈妈凌晨三点钟回家时,他醒了一次。早上他倒是睡实了,爷爷喊了三遍,最后对他发火了,他才揉着眼睛爬起来。一早起来就被爷爷骂,孙东南气得愣是没吃桌上热腾腾的青菜鸡蛋面。他上课提不起精神,除了饥饿,还因为他生爷爷的气,生爸爸妈妈的气,生这个世界的气。有时候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就气呼呼的,觉得什么都不对,心里恼火得很。古丽老师的牛奶、饼干,加上酸辣土豆丝,又叫他心平气和了。
训练的时候,舞蹈老师说,新旅对祖国满腔热忱,新旅对敌人满腔怒火。他们抗议国民党反动派不积极抗日,一路遭遇汉奸、特务的跟踪、盯梢、欺侮、算计。汪师被打伤,晕了过去……
孙东南跳着、听着、唱着、喊着,好像自己真的进入了新旅的队伍,他就是左义华、徐志贯、张牧、范政……
老师说的这些名字里,他只熟悉左义华,看样子他得赶紧补课。
训练回来,他就找秦思宇和俞子航问这问那。除了读书稿,他还从俞子航那里借走了《出征》和《民族小号手》。
 
小好汉的故事:向着胜利出发
上海游学回来之后,新安小学里多了一名新学生。
他叫徐志贯,身材颀长,穿着半新的学生装,留着分头,白皙的长方脸,两道浓黑的剑眉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见谁都抿着嘴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其实他抿嘴笑有个重要的原因——他怕人家看见他嘴里的那颗金牙。这年头,可只有地主和有钱人才镶金牙。
“我这金牙是牙齿害病时装上的,没办法,当时牙医只有金牙。我可不是为了显摆装阔!”徐志贯解释道。
他不仅笑不露齿,还喜欢用手捂着嘴。他私下里曾跟汪师表态,说自己一定要拔掉金牙。汪师笑笑,劝他说:“又不是太显眼,何必在意?”
“可是这会影响我的形象……”
“革命只要主义真,这些都不算什么。”
为了不让徐志贯太过介意那颗金牙,汪师还曾偷偷给其他人开过小会。他说:“我们不要对别人评头论足,这样不文明。徐志贯确实出生于地主家庭,可他为了追求真理和进步,宁愿舍弃荣华富贵,这是很崇高的选择。我们应该尊敬他,多多向他学习、请教。”
徐志贯念小学的时候,汪师给他上过几天课,给他讲过“耕者有其田”。汪师离开后,徐志贯一直念念不忘。高中一毕业,他就从安徽来到淮安投奔汪师。
小好汉们游学回来后,都坐不住了,汪师也坐不住。国难日益深重,新安的基本生又来了七八个。汪师认为应该组织一个规模更大的旅行团继续前进,到东南、华中、华北各省去,一边学习,一边宣传抗日救亡。
徐志贯很激动:“恩师之言,我心有戚戚焉。我无心跟父亲享福——他的福是靠盘剥穷苦百姓得来的。我爱父亲,但我不爱做地主的父亲,我要与他的财富一刀两断,因为我深知国家民族正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我要加入这场民族解放斗争!”
他又说:“大家只知道我父亲是地主,却不知我母亲是穷苦人。她三岁爹娘病逝,只能到地主家当童养媳。我从小就看着她当受气包,发誓长大后要解救母亲,更要解救千千万万像母亲一样受欺负的穷苦人。我是为我的母亲在奋斗。我向往一个人人平等的光明中国,消灭阶级、剥削、侵略,为此,我愿付出一切!”
汪师点点头:“我们欢迎你。你的选择并不一定要得到家人的同意,但你是他们养大的,身为儿子,你到哪里去,至少要告诉你母亲一声,别叫长辈担心啊。回家把关系处理好再来吧!”
大家都觉得,徐志贯回去了就不会再来了,因为这里的生活实在太苦了,一切都要自力更生:大家睡觉就是在楼板上铺张芦席,躺上去硬邦邦的,冬天屋里四处漏风,寒气逼人。吃饭得轮流做,早晚玉米面糊,用炒黄豆或者煮黄豆当菜,中午是玉米面饼加一碗缺少油水的青菜豆腐。如果能吃上一顿大米饭,或者自己磨一次豆浆,那就是大大改善生活。吃水要到老远的运河里抬,每次去运河抬水,年纪小点儿的学生,肩膀要肿三天。至于刨地种菜浇大粪,那就更不得了了,最惨的时候,大粪能溅一身,弄得身上又臭又脏……大家都觉得这艰苦的“农耕生活”会吓跑娇生惯养的徐志贯。
谁料徐志贯速去速回,毫无怨言地加入了新安。他抢着吃苦,一双肩膀天天挑水,挑得红肿青紫,都磨出血点子啦,吓得几个小同学连声尖叫。他却笑笑,用热毛巾焐着,说:“没事,等磨出老茧就不疼了。再说了,这点儿苦都吃不下,怎么去全国游学抗日?”
“徐大哥,你是怎么说服父亲的啊?”程昌林问。
程昌林十七八岁,父亲在河下开银匠铺。早年,铺子里生意还不错,可时局混乱之后,银匠铺的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爱读书的程昌林思想进步,志愿加入新安旅行团,去全国抗日救亡。可是这话他一直不敢告诉父亲。
“我父亲自然也是不答应的。”徐志贯起身抖了抖裤腿,背剪双手,学着他父亲的语调慢悠悠地说,“抗日?救亡?中国就缺你一个吗?没看见上海、北平那么多救亡学生遇害,你在外面读书,这些年怕是吃了豹子胆,真不怕鬼子刀枪?”
大家哈哈哈笑成一团,左义华笑得最大声。纪宇和朱金山都二十岁了,是团体里的大哥哥,他们要么忙碌做事,要么读书写字,现在看徐志贯表演得这么惟妙惟肖,忍不住也在一旁笑起来。张牧年纪虽不大,但少年老成,特别严肃,没事就抱着一本书,独自坐在角落里读得津津有味,毫不受影响。
杨大勇原来是儿童团的老大,现在来了这么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他反倒成了闷葫芦,动不动就皱眉头。他每每看到徐志贯慷慨陈词,就跟舒俊走出去,两人不参加大家的聊天。
汪师去上海了。他来信说,他在上海做筹备工作,团体暂由徐志贯、纪宇、朱金山、程昌林几名年纪大的团员负责。几个人做好了分工:徐志贯给大家读书、念报、讲时事,纪宇教大家写大字,朱金山帮所有人理发,程昌林带领大家劳动。小团员都喜欢听大哥哥们讲故事。他们最喜欢徐志贯别在口袋上的钢笔,没事就借来写写画画。徐大哥爽气,谁借都给。
小团员们都跟徐志贯亲,为了表示尊敬,他们偷偷喊徐志贯“徐师”。
“哈哈,我做你们的小学、中学老师没问题。至于高中嘛,说不定到那天,我们已经赶跑日寇,解放中国了。到时候,你们就去念你们的高中,我就去念我的大学。”说到这里,徐志贯开怀大笑,一点儿也不介意露出他的大金牙了。
汪师频频来信,告诉大家自己在上海的情况。他说他见了陶先生,陶先生欣喜地告诉他,儿童书局出版了《我们的旅行记》,还支付了一笔稿费。不仅如此,中西方报纸都在关注新安旅行团的近况。汪师于是向陶先生提起了组织规模更大的新安旅行团走向全国,一边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一边宣传抗日救亡的想法。
陶先生大为支持,动用自己母亲的人寿保险金,筹集了一大笔经费交给汪师。汪师用这笔钱购置了电影机、发电机、电唱机,还有抗日救国影片《十九军抗日血战》等。他还买到了刚刚唱响全国的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以及《大路歌》《开路先锋》等歌曲唱片。爱国厂商们也捐赠了不少毛巾、挎包、油布和旅行用药。
汪师回来的时候,新安小学沸腾了,莲花街沸腾了。古老的淮安城放起了之前从未看过的电影,全城都为新安旅行团沸腾。
但是大家才兴奋没多久,旅行团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这天,汪师召集大家开会。他一粒一粒解开旧学生装的衣扣,把衣袖卷到胳膊肘。大颗大颗的汗珠从发红的面孔上淌下来,细心的左义华掏出手绢,踮起脚帮他擦。
总干事徐志贯紧锁眉头说道:“同学们,汪师刚从邮局拿回陶先生的一封急信。现在请汪师念一念,大家用心听,动脑筋想,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大家都坐直了身子,一个个面孔绷紧,在心头画着问号。
“陶先生知道我们马上要出发,特来急信。他说,现在各地农村都遭了灾,有些地方灾情很严重,农民只能吃树皮、草根充饥,饿死很多人。有些城市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工商业凋敝,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形势严峻。我念一段给大家听: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紧逼,华北危急!内蒙危急!蒋介石反动派卖国投降,对共产党却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漏网一人”!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沂河溃决,四面汪洋,尸体漂流!况且时近深秋,寒气袭人,同学们只一身单衣,一双蒲鞋,饥饿、寒冷、流血、死亡时时威胁……我们深感不安,希望团体三思而后行……

同学们,陶先生对我们很关心啊。现在请大家讨论,后天就是双十节(辛亥革命纪念日),走,还是不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连头发都理了。”张早摸了摸光溜溜的脑门,竖起眉毛。
“我不怕,我的心早就上路了。”左义华说。
杨大勇举手了,他的脸憋得通红,嘟囔道:“陶先生来信讲得很清楚,日本侵略、老蒋围剿、白色恐怖、苏北水灾,我看那就再等等!”
“我看也是,抗日也不差这一天两天!”舒俊也同意杨大勇的看法。
“等什么等,遇到困难就躲的话,还怎么抗日救亡?”曹维东瞪着眼睛问。
“我对这段话有不同的理解!”左义华一开口,大伙儿都看向他。
“快说呀义华,我们都听着呢。”徐志贯催促道。
“我觉得陶先生是在考验我们。他把难题全摆出来了,叫我们三思而后行,后行——没说不行。团体里我最小,我不怕一切困难,我愿意如期出发!”
“义华说得好!”徐志贯起身说,“我们长途旅行,一是为实现‘生活教育’主张,二是为宣传孙中山先生遗训,唤醒民众,共赴国难。既然出门远行,就随时都会遇到困难。只要我们自己拿定主意,再苦再难都可以克服。不过,当前形势确实严峻,如果出去,真要讨饭……”
“讨饭也要去抗日!就算留下,我们能过几天好日子?与其等鬼子打上门来再背井离乡地逃亡,那我宁可饿死在抗日路上!”张早越说越激动。
“哈哈,怎么会饿死呢?城里的面包肉肠挂得满大街都是。我们可以先让眼睛看饱,肚子饿点儿怕什么?”曹维东风趣地说,满屋子人都笑起来。
“上天无路造条路,入地无门开扇门。就算挨饿,我们也要出发!”一直沉默的张牧突然站起来,严肃的小脸红通通的,还冒着汗。
张牧一表态,他的大表哥纪宇立刻呼地一下站起来,挽着张牧的胳膊喊:“我们一起去!”
“我们一起去!”左义华、张早、徐志贯、曹维东、程昌林、朱金山……大家呼啦啦跑上前,一个接一个挽起胳膊。杨大勇和舒俊也凑了上去。
总干事徐志贯铿锵有力地说:“请汪师转告陶先生,新安旅行团讨饭也要去抗日,我们如期出发!”
一九三五年十月十日清晨,秋雨绵绵,新安旅行团早起整理行装:每人一件白色细布衬衣,一条蓝色士林布工装裤,一双蒲草鞋。两人合捆一个行李卷,每人背一只挎包,撑一把雨伞。八点钟在学校集合,汪师带领大家庄严宣誓:“我愿参加本团生活,誓以忠诚谋团体生活发展,为‘生活教育’努力,为民族生存奋斗……”
团体在校门口合影留念。
莲花街噼噼啪啪放鞭炮,街坊邻居们都来送行,往孩子们手里塞鸡蛋、烧饼、馒头,喊:“一路平安!”“早日归来!”“路上小心!”
雨停了,莲花街上石刻的莲花湿漉漉、水灵灵,每一朵都像在祝福新安旅行团一路平安。左义华打着团旗走在最前面,三角小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蓝底上用白布缝着“江苏淮安新安旅行团”字样。汪师和纪宇在队伍最后压阵。团员们怀揣四处募来的路费,带着一套电影放映工具,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亲友、老乡和淮安中学师生,以及西门一带的群众,密密麻麻站满码头。人们簇拥着新安旅行团登上“达通”号小轮船。站在船头,团员们齐声高唱《锄头舞歌》《义勇军进行曲》。他们挥一挥手,高耸的文通塔、巍峨的古城墙一点一点退后。
张早妈妈三番五次要来送行,张早都不高兴了。昨天他小大人似的教育妈妈:“明天启程,你别来了,反正我们今天告过别了。”
今天,张早妈妈躲在人群中,悄悄塞给左义华一包热乎乎、香喷喷的藕夹。她眼圈红红的,脸上满是泪痕。
张早领着大家一首接一首放声高歌,他唱着笑着,雄赳赳气昂昂。等他在船上坐定,义华递上藕夹,张早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掉了下来。
雨又大了,大团员们脱下上衣,裹住心爱的电影机、发电机,将它们搂进怀里。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2年05期)
[责任编辑  梁 豪]

编校:梁 豪

制作:郑书君 樊金旭

审校:徐则臣

核发:施战军






立即下单




50元任选5期(含快递费)
点击这里进入选购页面

  精彩回顾

·长篇小说|《乌江引》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一

·长篇小说|《平安批》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二

·长篇小说|《琵琶围》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三

·长篇小说|《回响》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四

·长篇小说|《生死叠加》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五

·长篇小说|《暖夏》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六

·新浪潮|龚万莹:夜海皇帝鱼[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04)

·新浪潮|邢仁宇:太空戏剧[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04)

·散文|欧阳娟:陌生的至亲(人民文学 2022-04)

·中篇小说|毕四海:命若老醋(人民文学 2022-04)

·中篇小说|冉冉:在米耶的日子(人民文学 2022-04)

·非虚构|袁凌:黄金水道的反光(人民文学 2022-04)

·中篇小说|傅泽刚:大地因此有了意境(人民文学 2022-04)

·短篇小说|钟求是:比时间更久(人民文学 2022-04)

·短篇小说|王若虚:此地无银(人民文学 2022-04)

·中篇小说|王蒙:从前的初恋(人民文学 2022-04)

·中篇小说|张者:赵家庄(人民文学 2022-0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